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印記】閩清舊街區

【梅城印记】闽清旧街区

民國版《閩清縣誌》除記載縣治街巷名稱,還錄入了縣內各都(相當於今各鄉鎮)21條古街名稱。但志書中只列街名,未記所處地點和具體文字資料;且有近半數街名是古地名,與現地名不一致;而大多古街已舊貌換新顏,遺址少,舊址更少。現經對這些古街進行現場踏勘,採訪老者,查閱資料,整理出概況。

一、縣城古街

五代後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閩清立縣,縣治設今梅城,通稱縣城。縣治梅城,雖地勢偏隘,但卻得水利交通之便。因此,閩清縣城上溯梅溪,下接閩江,舟楫發達,碼頭櫛比,槳櫓咿呀,貨暢其流,人通四方,帶來街市的發展與繁榮。

宋之前,街市已無考。宋代,閩清縣城縣署前(今北大街)就設市,形成街道,稱為“縣前市”。

元代遭兵燹。明成化年間,知縣左輔又創廓屋,招徠商賈,覆成集市。

清代,發展為“四鋪”(縣前鋪、中街鋪、縣後鋪、玉山鋪)、“五街”(迎恩街、學前街、十字街、西門街、浮橋頭街)和“九巷”(狀元巷、里仁巷、後坪巷、後葛埕巷、際留倉巷、南宅巷、湖園衕巷、浮橋頭巷、下社裡巷)。

民國時期,街巷規模與清代基本相同,惟街巷有融合,鋪名已不保留,部分名稱更改。即“六街”(橫街、十字街、中街、半街、西門街、浮頭街),其中“浮頭街”即“浮橋頭街”的簡稱,中街又稱直街;“五巷”(醴泉巷、馬房巷、安民巷、湖園巷、山崎頂)。

其中,橫街、十字街、中街(直街)是主要街道、繁華地段。橫街為南北走向,中街(直街)呈東西走向。兩條街各長200米許,街寬三四米,共有店鋪60多家。1931年,因火災重建后街道拓寬到10米,兩旁增設人行道各2米,街道依舊河卵石鋪成。橫街、直街交叉地段稱“十字街”。

以十字街為中點,北橫街為縣之政治、文化中心,坐落有縣署、文廟、校場坂等。南橫街和直街是工商業集中區,有“英記”、“昌記”、“祥興”、“公盛”、“久源”、“裕豐”、“協源”等百貨布莊,“何記”、“元豐”等雜貨店,酒家、飯店、點心店、客棧10多家。其中“青年酒家”小有規模,可辦酒席;由“芝溪”轉運站改辦的“來安”客棧專營旅客住宿;其餘飯店、點心店多是樓下開店,樓上客棧。經營食品食雜的有“中和”、“順成泰”醬蟲奇店、“木昌”京果店、“玉團軒”糕餅店、“金河”糕餅店、“奇林”豆腐店等;還有服務業的理髮店、裁縫店、照相館、修理鐘錶以及冥器店等;醫藥衛生行業的有“元康”、“福濟”、“壽濟”、“壽樂”藥房和“宜實”牙科;另有前店後坊的“徐寶升”傘店、“林寶興”傘店,其中“徐寶升”傘店的“金鐘”牌雨傘於1926年參展美國費城博覽會,被評為第一名,之後其產品遠銷東南亞,倍受歡迎。直街東南側為“池園瓷業公會”會所(解放後改為縣工商聯會所)。直街東頭玄帝廟下方和南橫街中部臨梅溪溪岸分別設有第一碼頭、第二碼頭(又稱桂香道),貨物進出多由此走水路船運。

半街北端折向西為西門街,街長200餘米,寬約3米。1924年,由河卵石街道鋪設成水泥路面。該街只有若干家雜貨店、小食店,還有玉山學校、城隍廟、泰山廟和女齋。該街有林鏡洲創辦於民國初年的“崇實織布局”,併兼辦有染布坊,可印染出20多個花色品種。其產品曾參加省實業廳在福州西湖舉辦的“國貨質量及花色布料”評比,獲全省第二名,被授予“萬家衣被”金字牌匾。

浮頭街,原名“浮橋頭街”。因街之北向有一浮橋跨過梅溪,通往榕院,故而得名。“浮橋頭街”叫起來拗口,遂被簡稱為“浮頭街”。浮橋頭街西接馬房巷,東連安民巷。該街主要有吳氏祖厝和吳氏宗祠,其中吳氏祖厝有建築精緻的橫厝花廳,人稱“將軍廳”。此地還有陳、劉、溫、謝、盧、張等姓氏居民。有供奉陳靖姑的毓麟宮,其始建於明成化年間,後多次重建或重修。

馬房巷,北至北門邊與浮橋頭街西頭相接,南通半街。因舊時為馬廄所在地而得名,後為居民住戶區。

半街

,呈南北走向。因北端臨溪,無街道相連,故名半街。南端接直街之西頭,與直街互為垂直,北端通往馬房巷。街長數十米,寬二三米。主要是居民住戶區。

安民巷,一頭起於浮橋頭街,另一頭終於北橫街縣署前。該巷主要建築有“許氏賢祠”。

山崎頂,又稱山墘頂。是老城區的制高點,即小山之頂,故名之。此地居民住戶有鄭、朱等姓氏,還有重修於清乾隆年間的師公廟,有建於民國初年的基督教堂真源堂和天主教堂城關堂,城關堂曾附設“慶光小學”。

醴泉巷,起於直街南側,終於南橫街。該巷有古井泉水清冽,是舊城區釀酒集中地,故名醴泉巷。後諧音改為“體泉巷”。該巷民國時期辦有“行憫醫館”。

湖園巷,起於直街南側,終於池亭坪。池亭坪有池一口,人美稱“池”為“湖”,故有該巷名。此地為居民區。(張德團)

校對:許泓彬

【梅城印记】闽清旧街区
【梅城印记】闽清旧街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