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该怎么培养?除了焦虑,我们还能做什么?

历时一年制作出品的《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第一季完美收官。自2018年12月20日播出至今,《生命·成长》第一季已突破1200W+点击收看。

▲《生命·成长》纪录片精华片段

“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该如何培养孩子以适应未来世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做的是什么?”

如果说《生命·觉者》系列纪录片是“此念”对生命本源和意义的发问,那么《生命·成长》就是面对个体成长历程的深度回溯。

今天全社会对教育的焦虑与狂热背后,是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是对阶层固化的隐忧,是剧场效应引发的激娃大战,或者说,都来自于我们自身不安全感的反应。

凯叔/梁冬/蔡志忠

林曦/李一诺/王熙乔

贺岭峰/赖念华/Dr. Mika

关于教育,没有唯一答案,正如一土教育创始人李一诺所说:“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忘了最终要去哪。最终回答的问题是:我是谁,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从这角度来讲,我们能有的选择比我们想像的要多得多。”

历时一年,9位大咖,24次采访,3600分钟拍摄,600000字访谈素材,100段短视频,16集正片。

面对教育——这是一次真诚的发问之旅。

如果问这9位大咖,

对教育的追问到底指向何方?

我们总结了以下9条手记,

供您参考:

手记1

首先学会观察你的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如果你愿意静下心来观察你的孩子,了解你的孩子,发现他的特点,而且你能接纳他的特点,不要过度地干扰他,他就能生长得很好。

孩子到底该怎么培养?除了焦虑,我们还能做什么?

赖念华:

如果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确实在某方面能力没有别人好,但也可以看到他其实很适合做什么,学习什么。如果我们可以做到这个部分,我相信这是送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

李一诺:

人对自我认识的探究,是一生的过程,从基础教育就应该开始,而不是先把知识学会了,等到你到了社会再去知道你是谁。其实也是让孩子知道——我跟你是不一样的,我自己生来带的这些东西就是我最大的财富。真实的我就是Good enough 。

林曦:

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孩子,因为他一定有他的天赋和才能所在。你可以花更多的时间跟孩子相处,观察他到底在什么事情上能坚持和喜欢。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我们陪他成为自己的过程中,也能够跟着受益。

Dr. Mika:

在芬兰的教育中,当老师在教学时,他们运用自己的才能和个性,他们试图去思考什么是自己擅长的领域。如果你对自己有明确的认识,那么你也会把它传递给你的学生。

蔡志忠:

老师说努力就会成功,其实这是善意的谎言。没有人不努力,努力没有办法让你走到巅峰。所以是要有想法,当一个人选择自己最拿手、最喜欢的,把它做到极致,无论做什么没有不成功的,其它相关的自然水到渠成。

没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小孩鹤立鸡群,与众不同。然后你又怕他与众不同,去推他,把那个小孩推成跟大家一样,每个人都把小孩丢进红海。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找出自己独立的蓝海。

手记2

你要照顾好自己

也学习照顾别人

如果你的孩子小学毕业时,已经掌握了所有基本的生活技能,相信每个父母都会很安心。他能把自己照顾好,而且有余力的时候,他还可以去照顾别人——更重要的是,从小给孩子树立一个“我有能力去照顾好我自己”的信心。

孩子到底该怎么培养?除了焦虑,我们还能做什么?

贺岭峰:

做饭很重要,因为这代人命中注定是孤独的,尤其是将来我们都离开这个世界了,他会做饭不只是给自己提供了一个生存系统,还给自己建立了一个社会支持系统——大家一起吃过饭的人,感觉就不一样了。

手记3

技能背后是人类的恒久品质

无论学习任何一项技,如果你能深入其中,习惯枯燥,能够沉浸在“门道”里面的快乐,那未来做人做事的成功率会高很多。因为技能背后代表的是人类的恒久品质。

孩子到底该怎么培养?除了焦虑,我们还能做什么?

蔡志忠:

当你置身其中,然后进入心流,一种不累、不病、不饿、不困、不死的状态,时间就像停滞下来。全宇宙只剩下我一人,除了听到笔碰到纸的刷刷声,或自己的心跳声之外,什么都不存在,你会觉得生命真是美好。

林曦:

“美”是对枯燥的自然习惯。所有的技艺都要熬过那个外界看来漫长、重复、枯燥、无趣的状态,但是如果你深入其中,能够沉浸在“门道”里面的快乐,那他未来做人做事的成功率会高很多,因为凡事经不起下功夫,聪明人如果能下笨功夫,这都是很强的。

手记4

学习的形式没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你想要学什么

我们固有的思维认为学习就是在学校完成的,现在互联网已经打破了这个界限。学校只是一个学习的场所,不代表它是你学习的唯一场所,无论是在家上学,还是互联网学习,其实学习的形式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到底要学到什么。

孩子到底该怎么培养?除了焦虑,我们还能做什么?

王熙乔:

你会发现,“05后”用互联网技术自己去学习和捣腾东西,这种能力都不能说是变化,而是“进化”了。自主学习的人的年龄阶段也在下沉,它影响到的未来教育远远超过我们想象!

李一诺:

我们希望培养的,是一些内心充盈的孩子。在内心充盈的基础上,学习知识,掌握方法,了解世界,从而改变世界。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能做什么,并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让生命最大程度地绽放。

蔡志忠:

我四岁半的时候从我爸爸送给我的小黑板,找到了人生之路。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做主。我只念到初中二年级,其实我自己也学会日文了,也学会英文了,所以当相关的有需要,他自然会主动去学习。

我们打开门走出去是知道要去哪里,我们开车上高速公路,是知道目的地。人生这么大的旅程,为什么不晓得自己要去哪里,不晓得自己的目的地呢?我们很精确知道自己的目的地,你就不会理会别人在干吗,你就会一心朝向这个目标前进。

手记5

合作,而不是竞争

每个人都有他擅长的和不擅长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要团队合作,因为这个世界这么大,要做的事情这么多,你不跟别合作,你是不可能独立于社会群体存在的。

孩子到底该怎么培养?除了焦虑,我们还能做什么?

Dr.Mika:

在芬兰,比如学生们在学写字母,两个小朋友一组。有的时候一个小朋友好一点,一个小朋友可能不太懂,一个小朋友可以帮另一个小朋友。有的时候是两个小朋友差不多,他们可以共同做一件事情。你要学会跟别人沟通,你跟他人之间可以是合作和学习的关系,而不都是竞争关系。

蔡志忠:

认识我,也认识你,然后认识我们,因为一个人再厉害也不会太厉害,所以我们就是一个Team。然后认识他,还有他们。我们跟他们可能是敌对,可能是要合作,所以当这个都学会了,那你一生所有做的事,不是只是这样而已吗?

手记6

做父母应该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如果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讲故事,通过游戏等等,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情感,更容易把自己的情绪说出来,父母可以跟孩子更平等一点,亲子关系会好很多。

孩子到底该怎么培养?除了焦虑,我们还能做什么?

凯叔:

比如我讲《真假美猴王》,孙悟空实际上是接纳了自己,其实人最难接纳的就是自己。只要孩子爱听,听进去了,这个故事就装到她心里了。如果有一天她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了,茫然了、痛苦了,她想起这个故事,能给她起到一些疗愈的作用,我就觉得善莫大焉。

赖念华:

我们可以让自己回到童年世界,跟孩子一起互动,其实不需要什么技巧,就是同在。所以你注意去观察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他会很欢乐,那就是代表他融入其中。在玩乐的过程中,人们的智慧,人们的创造性就会在里面发生了。

手记7

父母先把自己的人生过好

每个人其实最终都是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的,父母首先是要把自己的人生过好,不要总为孩子做决定,也不要成为孩子人生的负担。

孩子到底该怎么培养?除了焦虑,我们还能做什么?

林曦:

当你向孩子展现一件事情是真正令你心动和愉悦,你真实地去如此生活,你和你想要传达给他的价值观知行合一的时候,才有可能让他受到影响。

贺岭峰:

我们很多人去干涉孩子的兴趣,去干涉孩子的婚姻,去干涉孩子的职业,但最后当孩子遇到困境的时候,还是孩子自己去承受这样的结果。如果你不能为他承担后果,你干嘛要为他做决定呢?所以父母应该更好地过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

你没有权利去规定另一朵花怎么开放,因为你也是一朵花,一棵树。

梁冬:

不要为孩子的未来太多的操心,太多的设限。保证他有一种快乐的习惯,保证他自己有求生存的能力,就可以了。有时候我们被自己的角色绑架了,我们是他爹妈,我们是他的供养者,我们包养了他的生活,其实你有什么资格包养他?

赖念华:

很多父母可能不太接受过去的自己,或者过去的自己有很多受苦的经验,所以就希望孩子成为另外一个样子;或者是父母不喜欢当年自己的状态,就不要孩子成为那样。所以父母其实可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里回过头来看看自己,重新思考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为什么会对孩子有过多的期待。

手记8

关注那些不变的东西

与其去关注那些经常变的东西,不如去关注那些不变的东西。虽然这个不变的东西,每个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但如果家长能更多地去思考这个问题,他可能就相对来讲没那么焦虑了。

孩子到底该怎么培养?除了焦虑,我们还能做什么?

梁冬:

儿童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关注那些不变的东西,而不是关注那些变化的东西。因为变化总是在变化,你是追不上的,但是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不那么容易生气的习惯;一个不那么容易妒忌的习惯;一个不那么觉得自己了不起的习惯;一个不那么觉得别人很糟糕,随时愿意倾听别人的需求的习惯;一个相信总有一种力量超越个人,这个力量,它是会帮助你的,它是一种信仰的习惯,我们称之为“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是很重要的,它会穿越时空。

手记9

系统性思维,教育没有唯一选择

为什么我们看问题的时候总是人云亦云?是因为我们没有系统地看待问题。父母要想教育一个孩子,他可能要先理清一下自己的价值观,你认为对一个生命而言什么是重要的。只有想清楚这一点,才能明白我希望给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孩子到底该怎么培养?除了焦虑,我们还能做什么?

李一诺:

如果你能够有系统思维看待任何一个事物,其实都是跟它周围的体系相关的,所以当家长用这种方式来看世界的时候,他就会用这种方式去看孩子。

因为最终回答的问题是:“我是谁,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从这角度来讲,我们能有的选择比我们想像的要多得多。你会首先意识到很多限制都是别人给你的限制,不一定是真实的限制。

王熙乔:

如果一个人能真正地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那么他一定是感受到了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一份子,感受到了他与这个社会的连接。

我们探寻了全球最新最IN的教育创新机构,采访了正在中国、美国、芬兰发生的教育创新,进入课堂,与创始人和老师们对谈,了解他们正在做的事,描画未来学校的雏形。

比如在芬兰,我们探访了坦佩雷市的4所学校,包括蜻蜓自然小学、卡门聂米初中、卡尔古五里日托和学前班,以及吾若是幼儿园&学前班。

孩子到底该怎么培养?除了焦虑,我们还能做什么?

中国父母们正在因为辅导作业频繁登上新闻头条,今天我们对教育的过度关注,是否真的能影响孩子的未来?

创新教育,或许离你的生活还很远,但没有人会否认,一些事正在发生,未来学校正在某处孕育,等待降生。

以上文章摘自此念公众号,目的是让更多家长受益,如果侵权告诉删除。对此念善举表示感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