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哪一場戰爭失敗得最慘?

聖帝雅各


抗美援朝戰爭絕對是美國曆史上打的最慘的一場戰役。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這一場戰役,幾乎打了三年的時間,而且是在美國飛機,坦克等重型機器,精密武器裝備的支持下打了三年的。

那時候無論是朝鮮,還是彭德懷帶領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這方面都是沒有辦法和美帝國主義相抗衡的。

這也是為什麼打仗之初,美帝國主義十分強橫的原因。在他們的眼裡看來,只要有強大的武器裝備,取得戰場上的勝利,那也是早晚的事情。

但是,美帝國主義沒有想的是,國民黨當初發動內戰的時候,也是這樣想的。

蔣介石擁有美式的武器裝備,而且人多勢眾,他們怎麼也不會想到,戰爭一旦打響,自己竟然會落得一個大敗而歸。

要說國民黨失敗之後,應該給美帝國主義敲響了警鐘吧,但是,美帝國主義,還是選擇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不惜和中國人民志願軍一戰。

他們覺得國民黨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國民黨無能。自己是強大的美國軍隊,擁有的東西都是世界上最一流的。

誰會失敗,自己也不會失敗的。

可是,有的時候,精良的武器,也不是戰無不勝的。

打仗武器是一方面,但是,不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東西,人心的相背才是至關重要的東西。老將是敗在了這了,老美又走上了這條不歸之路。

那麼面對美帝國主義的飛機,坦克,彭德懷將軍是如何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的呢?

這就不得不說彭德懷將軍,在戰場上的靈活應變性了。

像彭德懷這樣身經百戰的將軍,他們都具備一項能力,就是把不利於自己的條件,變為利於自己的條件。

把敵人的有力條件,變為不利條件。

當時中朝連軍最怕的是美國飛機的轟炸,以及重型坦克的掃射。面對這種情況,彭德懷製作了夜裡作戰的策略。

你們老美不就是仗著堅船利炮嗎,我選擇夜戰,利用夜色的掩護,讓你的堅船利炮發揮不了那麼大的威力。

看看到底鹿死誰手,若是比吃苦能力,沒有人能比得過中國人民的軍隊。老美在這一放面就更差了。

結果這一戰術的施行,讓美國打軍隊叫苦不迭。老美當然也是傷亡慘重了,彭德懷帶領的中國志願軍,練就了一項打持久戰的本領。

我就這樣和你們選擇夜戰,白天讓你找不到人,夜裡發送猛烈進攻,不打死你,也把你給拖死。

結果美國受不了了,主動選擇和中國做到談判桌上,然後簽訂停戰協定。

就這抗美援朝戰爭我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這場戰爭的勝利,大大的捍衛了中國的主權,為中國贏取一個和平的外部國際環境,為中國後來的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當然了這一場戰役,美帝國主義的失敗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而且還是美國曆史上最為慘重的一次戰役。


史學達人


我一看提問,就知很多人會回答是朝鮮戰爭。我負責任地告訴你,真不是!美國並沒有戰勝中國,中國也並未戰勝美國,依舊回到了38度線,只是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升,這些大家都知道,不展開說了。美國急於尋求談判停戰(一直到現在都是停戰狀態),並不是中國把美國打敗了,而是擔心一直在旁虎視眈眈、一直按兵未動、但卻一直在背後使壞的蘇聯,怕蘇聯讓中國拖住美國使蘇聯自己漁翁得利向歐洲進攻,這點英、法等歐洲國家更怕,一直施壓美國不能向中國使用原子彈,就是怕蘇聯報復再次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美國是真的拖不起,也是真心想早點結束這場戰爭,這才有了板門店談判,如果沒有站在中國背後的蘇聯,以及美國對蘇聯的忌憚,中國戰勝美國真的是幻想。美國與中國單挑是沒有疑問的,美國也從未想越過鴨綠江,如果美國想擴大戰爭入侵中國甚至戰勝中國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是在那種國際環境下,這絕對不是美國的選項,這相反幫了蘇聯的大忙而害了歐美自己。中國從朝鮮戰爭中獲得空前威望、國際地位大幅提升,是通過與世界最強國的戰爭並與之簽訂停戰協議、中國並未戰敗這個結果最終獲得的(當然其中部分戰役美國絕對是失敗的)。並非中國戰敗了美國,把美國打出了朝鮮半島!這就象兩家鄰居爭邊界一樣的,一家(朝)把邊界推向了鄰居(韓),導致兩家互毆,被欺負的就叫了一群朋友(聯合國軍)來幫忙,另一個也不示弱,只叫了一個以前因打架而受傷的朋友(中國),沒有想到他單挑一群居然雙方打得難解難分互有損傷,但這並沒有什麼,倒是雙方都知道,朝的舅舅(蘇)人高馬大、功夫了得,平時經常打架鬥毆,且有仇必報,從來就不是一盞省油的燈,但這次卻沒來幫外甥的忙,甚至大家表面上也沒有看到他來過問外甥的事,但這個舅舅家裡有很多很厲害的打人的傢伙是眾所周知的,並且舅舅天天在半夜無人的時候磨殺豬刀。韓並不怕,畢竟有這多朋友撐腰,但幫他打架的朋友們有點後怕了,每個朋友都有房子老婆孩子,很擔心對方的舅舅一惱火,家也被燒了,怎麼辦?所以他們就不想再幫忙了,幫忙的老大(美)也有這個擔心,會有比這更大的麻煩。所以老大就想和解不打了,就建議與對方幫忙的(中)和解,大家談判的最終結果就是維持原邊界,誰也不賠償誰。只是通過這次打架,別人知道了中打架也很厲害,好多人再也不敢小看他了。你說,誰蠃了?誰敗了?如果真要說有輸贏,也僅僅只是一個通過打架居然發現自己功夫了得,另一個也發現以前經常被很多人(也包括自己)欺負的瘦弱傢伙,這次居然沒有被自己打趴,竟然打成了平手,僅此而己。所以一方興高采烈,一方無精打彩。

看到預料之中的這麼多朋友的反駁,我得強調一下,通過朝鮮戰爭,打出了中國的國威,打出了中國幾十年的和平(強調一下,以免有人誤解。雖然印越蘇與中國有邊境磨擦導致戰爭,但國內基本是和平的),中國才能一心一意發展經濟。也打出了毛主席等領袖的偉大、艱苦條件下志願軍的巨大犧牲與不易!也讓包括美國在內的全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這些無人能否定,全國人民也絕不答應。我前面意思說的很清楚了,朝鮮戰爭中,中美互有輸贏那是戰役的輸贏,而不是戰爭,戰役有多次,戰爭只是一次,戰役與戰爭是兩個概念。美國是忌憚蘇聯而簽訂停戰協議,並不是被直接打回談判桌。


千騎169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冷戰時期,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死亡人數為29萬,朝鮮戰爭美國和韓國公佈的死亡人數來看是36574人,中方公佈的人數是39萬。越南戰爭當中,美國的死亡人數是58202人死亡。無論具體死亡人數是多少,從三次規模最大的戰爭來看,最慘烈的戰爭應該是朝鮮戰爭,美國在這次戰爭當中失敗得最慘,也最沒有面子。而志願軍也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威風,滅了美國的囂張氣焰,從此美國對中國軍人產生了敬畏之心,再也不敢那麼放肆了。

二戰就不說了,世界大戰,美國兩面作戰死亡了29萬人也很正常。然而1950年至1953年,美國與所謂的聯合國軍,共15個國家與中朝作戰,打了近三年也沒能佔到便宜,且都打到了鴨綠江邊,勝利在望的美國,卻很快被打回了三八線。尤其是長津湖之戰,美國吃盡了苦頭,估計很多人終身難忘。還有上甘嶺戰役,雙方損失都很大,不過美國把能用的武器都用了,也沒能讓志願軍屈服。從上甘嶺戰役來看,美國才真正感覺到了什麼是絕望。就是因為美國在朝鮮損兵折將,在後來的越南戰爭他變乖了,不敢越過北方軍事分界線。一直在南越的領土打游擊戰,雖然說越南戰爭美國也損失不小,但是那些美軍過得都很瀟灑。且美國後來撤出越南,也並非美國打不過北越,而是政治原因而撤退了。

所以,經過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背後都有兩個巨頭撐腰,才沒有被美國佔領。正因為這樣,美國就更加敬畏中國了。進入21世紀,美國又接連收拾了南斯拉夫、伊拉克、利比亞等國,不過都是高科技戰爭,美軍損失都不大。畢竟,那些對手和美國不在一個檔次,失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不過,背後有人撐腰就不一樣了。比如敘利亞,美國就沒有佔到多大的便宜,據說準備撤軍了。可見,美國並非常勝將軍,他們也有對手的。


謀士說


自其立國以來,美國打了14場主要的戰爭,包括獨立戰爭、1812年戰爭、墨西哥戰爭、內戰、美西戰爭、一戰、二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第一次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以及反伊斯蘭國戰爭。其中,經歷過重大慘敗的戰爭主要是1812年戰爭和越南戰爭,其中1812年戰爭當屬更為慘痛的失敗。固然越南戰爭是美軍難以揮去的傷痛,但畢竟戰火併未波及美國本土,沒有1812年戰爭慘。1812年戰爭是美國正式建國後第一場,也是目前唯一一場其本土被另一個國家入侵的戰爭。

確切地說,1812年戰爭指的是1812至1815年美英之間的戰爭。為什麼會爆發1812年戰爭?主要是因為當年美國狂熱擴張,想吞併加拿大,其對領土的胃口不可不大。如果美國當年得逞了,恐怕當今的世界第一領土大國就不是俄羅斯了。幸虧有了英國的大力支持,加拿大才沒有被美國吞併。由於這關涉加拿大的生死存亡,所以當時參展的英軍中有一半都是加拿大士兵,可謂同仇敵愾。

在1812年戰爭開始之初,由於英國當時主要是對付拿破崙,無法派更多軍隊奔赴北美洲戰場,導致美國在戰爭初期佔得上風。在1814年拿破崙被打敗之後,英國開始大舉進軍美國。1814年8月24日,英國佔領華盛頓特區,縱火焚燒了白宮。當時惶惶如喪家之犬的美國總統麥迪遜(美國憲法之父)不得不捲鋪蓋奔向逃亡之路,成為美國史上最“落魄”的總統。1814年12月英美簽署《根特條約》正式停戰,美國吞併加拿大的希望永遠落了空。


睿恪煦


其實歷史上有很多國家和美國打過仗,包括我們。但是從現實來看,目前好像還沒有哪個國家願意和美國兵戎相見。因此還是要從歷史上找一些案例來看。


歷史上和美國打過仗的國家,應該都是敢於和美國硬碰硬的國家。比如我們和越南。


但是提到美國可能出現最大問題的戰爭,或許是越南戰爭,美國人竟然打了十幾年,這對美國的霸權主義形成了極大的威脅和拖累,甚至催生了美國年輕人的反戰一代,多少改變了美國的社會文化。

這場戰役不僅讓美國人顏面掃地,而且在軍事領域也形成了極大的被動局面。正是利用這段時間,蘇聯人在全球擴張加劇,導致勃烈日涅夫時代後期,蘇聯和美國在軍事領域和經濟領域的差距都開始縮小。

由此,美國一度在和蘇聯的冷戰中處於守勢,蘇聯咄咄逼人的勢頭之所以能出現,不能不說因為有越戰對美國製約的因素。

當年越南等和美國實力差距很大的國家,敢於和美國硬碰硬,但是蘇聯作為和美國實力比較小,甚至在某些領域勢均力敵的國家,卻從沒和美國兵戎相見,是不是很詭異?

特別是在赫魯曉夫時代,爆發了古巴導彈危機,但是赫魯曉夫退縮了,根本不敢和美國硬碰硬。

再談談現實——如今武器比以前發達很多,那麼美國在和其他國家爆發戰爭的話,會不會失敗?以至於最慘烈?

如今冷戰結束20多年,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越來越發達,似乎全世界沒有什麼國家敢於和美國硬碰硬了。

比如美國打了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阿富汗戰爭,雖然美國的目標都不一樣,但這些國家的軍隊不敢與美國直接pk,伊拉克和利比亞的軍隊幾乎沒做什麼抵抗;阿富汗塔利班軍隊也不敢正面作戰,主要是游擊戰。因此美國對他們來說,是勝利者,談不到失敗,這些戰爭與越南戰爭完全不同。

俄羅斯雖然和美國一直關係不睦,但彼此也沒有爆發直接衝突。就如同蘇聯當年美國人冷戰一樣。

伊朗和美國的矛盾,現在是美國對外最大的軍事風險之一。伊朗人也不斷地威脅要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等,打破美國封鎖。

但伊朗人敢和美軍硬碰硬嗎?

舉個例子,他們剛研發並量產據說是全國產的四代機koswar,但明眼人一看,就是20多年前美國人研發的三代機F-5,等於是高仿版。伊朗人用這樣的戰機來對付美國?不是笑話麼?

所以,目前沒有國家敢於在軍事上和美國直接對抗,畢竟實力還是最重要的差距。


你如何看待這個話題?


木春山談天下


抗美援朝戰爭。



即1950年10月25日到1953年7月23日共計兩年零九個月的戰爭。

作為我國的立國之戰,此戰也讓美國遭遇了建國以來最慘重的失敗,並直接影響了其後美國和世界的發展。

而這場戰爭,不是某些專家大書特書的“朝戰”,更不是某些公知鼓吹的“韓戰”,那是朝鮮半島內部的戰爭,從1950年6月25日至1950年10月25日。

二戰結束後,三八線南北的朝鮮半島分別成立兩個國家,蘇聯扶持的金日成政府雄心勃勃,試圖武力統一朝鮮半島。

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大舉進攻韓國李承晚政府,韓國軍隊一潰千里。隨後美軍司令官麥克阿瑟在9月15日發動仁川登陸戰,朝鮮戰場形勢逆轉。


隨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對北朝鮮大舉進攻,並轟炸我國丹東等邊境城市,戰火燒到鴨綠江邊。

此時的斯大林鼓動金日成向我國求助,並多次暗示會讓金日成到東北建立流亡政府。面對極端危險的局面,我國在警告美國不許越過三八線的同時,請求蘇聯提供武器裝備和空中掩護。

但因為美國飛機誤炸蘇聯遠東機場,恐懼的斯大林出爾反爾。中國人民志願軍只好在沒有蘇聯空軍掩護的情況下,於1950年10月19日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半島北部。

1950年10月25日第8兵團在西線的溫井與聯合國軍先頭部隊遭遇,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打響。


針對麥克阿瑟的左勾拳計劃,志願軍一個軍在東線阻擊聯合國軍北上,其中5個軍1個師在西線對狂妄的聯合國軍迎頭痛擊,挫敗了麥克阿瑟企圖在感恩節前佔領全朝鮮的計劃,將聯合國軍趕至清川江以南。

遭到迎頭痛擊的麥克阿瑟,完全不相信我國政府敢於參戰,麥克阿瑟乘飛機在朝鮮北部偵查,並未發現志願軍痕跡,遂得出志願軍只是小股部隊的結論。而志願軍在麥克阿瑟的眼皮子底下,已經完成了大規模集結。

從1950年11月7日開始,志願軍從東西兩線對聯合國軍展開大規模進攻。西線的六個軍對清川江以南之敵展開突擊。東線的三個軍則在朝鮮東北部的蓋馬高原上包圍了長津湖周邊的聯合國軍。


此時的朝鮮半島上遭遇了數十年不遇的寒冬,由東南方向三野將士組成的第9兵團,為徹底圍殲美軍騎兵第一師,在未全面換穿冬裝的情況下,東線第9兵團在長津湖周邊遭遇大量非戰鬥減員,凍死凍傷者超過11000名以上。

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共有三個連隊在朝鮮戰場被成建制凍死在陣地上,他們是20軍59師177團6連,60師180團2連及27軍80師242團5連。

而麥克阿瑟在食言之後,又高喊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固執的認為志願軍入朝只是保衛邊境設施,將大量聯合國軍士兵送入虎口。


經過第二次戰役的慘烈搏殺,東西兩線的聯合國軍退至三八線以南。志願軍於1950年12月31日越過三八線發動第三次戰役,將聯合國軍趕至37線以南,佔領韓國首都漢城,震驚世界。

而此時的麥克阿瑟再也不敢小看志願軍了,但瘋狂的麥克斯拿不出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包括美軍在內的聯合國軍陷入空前的絕望。

不過第八集團軍總司令李奇微發現了志願軍後勤補給嚴重不足的特點,提出空中封鎖志願軍後勤補給線,同時與志願軍保持距離的“磁性戰術”。


果然在志願軍取得第三次戰役勝利後北撤修整時,李奇微迅速整軍反擊,志願軍於1951年1月25日開始,在三八線附近開始了頑強的防禦反擊作戰。

在經歷了異常慘烈的橫城反擊戰、砥平裡之戰等戰役之後,戰局重新穩定在三八線附近。

雖然聯合國軍找到了志願軍的軟肋,但始終無法摧毀志願軍的頑強意志,麥克阿瑟在美國乃至世界面前顏面掃地。

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暴跳如雷的麥克阿瑟叫囂著對我國沿海區域進行轟炸,要求美國國會同意蔣介石政府參戰,甚至在朝鮮戰場動用核武器,加上桀驁不馴的性格,終於使得美國總統杜魯門忍無可忍。


1951年4月11日,美國白宮通過廣播的形式撤銷麥克阿瑟一切職務。這個狂傲的五星上將,在被志願軍打得一敗塗地,發表了所謂的《老兵不死》的告別演講後,徹底沒入歷史的塵埃。

李奇微取代麥克阿瑟後,志願軍於1951年4月22日發動了更為慘烈的第5次戰役,志願軍和聯合國軍在三八線以南展開反覆爭奪,雖殲敵甚多,但自身損失同樣慘重,戰線依然維持在三八線附近。

經過了半年多的廝殺,中美雙方都意識到不可能打破僵局,雙方開始了艱苦而漫長的停戰談判。

對於美國而言,戰線從三八線回到三八線,雖未取得勝利但保住了顏面;對於志願軍而言,戰線從鴨綠江推進到三八線,達到了維護領土安全的目標,雙方已經沒有了本質利益上的衝突。


但斯大林希望美國深陷朝鮮戰爭泥潭,以使蘇聯在美蘇爭霸中佔據主動地位,因此對於中美停戰談判,蘇聯始終從中作梗,這使得中美兩國陷入邊打邊談的艱難進程中。

而志願軍也逐漸拋棄了大兵團作戰的形式,以“零敲牛皮糖”的戰法,大量殺傷聯合國軍有生力量。而且從1952年開始,志願軍在三八線附近進行規模宏大的冷槍冷炮運動。而在艱苦的停戰談判期間,新生的志願軍空軍在蘇聯空軍的幫助下,與聯合國軍在朝鮮北部進行了慘烈的空中廝殺,被稱為“米格走廊”。

經過將近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新生的共和國不僅沒有被拖垮,社會各領域反而取得了巨大進步。因為志願軍的輝煌勝利,共和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蘇聯也加大了對我國的援助,我國在維護主權完整的同時,獲得了寶貴的發展機遇。


相反在中蘇兩國的猛烈打擊下,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深陷朝鮮戰爭泥潭,國際威望大受影響。

根據美聯社公佈的數據,在不到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包括美國在內的聯合國軍陣亡、負傷、失蹤、被俘等的總人數總人數超過147萬人。其中美軍死亡54246人,失蹤8177人,被俘7140人,傷103284人,總計172847人。

根據我國的戰後統計,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陣亡115786人,戰傷221264人,失蹤、被俘29095人,共計366145人。

因為此戰對美軍的空前打擊,包括北極熊團這樣的常勝之師都被徹底消滅,美軍不得不對志願軍刮目相看。而給他們帶來巨大陰影的抗美援朝戰爭也成為美國“被遺忘的戰爭”。


在十多年之後的越南戰場,雖然我國沒有給美軍下過“地面部隊不許越過17度線”的警告,但美軍懼怕我國介入越南戰場,所以地面部隊始終沒有越過17度線,美軍只對北越進行了大規模的空襲。而因為我國的強力援助,美國在越南戰場再次遭遇慘痛失敗。

而在越南戰爭遭遇慘重失敗後,美國積極謀求與我國關係的正常化,蘇聯終於在中美兩國的合力打擊下轟然瓦解。

所以抗美援朝戰爭絕不僅僅是二戰後的一次局部戰爭,它使美國遭遇了空前慘痛的失敗的同時,改變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

1953年3月5日,蘇聯領導人斯大林與世長辭,中美停戰談判旋即取得重大成果。


1953年7月23日,朝鮮停戰談判結束,持續了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落下帷幕。

戰後,“聯合國軍”司令官,美國四星級上將克拉克感慨道:“我獲得了一項不值得羨慕的榮譽:那就是我成了歷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第一位美國陸軍司令官。我感到一種失望的痛苦!我想,我的前任一一麥克阿瑟與李奇微兩位將軍一定具有同感。”

而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也在戰後感慨:“它雄辯地證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今天的任何帝國主義的侵略都是可以依靠人民的力量擊敗的。它也雄辯地證明,一個覺醒了的、敢於為祖國光榮、獨立和安全而奮起戰鬥的民族是不可戰勝的。”

向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浴血奮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們致敬!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參考文獻:

王樹增:《朝鮮戰爭》(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靜夜史


我認為是:朝鮮戰爭——美國曆史上第一次失敗的對外戰爭!

朝鮮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場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局部戰爭,雙方作戰投入的兵力都超過百萬,被稱為近現代史上五大戰爭之一。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人民軍一起把美國侵略者從鴨綠江邊打回三八線,保衛了朝鮮人民共和國及我國的安全。

在整個戰爭期間,美國動用了陸軍的三分之一,空軍的五分之一和太平洋艦隊的大部及僕從國軍隊共200多萬兵力,直接軍費超過200億美元,使用了除原子彈外的所有新式武器,遭到了嚴重的挫敗。這場戰爭打破了沒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

1945年底,美英蘇三國就朝鮮統一問題,終未能達成協議。1947年,由於冷戰的爆發,朝鮮統一談判破裂。1948年,朝鮮南部大韓民國成立,李承晚任總統。隨後,朝鮮北部朝鮮人民共和國成立,金日成任首相。蘇美兩軍逐步撤出朝鮮半島。

1950年6月25日晨,朝鮮半島的北緯38度線附近發生武裝衝突,朝鮮內戰爆發。戰爭爆發後,韓國軍隊不堪一擊,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當天,美國提請聯合國譴責朝鮮。6月26日,杜魯門命令美國駐遠東海空軍進入南朝鮮。6月28日,朝鮮人民軍攻佔漢城。1950年7月7日,在美國操縱下,“聯合國軍”成立,16個國家參加,麥克阿瑟任司令長官。

麥克阿瑟是二戰名將,在太平洋戰場取得過重大勝利。他提出在朝鮮半島西海岸的仁川港登陸,將人民軍攔腰切斷的方案。9月15日,美軍在仁川陸續登陸,沒有遇到抵抗。9月21日,5萬名美軍已登陸,大量物資裝備也抵陸上。9月28日,美韓軍隊重新佔領漢城,朝鮮戰場形勢逆轉。10月7日,美軍越過三八線。聯合國通過決議,要求建立統一的朝鮮,使美軍合法化。

10月15日,杜魯門問麥克阿瑟“中國是否會出兵”,麥克阿瑟說“可能性很小”,他要在感恩節結束戰爭。10月下旬,戰火燒到中國邊境。中國一直關注著朝鮮戰爭,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美軍機多次侵犯中國領空。中國政府多次警告,美國置之不理,麥克阿瑟認為是“外交訛詐”。為了保衛國家安全,7月份東北邊防軍組建。10月初,中國政府作出出兵朝鮮決定。10月8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成立,彭德懷任司令員。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國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

10月25日,志願軍發動入朝後的第一次戰役。到11月5日戰役結束共消滅敵人1.5萬人,美韓軍隊被趕到清川江以南。11月25日,志願軍向美韓軍隊發動第二次戰役,到聖誕節前,共殲敵3.6萬人,一舉收復“三八線”以北地區,朝鮮戰局反轉,美國國內一片恐慌。12月31日,中朝軍隊發起第三次戰役。1951年1月攻佔漢城,共殲敵2萬人。1月25日,美韓集中25萬兵力,向中朝軍隊進攻,第四次戰役打響。志願軍轉入全線防禦,美韓軍抵近三八線附近,4月21日,戰役結束,共殲敵7.8萬人。

英法等國主張在“三八線”停火,通過談判解決朝鮮問題。麥克阿瑟叫囂要把戰爭擴大到中國大陸,4月11日,麥克阿瑟被撤職,李奇微接任。4月22日到6月10日,中朝軍隊發動第五次戰役,在50天的戰鬥中,殲敵8.2萬人,但也付出8.5萬人的代價。

1951年7月10日,中朝代表與聯合國軍代表在“三八線”附近的開城開始停戰談判,後移至板門店。這場停戰談判持續了兩年時間,邊打邊談。美國在談判期間憑藉海空軍優勢,不斷轟炸朝鮮,企圖逼迫中朝在談判桌上屈服。1952年10月,美國宣佈談判無限期終止。美韓軍隊的進攻被一一粉碎,美國不得不於1953年4月又回到談判桌前,恢復停戰談判。7月27日,《朝鮮軍事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字生效,當晚雙方停火,朝鮮戰爭結束。

戰爭以中朝人民的勝利而告終,參加停戰協定簽字的聯合國軍司令、美國陸軍將軍克拉克後來說:“我成了歷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第一位美國司令官。我感到失望和痛苦。”這場戰爭極大的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反帝反殖反霸的鬥志。


野史也是史


當然是越南戰爭.

美國公開的越南戰爭死亡人數是58000人。但是至少就中越兩國史學界在戰後的研究看,美軍實際的死亡人數至少是150000人。凡是越南戰場上美軍受到的重大傷亡幾乎都有虛報,不報的情況發生。

即使美軍在全面掌握制空權,採用各種方式試圖掐斷北越的補給線,但是北越軍隊仍然能夠在南越縱深發起集團軍級別的大規模進攻性軍事行動。甚至專門組建了用於試探美軍火力的小規模女兵部隊。(一般是以連為單位配屬到師)

極端嚴酷的作戰環境使得參加越戰的這些士兵大多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越戰對美國社會的影響是前所未有的,這種影響遠遠超過了20年前在東北亞某半島上的戰爭。我舉個最典型的例子:《第一滴血》,史泰龍的成名作,就是越戰背景下的一部電影。

越南戰爭之後,美國傳統意義上的軍人階級在政治上的影響力一落千丈,越南戰爭的結束,是美國國家政治體系變遷的一個分水嶺。


貞觀防務


越南戰爭中的美軍

一、美國在越南戰爭中損失慘重

1.越南戰爭直接損失。美國在越南戰爭死亡58209人,受傷304000人,2000多人失蹤,耗費軍費4000多億美元,損失了超過6000架飛機。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北越軍隊竟然炸燬了美國“卡德號”航母。

2.越南戰爭導致美國爆發政治危機。越南戰爭不僅僅讓美國在軍事上損失慘重,也直接導致美國國內事務政治危機。1964年,美國大學校園裡面開始爆發小規模發展運動;1967年10月,美國爆發了10萬人的“向五角大樓進軍”反戰運動,全國為之震動;1968年,反戰運動已經遍佈美國,甚至爆發了流血衝突。在越南戰爭期間的反戰運動極大地影響了美國的政治穩定,甚至導致了美國在一戰、二戰中都沒有出現過的,數千名美國青年為了逃避兵役,前往加拿大和瑞典。反戰運動使國家處於極度的分裂狀態,給美國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創傷。

3.越南戰爭直接導致美國在冷戰中處於劣勢。由於美國自身損失慘重,再加上支持的南越政權被蘇聯支持的北越政權打敗,導致美國在與蘇聯的冷戰爭霸處於劣勢!直到1980年,里根擔任美國總統以後,才逐漸挽回劣勢。

越戰反戰遊行

二、美國在越南戰爭中損失慘重的原因

1.北越軍隊戰鬥經驗豐富。在美國參加越南戰爭之前,北越軍隊就與法國軍隊作戰近10年,作戰經驗十分豐富,戰鬥力也很強。並且越南軍隊學到了游擊戰的精髓,對此美國毫無辦法。

2.越南地形和氣候不利於美軍。越南對山地和丘陵,為熱帶雨林氣候,境內很多熱帶雨林。美國的空軍優勢無法發揮,陸軍很多裝備也因氣候受到影響。

3.蘇聯和中國的支持。在越南戰爭中,蘇聯和中國援助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幫助越南。甚至鑑於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失敗,美國始終將戰線控制在北緯十七度線以南,讓北越軍隊有了穩定的後方。可以說,美國沒有進攻北緯十七度以北地區,是導致失敗的最大原因!

美國越戰紀念碑

越南戰爭的慘痛教訓,讓美國20年內沒有發動戰爭。直到1991年,從越戰中恢復元氣的美國才發動了海灣戰爭!


美國觀察室


自二戰結束後,美國先後直接參與了四場大規模的現代化戰爭,包括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其中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都是美國把對手無條件打趴下的,但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都栽了跟斗。如果說這兩場戰爭哪一場美國敗得最慘,那應該是美國人口中有苦難言的朝鮮戰爭,那是因為美國在絕對的裝備優勢下是被對手硬生生打到了談判桌上,並且簽訂了一份建國以來具有“恥辱”性的停戰協議,最終以慘“和”收場。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戰爭後,美國為了遏制紅色政權組建了十六國“聯合國軍”,悍然出兵干涉朝鮮內戰,支援南朝鮮李承晚政權,同時派海軍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美國當局至我們“不要越過三八線”的警告於不顧,將戰火燃燒至了我朝邊境,並且錯誤認為正百業待興的我們不會斷然出兵參戰,從此一場小規模戰役逐漸演變成了一場不可收拾的大規模戰役。

從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以美國為首的十六國聯合軍與我們和北朝鮮進行了長達兩年零九個月的較量,這場戰爭不僅是美國二戰後的首場戰爭,也是我們建國後的第一場對外戰爭。

從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中旬近八個月的時間裡,美國與志願軍及北朝鮮軍隊先後進行了五次大規模較量。其中,經過一次和二次為期一個多月的戰鬥,美聯合軍兵敗如山倒,志願軍以劣勢的裝備從鴨綠江邊直接將戰線推向了三八線附近,不僅把不可一世的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給打蒙了,而且這也是美國陸軍朝鮮戰爭以來的首次大潰敗。三次戰役,志願軍突破了“三八線”並攻佔了漢城,將戰線向前推至三七線附近,一度震驚了美國當局;四次和五次戰役結束後,戰爭也進入到了相持階段。

經過五次戰役的較量後,美國當局已經意識到再打回鴨綠江邊幾乎不可能實現了,已經開始著手準備和談了,而此前連吃敗仗的麥克阿瑟聲望已經大落,竟然四處嚷著要將戰爭升級化,但杜魯門自然很清醒,因為當時美國的戰略重心是在西歐,蘇聯才是美國目前真正的頭號敵人,雖然志願軍裝備相對落後,空軍乏善可陳,海軍就更別提了,但是美國也奈何不了,美國如果繼續在朝鮮半島無休止地耗下去,不僅自己傷筋動骨也成就了他人,那正是斯大林最願意看到的結果。於是,杜魯門解除了桀驁不馴的麥克阿瑟職務,於1951年5月下旬,美國調整了朝鮮戰爭的策略,決定放棄以軍事手段佔領全朝鮮,謀取通過以談判的方式來實現“三八線”一線的停戰。

可實際上,美國在主動提出和談後,表面上雖然願意接受雙方停戰談判,但卻不肯放下孤傲的身段,蠻橫無理而且得寸進尺,特別是在確定軍事分界線建立非軍事區的議程上,美國堅決拒絕中朝提出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的合理建議,要求中朝從當時雙方的實際接觸線,退出一萬兩千平方公里的地區。在遭到中朝的嚴詞拒絕後,為了達成戰爭目的,美國於1951年8月至10月連續對北朝鮮軍隊發起了夏季和秋季的局部攻勢,但不僅一無所獲而且折兵損將,而為了有利配合北朝鮮軍隊的作戰,彭老總曾經擬定了第六次戰役作戰部署計劃,但是後來還是被軍委給取消了。

從1951年11月底,美國接受了中朝擬定的雙方於“三八線”各後撤兩公里作為非軍事區界線的建議,雙方從此進入了漫長的“邊打邊談”。而在經歷了慘烈的上甘嶺戰役後,美國憑藉著強大的火力優勢始終都無法撼動志願軍的陣地,至此,以美國為首的十六國聯合軍已經失去了地面作戰的主動權。隨著朝鮮戰爭的最後一戰金城戰役的勝利結束,美國被迫向南朝鮮政權李承晚施加壓力,李承晚不得不表示同意停戰。經過了兩年零九個月的殘酷戰爭,於1953年7月27日,美國無奈之下籤訂了停戰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