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該怎麼培養?除了焦慮,我們還能做什麼?

歷時一年製作出品的《生命·成長》系列教育紀錄片第一季完美收官。自2018年12月20日播出至今,《生命·成長》第一季已突破1200W+點擊收看。

▲《生命·成長》紀錄片精華片段

“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麼?該如何培養孩子以適應未來世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做的是什麼?”

如果說《生命·覺者》系列紀錄片是“此念”對生命本源和意義的發問,那麼《生命·成長》就是面對個體成長曆程的深度回溯。

今天全社會對教育的焦慮與狂熱背後,是我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是對階層固化的隱憂,是劇場效應引發的激娃大戰,或者說,都來自於我們自身不安全感的反應。

凱叔/梁冬/蔡志忠

林曦/李一諾/王熙喬

賀嶺峰/賴念華/Dr. Mika

關於教育,沒有唯一答案,正如一土教育創始人李一諾所說:“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往往忘了最終要去哪。最終回答的問題是:我是誰,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從這角度來講,我們能有的選擇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得多。”

歷時一年,9位大咖,24次採訪,3600分鐘拍攝,600000字訪談素材,100段短視頻,16集正片。

面對教育——這是一次真誠的發問之旅。

如果問這9位大咖,

對教育的追問到底指向何方?

我們總結了以下9條手記,

供您參考:

手記1

首先學會觀察你的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不一樣,如果你願意靜下心來觀察你的孩子,瞭解你的孩子,發現他的特點,而且你能接納他的特點,不要過度地干擾他,他就能生長得很好。

孩子到底該怎麼培養?除了焦慮,我們還能做什麼?

賴念華:

如果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確實在某方面能力沒有別人好,但也可以看到他其實很適合做什麼,學習什麼。如果我們可以做到這個部分,我相信這是送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

李一諾:

人對自我認識的探究,是一生的過程,從基礎教育就應該開始,而不是先把知識學會了,等到你到了社會再去知道你是誰。其實也是讓孩子知道——我跟你是不一樣的,我自己生來帶的這些東西就是我最大的財富。真實的我就是Good enough 。

林曦:

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孩子,因為他一定有他的天賦和才能所在。你可以花更多的時間跟孩子相處,觀察他到底在什麼事情上能堅持和喜歡。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而我們陪他成為自己的過程中,也能夠跟著受益。

Dr. Mika:

在芬蘭的教育中,當老師在教學時,他們運用自己的才能和個性,他們試圖去思考什麼是自己擅長的領域。如果你對自己有明確的認識,那麼你也會把它傳遞給你的學生。

蔡志忠:

老師說努力就會成功,其實這是善意的謊言。沒有人不努力,努力沒有辦法讓你走到巔峰。所以是要有想法,當一個人選擇自己最拿手、最喜歡的,把它做到極致,無論做什麼沒有不成功的,其它相關的自然水到渠成。

沒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小孩鶴立雞群,與眾不同。然後你又怕他與眾不同,去推他,把那個小孩推成跟大家一樣,每個人都把小孩丟進紅海。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找出自己獨立的藍海。

手記2

你要照顧好自己

也學習照顧別人

如果你的孩子小學畢業時,已經掌握了所有基本的生活技能,相信每個父母都會很安心。他能把自己照顧好,而且有餘力的時候,他還可以去照顧別人——更重要的是,從小給孩子樹立一個“我有能力去照顧好我自己”的信心。

孩子到底該怎麼培養?除了焦慮,我們還能做什麼?

賀嶺峰:

做飯很重要,因為這代人命中註定是孤獨的,尤其是將來我們都離開這個世界了,他會做飯不只是給自己提供了一個生存系統,還給自己建立了一個社會支持系統——大家一起吃過飯的人,感覺就不一樣了。

手記3

技能背後是人類的恆久品質

無論學習任何一項技,如果你能深入其中,習慣枯燥,能夠沉浸在“門道”裡面的快樂,那未來做人做事的成功率會高很多。因為技能背後代表的是人類的恆久品質。

孩子到底該怎麼培養?除了焦慮,我們還能做什麼?

蔡志忠:

當你置身其中,然後進入心流,一種不累、不病、不餓、不困、不死的狀態,時間就像停滯下來。全宇宙只剩下我一人,除了聽到筆碰到紙的刷刷聲,或自己的心跳聲之外,什麼都不存在,你會覺得生命真是美好。

林曦:

“美”是對枯燥的自然習慣。所有的技藝都要熬過那個外界看來漫長、重複、枯燥、無趣的狀態,但是如果你深入其中,能夠沉浸在“門道”裡面的快樂,那他未來做人做事的成功率會高很多,因為凡事經不起下功夫,聰明人如果能下笨功夫,這都是很強的。

手記4

學習的形式沒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你想要學什麼

我們固有的思維認為學習就是在學校完成的,現在互聯網已經打破了這個界限。學校只是一個學習的場所,不代表它是你學習的唯一場所,無論是在家上學,還是互聯網學習,其實學習的形式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到底要學到什麼。

孩子到底該怎麼培養?除了焦慮,我們還能做什麼?

王熙喬:

你會發現,“05後”用互聯網技術自己去學習和搗騰東西,這種能力都不能說是變化,而是“進化”了。自主學習的人的年齡階段也在下沉,它影響到的未來教育遠遠超過我們想象!

李一諾:

我們希望培養的,是一些內心充盈的孩子。在內心充盈的基礎上,學習知識,掌握方法,瞭解世界,從而改變世界。知道自己是誰,想要什麼,能做什麼,並能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讓生命最大程度地綻放。

蔡志忠:

我四歲半的時候從我爸爸送給我的小黑板,找到了人生之路。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做主。我只唸到初中二年級,其實我自己也學會日文了,也學會英文了,所以當相關的有需要,他自然會主動去學習。

我們打開門走出去是知道要去哪裡,我們開車上高速公路,是知道目的地。人生這麼大的旅程,為什麼不曉得自己要去哪裡,不曉得自己的目的地呢?我們很精確知道自己的目的地,你就不會理會別人在幹嗎,你就會一心朝向這個目標前進。

手記5

合作,而不是競爭

每個人都有他擅長的和不擅長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要團隊合作,因為這個世界這麼大,要做的事情這麼多,你不跟別合作,你是不可能獨立於社會群體存在的。

孩子到底該怎麼培養?除了焦慮,我們還能做什麼?

Dr.Mika:

在芬蘭,比如學生們在學寫字母,兩個小朋友一組。有的時候一個小朋友好一點,一個小朋友可能不太懂,一個小朋友可以幫另一個小朋友。有的時候是兩個小朋友差不多,他們可以共同做一件事情。你要學會跟別人溝通,你跟他人之間可以是合作和學習的關係,而不都是競爭關係。

蔡志忠:

認識我,也認識你,然後認識我們,因為一個人再厲害也不會太厲害,所以我們就是一個Team。然後認識他,還有他們。我們跟他們可能是敵對,可能是要合作,所以當這個都學會了,那你一生所有做的事,不是隻是這樣而已嗎?

手記6

做父母應該做一個會講故事的人

如果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通過講故事,通過遊戲等等,更容易表達自己的情感,更容易把自己的情緒說出來,父母可以跟孩子更平等一點,親子關係會好很多。

孩子到底該怎麼培養?除了焦慮,我們還能做什麼?

凱叔:

比如我講《真假美猴王》,孫悟空實際上是接納了自己,其實人最難接納的就是自己。只要孩子愛聽,聽進去了,這個故事就裝到她心裡了。如果有一天她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了,茫然了、痛苦了,她想起這個故事,能給她起到一些療愈的作用,我就覺得善莫大焉。

賴念華:

我們可以讓自己回到童年世界,跟孩子一起互動,其實不需要什麼技巧,就是同在。所以你注意去觀察孩子在玩的過程中他會很歡樂,那就是代表他融入其中。在玩樂的過程中,人們的智慧,人們的創造性就會在裡面發生了。

手記7

父母先把自己的人生過好

每個人其實最終都是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的,父母首先是要把自己的人生過好,不要總為孩子做決定,也不要成為孩子人生的負擔。

孩子到底該怎麼培養?除了焦慮,我們還能做什麼?

林曦:

當你向孩子展現一件事情是真正令你心動和愉悅,你真實地去如此生活,你和你想要傳達給他的價值觀知行合一的時候,才有可能讓他受到影響。

賀嶺峰:

我們很多人去幹涉孩子的興趣,去幹涉孩子的婚姻,去幹涉孩子的職業,但最後當孩子遇到困境的時候,還是孩子自己去承受這樣的結果。如果你不能為他承擔後果,你幹嘛要為他做決定呢?所以父母應該更好地過自己的生命,這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

你沒有權利去規定另一朵花怎麼開放,因為你也是一朵花,一棵樹。

梁冬:

不要為孩子的未來太多的操心,太多的設限。保證他有一種快樂的習慣,保證他自己有求生存的能力,就可以了。有時候我們被自己的角色綁架了,我們是他爹媽,我們是他的供養者,我們包養了他的生活,其實你有什麼資格包養他?

賴念華:

很多父母可能不太接受過去的自己,或者過去的自己有很多受苦的經驗,所以就希望孩子成為另外一個樣子;或者是父母不喜歡當年自己的狀態,就不要孩子成為那樣。所以父母其實可以在養育孩子的過程裡回過頭來看看自己,重新思考一下,到底是怎麼回事,到底為什麼會對孩子有過多的期待。

手記8

關注那些不變的東西

與其去關注那些經常變的東西,不如去關注那些不變的東西。雖然這個不變的東西,每個人的看法是不一樣的,但如果家長能更多地去思考這個問題,他可能就相對來講沒那麼焦慮了。

孩子到底該怎麼培養?除了焦慮,我們還能做什麼?

梁冬:

兒童教育的本質,應該是關注那些不變的東西,而不是關注那些變化的東西。因為變化總是在變化,你是追不上的,但是有一些不變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

一個不那麼容易生氣的習慣;一個不那麼容易妒忌的習慣;一個不那麼覺得自己了不起的習慣;一個不那麼覺得別人很糟糕,隨時願意傾聽別人的需求的習慣;一個相信總有一種力量超越個人,這個力量,它是會幫助你的,它是一種信仰的習慣,我們稱之為“仁義禮智信”,這些都是是很重要的,它會穿越時空。

手記9

系統性思維,教育沒有唯一選擇

為什麼我們看問題的時候總是人云亦云?是因為我們沒有系統地看待問題。父母要想教育一個孩子,他可能要先理清一下自己的價值觀,你認為對一個生命而言什麼是重要的。只有想清楚這一點,才能明白我希望給孩子的教育是什麼樣的。

孩子到底該怎麼培養?除了焦慮,我們還能做什麼?

李一諾:

如果你能夠有系統思維看待任何一個事物,其實都是跟它周圍的體系相關的,所以當家長用這種方式來看世界的時候,他就會用這種方式去看孩子。

因為最終回答的問題是:“我是誰,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從這角度來講,我們能有的選擇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得多。你會首先意識到很多限制都是別人給你的限制,不一定是真實的限制。

王熙喬:

如果一個人能真正地為這個世界創造價值,那麼他一定是感受到了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一份子,感受到了他與這個社會的連接。

我們探尋了全球最新最IN的教育創新機構,採訪了正在中國、美國、芬蘭發生的教育創新,進入課堂,與創始人和老師們對談,瞭解他們正在做的事,描畫未來學校的雛形。

比如在芬蘭,我們探訪了坦佩雷市的4所學校,包括蜻蜓自然小學、卡門聶米初中、卡爾古五里日託和學前班,以及吾若是幼兒園&學前班。

孩子到底該怎麼培養?除了焦慮,我們還能做什麼?

中國父母們正在因為輔導作業頻繁登上新聞頭條,今天我們對教育的過度關注,是否真的能影響孩子的未來?

創新教育,或許離你的生活還很遠,但沒有人會否認,一些事正在發生,未來學校正在某處孕育,等待降生。

以上文章摘自此念公眾號,目的是讓更多家長受益,如果侵權告訴刪除。對此念善舉表示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