兩歲到三歲左右的娃出去喜歡黏著父母,你怎麼看?

時光依舊燦爛如花


對於三四歲的小孩兒。這個年齡段也正是粘著家長的時候。因為在懵懵懂懂的時期,對身邊的一件事情以及接觸的大人都充滿著好奇和許多的疑問。

所以,當父母或者爺爺奶奶的,要有耐心,為孩子來講解教育他們,讓他們一小就養成對事物的好奇感和學習的認可程度。

所以建議小孩子在三四歲的時候,一定要有耐心的對待他們,好好的教他們去學習,他們自身的愛好。

如果到了六七歲的時候就不建議太粘著父母了,要讓他們養成獨立的性格和習慣。父母也沒有必要太慣著孩子,因為他們將來要走向社會,要有自己的人生生活理想。所以千萬不要太溺愛孩子。

但是一定要抓住3,4歲,他們接觸很多新鮮事物的那種好奇。教育每一個家長都要對孩子負責。


陽光勝男


我家娃之前就是這樣,一出門遇見陌生人就躲,人家逗她的時候,她躲閃,有時候還哼唧想讓我抱,後來在我注意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之後,改變對孩子教育方式,孩子的問題才有改善,我覺得這樣的原因除了天生的因素之外主要有兩個:

1.長期一個人看孩子,孩子見到的人和事少,對外界有畏懼感,應該多帶孩子去外面玩,去跟別的小孩接觸,去玩耍,接觸多了就好點了。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帶孩子常去姥姥家或者奶奶家串門小住,讓孩子儘量多的接觸人,把生活環境由單獨媽媽帶變成大家一起帶,並不是要大家一定要一起幫忙看孩子,就是別人平常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只是需要一個多人說話多人相處的環境,這個也很有效!



2.孩子沒安全感,這個問題的原因很多,在嬰幼兒時期,更換孩子依賴的看護人,或者對孩子沒耐心,大吼大叫,甚至打孩子,會使孩子膽小懦弱,看護孩子的媽媽或者奶奶,一定要做到對孩子耐心,千萬不要大吼大叫,好好引導,這樣孩子才能慢慢的有安全感。



現在說說我家孩子的改變,以前去哪裡都離不開我,必須要我陪著,我一走開就哭,姥姥姥爺根本不能獨立帶她出去玩,現在她跟著姥姥或者姥爺出去玩,會跟我打招呼說再見媽媽。之前陌生人(沒見過的舅老爺)走近她,她會躲會閃,現在會笑著看人家,我跟她說叫舅老爺她也會大方的開口!



看著我家孩子的改變,我真的很高興,不再像以前一樣愁了,我家孩子終於能慢慢獨立,我可以考慮九月份以後送幼兒園了!


三生緣212290583


就對上述所提問題,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強,在外缺乏安全感,只有在父母面前才能感受到安全,需要父母的保護,這時父母千萬不要把孩子往外推,認為推出去讓他多適應鍛鍊,就可以改變膽小的症狀。

還有父母不要越俎代庖,帶孩子出去玩發生這種粘父母情況時,很多家長會替代孩子給身邊人解釋說:“我家孩子膽子太小了,這種性格一點不好”等,或者別的家長看到會說:“哇,你家孩子太乖太聽話了,我家的可淘氣了”,很多家長也會順勢接受,並覺得孩子乖也挺好。孩子每天跟在你們身邊,順應而為就成為你們口中的這種孩子。


心理學家說:“孩子天生弱小,從嬰兒時期就需要成年人的照顧,感受著父母力量的強大”。

所以說不是每個孩子天生就有良好的交際能力,是需要父母后天的培養、理解、給予鼓勵,幫助孩子提高自信,建立良好的交際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給所有家長以下幾點建議:

1.父母不要對孩子的缺點過分批評,犯錯誤不能吼叫

孩子一開始被大聲強制命令後,通常會被嚇到,進而選擇服從,失去自我 ,往往認為是自己做錯事了,從而戰戰兢兢的生活。從而不敢接觸新事物,不能主動迎接挑戰,害怕自己犯錯誤,再次遭到媽媽的批評教育。最終,孩子變得膽怯,懦弱不敢承擔責任。

2.父母通過孩子反思自己,進一步認識自己

孩子是我們家長生活中的一面“鏡子”,他時刻反照著我們,從這面“鏡子”中可以看到我們自己。很多時候我們總是隻看到孩子的問題,卻不知道他的問題就是我們自身的問題的反饋。


3.營造平等、開放、和諧快樂的家庭氣氛

家庭裡夫妻恩愛、和睦溫馨能讓孩子體驗到濃濃的親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幸福。一個家庭中笑聲常在總是能讓快樂翻倍,在這樣愉悅的家庭氛圍中,孩子的情商、智商都能得到提高,對孩子交際能力也有很好的鍛鍊!

所以在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家長應該把關鍵點放在如何安撫自己焦慮的情緒上,不能用吼叫的方法達到控制孩子的目的,更要創建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育兒陪伴教育


一般這年齡段的小孩懵懵懂懂,缺乏安全感只對父母印象深刻,對其他人都有排斥心,時刻黏人,動不動就哭,我想這是每個人成長介段都一樣的時期,這很正常。


用戶3666645440216


成長段都這樣,18歲之後你看他還黏人不?


那些花兒去了遠方


這是正常的,小孩子沒安全感,當然只能跟著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