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長豐縣”概況

長豐縣隸屬安徽省合肥市,東經116°52′~117°26′、北緯31°55′~32°37′之間,地處安徽省中部、江淮丘陵北緣,東望滁州,南融合肥,西臨六安,北聯淮南,是省會輻射皖北的“橋頭堡”,合淮同城化的“承接地”,素有“淮右襟喉,江東屏蔽”之稱,為兵家必爭之戰略要地,負“江淮要衝、吳王故里”之盛名,享“貢鵝之鄉、草莓之都”之美譽。

商代屬虎方,西周屬淮夷,春秋初期屬夷虎,戰國時期屬楚,秦代分屬九江郡之壽春、曲陽,西漢屬淮南國,魏晉屬淮南郡,隋唐分屬壽州、廬州、濠州,明清分屬廬州、鳳陽二府,民國時期,分屬壽縣、定遠縣、合肥縣[1]

縣域面積1841平方公里,全縣常住人口 66.01 萬人 (2017年末)[2],轄14個鄉鎮、1個省級開發區。

2018年12月,長豐縣入選2018年度全國縣域經濟投資潛力100強排名榜第69位。

歷史建制

商代屬虎方;西周屬淮夷,春秋初期屬夷虎,後為吳楚交爭地,戰國時期屬楚;秦代分屬九江郡之壽春、曲陽。

兩漢時期,初屬淮南國,後屬揚州刺史部,由九江郡之成德、曲陽、合肥分領。

三國時期,為魏淮南郡成德縣,部分屬西曲陽、合肥;西晉時沿魏制;東晉時由淮南郡、梁郡、廬江郡分領。

南北朝時期,初屬南朝宋、齊、梁的豫州梁郡、陳留郡、安州定遠郡;後屬北朝齊的揚州淮南郡、合州汝陰郡、西楚州鍾離郡。隋朝變化不大。

唐朝,屬淮南道,由壽州之安豐、廬州之合肥、濠州之定遠分領。

安徽合肥“長豐縣”概況

·(2)

五代十國時期,初屬吳(楊),繼屬南唐之壽州、廬州、濠州。

元、明、清三朝,初屬安豐路之壽春、定遠,廬州路之合肥、梁縣,後屬鳳陽府之壽州、定遠,廬州府之合肥。宋朝,屬淮南西路,分屬壽春、定遠、合肥和慎縣(梁縣)。

民國時期,分屬壽縣、定遠縣、合肥縣。其間民國31年,共產黨在縣境建壽東南辦事處,32年改稱壽縣抗日民主政府,38年初在縣境建壽合縣人民政府,當年6月併入壽縣。

建國以後

建國後,分屬安徽省(1952年前為皖北行署)之壽縣、定遠縣、肥東縣、肥西縣。

1964年9月12日,省人民委員會上報國務院,以淮南鐵路水家湖車站為中心,建置長豐縣。1964年10月31日,國務院148次會議決定,析壽縣、定遠、肥東、肥西四縣邊境地區設縣,因縣境大部分地區屬清朝壽州長豐鄉,故定名長豐縣。1965年3月11日,省人民委員會轉發國務院決定,由合肥市負責籌建,同年5月底籌建工作結束,6月1日長豐縣人民委員會正式辦公,治所水湖鎮。隸屬合肥市管轄。

地形地貌

地勢東、南部稍高,西部較低,平均海拔50米。橫貫縣境中南部的江淮分水嶺,崗巒跌宕起伏,將全縣分為長江、淮河兩大水系。南水入江,北水歸淮。西部的瓦埠湖畔和東北部的高塘湖畔,土地平曠,水岸曲折,屬淮河灘地平原,自古以來就是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

氣候特點

安徽合肥“長豐縣”概況

·(2)

長豐縣氣候受海洋影響較大,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氣候溫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植被豐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年平均降雨960毫米,年平均日照2160小時,年平均無霜期224天。

因光熱和水分條件良好,有利於農、林、牧、漁各業的發展。

人口變化

安徽合肥“長豐縣”概況

·(2)

解放後人口增長較快,人口密度也相應提高。縣境1949年為每平方公里196人,1952年為210人,1957年為234人,唯1961年為182人最低。1965年,全縣總面積240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為205人,與1949年相比,每平方公里增加9人。1982年人口普查時,每平方公里為316人,與1949年相比,每平方公里增加9人。1982年人口普查時,每平方公里為316人,比1964年人口普查時的188人,增加128人,上升68%。1985年,每平方公里上升到329人,比1949年增加133人,比1965年增加124人。2014年,最新的民政部統計數據顯示長豐縣常住人口已經達到77萬人。

2017年,年末全縣常住人口 66.01 萬人, 比上年增加 0.78 萬人。年末戶籍人口 76.99 萬人,比上年增加 0.03 萬人,其中城鎮戶籍人口19.18 萬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 24.9%。全年人口出生率 15.54‰,比上年上升 2.19 個千分點;死亡率 4.4‰,上升 0.07 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 11.14‰,上升 2.12 個千分點。[2]

人口分佈

安徽合肥“長豐縣”概況

·(2)

地區人口分佈縣內各地人口分佈不均,一向是楊公、楊廟、水湖區偏多,其餘略少。1985年,北部的楊公區平均每平方公里375人;南臨合肥市的雙墩區每平方公里有314人。人口密度最高的楊廟區莊墓鄉,每平方公里503.7人;最低的杜集區沛河鄉,每平方公里174.8人。

城鎮化水平

1949年,縣境農業人口45.9萬人,佔總人口的97.66%;非農業人口1.1萬人,佔2.34%。1959年非農業人口增加到3.2萬人,佔總人口的5.66%;農業人口占94.34%。1965年,非農業人口1.8萬人,佔總人口3.65%。以後逐年增加,至1985年非農業人口達47370人,佔總人口近6%,農業人口占94%強。這些非農業人口,居住在水湖鎮21219人,下塘鎮5746人,吳山鎮2593人,其餘分散在全縣各區、鄉。

2012末全縣戶籍總人口77.2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29萬人,農業人口66.97萬人。

水資源

安徽合肥“長豐縣”概況

·(3)

滁河干渠串聯雙鳳湖、雙龍湖、鶴翔湖、梅衝湖、大官塘等五座水庫、上萬畝水面,大別山天然山泉水順渠而下,享有“五湖連珠”的美譽。

礦產資源

縣內礦產資源較為豐富,主要有石油、石灰石、石英岩、大理石、瓷土、煤、紫砂頁岩、高嶺土、砂礦、礦泉水等,品種多,品位高,儲量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