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光: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分析認識國際問題

2019年第1期《求是》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把在“世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命運暨國際形勢研究”課題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發表,作為學習體會。我這裡主要談談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國際關係,看待國際問題,認識國際形勢,把握世界走勢,以及世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命運。


王偉光: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分析認識國際問題



一、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來觀察說明國際問題

對當前錯綜複雜、風雲變幻、驚濤駭浪的國際局勢到底怎麼看?中外各類政治人物、各方專家學者皆紛紛站臺說道,各家各派眾說紛紜。有的從政治人物的秉性品格等個人特質出發看世界,如把當前美國對外政策歸結於個人個性和商人身份使然;有的從西方國際關係和國際問題理論出發看世界,如運用地緣政治理論、文明衝突理論等說明國際問題;還有的從具體策略層面分析國際問題,如提出應對突發事件的具體對策等,這裡不一一例論。一時間各方能人志士激揚文字、指點江山,開出各種應對“藥方”。不能說這些觀察國際問題的理論和方法不能用,不過諸多策論雖然能說明一些問題,但至今沒有一家能夠完全說清說透問題,或徹底地說服人,總之都是不夠全面、不夠透徹的。

應該運用更有高度的理論和方法才能徹底說明國際問題。唐代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一詩中寫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站得愈高才能看得愈遠,講得就是這個道理。只有站在人類理論思維的最高峰,才能看清、悟透錯綜複雜的宇宙間各類問題。毛澤東同志很推崇這首詩,他說,我們共產黨人的眼力不夠,需要藉助馬克思主義政治上的“望遠鏡”。馬克思主義是“望遠鏡”,幫助我們看得更遠,使我們從長遠戰略全局的高度看問題;馬克思主義又是“顯微鏡”,幫助我們看得更深,使我們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來觀察說明世界,否則說明不了、或至少不能透徹說明當前的國際局勢。

毛澤東同志在1959年7月1日寫過一首詩《七律·登廬山》:“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這首詩教育我們一定要用正確的世界觀方法論分析認識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當時中國正處在十分複雜冷峻的國際條件下,美國全面遏制和包圍中國,力圖扼殺紅色中國。前蘇聯大搞社會帝國主義,企圖控制中國。毛澤東同志提出“冷眼向洋看世界”,就是要求我們用馬克思主義眼光沉著冷靜地觀察和分析世界形勢。“冷眼”是什麼?就是冷靜嚴峻的眼光,表示對反華勢力的藐視,沉著冷靜地觀察世界大勢。馬克思主義的眼光是什麼?就是馬克思主義分析問題、認識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認識國際問題,才能科學判斷國際形勢,得出正確的判斷,以指導我們開展國際鬥爭和實施對外政策。

馬克思恩格斯每當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總是能夠站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明察秋毫地洞察國際形勢,科學判定國際態勢的規律、特點和走勢,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指明鬥爭的方向和策略。譬如,巴黎公社失敗以後,馬克思即刻撰寫了《法蘭西內戰》,高度評價了巴黎公社的歷史意義,把巴黎公社第一次工人運動失敗的經驗教訓總結得淋漓盡致,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未來發展指明瞭方向。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一書中反覆強調馬克思對巴黎公社經驗教訓的科學總結。列寧認為,馬克思總結巴黎公社失敗的教訓,最根本的一條就是一定要砸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這就全面闡發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原理。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也是運用唯物史觀分析認識歷史事變的典範例證。拿破崙三世搞反革命復辟,事變剛剛發生,馬克思就寫了這篇論文,他站在唯物史觀的高度,對路易·波拿巴政變的階級實質、背景、走向作了透徹的分析,得出了正確的判斷;後來法國形勢的變化發展完全證實了馬克思的預判。還有恩格斯的《德國農民戰爭》,是總結德國1848—1849年革命經驗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經典著作,恩格斯對德國1848—1849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個重要歷史事件的分析十分科學而精準,進一步豐富了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一俟歷史重要關頭,馬克思恩格斯總能站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制高點上“冷眼向洋看世界”。馬克思的《資本論》科學預測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發展規律。列寧的《帝國主義論》正確指明瞭帝國主義的壟斷性、腐朽性、垂死性和必然滅亡的趨勢。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從理論思維的高度預測到中國抗日戰爭的三個發展階段和日本帝國主義必然失敗的最後結局。這些都是基於他們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迄今為止人類說明一切宇宙間問題(包括社會歷史問題)的最高峰,是觀察國際問題的最銳利的思想武器。理論上站位越高,看得就越遠、越清、越透。站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峰之上就可以“一覽眾山小”“一覽無餘”。無論馬克思恩格斯身後過去了多少年,實踐還是充分證明他們關於國際問題、歷史演變和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歷史發展趨勢的基本看法是多麼正確。

觀察國際問題首先有一個立場問題。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就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站在進步、正義、公正的立場上,而不是站在資本的立場上,站在少數人的立場上,站在落後、非正義、偏見的立場上看待國際問題。立場對了,才能拎得清國際問題上的大是大非。毛澤東同志關於“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判斷,首先就是站在人民的、正義的、公正的、進步的立場上,才得出這樣的判斷。對於美國以“反恐”名義,旨在推翻他國政權的戰爭,如敘利亞戰爭,不論它打著什麼樣的旗號,我們只要選擇正確的立場,就會採取正確的態度。在國際鬥爭中,要講國家利益。但是,我們講的國家利益與美國統治集團講的國家利益是站在不同立場上講的,其實質是根本不同的。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看,國家利益的實質就是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維護國家利益就是維護人民的利益。而美國統治集團則站在少數資本利益集團的立場上講國家利益,它們講的國家利益不代表人民的利益。“美國優先”就是美國壟斷資本利益優先,而不是美國人民優先。當然,美國壟斷資本利益集團在攫取巨大利益的同時,為了維護美國壟斷資本的整體利益、長遠利益,也會給美國普通人民分一杯“紅豆湯”。

分析國際問題還要運用正確的觀點。馬克思主義觀點是唯物的、辯證的、歷史的、階級的觀點,是講長遠、講根本、講發展、講趨向的觀點,用這樣的觀點看問題,從根本上來說,一切反動派都是腐朽落後的代表,即使再強大也終究是要滅亡的,人民最終會戰勝它。毛澤東同志關於“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論斷,正是運用這樣的觀點分析問題而得出來的。列寧的“帝國主義就是戰爭”的觀點,迄今仍是至理名言。這是因為列寧運用了馬克思主義關於帝國主義本質的理論分析而得出的戰略判斷。當前世界一切飢餓、分化、動盪、流血、戰爭的根源都在於帝國主義國家的壟斷資本利益集團要控制世界資源、世界市場、世界金融,在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帝國主義需要用武力解決問題時,說動手就動手,說開打決不手軟。

問題就是矛盾,分析問題必須分析矛盾。新時代我國外交的首要問題,還是毛澤東同志所說的“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中國過去一切革命鬥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這對於我們判斷國際鬥爭的主要問題和主要矛盾是非常具有指導意義的。分析國際問題,要掌握科學的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是重要的方法。把矛盾分析法運用到階級社會,就必然導致階級分析方法。從國際上看,當今世界仍然是階級對立的社會,對階級社會的國際問題不作階級分析,是分不清是非的。無是必生非,搞不清是非,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在看待和處理國際問題時就會出錯。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當今世界的基本矛盾,就可以從一團亂麻、撲朔迷離的諸多矛盾中理出一條清晰的主線,抓住這條主線再作深入的階級分析,就可以搞清楚“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判斷國際問題的首要問題,就可以明確我們的主要對手是誰、主要依靠力量是誰、主要盟友是誰、主要團結對象是誰;就可以明確我們爭取達到的最高目標是什麼、最低底線是什麼、當前我們的主要任務是什麼、目前應該集中力量抓什麼;就可以明確通過分步驟、分階段的努力完成我們的主要任務,最終逐步達到最高目標……總而言之,就可以正確地制定我們的綱領、路線、方針與政策;就可以制定我們應當採取的正確的戰略與策略;就可以明確在國際鬥爭中最終解決什麼問題、近期解決什麼問題;對於我們的對手、我們的朋友分別採取什麼樣的戰略與策略;等等。每一個人都隸屬於某個階級、某個階層、某個利益集團,任何一個政治人物都代表一定的階級利益。當然,運用階級分析法也不能搞絕對化、簡單化和庸俗化,不能亂貼標籤、對號入座。當今,美國總統就是美國壟斷資本主義利益集團的政治代表,他背後必定代表壟斷資本利益集團的利益,受壟斷資本利益集團的支配與控制。當然,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內部也必然有矛盾,分為不同的壟斷資本集團。作為美國總統,既要維護美國壟斷資本集團的共同利益,同時又代表某個壟斷資本集團的個別利益。

當然,搞清主要問題、主要矛盾及由此所決定的主要對手、主要盟友,這是路線問題、戰略問題、全局問題。這與我們所採取的策略和手段既一致,又不完全是一碼事。自己心中搞清楚的是非敵我,對外怎麼說,採取什麼樣的具體策略,要服從總的鬥爭方向和當時的具體條件。譬如,在國際場合,我們不好公開講誰是我們的敵人,要集中力量對付他,而是要多講統一戰線、講團結、講合作、講共同體、講和平,這是鬥爭策略問題。這裡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必須心中有數、心裡清楚。


王偉光: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分析認識國際問題



二、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要站在歷史時代的最高點來觀察說明國際問題

馬克思主義的眼光首先是時代的眼光,也就是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科學判斷歷史時代,從歷史時代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以及其基本矛盾所決定的時代本質和特點出發來觀察世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分析國際問題,總是站在時代的高度,用時代的眼光認識國際問題。

我們現在仍處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判斷的歷史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明確指出:“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展,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學真理。儘管我們所處的時代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視野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這是我們對馬克思主義保持堅定信心、對社會主義保持必勝信念的科學根據。”馬克思所指明的歷史時代是什麼時代呢?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我們的時代,資產階級時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這裡提出的“時代”概念,不是我們從黨和國家發展角度所提出的“新時代”概念,而是唯物主義歷史觀所闡述的大的“歷史時代”概念。唯物史觀大的“歷史時代”是指佔統治地位的社會形態所歷經的整個歷史進程,該歷史時代的進程從該社會形態取代前一社會形態在人類社會佔據統治地位起,歷經興盛、衰落,直到為下一社會形態所取代而不再佔據統治地位止。馬克思恩格斯按照唯物史觀關於社會形態演變理論,根據“經濟的社會形態”的根本性質來劃分歷史時代,把歷史時代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產階級社會等歷史時代,之後經過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過渡,將進入共產主義社會時代。從時代的根本性質和大的歷史進程來看,從全球範圍來講,現在仍然是資本主義社會形態占主導地位的歷史時代,而這個時代又發展到經過社會主義過渡,最終取代資本主義而進入共產主義的歷史階段,該時代充滿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兩條道路、兩種命運的鬥爭。

當然,我們當下所處的大的歷史時代,在其發展進程中又分為不同的發展階段,每個發展階段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具體表現又有所不同,時代的具體情況和特點又有所變化。現在我們所處的歷史時代已經經歷了兩個階段,這裡可以簡略回顧一下。第一個階段是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這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寫作《資本論》時所看到的世界,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殘酷剝削和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是該時代的主題。第二個階段是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又可以稱作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從競爭走向壟斷,就是列寧寫作《帝國主義論》時所看到的世界。資本主義以壟斷代替競爭,進入資本主義發展進程中最高的、腐朽的、垂死的發展階段。在該階段,帝國主義把世界瓜分完畢,為爭奪殖民地而“狗咬狗”地打了起來,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無產階級革命興起,社會主義從理論走向實踐。列寧把這個階段稱作無產階級革命和帝國主義時代。列寧這裡講的時代不是指的大的歷史時代,而是指大的歷史時代的不同歷史階段。該時代的主題是戰爭與革命——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中國革命以及東方殖民地與半殖民地國家的民主革命,出現了一個社會主義陣營和一系列擺脫殖民統治的發展中國家。現在處在什麼樣的階段,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現在仍處在列寧所判定的無產階級革命和帝國主義階段,然而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時代主題由“戰爭與革命”轉變為“和平與發展”;還有一種看法認為現在已經進入第三個階段,有叫新帝國主義階段的,有叫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有叫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有叫現代資本主義階段的……究竟是原來的階段還是新階段,還可以研究討論。歷史發展的每一階段與每一階段並不是截然分開、完全不同的。歷史發展是有連續性的,同時每個階段都具有與其他階段不同的特徵。比如,整個資本主義歷史時代是一個完整的、連續的、具有自己本質特徵的歷史進程,但是也不能完全截斷資本主義不同發展階段的連續性與同一性。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以壟斷為主,但競爭依然存在。當今的壟斷資本主義仍然保留著老帝國主義的特徵,但今天又有新的變化。今天的壟斷資本主義仍然是帝國主義,列寧所分析的帝國主義的主要特徵它都具有,同時又形成了新的特徵。然而不管如何判斷,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大的歷史時代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沒有改變,壟斷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基本特徵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必然趨勢沒有改變。由於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人民的鬥爭、工人階級的鬥爭,爭取獨立和社會主義的鬥爭、爭取和平與發展的鬥爭成為一波又一波的時代潮流。當今,壟斷資本再用過去直接野蠻掠奪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人民的盤剝辦法已經過時了,形勢迫使壟斷資本改變了掠奪方式,採取了間接的盤剝辦法,如金融掠奪。由此,爭取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

總體上看,當下我們仍然處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佔統治地位的歷史時代,然而該歷史時代已經前進到社會主義逐步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階段,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經過革命時期、興盛時期以後,正處於衰落時期——當然其衰落期也是很漫長的。資本主義的替代物——社會主義以及將來的共產主義,已經從“一個幽靈”即弱小的“新生兒”時期走向現實實踐時期,在資本主義社會體系內部形成了嶄新的社會形態——社會主義制度,佔世界人口不到1/4的中國,已經成功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世界社會主義力量不斷壯大,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資本主義下降,社會主義上升。雖然在該階段,社會主義相比資本主義來說仍然不佔優勢,但它是不可忽視的社會進步力量,代表著人類的未來。辯證法告訴我們,一切新生事物都是不可戰勝的,社會主義必勝。

在準確判斷歷史時代的基礎上,就可以對當前國際社會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主要態勢作出判斷。當今世界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佔統治地位的世界,分析當今世界的基本矛盾繞不開對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分析。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認為是生產力的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佔有的矛盾,這個基本矛盾表現在階級關係上就是工人階級及廣大勞動人民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表現在社會制度、發展走勢和道路選擇上,就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條道路、兩種制度、兩個前途、兩種命運、兩股力量的矛盾與鬥爭。在今天的歷史階段,特別是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過渡階段,這種博弈更為尖銳、更為激烈,也更為突出。

當然,按照辯證法來看,社會主義的發展也是曲折地前進、波浪式發展、螺旋形上升的,決不是一帆風順、一馬平川、一路凱歌的。放在大的歷史時空跨度上觀察,作為代表新的社會形態的社會主義,從空想主義到科學理論,從科學理論到實踐運動,從實踐運動到制度現實;從1848年《共產黨宣言》問世,一個“在歐洲遊蕩”的“幽靈”,到十月革命勝利和俄國社會主義成功,再到中國革命勝利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一路向上發展,當然其中也有挫折和起伏。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於蘇東劇變,社會主義一下子跌入低谷。從那時到現在三十年過去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國高舉社會主義旗幟,堅持改革開放,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風景這邊獨好”。而西方資本主義諸國經過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的打擊,走入下坡路。社會主義走出低谷,資本主義進入衰落期。這就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形態鬥爭與博弈的歷史與趨勢。

資本主義發展到今天,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沒有改變,而是更為尖銳、更為激化。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展開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矛盾、國際壟斷資本主義國家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矛盾,以及國際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從基本矛盾出發觀察世界,就可以對國際問題、國際關係、國際局勢及其走向作出判定。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矛盾,必然轉化為不斷爆發的國際性金融危機,乃至全面性的經濟危機。這種危機是國際社會各類矛盾更加激化的集中表現。這是當前一切國際鬥爭激化、爭端激烈、戰爭爆發的總根源、總原因。當前國際上各類熱點、焦點問題及爆發的各類爭端,都是由這些矛盾引發的。

我們觀察世界,必須從這一矛盾主線出發,用這樣的觀點來看中美關係問題就會看得很清楚。當今時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條道路、兩種制度的根本矛盾,決定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必然會竭盡所能對我國予以戰略上圍堵、發展上牽制、形象上醜化。這種鬥爭是由兩條道路、兩種制度的根本性矛盾所決定的,是不依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必須深刻認識兩條道路、兩種制度鬥爭的長期性、複雜性、尖銳性,一定要作長期鬥爭的準備。然而,由於社會主義力量的不斷壯大,資本主義力量的下降,社會主義和一切愛好和平的力量尋求和平發展成為時代主流。由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中國的發展壯大,再加上俄羅斯等各國的牽制、美國國內愛好和平力量的牽制,美國壟斷資本也是不可能為所欲為的。也就是說,由於各種力量的抗衡、制衡、平衡,現階段國際形勢仍處於可控的相對和平狀態。雖然局部爭端、戰爭不斷,但打世界大戰的可能性不大。和平發展是主流,我們仍然可以爭取到和平發展的戰略機遇。從這個現狀出發判斷,我們應盡最大努力創造並利用和平發展的機遇,發展生產力,壯大社會主義,把自己的事情辦好,這是當前的主要任務。中美之間的鬥爭是長期的、絕對的,但又是相對的,存在合作的可能性和現實性,處於打打和和、和和打打的狀態。我們應最大限度地爭取和平發展、合作發展,這是我們當前的重要策略,只有這樣才能發展社會主義,壯大社會主義力量。一切都要從這個戰略策略出發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處理問題。

毛澤東同志“三個世界”理論的基本精神依然適用,符合馬克思主義對歷史時代的總判斷,符合對世界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總判斷,符合對當前國際形勢、力量對比變化和我們當前任務的總判斷,符合對我們當下採取的戰略和策略的總判斷;但一定要根據新的變化作出新的調整和判斷,要有所創新。

1963年至1964年間,面對美蘇“冷戰”,同時美蘇又都在反華的嚴峻國際環境,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兩個中間地帶”的戰略判斷:“我看中間地帶有兩個,一個是亞、非、拉,一個是歐洲。日本、加拿大對美國是不滿意的。”1974年,也就是十年之後,他進一步提出了“三個世界”的戰略判斷:“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原子彈沒有那麼多,也沒有那麼富,但是比第三世界要富;亞洲第三世界很多,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三個世界”理論的提出,是毛澤東同志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當時的國際形勢而得出的正確結論。在“三個世界”理論指導下,我們黨正確地領導了當時的國際鬥爭和對外工作,取得了新中國對外工作的成功。我們進入聯合國正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也充分證明“三個世界”理論的戰略判斷是正確的。

毛澤東同志提出“三個世界”理論以來,世界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要作出符合當前國際力量對比變化的調整。我以為,現在仍然可以把全世界劃分為“三個世界”。毛澤東同志講的第一世界原來是美蘇。美國是全球霸主。而前蘇聯在與美國爭霸的冷戰進程中,在推進大國沙文主義政策的進程中,在背離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的進程中,把自己逐步異化成為一個“社會帝國主義國家”,即列寧所批判的“口頭上的社會主義者,實際上的帝國主義者”。美蘇形成“兩霸”爭奪世界的態勢。1974年2月25日,毛澤東同志在會見第三世界領導人時說:“這個世界是有帝國主義存在,俄國也叫社會帝國主義,這種制度醞釀著戰爭。”帝國主義就是戰爭,包括社會帝國主義。現在世界格局發生的一大變化就是“兩極”變成了“一極”,變成了“單極”。美國成為單極主義或單邊主義的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就是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發達資本主義諸國,他們和美國一樣,在對外剝奪發展中國家利益等重大問題上是一致的。但它們之間又充滿了矛盾。第一世界與第二世界由於各自有各自的壟斷資本利益,其矛盾是不可調和的,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講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這對矛盾曾經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三世界就是我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包括俄羅斯。當然第三世界也在變化。原來的俄羅斯,也是以俄羅斯為主的蘇聯,垮臺前墮落為社會帝國主義,成為第一世界,解體以後淪為第三世界。當然,也有人把俄羅斯放在第二世界。無論如何,鞏固與發展同俄羅斯的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是我們的戰略選擇,符合中國人民的利益。有些人不懷好意,老想把中國推到第一世界,鼓吹“中國威脅論”。我們不能上當,我們仍然是發展中國家。我們還有很多落後的地方:雖然就經濟總量來講我們是第二,但就人均來講,我們還是很窮的;講文明狀態,我們也還存在很大差距,這是最大的軟實力差距。

更重要的是我們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我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也永遠不會改變,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永不謀求霸權。“三個世界”的劃分,要根據今天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作出新的分析認識,但基本理論仍然基於馬克思主義關於歷史時代問題的認識,關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認識。“三個世界”的劃分,有從經濟規模、發展總量上的區分判斷,但更應當從世界觀、方法論的高度來認識,從制度的高度來認識。第一世界、第二世界都是壟斷資本主義國家,是傳統的帝國主義國家,過去擁有大片殖民地。第一世界與第二世界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就是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美國是超級壟斷資本主義國家,要獨霸全世界,與其他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不可化解。第三世界絕大多數過去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二戰”以來紛紛獨立,希望走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獨立自主地發展本國經濟,搞好自己的建設。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我們打算集中力量搞建設、搞好自己的事情,但壟斷資本主義怕利益丟失,怕當不了老大,用各種各樣的藉口打擊你、貶損你,讓你發展不起來。譬如,經濟制裁、“顏色革命”、金融打擊、政治恫嚇、軍事圍剿等,無所不用其極。當頭號壟斷資本主義國家與其他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利益一致時,它們就會聯合起來打擊、制裁第三世界國家;利益不一致時,就會相互鬥起來。從社會制度上講,俄羅斯搞的不是社會主義,但俄羅斯是反對美國單邊主義的,希望民族獨立富強,它與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的矛盾很尖銳,特別是與美國的矛盾相當尖銳。我們在作戰略考量時,必須把發展同俄羅斯的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放在重要位置上。


王偉光: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分析認識國際問題



三、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世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一切分析判斷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認識國際問題,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第一,要善於從利益上觀察世界。

馬克思說:“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可以說,經濟利益是一切社會歷史事變的總根源。任何社會歷史活動都是人的活動,分析國際問題,就應當抓住人、特別是代表性人物的言行,加以考察,善於發現並揭示代表性人物背後的真正經濟利益本質,透過利益本質來看問題。

當今世界風雲變幻,各類事件衝突紛至,各種矛盾錯綜複雜,各類政治人物紛紛在國際舞臺上亮相。恩格斯指出:“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隱藏在——自覺地或不自覺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覺地——歷史人物的動機背後並且構成歷史的真正的最後動力的動力,那麼問題涉及的,與其說是個別人物,即使是非常傑出的人物的動機,不如說是使廣大群眾、使整個整個的民族,並且在每一民族中間又是使整個整個階級行動起來的動機。”要研究每個歷史人物的動機,就必然導引出整個民族乃至整個階級的動機,這樣才能找到“最後動力的動力”,找到國際事變背後的真正根源,即經濟利益的本質。研究當今世界形勢,就要研究政治代表人物的動機,就要看該代表人物代表什麼利益,代表什麼階級。察其言,觀其行,看看他是為哪個階級、哪個利益集團說話、辦事,就會發現某個民族、某個階級、某個利益集團的動機,就會找到導致其言行的經濟利益本質,就會從紛亂的國際問題中梳理出清楚的線索來。特朗普是美國政治舞臺上的代表性人物;普京是俄羅斯政治舞臺上的代表性人物;安倍是日本政治舞臺上的代表性人物。還有一些國家的領導人,如韓國的文在寅、伊朗的哈梅內伊、敘利亞的巴沙爾、以色列的內塔尼亞胡、土耳其的埃爾多安、英國的特蕾莎·梅、法國的馬克龍、德國的默克爾等等,各種政治人物紛紛登場亮相,表面上看是一團亂麻,實際上每個政治人物的背後,都受到一定階級利益集團的支配,都代表著一定的階級、階層和利益集團的利益,他們都是一定利益的代言人,他們背後都有一條清晰的利益鏈條。找到其背後的利益使然,就會把問題的實質看清楚,就會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也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應對之策。

整個人類社會就是一個大歷史舞臺,每個歷史人物都在這個大舞臺上演繹著有聲有色的歷史活劇。每個歷史人物的活動表現固然與該人物的水平、品質、經歷有直接關係,但最終決定歷史人物個人歷史作為的,是該歷史時代的客觀條件因素。在馬克思唯物史觀形成之前,人們關於歷史發展動因的認識是由唯心史觀支配的。歷史發展有沒有規律?決定歷史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有人提出了地理環境決定論,把一個國家、民族、階級歷史發展的原因歸為地理原因、氣候原因;還有人提出了人的特質決定論,把歷史發展原因歸結為某個歷史人物的個人脾氣;還有人把歷史發展的第一動力歸結為神靈、上帝、理念等。只有馬克思創立了唯物史觀,提出了物質經濟的原因,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推動歷史發展。任何歷史人物本事再大,都受這個根本規律制約。唯物史觀告訴我們,觀察國際問題,既要看到歷史人物的歷史作用,又不能誇大歷史人物的個人作用。任何歷史人物都是歷史活劇中的演員,而不是導演。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貨幣沒有主人,資本家是人格化的資本。這說明資本家只是資本的人格化,他是受資本支配的,壟斷資本沒有真正的朋友,只有利潤與利益。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利潤與利益,一切都會成為他的利益對手,他眼裡只有資本、金錢,他不過是資本、金錢的奴隸。不論美國總統是誰,他都是美國壟斷資本主義的典型代表,他的一切個人活動都是為了壟斷資本主義的利益,只有從壟斷資本主義利益出發,才能說明他的一切言行,而不是從他的特質出發來說明他的言行。

第二,要善於從政治上觀察世界。

世界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紛呈,突發事變層出不窮,局部戰爭越打越“熱鬧”。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蘇東劇變以來,雖然沒有打過世界大戰,但局部戰爭就沒有停息過。較大的戰爭有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以來的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南斯拉夫戰爭、格魯吉亞戰爭、利比亞戰爭,以及到目前仍打得不可開交的敘利亞戰爭等。敘利亞戰爭實際上是一場代理人戰爭。巴沙爾背後是俄羅斯、伊朗,反政府武裝背後是美國和西方諸國以及沙特阿拉伯。其實,恐怖主義也有美國的影子。敘利亞戰爭是世界矛盾的集中點和爆發點,各類矛盾在此顯現並激化。由敘利亞戰事引發的地中海地區的軍事較量越發升級,已經成為新式武器試水和各種戰爭力量較量的最“熱鬧”海域和地區,這些局部戰爭都大有戰爭一觸即發的跡象,但是每一場可能要打起來的戰爭往往又會峰迴路轉、戛然而止。這是因為雙方一直都在較量,只要找到利益平衡點,就可以取得暫時的妥協。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一切經濟問題最終要通過政治問題反映出來,政治解決不了就會訴諸武力。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所有的戰爭背後終究是經濟利益的矛盾與爭端,經濟利益問題集中反映為政治問題,然後白熱化並上升為軍事問題。經濟鬥爭、政治鬥爭、軍事鬥爭,都是為了實現某種經濟利益而採取的鬥爭手段。世界上的戰爭都是由背後的經濟利益引起的,而公開發動戰爭的一方不會赤裸裸地宣稱是為了經濟利益,必然打著某種政治旗號。政治是檢測世界局勢的“晴雨表”。列寧曾經指出:“政治同經濟相比不能不佔首位。不肯定這一點,就是忘記了馬克思主義的最起碼的常識。”如果不從政治上來看國際問題,就容易出差錯、看走眼。中美貿易戰的實質就是政治戰,是兩種制度、兩條道路之爭。只有從政治上看問題,才能看清癥結、出對主意。譬如,加拿大逮捕華為孟晚舟的行為,表面上看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打壓華為的經濟戰,實質上是對華政治戰。其直接原因是華為領跑了5G互聯網的關鍵技術。華為在5G關鍵技術方面佔據優勢,就會在自動駕駛、人工智能、通信、互聯網運營、大數據、運用月球資源乃至軍事等眾多領域取得領跑地位,就會改變社會生活生產的運行方式,帶來一場深刻的變革,而且華為已同多方簽訂了5G網絡建設協議。對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諸國,把經濟戰爭上升為政治戰爭,開展了對華為,即對華的政治戰爭。

從政治上看問題,就要站在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無產階級、廣大勞動大眾的立場上看問題,站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兩種制度鬥爭的高度上看問題。政治問題必然是要從思想上反映出來的、從意識形態上反映出來的。從政治高度看問題,就是要站在思想高度和意識形態高度看問題。美國扼殺我們、軍事包圍我們、恫嚇我們是“後手棋”,它打的“先手棋”是政治仗、意識形態仗。在政治上把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說成是一黨制的專制國家,不講民主;意識形態上用“普世價值”“憲政民主”“西方民主”等理論攻擊我們,動用歷史虛無主義往我們身上抹黑,這就是政治鬥爭。政治鬥爭的目的是為了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最終為了他們控制中國的資本利益服務。為什麼會有戰爭?任何戰爭都不那麼簡單,是政治上的較量。列寧曾經說過,帝國主義就是戰爭。他還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既然實力對比發生了變化,那麼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除了用實力來解決矛盾,還有什麼別的辦法呢?”“在資本主義基礎上,要消除生產力發展和資本積累同金融資本對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的分割這兩者之間不相適應的狀況,除了用戰爭以外,還能有什麼其他辦法呢?”歷史上哪一場戰爭是發展中國家發起的?全是西方挑撥的。把伊拉克搞亂了,它安然了;把利比亞搞亂了,它安然了;把南斯拉夫肢解了,它安然了。美國先是用“西方民主”讓你亂起來,然後搞“顏色革命”顛覆政權。如果發動“顏色革命”還亂不起來,它就直接訴諸武力打掉你,最終是要實現壟斷資本主義的利益。

從政治上看問題,必須明確國際鬥爭的大是大非問題。有人說國際問題沒有是非,只有利益,只有實力。這話不完全對。我們共產黨人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看待國際問題,必須講是非;什麼是正義的、什麼是非正義的,要分清楚。否則我們的窮朋友會越來越少。國際鬥爭有個實力問題,這話不錯。弱國無外交,沒有實力只能捱打,受人控制。然而,實力不等於是非。處理對外關係要看實力,但不完全取決於實力,更要看是非。實力是暫時的,可以變化的。在20世紀50年代,面對“臺獨”勢力的崛起,毛澤東同志當時講了一句話:寄希望於臺灣人民,寄希望於臺灣年輕人。當前,面對民進黨的倒行逆施,反“臺獨”鬥爭已經發生了重大轉折,很多當年支持“臺獨”的青年調轉過來反對民進黨的政策。

第三,要善於從戰略上觀察世界。

運用馬克思主義眼光看世界,就必須具備戰略眼光。什麼叫戰略?戰略就是全局、長遠、根本、宏觀、發展。什麼叫戰略眼光?就是從全局上、長遠上、根本上、宏觀上、發展上來看問題。毛澤東同志說,對帝國主義要從戰略上藐視它,從戰術上重視它。毛澤東同志在延安窯洞裡和美國女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談話,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這是一句戰略判斷。他說,為什麼說帝國主義是老虎?因為他武裝到牙齒,吃人。但從長遠看,從戰略看,從全局看,從根本看,它是紙老虎。對策研究是必要的,但對策研究要建立在戰略研究的基礎上。美國人打貿易戰,我們究竟怎麼回應?我們首先要從戰略上、從宏觀上、從長遠上、從根本上和全局上來看問題,研究要有提前量,要有理論性,要有學理性,要有戰略性,要有超前性。當然,也需要從對策上、從具體戰術上出主意。兩個人打拳,計較哪一拳打對,哪一拳打錯,這從戰略上不好說。必須要算總賬,要看最為關鍵的致命一拳是不是最後把對手打趴下了,而不去計較每一拳的對錯,這才是戰略家。當然,每一拳也是取勝的鋪墊和前提。從目前國際態勢來說,必須最大限度地孤立極少數壟斷資本集團,應最大限度地團結世界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包括美國人民、美國壟斷資本主義內部的進步人士,我們都要團結,一起構建命運共同體。實際上,即使壟斷資本集團內部也有分化,我們應儘可能地化敵為友,這才是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戰略,是正確的戰略選擇。我們的朋友遍天下,這就是我們的戰略、我們的政治。嚴格地講,我們的敵人不是美國、更不是美國人民,準確地講是帶有壟斷特徵的美國國際金融壟斷資本,是美國帝國主義利益集團。

第四,要善於從本質上觀察世界。

現在世界上的現象光怪陸離,讓人眼花繚亂,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是我們的研究要解決的深層次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有一句話很深刻,即要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現象是表面的,而本質是藏在表面現象背後的、看不見也摸不著的,但它又是客觀存在的,只不過是隱藏在現象背後,因此必須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1961年10月,紹興市紹劇團《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劇種進京演出。郭沫若寫了一首詩《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談觀感,其中寫道:“千刀當剮唐僧肉,一拔何虧大聖毛。”認為唐僧可恨,認錯人,相信壞人白骨精,不相信好人孫悟空。毛澤東同志看後也寫了一首詩:“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今日歡呼孫大聖,只緣妖霧又重來。”毛澤東對郭沫若詩中敵視被白骨精欺騙的唐僧表達了不同看法,認為唐僧是糊塗,沒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沒有看清壞人,是可以教育爭取的;而孫悟空是火眼金睛,不論白骨精變美女,還是變老婦、老叟,都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演繹了一段透過現象看本質的佳話。我們觀察國際問題就要從撲朔迷離的各類現象中找出事物的本質,不能就事說事、就問題談問題。比如最近發生的沙特阿拉伯記者在駐土耳其大使館失蹤一事,已攪起了“千層浪”,其實質是什麼呢?還有法國最近爆發的“黃馬甲”動亂,其實質原因到底是什麼呢?說明了什麼問題呢?同志們可以試著分析一下。

我們這個課題研究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通過研究,構建一個當代國際問題研究的馬克思主義學派,打造一支馬克思主義國際問題研究隊伍,形成一系列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成果。這是我總的想法。至於具體的研究方式,可以採取循序漸進、以點帶面的研究辦法,圍繞重大問題發表看法,充分爭鳴,充分討論,逐步聚焦。然後,形成思路分頭做文章,把一些前瞻性的、戰略性的、全局性的東西拎出來,推進整體研究。逐漸積小勝為大勝,逐步地透過現象,抓住本質性的東西,形成對中央決策有益的看法,以及對國內外都有影響的言論。

我們進行深入研究,應該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全面梳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黨和國家領導人關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和國際問題的論述,學習研究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認識國際問題。其次要全面梳理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學習掌握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學習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的思想精髓和主要觀點。再次要全面梳理西方國家政治理論各個流派的各種觀點,批判地吸收其有益的成分,著重分析研究一些重大問題。最後,要向黨和國家提出前瞻性、理論性、有說服力的研究報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