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長平一戰,秦軍已經消滅了趙軍主力,為何40年後才滅趙國?

魜溣


長平之戰後,趙國又堅持了32年。如果算上公子趙嘉(趙悼襄王之子)建立的代國,那就是38年。在這將近四十年的時間裡面,趙國之所以一直都沒有被秦國滅掉,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秦國元氣大傷,一直都沒有恢復;

第二、魏國意圖重振雄風,主動挑事,攻伐各國,客觀上替趙國擋了槍。

當秦國元氣恢復,魏國又被秦國打殘後,趙國也就被秦國滅掉了。

▲邯鄲之戰期間的總體局勢▲

一、秦昭襄王的失策

在長平之戰的相持期間,趙王曾經想跟秦國議和,但是被秦王耍了。然後,秦國派人四處宣傳,造成一種秦趙已經議和的假象。當時其他五國害怕秦趙聯手,因此就對“私下已經與秦議和”的趙國沒有進行增援。

事後,各國都發現被秦國忽悠了,但是木已成舟,再出兵也來不及了,也只能眼巴巴的看著趙國被狂揍。

長平之戰後,趙國損失慘重,武安君白起極力建議趁機滅趙,不要給趙國喘息之機。

當時的情況是,秦國元氣大傷,趙國的元氣也是大傷,邯鄲城內無人不戴孝。為了應對秦國下一步的軍事行動(攻打邯鄲),趙國便提前做好了三手準備。

第一、整軍備戰,準備與秦軍決一死戰。

第二、派人到楚、魏疏通關係,請求楚魏出兵支援,撮合趙與魏楚三國共同抗秦。


第三、派人到燕國與韓國講解大義,請求它們出兵幫忙。即便不願意出兵救援,也希望不要在秦國揍自己的時候渾水摸魚。

然而,其他五國都害怕秦國,有點猶豫,不願意出兵幫忙。甚至於燕、魏、楚三國還認為趙國敗的還不夠慘,希望秦國繼續削弱趙國,好方便自己在秦國吃肉的時候,也趁機能喝一口湯。

所以,白起趁機滅趙的成功率是很高的。

不過凡是也有個例外,當時韓國的桓惠王比較有眼光,他意識到:如果秦國滅趙,那麼秦國下一個攻擊目標肯定是自己。失去了趙國這個強援,韓國根本無法單獨抗秦。

於是,就在秦國欲兵分三路滅趙時。韓王和趙王單獨商量了一下,派出了在諸侯間享有盛譽的蘇代到秦國遊說,用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秦國的宰相范雎。

具體的說服辦法就是離間范雎,挑撥范雎和白起的關係,並向范雎表示“趙國願意主動割地給秦國”。

由於範、白二人本來就不和,加之趙國願意割地。因此在蘇代的挑唆下,白起滅趙的建議便被范雎給攪黃了。

事後白起知道是范雎搞得鬼,大罵范雎,但對秦昭襄王的命令也是無可奈何。於是,趙國也因此躲過了一劫。

長平之戰過去一年後,秦國派人向趙國索要當初承諾的割地。然而,這時候趙國已經有所準備,便拒絕向秦國履行割地的約定。秦昭襄王大怒,遂以五十萬兵攻趙,邯鄲之戰爆發。

最初,昭襄王想讓白起掛帥,但是白起認為打不贏,就拒絕了。昭襄王心裡很不爽,但也無可奈何,便派了不善指揮大兵團作戰的五大夫王陵擔任統帥。

秦軍在王陵的統帥下,打的磕磕絆絆,在邯鄲城下損失了四萬多秦軍。此情此景讓秦昭襄王很是尷尬了,他再次讓白起掛帥出征。但是白起依舊拒絕,並且還勸誡昭襄王,讓他罷兵。

秦昭襄王依然沒聽白起的勸誡,因為這時候退兵,就等於長平之戰就白打了。於是昭襄王改派王齕頂替王陵,繼續圍攻邯鄲。結果秦軍在邯鄲又遭到了巨大的損失。

▼五國伐秦,收復失地▼



二、五國伐秦

秦軍在邯鄲城下久攻不克,讓當時早已經是蠢蠢欲動的魏國和楚國看到了機會。於是兩國都派大軍,與趙軍裡外夾擊,把秦軍打的傷亡慘重。(信陵君竊符救趙就是發生在這個時期)

王齕率秦軍殘部逃出趙國後,遭到魏、楚聯軍繼續追擊,只得退回黃河以西。有兩萬多秦軍因為撤退不及時,被魏、楚聯軍團團包圍,做了聯軍的俘虜。這一次慘敗,是繼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第一大恥辱。

具體的損失按照《史記》的相關記載——死傷了三十萬人!

看見魏、楚、趙三國聯軍大勝後,韓國派出大軍也加入了聯軍。四國聯軍一起狂攻河南的秦軍,基本上將秦國在河南的勢力全部掃清。這一戰後,韓國重新收復上黨郡,魏國重新收復了河東地區,秦軍退回函谷關。昭襄王時期取得的所有戰果,因此次慘敗,幾乎毀於一旦。

但是四國聯軍在破秦後,老毛病又犯了,迅速開始內訌,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導致反擊秦國的失利。

首先是魏國見韓國收復上黨,魏安釐王臨陣反水,指使魏軍從前線調回,去打韓國;

韓國見魏軍打自己,也撤軍回國,與魏軍展開大戰;

楚國看到魏國不要碧蓮,撤回去搶地盤,也出兵打魏國。

結果韓楚魏相互攻擊的結果,就是楚、魏聯盟破裂,相互再也不信任。

最後是趙國。趙軍見魏、楚、韓都撤了,於是也就跟著撤了。

秦國原本很慘,但是由於聯軍內訌,意外的獲得了喘息之機。



三、信陵君合縱連橫

四國聯軍內訌後,魏、楚先是大戰一番,魏國打退了楚軍,氣勢大盛。魏安釐王這個大棒槌以為秦國和趙國都衰了,自己沒有對手了,便在四年之內(公元前256-252年)把齊國、燕國和韓國全部打了一個遍,儼然有中興魏國的勢頭。(成功的吸引了其他國家對它的注意,客觀上替趙國擋槍)

但是我們知道。當年魏國之所以衰敗,就是因為魏惠王瞎特麼的打,到處樹敵。現如今安氂王如出一轍,他豈能有好果子吃?

果然,就在魏國東征西討的時候,秦國對魏國動手了。

公元前251年,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王,是為秦孝文王。孝文王繼位僅僅三天便去世,王位也因此就傳給了秦莊襄王手上(秦始皇的爹)。

莊襄王繼位之後,憤恨魏國,便發兵把魏國揍了一頓。魏軍不敵,向韓、趙求援。秦軍便把韓、魏、趙聯軍也揍了一頓。

眼見魏國危急,信陵君臨危不懼,在他的合縱連橫下,關東五國組成了五國聯軍(齊國沒有參加),在黃河以南將秦軍打的節節敗退,收復河南之地。此後,五國聯軍乘勝追擊至函谷關,秦軍閉關不出。此戰過後,各國陸續收復失地。

信陵君因此戰而名震天下。而秦莊襄王則非常的失落,沒過多久就病死了。

但是信陵君合縱攻秦,也沒有改變關東各國不團結的問題。在當時,關東各國可謂是烏龜王八蛋,一個比一個爛。

首先是齊國,它不參與任何活動。

然後是楚國和魏國,因為邯鄲之戰後的那次反水事件,兩國之間徹底鬧掰了。

再就是趙國,趙悼襄王時期,因為趙軍吊打了燕軍,有一個小中興期。但是燕國弱,趙燕菜雞互啄的結果,只是白白消耗資源,便宜了秦國而已。

最後是燕國,簡直就是個攪屎棍。因為燕國跟秦國不接壤,所以燕國乾的全部就是攪屎棍的蠢事。

這種六國相互比爛的局面延,延續了十多年,一直到公元前243年,因為信陵君的死而被打破。

▼信陵君死前的政治格局▼




四、秦國元氣恢復,攻滅趙國

信陵君死後第二年,秦國丞相呂不韋認為關東五國沒有信陵君居中進行合縱連橫,只是一幫烏合之眾,便發動了對魏國的戰爭。

此戰,秦軍勢如破竹,一舉將魏國的國土從東西方向打穿!打的魏國南北不能相連,幾乎要亡國。魏景湣王立即遣人出使趙國,要求趙國增援,並提出抗秦合縱的建議。

很快,趙、韓、魏、楚、燕組成聯軍,共推趙國大將龐暖為帥。

但是前面說過了,楚國跟魏國搞掰了,無心援助;燕國跟趙國也有仇,也沒有什麼積極性。因此這支氣勢洶洶的五國聯軍,其實就是一群垃圾到不能再垃圾的烏合之眾。

具體有多垃圾呢?可以用土匪來形容。

他們在進攻秦國遭到挫折後,迅速撤退,除了韓軍回到韓國外,其餘四軍沒有回國,而是轉而攻打齊國,奪取齊國的饒安,把齊軍打的一頭霧水。

由於聯軍實在是沒底線,韓國就退出了。同一年,剛剛搶完齊國的四國聯軍,又拉上了衛國,再組五國聯軍,再次共同討伐秦國。這次楚國國君考烈王擔任聯軍盟主,楚國的春申君黃歇執掌軍務。

這一戰,五國聯軍直逼函谷關。結果秦軍出關迎戰,五國聯軍直接撒丫子跑路,就恨爹媽少給自己生了兩條腿,跑得不夠快。秦軍順勢發動反攻,先奪了魏國的朝歌,後來又奪了魏國的汲地。魏國見扛不住了,就把鄴城割給了趙國,想把秦國的火力轉移到趙國身上。

當年的長平之戰就是秦國攻韓國的上黨,韓國把上黨割讓給趙國,想把秦國的火力轉移到趙國身上。按理來說,歷史教訓歷歷在目啊,趙國不應該再犯這種錯誤。但是趙悼襄王記吃不記打,居然接收了鄴城。於是秦國的火力就集中在了趙國。

▼秦國貫穿魏國,趙國成為秦國靶標▼



然而好笑的是,秦國攻趙時,當時趙悼襄王居然還在派兵攻打燕國。

就在趙國和燕國正在打的時候,秦國派出大將軍王翦、楊端和等人趁機攻趙。秦軍連克鄴地等的九座城邑。斬殺十餘萬趙軍,直逼趙都邯鄲。

這一次,沒有國家還有能力再幫趙國了。因而趙國只能掏出老本,調大將李牧率領邊軍回救邯鄲。

公元前234年,李牧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對秦軍展開反擊。

當時,李牧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他採取了築壘固守,避免決戰,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的方針,不管秦軍怎麼挑戰,始終都故意避而不戰,將秦軍拖入了陣地戰。

隨後,李牧乘秦軍麻痺大意時,一舉襲佔秦軍大營。待秦軍擺開架勢與趙軍決戰時,李牧又採取迂迴包抄的戰術,實興鉗形攻擊戰術,大破秦軍。

公元前232年,秦軍再次入侵。秦軍兵分兩路攻趙,企圖滅掉趙國。

趙軍在李牧的率領下,採取南守北攻的戰略方針,派出一支小部隊拖住秦軍的一部,李牧率趙軍主力部隊全力攻擊另一路秦軍。待擊破一路秦軍之後,再回師救援,圍殲另一路。秦軍在李牧的攻擊下再次大敗。



公元前230年,秦滅韓。第二年,趙國北部發生大地震,導致大面積饑荒。秦王嬴政乘機派大將王翦親自率主力攻趙,幾十萬秦軍直奔趙都邯鄲。

趙王再次任命李牧為大將軍,起傾國之力抵抗入侵的秦軍。秦將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軍在戰場上不能速勝,便稟告秦王嬴政,實行反間之計,派奸細潛入趙國,用重金收買曾經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散佈流言蜚語,說什麼李牧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

昏聵的趙王聽到這些謠言,不調查證實,不派人問清情況,就立即就派人免除了李牧的大將軍一職。後來還暗中佈置圈套,將李牧秘密捕獲,併除以斬刑。

李牧被殺後不到三個月,王翦大敗趙軍,攻下邯鄲,將趙王俘虜,趙國滅亡。趙國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建立了代國。



六年後,代國也被秦軍所滅。趙國算是徹底死透了。

縱觀長平之戰後的三十八年,趙國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階段,以信陵君的死為分界點。

在前一個階段的十八年中,秦國的元氣大傷和魏國的四面樹敵是趙國能苟延殘喘的兩個主要原因。

在後一個階段的二十年中,秦國復甦,魏國將活靶子這個身份又甩回給趙國,於是趙國又成了秦國的主攻方向。趙軍儘管有李牧這樣的名將續命,但由於趙王的昏庸,以及趙國實力本來就不如秦。縱然後期有李牧這樣的名將,最終還是難逃一亡的下場。

所以趙國之所以在長平之戰後還能再堅持四十年,無非就是關東六國認識到了聯合抗秦的重要性,於是摒棄了前嫌,在信陵君的合縱連橫下,將秦軍打的大敗,為各國都續了十幾年的命。後來秦國的實力復甦,關東六國在信陵君死後,又無法再組織起有效的聯軍(不僅不聯合起來,反而搞內訌)。最後六國也就被秦國一鍋燴了。


Mer86


關於趙國問題我貌似回答了不少,不說很專業但是比空洞的答案要好的多是肯定的!

與戰國時期的趙國而言,不瞭解趙國奇葩的國家三元化以及政治中心三元化就永遠無法理解趙國!

先說說這國家三元化問題,在說趙國為何生命力如此頑強!

趙國的頑強,源自於他那特殊的地理環境,簡而言之趙國有三個中心,就意味著趙國有三條命,只要一個還在趙國就不會滅亡!

這三個中心分別是:南方中心國都邯鄲,西方中心堅城晉陽,北方中心邊疆代郡。

這三個中心就是趙國的三條命,就算最後趙國被秦國攻取邯鄲後,其實趙國也在北地代郡復活了,直到代郡被攻克,趙國才算徹底滅亡!

那麼這三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就和歷史人文地理因素有關!

三家分晉是春秋戰國的轉折點,分割晉國之後的趙國按照地理條件來說,其實很苦逼,和魏國一樣他們的領土隔絕,有飛地在統治中心之外,與領土層面就不是一個統一國家!

面對這個問題,趙國曾經想和魏國換地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魏國野心很大,拒絕了這個建議!

不僅有飛地在外,趙國還有各不利因素就是太行山脈亂入,這個山將趙國分割成了三個獨立區塊,一個是晉陽太原地區,一個是代國地區,還有個就是邯鄲地區。

領土隔絕,地理又因為山脈分裂!

這趙國能成為一個國家以及是奇蹟了,不得不佩服趙國開創期的各代趙卿,趙君們!

當年趙氏還是晉國公卿時,趙簡子派家臣董安在太原盆地修築晉陽。晉陽以堅城著稱,是當時戰國第一雄城,三家分晉前的六卿鬥爭。要不是晉陽城堅固,趙氏早被滅了,也不會有後來的趙國。

也因此,趙國在一開始建立的時候就有兩個中心,邯鄲和晉陽,之後趙國不斷擴張,趙襄子北上滅代戎,代郡納入趙國,趙國就有了三個中心,“晉陽+邯鄲+代”。三個分割的土地,在趙武靈王時期終於成為一片,趙武靈胡服騎射改革後,國力大增,終於消滅了夾在邯鄲與代郡中間的中山國。

不過國中之國可以消滅,山脈趙國消滅不了,太行山還在。

因此趙國政治中心三元化格局成了無解的問題!

國家三分之後對趙國而言有好有壞,好處就是難以被消滅,壞處就是難以集中力量!

長平之戰後的趙國就是如此,國家中心核心區的邯鄲板塊因為長平之戰損失慘重,但是趙國的晉陽板塊和代郡板塊實力依然完整。

也就是說,長平之戰趙國看上去是舉全國之力對抗秦國,其實因為地理原因,並沒有集合全部力量!

而這就給了趙國二次崛起的機會!

這也是為何後來趙國能打敗趁火打劫的燕國攻擊的本錢!

有本錢了,當然要翻本,這是賭徒心態何嘗又不是國家心態?

當時和趙國大戰的秦國也損失慘重,無暇東顧,就給了趙國恢復的時間!

有了時間還缺什麼?當然是人才啊!

於是上天又給趙國降下一位奇才,那就是後來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

而李牧的崛起還有發揮才幹,讓趙國不僅沒有滅亡,反而二次中興!

那麼李牧是怎麼做的,我們繼續看!

長平之戰,邯鄲之戰,燕國攻趙戰爭,連番大戰之下趙國實力消弱國庫財政困難!

無奈的趙孝成王開始下放權利,給與邊境地區很大的自主權,而那個時候的李牧恰恰是雁門、代郡總指揮,面對這樣的好政策,掌握行政權,人事權,軍事權的李牧,充分發揮了自己治理地方的才幹!

他在邊疆鼓勵經濟發展,鼓勵邊民兼營田畜,並將自己屬地變成了商貿中心,以軍隊力量保護商貿發展。

在資金充足之後,就加緊練兵,一隻強軍被練成,等待時機。

隨後又藉助匈奴大意突擊的時機,進行了一次決定性的戰略反擊,一次解決了匈奴主力,趙國邊患也被李牧解決。

一時間,趙國北方在李牧治理和領導之下,邊境穩定,財帛充足,兵力雄厚!

趙國北地軍團最高峰時期軍力居然有二十餘萬,其中十多萬都是騎兵。

李牧就是那個讓趙國中興的人才啊,國家沒錢,於是放權,這李牧不要國家一分錢,在邊疆鼓勵生產,鼓勵貿易,最後給國家節約軍費還訓練出一隻強軍。

因為李牧的出現,和他那20多萬精銳部隊,趙國又一次崛起,度過危機的趙國,因為代地板塊實力暴漲,重新成為山東六國中的頭號強者。

要不你認為戰國後期李牧兩次大敗秦軍。

真的是指揮水平出神入化?

真的是運氣使然?

不過是實力的體現而已!

可惜,這趙國即使有天縱之才,也難逃被滅的命運!

而這就和趙國的君主有關了,趙國末代國君,趙王遷,外號敗家遷!從他外號就可知他是多麼的昏聵,殺李牧無異於自斷國運,可他就是中了秦國反間計殺了李牧!

國家危難之際,必有猛士降臨

奈何國君無力,趙國國君和秦國那六世英主比!

差的不是一星半點,最後兩國結局迥然不同,這才是關鍵!

李牧死,趙國邯鄲被攻破。

最後趙國剩餘力量跑到李牧治理的代郡,重建了趙國,不過已經無力迴天!

代郡被攻滅之後,趙國就徹底的滅亡,再也沒有了翻本的資本了!


阿斗不傻


這個問題縱橫來好好解讀一下吧!秦國徹底擊敗趙國又何止40年。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長平之戰後秦國也要修整

長平之戰時的趙國跟秦國相比,軍事實力是不相上下的,秦軍能夠戰勝長平也確實不容易,如果容易的話,秦國用不到圍困兩年,甚至秦王親自出戰。

戰國前期是魏國一家獨大,在魏國隕落後是秦、齊、楚三國爭霸,然而經過五國伐齊後,齊國隕落,楚國在和秦國的一系列對戰中實力也遭受重創。

戰國後期,也就是長平之戰時,只有趙國在胡服騎射後能和秦國相抗衡,強大起來的趙國是很嚇人的,趙國的崛起不同於各國的變法,而是進行的軍事改革,實際上趙國的強硬是建立在軍事上的,這對於趙國周邊的國家來說,本身就是一種威脅。

正是這種對趙國崛起的懼怕,在長平之戰的兩年間,沒有任何國家去管趙國。

在長平之戰中,我們都知道秦國坑殺趙軍四十五萬人(並非活埋),認為秦國取得的是徹底的勝利,實際上不然,前面已經說過趙國是典型的軍事強國,不可能做到讓秦國毫髮無損的殲敵四十五萬的。

根據史料記載,在長平之戰中秦軍“亦傷亡二三十萬”,這是可以理解的,作為古代第一次殲滅戰,拼的其實是硬實力,趙軍再如何不濟,也會跟秦國廝殺到底的。

所以,經過二三十萬傷亡的秦軍,是需要一定的修整的。

長平之戰後,秦國高層之間的矛盾使得趙國有了喘息之機

實際上,秦軍並非沒有趁長平之勝,一鼓作氣攻佔整個趙國的計劃,指揮長平之戰的秦國將領白起就主張直接開向趙國,趁趙國後方沒有準備後,攻下趙國。

然而正當白起準備攻打邯鄲的時候,趙國開始遊說范雎,說白起如果滅了趙國,那你就當不上宰相了,范雎被說動,秦昭襄王在范雎的建議下,以秦軍疲勞應該修整為由,拒絕了白起的要求。

這是秦國高層內部之間的矛盾,這裡有必要說一說秦國當時的內部矛盾,秦昭襄王在位六十年,實際上前四十多年都是太后垂簾聽政,由宰相魏冉主持軍國大事,白起實際上也是魏冉一手提拔起來的。

魏冉主政期間,是秦國崛起的關鍵時期,先策劃五國伐齊,後伐楚,幹掉了當時三大強國中的兩個,秦昭襄王在范雎的幫助下完成親政,把魏冉給趕了出去,秦昭襄王十分自負,迫切需要一場戰爭來證明自己,因此才有了伐韓的東出之策,因為上黨事件,秦趙開戰。

在長平之戰初期,秦昭襄王沒有啟用白起,實際上很可能是猜忌白起,畢竟白起是魏冉的鐵桿,結果長平之戰遲遲不能結束,甚至已經壓上秦國的國運,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啟用白起。

正是這種矛盾,使得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擔心白起攻打邯鄲後,白起功高震主,因此才有了修整的策略。

長平之戰兩年後的邯鄲之戰讓秦軍也元氣大傷

等到長平之戰一年之後,秦國修整過後再次發動包圍邯鄲之戰,這個時候不但秦軍得到了修整,趙國也得到了修整。

這個時候,白起卻勸阻秦昭襄王已經錯過戰機,不要發動攻擊了,秦昭襄王不聽,繼續發動作戰。

趙國派出廉頗以堅守應對秦國的進攻,秦國久攻不下,這個時候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率領數十萬援軍與趙國裡應外合反擊秦軍,使得秦國大敗,在邯鄲之戰中秦軍傷亡亦在二三十萬。

邯鄲之戰後,魏楚聯軍乘勝西進,再次打敗了秦國,隨後魏、楚、韓、趙四國結成合縱伐秦之勢,將秦國二十年來東出的成果全部奪回。

當時四國內部也存在一定的矛盾,不然的話,趁機滅了秦國也不是沒有可能。

連續經歷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秦國自然傷了根本,無法滅趙了。


史論縱橫


個人認為長平之戰後秦國不能迅速滅趙原因有四點。

第一,長平之戰是持久戰和消耗戰,秦國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損失慘重。長平之戰是戰國中後期兩大軍事強國秦國、趙國的軍事決戰,雙方動員百萬大軍從周赧王五十三年打到了周赧王五十五年,兩國都拼到了油盡燈枯,臨陣易帥的地步,趙國固然全軍覆沒,秦國也已經徵發了國內15歲以上的少年,60多萬大軍傷亡過半,更嚴重的是國內糧食供應也接近極限。




第二,趙國雖然長平慘敗,但是北方防禦匈奴的精銳騎兵軍團依然完整,加上其他兵力,尚有一戰之力。趙國在全國長平之戰後,放棄了河套平原等外圍防禦,收縮防禦邯鄲地區,加上廉頗、李牧等一流名將尚在,趙國並非不堪一擊。




第三,秦國坐失戰機,沒用乘長平之戰大勝之勢,攻擊新敗之後人心惶惶,立足未穩的趙國。而是和趙國展開了數月之久的和談,雖然自身在這個時期進行了修整,趙國也得以補充新兵,調整部署,收縮防線,爭取外援,完成了邯鄲保衛戰的準備工作。

第四,長平之戰趙國的慘敗使關東六國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怖和危機,促使關東六國結成了一次比較團結的合縱,邯鄲之戰秦國遭到楚國和魏國的聯合打擊,尤其是信陵君竊符救趙,使秦國遭遇了戰國時期最慘重的一次失敗。



圍攻邯鄲的王齕率殘部逃回汾城(今山西省侯馬市北),秦將鄭安平所部2萬餘人被聯軍團團包圍,只好降趙,邯鄲解圍。魏楚聯軍乘勝進至河東(今山西省西南地區),秦軍覆敗,退回河西(今山西、陝西間黃河南段)。此時韓國也加入合縱攻秦,趙、魏、楚、韓先後收復魏之河東郡以及安陽,趙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韓之上黨郡以及汝南。



至此,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秦國共損失近60萬軍隊,秦昭襄王幾十年來奪取的土地被六國奪回大半,包括引發長平之戰的上黨地區都被韓國收復。秦國第一名將白起也因為和昭襄王矛盾激化而被賜死。秦國元氣大傷,直到秦始皇繼位前都不敢大規模東出函谷關。趙國也得以繼續存活了近四十年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有些戰爭以精妙的用兵而聞名,有些戰爭以微妙的驚險勝敗而聞名,但是這次我們所說的長平之戰確是以驚人的傷亡數字而聞名的。


這場戰役作為參戰方的趙國以傷亡45萬兵力的代價敗於秦國。這其中或許很多人都會好奇一件事,45萬兵力的傷亡,幾乎是當時一個國家的根本,那麼為什麼在長平之戰後趙國不僅並沒有滅亡,並且還存活了40多年呢?

長平之戰趙軍被秦軍殲滅了45萬兵力,幾乎等同於全軍覆沒,在損失如此巨大的情況下,趙國竟然還沒被滅亡,當時趙國總兵力究竟有多少呢?

實際上當時趙國也就剩一口氣了,但秦軍這個時候卻選擇了撤退,並沒有一鼓作氣拿下趙國,這就有點奇怪了。讓我們來結合史實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先介紹長平之戰的歷史背景,戰國末年,秦國通過商鞅變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已經成為戰國時期的超級強國。強大的秦國企圖不斷通過戰爭,兼併東方各國。而韓國作為秦國的邊鄰,自然成了第一個目標。

公元前264年,即趙孝成王二年,秦軍率領大軍開始了對韓國的進攻。弱小的韓國自然不可能是強大的秦國的對手,只能像趙國求援並投降於趙國,這就使秦國與趙國的矛盾激化。

秦將白起於是率領秦軍與趙將廉頗在長平開始了長平之戰。一開始,因為廉頗的堅守不出,秦軍與趙軍不相上下,雙方長久相持。但是秦軍通過散佈謠言的方法使趙國國君換掉廉頗,並派遣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出任與秦軍對戰,結果,輕敵出擊。

秦國將領白起設伏兵包圍趙括軍隊,並截斷趙軍糧道,趙軍被圍困46天,草糧斷絕,拼死突圍,趙括被射死。

白起收趙國降兵四十五萬,白起後認為趙兵不忠,將投降的趙國軍隊全部坑殺,趙國繼而衰落。那麼為什麼秦軍沒有乘勝進攻趙國,滅亡趙國呢?

其實不是秦國不想,而是秦軍在長平之戰後根本就無法做到。

一、長平之戰雖勝,但秦軍同樣損失慘重

古代作戰多是以冷兵器為主,在冷兵器時代,士兵多是兵戎相見,戰爭雙方都會存在大量的傷亡。長平之戰雖然秦軍藉助謀略戰勝了趙軍,但是趙軍也一樣拼死反抗過。

趙軍雖然損失了45萬士兵,但是秦軍同樣也損失了30萬兵力。這也使秦國傷及到了根本,已經到了必須撤退的地步,如果繼續進攻,秦國自己也會有可能遭到痛打落水狗的事情,被其他各國攻擊。所以秦軍不是沒有想過滅掉趙國,而是根本做不到。


二、趙國秦國相聚太遠,秦軍補給不足

長平之戰趙國沒有滅亡,其實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補給不足。秦軍長平之戰打了三年,長平這個地方,離趙國很近,而離秦國很遠,有幾千裡的後勤補給線。

曠日持久的戰爭,消耗了太多秦國的國力,秦軍在取得勝利後,也已經是沒有了太多的補給,如果秦軍繼續進攻趙國,補給一定會中斷,而在古代,行軍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糧草。如果秦軍補給一但中斷,秦軍就會失去方寸,更別說攻城掠地了。


三、趙國的自救,名仕遊說秦國,人民武裝反抗

長平之戰後,趙國名仕蘇代前往秦國,買通秦國當時秦君的左膀右臂范雎,並像其分析繼續趙秦戰爭的利弊。最後范雎也成功的說服了秦君,秦軍沒有繼續進攻,滅亡趙國,和蘇代的遊說也有著緊密的關係。

再加上因為白起對趙國45萬士兵殘忍的殺害,使趙國國民對秦軍恨之入骨,他們主動武裝並防禦秦軍。秦軍將領也深刻明白,如果此時繼續進攻,在趙國上下同仇敵愾的氣勢下,也佔不到多少便宜,所以秦軍軍中也主張撤退的佔大多數。

而最後為什麼趙國還能存活40餘年呢?

因為自長平之戰後,趙國國君也勵精圖治,對外政治結盟,對內任用賢能,所以趙國在度過了長平危機後,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除此之外,各國對秦國的共同敵視,使秦國也無法在趙國虛弱之際進攻,趙國也得到了修養生息的時間,再加上趙國優越的地理位置的附加,這就讓趙國在長平之戰後依舊還能存活40餘年之久。


夏目歷史君


戰國後期,秦國與趙國的長平之戰發生後,過了將近40年秦國才滅掉趙國,我個人認為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失去了機會。因為長平之戰後,趙國失去了有生力量,白起率領秦軍已經到了邯鄲城下。這是列國也不能夠及時敢來救援,秦國完全有能力一舉攻下邯鄲,進而滅亡趙國,到那時就算齊國,楚國,想救趙國也為時已晚。可是天不亡趙,秦國內部由於將相不和(范雎怕白起滅趙後功勞大於自己,動搖他在秦國的地位),范雎便像秦昭襄王說白起有可能功高震主,威脅秦國統治,秦昭王疑心,便召回白起,錯失良機。等白起回來後,秦昭王反應過來後又讓白起滅趙,可是這個時候趙國援軍已經到了邯鄲,而且齊國,楚國,魏國不會坐看趙國滅亡,秦國已經無法滅掉趙國。所以說秦國失去了機會,只能等待。

(武安君白起)

第二個原因,秦國國力降低。長平之戰後,秦王要命白起再次率軍滅趙。前邊已經說過機會已失,白起不願白白犧牲將士性命,拒絕領命,被秦王賜自裁。白起死後,秦國失去良將,這便是秦國國力的一大損失。秦王不信只有白起可以滅趙,繼續命令秦軍攻趙,結果大敗,軍力又受損(本來長平之戰,秦國用60萬大軍圍攻趙國四十萬大軍,趙國40萬大軍被滅,秦國也損失了近30萬大軍,軍力本就下降),這次又被魏趙聯軍大敗(尤其魏國的信陵君竊符救趙給了秦國致命打擊),直接導致秦國軍力,財力,國力都不如以前,段時間裡無法恢復。

第三個原因,秦國內部權力更迭導致時間延長。本來秦國自從秦孝公和商鞅聯合變法開始,國力逐漸強大,就算遇上幾次大敗,也能夠儘快恢復。可是長平之戰結束後,慢慢的秦國國力恢復,這時秦昭王已經老了,沒有了銳氣。加上他的兒子們都不爭氣(安國君贏柱平庸),秦國出現了空前的後繼無人。整個秦國開始為繼位者忙碌,沒有時間去開疆拓土。耽誤了一統天下的步伐。

由於以上三個原因(錯失良機,國力下降需要恢復,權力更迭),秦國滅趙之戰便推遲了將近40年。


南憶憶往昔


秦滅六國的進程並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樣:一帆風順手到擒來。而是經過一個漫長的階段,從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中間有過盛也有過衰,有過大勝也有過大敗。

而長平之戰可以說是秦趙兩國之間的一次豪賭,籌碼是自己的國運。最後結果是秦勝趙敗,趙國損失四十多萬人,而秦國也是傷亡過半元氣大傷。但這個時候名將白起卻跟秦昭襄王說:我軍現在雖然元氣大傷,但趙國更慘已經奄奄一息了,不如趁機再給它兩拳頭,徹底把它揍趴下。

但是由於將相不和,縱橫家蘇代跑到秦相范雎面前挑撥了幾句,於是利慾薰心不甘人後的范雎跑去對秦王說:我們現在剛經歷長平之戰,損失慘重元氣大傷士兵疲憊,不宜再用兵了,不如先退回來休整休整。於是秦王聽從了范雎的意見,讓白起撤兵。

據說白起接到這個消息時,怒不可遏,當時連桌子都掀了,仰天長嘆:多好的機會啊,卻讓你們這些敗家子給浪費了。但畢竟君命難違,於是帶著兄弟夥從戰線上撤了下來。

過了一年,秦王再次發起了滅趙之戰,白起經過一番精確的推算之後,覺得此戰難以取勝,於是拒絕帶兵伐趙。但是秦王不信這個邪:離了你張屠戶——我還得吃帶毛豬不成,於是強行發動了邯鄲之戰,戰役結果跟白起預料分毫不差,秦軍圍邯鄲久攻不下疲憊不堪,這時其他的山東各國也看清了形式,大家都是兄弟朋友,趙國一旦滅亡,自己也難以久存,於是發兵救趙。

最後秦軍損失慘重,大敗而歸,不光損兵折將,還丟了大片土地。沒過多久秦國又調轉槍口打魏國,打算以此來給自己輸血,魏國在信陵君魏無忌的帶領下,把秦國狠狠的揍了一頓。經過長平之戰,邯鄲之戰,到現在的伐魏之敗,秦國嚴重失血,統一戰爭一度陷入低潮,躲進函谷關十多年不敢出來。這十多年間沒有了秦國的騷擾,趙國也得到了喘息和恢復。



我的兄弟叫醬爆


長平之戰之,秦趙兩國可謂是兩敗俱傷,趙軍主力被全殲,秦軍元氣大傷,所以沒有一舉滅掉趙國,但是中間的時差長達40年,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勒?

此時,秦軍剛剛殲滅趙軍主力,但是其他五國聯軍正在趕來的路上。就是秦軍攻下來邯鄲,但是隻要趙國王室逃走了,趙國就沒有亡,秦軍也守不住。范雎勸秦昭襄王不要滅亡趙了,所以長平之戰之時,秦軍沒有直接滅掉趙國。





長平之戰後,數年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秦軍伐趙大敗而歸。秦國國內發生了變故,導致繼承人出現了問題,所以沒有大規模攻趙,更沒有滅趙的打算。

所以秦國才在40年後,在秦王嬴政一統六國的方針中才被滅國。



百花爭豔只為你


長平之戰後沒能滅亡趙國的主要原因如下:

1.將相不和,范雎因嫉妒白起戰功,放棄了滅趙的計劃,也因此白起記恨范雎,最終白起拒絕領兵,秦王震怒將白起賜死,後又懷念起白起,范雎害怕秦王追責而辭相。

2.決策失誤錯失良機,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40萬降軍,乘勝滅趙,秦襄王放棄滅趙,改為割地議和。使趙國有了喘息之機,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固守邯鄲。秦軍成為暮歸之師,士氣銳減。

3.合縱成功,除燕國掣肘外,其他諸侯國害怕趙國被滅後秦國一家獨大,,紛紛援助趙國,合縱之勢形成。

4.實力不足,秦國因不斷用兵,雖然秦國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但也自損過半。秦國雖強,但還不具備對諸侯聯軍成壓倒之勢。

秦國本來可以避免更大的損失,但秦襄王嬴稷剛愎自用一意孤行,沒有采用白起放棄進攻邯鄲的計劃,進攻邯鄲受挫,在諸侯聯軍打擊下,損兵折將損失慘重,不但佔領韓魏趙的土地丟失,自身的領土一部分領土也被他國強佔而去。

縱觀長平之戰到邯鄲之戰,頭腦最清醒的莫過去白起,其戰術之高超、戰略眼光之深遠,審時度勢之能,放眼那個時代無人能及。最終在秦襄王的盛怒之下被賜自盡,真是可悲可嘆,真是自古名將多薄命啊!


失去航線的孤舟


長平之戰後,白起上書秦昭襄王攻打邯鄲滅趙。範睢怕白起功勞太大蓋過自己,說服秦昭襄王退兵。趙國趁機去其餘五國搬了很多救兵。過了幾年秦昭襄王想明白了範睢的騙局,要求白起出兵滅趙,白起說已經錯過了機會,趙國恢復了國力,而且會死戰,沒有戰勝的機會。昭襄王派別的將領試了一次,果然不行。最後昭襄王殺了白起圓了面子,但是也放棄滅趙。好像從此昭襄王的軍隊沒有再出過函谷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