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國軍將領李彌?

菸酒閣大學士


淮海戰役中,黃百韜的第七兵團被殲滅,和李彌跑得快有很大的關係。

在黃百韜兵團被包圍之前,按照杜聿明的原計劃,是要把黃百韜、邱清泉、李彌、孫元良幾個兵團擺開,向北反攻濟南的。但這幾個兵團剛沿隴海路擺開,杜聿明臨時被抽調去收拾東北戰場的殘局去了,這幾個兵團就被擺在隴海路上沒人管了。劉峙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也不做安排。

這幾個兵團中,黃百韜、邱清泉兩個兵團都是五個軍的大兵團,戰鬥力比較強,李彌兵團只有兩個軍,是剛編成不久的小兵團,只轄第八軍和第九軍兩個軍,原本是要由範漢傑帶到東北戰場去的,臨時被抽調留下來了,兵團司令也從範漢傑改為李彌。所以,李彌在幾個兵團司令中相對資歷要淺一些。

淮海戰役開始前,按照國軍統帥部的要求,決心以徐州為中心進行戰略決戰,隴海路附近的幾個兵團都要分批次向徐州附近撤退和集中。曹八集、新安鎮等重要節點原本由李彌兵團駐防,保障徐州的外圍安全,李彌兵團撤退後由黃百韜兵團接防。李彌兵團接到劉峙的命令後即開始撤退,完全不管黃百韜的死活。

但黃百韜兵團在撤退的時候,工兵帶少了,沒有另外架橋,只有一座運河鐵橋,渡河本來已經很慢,又在渡河時出現了一輛大卡車在運河鐵橋上卡住不能動彈的情況。再加上顧祝同非要黃百韜等著四十四軍王澤浚的部隊,一起向南撤退,耽誤了時間,導致黃百韜兵團沒有來得及完全渡過運河,就遭到了解放軍攻擊。

十一月八日,黃百韜特意趕到八義集十三兵團指揮部,找到李彌,談了他當時面對的情況,實際上是希望能拉住李彌,讓李彌不要這麼著急的向後撤退,能多留一下,幫忙掩護側翼安全,等第七兵團渡河完畢之後,再向徐州撤退。但李彌表示他接到了劉峙的命令,必須撤回徐州,第八軍先撤,第九軍後面也要撤。

而且,這時候由於何基灃、張克俠起義,解放軍已經開始從側翼渡運河,第九軍也已經發現瞭解放軍有幾千人的部隊正在宿羊山以北架橋,準備渡河,但李彌並未指示第九軍馬上堵擊,而是提醒黃百韜要自己注意賈汪方面的情況。黃百韜說,我的部隊還沒渡完河,還要兩天,邱清泉靠不住,希望我們兩個兵團能夠好好合作。李彌回答說,就看邱清泉的了。

當時在李彌手下的第九軍任副軍長的李藎宣當時解送黃百韜,送黃百韜走的時候,黃百韜一改以往談笑風生的風格,也沉默不語了。李藎宣自己也覺得奇怪,為什麼李彌不能等黃百韜兵團渡河完畢之後再撤退呢?黃百韜兵團還沒完全渡過河,無法接替防務,李彌就直接向徐州撤退,等於給解放軍開了個缺口。

但李彌認準了劉峙的命令,就是不管黃百韜兵團的死活,非要抓緊向徐州撤退。那麼,為什麼劉峙要這麼火急火燎的要李彌兵團趕緊向徐州撤退,不能等黃百韜兵團完全渡過運河呢?就是因為五十九、七十七軍突然起義,徐州城防空虛,劉峙此時還在徐州,所以感到特別緊張,只能就近命令李彌兵團趕緊回徐州駐防。

黃百韜兵團十一月十日被包圍在碾莊圩之後,十一月十二日,劉峙又命令李彌和邱清泉兵團全力救援,邱清泉兵團從南向北進攻,李彌兵團從北向南進攻。國軍統帥部對此也十分重視,鄧文儀、蔣緯國也親自到前線督戰。這時候李彌兵團撤回徐州才兩天,就又跑回去解救黃百韜兵團去了。

早知如此,往徐州撤退稍微等一等,黃百韜兵團也許也不會那麼快就被包圍了。但這就是當時國軍將領的實際狀態,都不相信友軍,都怕被殲滅,都想保存實力,只要能溜就堅決溜,完全不管大局,只要自己能趕緊逃離戰場,就算是勝利。


蕭武


李彌被冠上逃跑將軍的大名,主要是因為在淮海戰役之中那場那人瞠目結舌的逃跑。當年杜聿明打算撤退,幾十萬的軍士需要李彌的13兵團打掩護。李彌不願就這樣做了替死鬼,所以李彌下決心要違抗軍令,悄悄帶著13兵團逃跑。

李彌打定主意不想墊底做炮灰,但是又不想就這樣和杜聿明鬧翻,於是他幹錯切斷了和杜聿明和劉峙的聯繫,裝作聯絡設備故障的樣子拒絕接受命令,一邊裝聾作啞一邊乘機逃脫。在逃跑過程之中,李彌不僅要躲過我軍,還要防止撞上同軍人馬,他們輕裝上陣,想要繞到主力軍前面去,不至於落在最後當炮灰。

而千算萬算,李彌沒有想到通訊營長在中途之中會聯繫杜聿明,通訊營長完全不知道李彌的如意算盤,好意聯繫主力卻壞了李彌的大事。杜聿明知道了13兵團的位置立馬瞭解了李彌的想法,他非常震怒,立刻要求李彌回到總部。

李彌的逃跑大計落了湯,只好派第8軍軍長前去總部替自己捱罵。而此時此刻,蔣介石又下達了新的命令,讓杜聿明停止撤退。這時候就算李彌想跑也跑不掉了。後來李彌也曾為了自救和解放軍抗爭了一段時間,手下的精銳部隊被解放軍重擊。最後他們被困在了陳官莊一帶,因為沒有糧食,軍心渙散,很多士兵開始向解放軍投誠。



李彌見此情況又開始打著逃跑的主意,後來帶著自己的親信,以向杜聿明求救為由,撇下自己的部下逃跑了。李彌逃出來之後一直隱姓埋名,直到1952年,他的逃跑經過才被揭露,原來李彌是被裝在運糧的麻袋之中被自己的護衛運送出來的。

李彌獨自一人逃出瞭解放區,蔣介石還覺得他非常忠心,沒有向共產黨投降。老蔣重新給了他一支軍隊,依然委以重任。戰敗後,蔣介石退居臺灣,李彌依舊跟隨著他。而李彌的軍隊因為老蔣穩住西南區的需要被強行留在了雲南。


這些部隊士兵在雲南過得提心吊膽,為了防止被解放軍捉回去一直在逃竄。最後他們來到了緬甸金三角一帶,在這裡大放異彩。李彌得知自己的部隊已經在緬甸穩定下來,也從泰國轉到緬甸,想要以緬甸為根據地計劃自己的反攻。


從忠心這方面來說,李彌對於蔣介石的信仰是沉重的。不僅僅是他一人身陷其中,還拉著一幫同生共死的弟兄們一起流落異國他鄉。李彌帶領著這幫軍士一次次攻回,都以失敗告終,他們一邊養精蓄銳一邊在這片區域種植罌粟,並且開始了販賣鴉片的營生。 緬甸政府本來對他們就沒有什麼好感,這下子更加視為眼中釘。但是緬甸政府軍力不強,連李彌的殘軍都打不過。李彌曾經在一次採訪之中表示,他攻不下雲南,但是想要做緬甸王輕而易舉。緬甸政府被人佔了地方又被人羞辱,如何能忍,在久攻不下的情況之下,他們找到了聯合國。聯合國給蔣介石施壓,讓蔣介石召回了李彌和李彌的殘軍。只不過李彌和老蔣心中還是放不下反攻的幻想,執意要求一部分士兵偽裝成緬甸百姓潛伏在金三角繼續販毒的老本行。
金三角的黑色產業吸引了很多緬甸人,直到今天,金三角依舊掌控著全球大半的毒品。對於蔣介石來說,李彌是一個難得忠心的將領;對於他的手下來說,因為李彌大夢不醒,造成了許多士兵永遠回不了故土。而因他而產生的金三角毒品產業鏈,也體現出此人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根本不顧其他人的生存,是個極度自私冷血的人。

歡迎歡迎,祝你幸福。

以上


木劍溫不勝


從名氣上來看,李彌還是挺失敗的。李彌是黃埔四期的,他的同學有林彪、張靈甫、劉志丹、胡璉、一個個都是如雷貫耳。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是李彌這個人在部隊被殲滅的情況下跑掉了,另一方面就是李彌後期在緬甸指揮國民黨的殘兵敗將,為了生存下去,開闢了金三角。

縱觀國家將領李彌的一生,真是有一種“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的感慨。不過李彌生存能力是真的強,每次都能在被人的包圍的情況下成功的跑出來。李彌這個人老家是雲南的。早期的時候李彌在朱德的教導團做排長,朱德對他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李彌還是不為所動,沒有參加南昌起義,跑到南京去了。

李彌畢竟是黃埔畢業的,能力還是有的。1932年的時候,李彌在五十一師做副團長。陳誠為了增強自己的力量,找個理由吞併了五十一師。可是李彌還是不為所動,在全師大部分被繳械的情況下,硬生生的衝出包圍,把自己的部隊帶到了南昌。蔣介石還特意召見了他,問他為什麼不聽陳誠的繳械命令?李彌回答說:“過去校長在黃埔軍校時,只教過學生如何打仗,未曾教過繳械,因此將部隊帶來交還校長。”

蔣介石聽到這樣的回答,當然非常高興。之後,李彌便成了團長。後來李彌還在江西瑞昌做過一段時間的縣長。之後,他加入薛嶽的部隊,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他們追著紅軍打。

抗日戰爭中的李彌表現還是非常出色。1940年,他成了第八軍榮譽第一師的師長。他在湖北宜昌作戰勇敢,多次打退日軍的進攻,甚至還摧毀了日軍在宜昌的機場油庫,燒燬飛機二十一架。這次行動,他受到了國內媒體的一致讚揚。同年,他還和杜聿明、邱清泉一起參加了崑崙山戰役。1944年,李彌擔負起攻打松山高地的任務,他在關鍵時候接替指揮,成功攻克松山。《我的團長我的團》便是講那個時候的故事。

內戰時期,李彌的表現也是為人詬病最多的。在他的兵團被包圍,突破以後,解放軍命令他們投降,可是李彌還是不願意投降。他等手底下的軍官出去投降的的時候,趁機換上傷員的衣服,從層層包圍之中成功了跑了出來。最後蔣介石倒也沒殺他,還讓他重建第十三兵團。

之後李彌到了雲南,雲南的盧漢起義以後,李彌被人扣起來了。之後,李彌逃往臺灣。他的部隊則進入了緬甸等地。誰都沒想到,國軍在緬甸等地的殘兵敗將居然又重新壯大起來。他們還多次打敗緬甸的政府軍。當時有媒體宣傳兩千孤軍打敗兩萬緬軍,引起了世界媒體的關注,更引起蔣介石的重視。

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和蔣介石都想利用這支孤軍來牽制大陸。所以李彌再一次被派往了緬北,指揮這支孤軍。在美國和臺灣的援助下,他們一度發展壯大,有六個遊擊縱隊,八個支隊和一個特務團。李彌甚至率軍一度還攻入雲南,佔領了當時的多個縣城。

不過緬甸方面對這支國民黨孤軍是欲除之而後快的。在多次進攻失敗的情況下,他們動用了國際力量,美國向臺灣施壓。最後,李彌的部隊只能無奈的撤往臺灣。其實,當時李彌的部隊並不想撤往臺灣的。臺灣當時的局面並不樂觀,一旦被攻陷,將退無可退。而他們在緬北,地勢非常險要,易守難攻,很難被徹底消滅。加上他們很多又都是雲南附近人,離家近,熟悉情況。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1. 李彌不是金三角的開拓者,開拓者是其部下709團團長李國輝。

2.國民黨殘軍在金三角持續存在了四十多年。明顯有四個顯著時代:即李國輝時代、李彌時代、栁元麟時代和段希文李文煥時代。

3.李國輝李彌時代都不長,儘管李彌時代一度繁榮,還借朝戰之際一度佔領雲南臨近金三角的四個縣。段李時代最長,且經歷了孤軍——殘軍——僱傭軍——難民的身份轉換。

4. 李彌過於膨脹,口無遮攔,被蔣介石召回臺灣軟禁至死。

5. 李國輝時代時間最短,但就建立金三角而言功勞最大。

6. 段李對殘軍及後代最終取得泰國國籍,過上正常人生活,貢獻很大。


用戶1678173047550


文史專家王鐸:“李彌非常的奸詐狡猾,無論做什麼都會為自己想好退路。”我認為“識時務者為俊傑”更加貼切,李彌的一生有過三次逃跑,我認為這樣評價他應該是極好的,並不是誇獎他,而是李彌在做任何事情首先考慮的是自己。

李彌是國民黨軍陸軍中將,作戰勇猛,屢屢創造奇蹟,深得蔣介石信任,參加過抗日戰爭,日本投降後又參與淮海戰役,結果卻逃之夭夭,新中國成立後撤往金三角(據說毒梟坤沙早年就是李彌的部下),直到1954年撤往臺灣,在臺北病逝,時年71歲。

一逃

李彌出生於商人家庭,父親是著名的珠寶商,所以這對李彌是相當重要的,他完成了所有學業,原本穩定的生活最終因為一件事被打破,李彌的父親經商珠寶,遭受官府勒索,李父不同意便被官府押送監獄。

李彌年輕氣盛,竟然將監獄砸開,欲攜父親一同逃亡,然而父親認為自己並沒有做錯事,如果逃跑就成自己沒理了,所以最後李彌丟下父親自己逃跑,當時越獄並非小事,待在家中顯然不可能,隨後李彌在朱培德軍裡做了個勤務兵。

因為從小接受的知識多,很快就嶄露頭角,被提為副官,之後又做了袁恩錫的義子,1922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四一二事變後,李彌成了蔣介石的部下,為了討好,還拉了許多同期的畢業生前去。

這一逃,晉升為團長。

二逃

李彌有自己的野心,當時他率領的是一個團,陳誠欲擴充實力,藉口李彌部隊紀律太壞想要吞併,李彌集合部隊說“我們沒有犯錯,現如今卻要繳械被別人吞併,你們願意嗎?”

士兵顯然是不願意的,於是李彌帶著不願心甘情願被吞併的士兵衝出了陳誠的包圍圈,陳誠看見李彌逃跑,致電蔣介石,要求槍斃,結果蔣介石想要弄清事情原委,召見李彌,李彌見到蔣介石之後,溜鬚拍馬的功夫一下就上來了,他是這樣說的:“當初蔣校長在學校時,只教我們如何打仗,並沒有叫我們如何繳械投降,現如今將士不願被吞併,特意帶了部隊交還蔣校長”。

這樣的說辭,怕是大多領導都喜歡的,你沒有猜錯,李彌很快就升為團長,之後在增援宜昌時,作戰勇猛,用炮兵炸燬日軍的宜昌機場,炸燬了21架飛機,一時間名聲大噪,還上了當時的“頭條”。

這一逃,晉升為第八軍副軍長。

三逃

隨後又因被陳毅將軍勸降沒有絲毫動搖,深得蔣心,晉升為軍長,淮海戰役打響之後,再次被升任第十三兵團司令,當時黃百韜被包圍,蔣介石讓李彌前去增援解圍,結果半途中多次遇見我軍部隊,因為沒有增援,黃百韜全軍覆沒。

杜聿明曾致電李彌,讓他帶領第十三兵團打掩護,可是李彌的為人,當前形勢不利,打掩護就是死路一條,最後自己卻喬裝打扮帶著逃跑了。

之後,蔣介石又下令讓他在緬甸集合逃亡到此的舊部以及其他武裝勢力,妄圖捲土重來,李彌在緬甸、老撾、泰國的交界處,也就是金三角,為了為此軍隊的運轉,竟然奪取當地百姓種植罌粟、生產鴉片的掙錢之道。

這一逃竟成了金三角最大的頭目。

李彌的一生從勤務兵到團長……軍長……司令,最後成了金三角的大毒梟,這一切都和他的為人處世信念有關,後來他自己說“做雲南王不易,做緬甸王易如反掌!”


羽評郡主


李彌在國軍中,算是能力不錯的一位將領,能帶兵,較有心機,但戰爭大局觀缺乏。

下面看看李彌的簡歷:

李彌本是滇軍出身,後就讀黃埔四期,畢業後在滇軍朱德團任排長。國共分裂後曾參加剿共。1936年任保安團長,1938年任三十六軍九十六師二六八旅旅長,1939年任36軍五師副師長,1940年任第八軍榮譽第一師師長。

1941年4月1日,日軍進攻湖北,李彌以炮兵猛轟宜昌機場,毀日軍飛機21架,受到廣泛讚揚。 1942年升為第八軍副軍長,6月率部接替70軍主攻松山。

內戰爆發後,李彌率第八軍參加內戰。1946年山東戰場,所部被殲滅兩個團。1947年5月,第八軍改為整編第八師,之後李彌又因為兵力分散,被解放軍消滅兩個團。11月,整編第八師擴編為整編第八軍(兵團級),李彌任軍長。1948年7月升任國民黨軍第13兵團中將兵團司令官。

接著就是淮海戰役,13兵團與2兵團一起被圍困於陳官莊,杜聿明被俘,邱清泉斃命,只有李彌逃脫。此後昆明起義時李彌被扣押,後設法逃離,繼續作戰。1950年其所部大部分被殲滅後,李彌率殘部退往緬甸打游擊,1954年再聯合國干預下撤回臺灣。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

首先李彌個人品質是比較頑強,在雲南被扣押後逃脫繼續作戰,軍隊被大部殲滅後還要退往緬甸作戰。從忠心的角度沒話說。

其次,李彌比較能帶兵,基本功很紮實。這從他能帶著軍隊在緬甸橫行,而且自己奉命回臺灣後,還有殘部願意繼續在緬甸打仗可以看出。另外,淮海戰役中,黃伯韜之所以在碾莊停下來,一個原因就是之前碾莊是李彌第十三兵團的駐地,黃部下的軍長看李彌的陣地修得非常結實,覺得這麼好的工事不打一仗就放棄太可惜了。實際上,黃伯韜在碾莊確實給華野造成了重大傷亡。這既歸於黃伯韜本人的善戰,也和李彌的工事修得好有關。

還有,李彌還是比較肯動腦筋的。宜昌之戰能果斷炮擊機場消滅日軍飛機(亮劍楚雲飛炮擊山木總裁的汽車不知道是否受他啟發);松山之戰,前期71軍在擁有空中優勢和絕對兵力優勢、火力優勢的情況下,就是亡命地集團衝鋒,人海戰術,結果傷亡慘重。後期李彌接手後,火焰噴射器什麼上去,拔釘子的效率高多了,最後用炸藥把山頂炸個大洞。相對來說,仗打得比較聰明。

淮海戰役李彌全軍覆沒後的脫逃過程簡直可以拍成大片:

全軍覆沒當晚,李彌先九軍三師的營地上,趁著三師去和解放軍談判投誠的時候,李彌帶著心腹衛兵換上傷兵的衣服出逃,逃到了衛兵的堂兄(一個地主)家裡。但這裡是解放區。李彌自稱是國民黨軍醫。又通過這個衛兵的表哥(地主,黃埔生),找到這個表哥的表侄(在人民政府工作),偽造身份開了個路條,然後仿造路條格式,刻蘿蔔章製作了另一份假的路條,這樣混出此地,把李彌送到了一個商人朋友那裡。

但這裡依然還是解放區。於是商人乘著給解放軍運送軍糧的機會,把李彌裝進麻袋偽裝成飯桶混過了檢查站,逃出解放區,最後從青島乘船回到南京。

此外,解放戰爭後期能想到跑雲南去,也算腦子活絡。

不過李彌還是有個缺點,就是大局觀缺失。解放戰爭前期,他多次因為捨不得地盤,導致兵力分散,損兵折將。淮海戰役前期,黃伯韜苦苦求他等一等,等我主力來了一起走,他不聽,交待了就自己溜了。回頭黃伯韜被圍,邱清泉和孫元良又回頭解圍。黃伯韜就罵,要是李彌多等我一天就沒這些事兒了。

總之,在國軍將領中,李彌雖不是拔尖,也算是水平不錯的一個了。

(歡迎關注巴山夜雨涮鍋,也歡迎在評論區發表您的看法)


巴山夜雨涮鍋


1953年緬甸政府向聯合國提出控訴,要求中國軍隊入境幫其剿滅“國民黨殘餘”。

而原因就是當時其政府軍出動上萬軍人出擊,卻被李彌的幾千殘兵擊潰。

氣急敗壞之下,只好出此下策,最終在聯合國的斡旋之下,蔣介石同意撤軍,召回了李彌,至此國民黨在大陸邊境最後一支武裝也沒了。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當時所有國民黨將領都敗退臺灣了,可為何還留下一個李彌呢?原來此人是個非常厲害的遊擊專家,也是一個非常老練的指揮官。

當年國民黨在大陸節節敗退,李彌也沒能頂住解放軍的進攻。

但是李彌這個人是個眼光非常毒的人,他毅然而然率領殘部幾千人扎進了金三角區域。

以至於後世將李彌說成是金三角的締造者,要知道金三角是世界上最混亂的地方之一。

1902年李彌生於雲南省盈江縣太平街(時為騰衝縣太平街),其父為珠寶商人,弟兄八人,李彌排行第六。


李彌小學畢業後,轉去騰衝升學,就讀於清末舉人王承漠的私館。畢業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團長、江西瑞昌縣縣長、寧都保安副司令等職。

1940年李彌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榮譽第一師少將師長,此時他開始展露頭角。

在1941年4月1日,當時日軍進攻湖北,情勢非常緊急,李彌奉命增援宜昌。

李彌到達之後,意識到了日軍空中打擊之下,國軍陣地難以兼顧。

於是李彌利用各路情報,得知了日軍飛機場的所在,於是帶領炮兵前去猛轟,擊毀日軍的飛機21架,要知道淞滬會戰中,擊落的日機也不過十幾架。

1942年6月,當時遠征軍在松山受到日軍的圍困,李彌時任國軍榮一師師長,奉命以戰地總指揮的身份率部接替國軍第七十軍進攻松山。

看過我的團長我的團的就知道,也就是著名的南天門,這一戰李彌更厲害,直接用隧道加炸藥的方式,將松山陣地上的日軍送上了天。

戰鬥結束,李彌立功受獎,被提升為國民軍第八軍的中將軍長。可以說這傢伙打仗還是有一套自己的小聰明,但是可惜的是他不是蔣介石的嫡系,自然沒有重用的可能。


小司馬遷論史


英國人在研究了全世界各國人的智商後,得出結論:中國人是最聰明的。

近代史上,國軍將領李彌絕對是成功向國際友人論證中國人高智商的典型。

考驗一個人實力的絕佳時機無疑是人陷入絕境時的反彈能力了,上世紀50年代,李彌在緬甸用智商完成了一次絕地反彈,而他靠的就是兩個字:智商。

李彌1902年出生於雲南省盈江縣太平街,在最初的抗戰中他曾幹掉日系戰鬥機21架,可謂是戰功累累。

李彌是個絕頂聰明的軍事天才,多數情況下,天才多少是狂傲的,李彌也應了這個“多數”。他曾在1946年李彌在紀念孫中山的演講上口出奇言說:

“你們看見在大街上賣毛毯的白俄沒有?他們無衣無食,如果有一天輸給了共軍和白俄一樣逃亡國外,人家還有毛毯可賣,我們這身破棉襖去賣給誰?你們要是看到我李彌當了俘虜,你拿根狗尾巴栽到我屁股上,我爬給你們看。”

這段話很好理解,意思是:我李彌如果自己當了俘虜,就裝一條狗,給大家看。

然而,李將軍最後雖然確實沒有當俘虜,但他卻幹了一件聽起來性質差不多的事:打著打著跑路了,逃回了臺灣,免去了辱狗之恥。

李彌逃到臺灣,是來投靠臺灣省主席陳儀的。為此,他上書給蔣介石,準備回到雲南收容舊部,伺機起事。誰料他剛到臺灣,陳儀就被蔣介石給槍斃了。

你要是李彌,你會怎麼辦?不負眾望的是,李彌選擇了再次逃跑。可彼時的全國都快解放了,他能逃到哪裡?

蔣介石槍斃陳儀之後,本想把李彌也搞掉的。

誰知他跑的實在太快,以至於蔣介石竟還沒來得及反應。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只好順水推舟,將李彌任命為雲南省主席,密令他擴軍備戰,以期有朝一日可以逆風翻盤。(或者戰死沙場,反正別回來就行。)

李彌剛剛抵達雲南,還未就任雲南省主席,我軍大部隊便洶洶而來了。

沒錯,李彌再再再次不出所料地:跑了。

興許是我軍來勢太猛,這嚇壞了的李彌竟帶著本部兵馬一口氣逃到中緬邊境,最後撤到中緬泰三國交界,也就是後來的金三角地區。

也正是這塊兒地方,成就了李彌的人生巔峰。

此時的李彌沒有任何補給,爹不疼娘不愛,手底下也只有區區2000人,還都快被餓死了。為了生存下去,李彌不得不將自己的私房錢拿出來,補貼軍用。想要生存下去,單憑這點錢根本是不夠的,李彌必須獲得蔣介石的支持,獲取更多的援助才行。

當時朝鮮半島正在醞釀一場大戰,一旦戰端開啟,必將中美蘇三個大國牽扯進來。美方自然不希望中方參戰,為了牽扯中方,就必須在國內製造混亂,使得中方有所顧忌。李彌在緬甸的這支部隊,正好起到了這個作用。

李彌也瞅準了這個時機,向臺北和美國發出援助請求。此時緬甸政府也注意到了這一支國民黨殘餘部隊,並命令當地駐軍進行驅逐剿滅,史稱李彌第一次反掃蕩戰爭。

剛從地獄模式走出來的李彌,對於這種程度的掃蕩根本就不放在眼裡!不管怎麼說,他也是黃埔軍校第四期的學生!和同期畢業時相比,他三次逃跑已經很丟人了;如果在這裡戰敗,那他的老臉真不知道往哪兒擱了。

緬甸空軍先發制人,卻並未得逞。當晚,李彌在分析了敵強我弱的局勢之後,做出戰略佈局:集中優勢兵力,打掉敵人中樞,然後趁他病要他命。當晚,李彌就派出50人的尖刀敢死隊,突擊敵人的炮兵陣地,不費吹灰之力,便繳獲十門火炮。

有了這十門火炮,李彌頓時李雲龍上身,接連拿下附近四個村莊。如此,李彌也算是有了自己的據點,暫時不需要為吃喝發愁了。

可這畢竟只是一個小小的勝利,敵人的大部隊還在虎視眈眈,李彌並沒有掉以輕心。

正在雙方僵持之際,李彌使出一招引蛇出洞的計謀,成功將敵人拽到包圍圈內,然後火炮一通亂打,將敵人擊潰。大齊力之戰李彌部隊以很小的代價,消滅敵人1500多人,並拿下緬北重鎮大齊力。

此戰使得李彌一戰封神,轟動東南半島。沒有見過世面的緬甸人,竟然將李彌封為國民黨“戰神”(真真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啊!)。

自此以後,李彌盤踞的金三角地區,成了一個法外之地,周邊的三個小國不敢招惹、北方的大國顧不上處理。

打了一個大勝仗,蔣介石當然高興啦,美國也很高興啊,於是援助“呼啦啦”的就過來了。李彌趁機籠絡當地土著,同時收拾殘軍,還把過去緬甸遠征軍的遺留部隊也組織起來,組成了緬甸國軍。如此一來,當初的不到2000人的部隊,一下子擴充到12000多人,

與此同時,他們還在金三角地區修復了一個機場,使得臺灣和美國可以源源不斷的向他運送物資。

可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這裡怎麼著那也是緬甸的國土啊,一幫中國人在這裡為所欲為、無法無天,他們怎能忍受?

可是打又打不過,那怎麼辦?於是,他們使出了終極絕招:告家長。於是乎,緬甸政府收集完證據之後,立即向聯合國提起控訴了。

然而聯合國是美國“開”的,美國當時又和臺灣穿一條褲子,對於緬甸的請求,他們能答應嗎?

不過人家既然告了,怎麼也得走走程序不是?無恥的臺北當局當即宣佈:所謂的涉事國軍並非中華民國正規軍,國府已經無法控制。把緬甸給氣的,再次集結兵力,準備發起第二次圍剿。

要說這玩兵法,在中國連寫小說的文人都會,更不要說黃埔軍校的第四期畢業生李彌了!第一次圍剿戰爭,李彌以不到兩千人的部隊,成功擊打敗2萬人的部隊,在緬甸創造神話。

有第一次,必然就有第二次,玩手段,中國人真沒怕過誰。

1953年,緬甸軍方集結海陸空三軍將近7000人的部隊,切斷了李彌的補給線。這一舉動,直接斷了李彌的後路,如果他不採取措施,必然會被緬甸方面給困死。

如此,第二次反圍剿戰爭開戰在即。

緬甸軍方準備將精銳部隊分兩路合圍國軍,然而李彌早已花了10萬美元買通緬甸的某個高級官員,還未開戰,李彌已經得知了緬甸方面的動向、以及大量軍事情報。

作戰情報都被人知道了,這仗還怎麼打?毫無懸念,李彌再次獲得以少勝多的大勝。

這一次,緬甸政府算是丟人丟到姥姥的爺爺的奶奶家了。當時的緬甸外長正是向安理會提出控訴,控告國民黨侵略議案。

智商真是個好東西啊,關鍵時刻,見情勢hold不住的李彌便玩兒起了文字遊戲。

文字遊戲這東西,跟李彌相比,他們終究是嫩的。緊要關頭,智商逆天的李彌,竟然將自己的番號改為:“東南亞自由人民反攻聯合軍”,改完之後啊,他竟還反誣緬甸方面武裝壓迫。

然而,此時的朝鮮戰爭早已進入尾聲,美國覺得這一支國軍並沒有起到什麼牽扯作用,他們也不想因為這萬把人,再得罪整個東南亞了。於是美國對於李彌的無理請求,並未予以回應。

美國不管他們了,臺灣又不敢再擅自做主,於是乎,老蔣只能命令他們撤回臺灣。

雖然李彌取得了第二次反圍剿戰鬥的勝利,可是他們已然處於敵人的重重包圍之中,如果沒有補給,戰敗是遲早的事情。就在李彌和緬甸方面扯皮的時候,緬甸方面已經組織好軍隊,準備進行第三次圍剿戰爭。面對這樣的情況,李彌只能答應解散軍隊,並撤回臺灣。

1954年,緬甸國軍分批撤回臺灣。李彌雖然不情願,可是對於敵人組織的第三次圍剿,他是有心無力,即便是打,也極有可能因失敗而再再再再次逃跑。

既然這樣,那還不如主動答應撤兵,還能給自己留點面子。

就這樣,聰明的李彌也隨軍撤回了。

不過有一部分國軍並沒完全撤回,據說,這是李彌給自己留的一條後路。李彌撤回後,還有少量殘軍在大撤退時,躲藏並留了起來。

正是這一部分人,繼續經營金三角,並將金三角變成了種植罌粟的大賭、毒窩。

李彌得勝回“朝”之後,對自己的經歷大肆吹噓,並在多重場合表示:

“要不是考慮國際聲譽的問題,我們國軍定能政府緬甸!”

蔣介石當場打臉道:

“那你幹嘛(逃)回來啊?”

儘管如此,李彌有一句話說的沒錯,他一輩子雖然多次當逃兵,卻真的沒有當過俘虜。

還有一點也相當緊要,他向國際友人充分展示了咱中國人的智商!給咱中國人掙回了很多很多face呢!


記者李滿


1948年,徐州“剿總”司令劉峙和副總司令杜聿明,指揮80萬國軍,同解放軍華東野戰軍打響了淮海戰役。當時,李彌就是杜聿明的三個兵團之一,另外兩個是邱清泉和孫元良,淮海戰役最後以解放軍完勝、國民黨軍隊完敗為結局,李彌兵團在戰鬥中被全殲,他最後化裝隻身逃脫。

李彌是雲南騰衝人,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後在黃埔軍校入伍生團見習,後調第三軍軍官教育團任中尉排長,當時的團長為朱德元帥。1927年,李彌私自離軍,加入了四川的第二十軍第四師,後任二十二軍一師二團營長,1930年升為五十九師三五0團上校團長。五十九師是地方軍閥部隊,1932年秋,在駐紮湖南時,陳誠奉蔣介石之命,將該師包圍、繳械,吞併了五十九師,李彌的三五0團被蔣介石編入周渾元的第五師,不久參加對中央蘇區的第四、第五次圍剿。隨後,李彌還當了一段時間的江西瑞昌縣縣長、寧都保安副司令兼保安第十六團團長。

1938年到1940年間,李彌正式加入到了杜聿明的部隊,任新編第五師副師長,隨杜聿明參加了崑崙關戰役。當時,杜聿明的三個師,同日軍浴血奮戰,共殲滅日軍6000多人,還當場擊斃了日寇第十二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

1940年,李彌升為第八軍第一師師長,率部參加了棗宜(湖北棗陽、宜昌)會戰,後駐鄂西,抵抗日軍。1942年,他升為第八軍副軍長,兼任芷綏師管區司令,1944年率部開赴滇西,成為中國遠征軍,與軍長何紹週一起,指揮第八軍攻佔了松山,全殲松山的日寇,李彌因功升為第八軍中將軍長。

解放戰爭期間,李彌積極跟隨蔣介石,率部在山東地區與人民解放軍作戰。1947年,李彌擔任整編第八軍中將軍長,守備煙臺、威海等地,後駐守安徽蚌埠等地。不久,第八軍改編成第十三兵團,下轄第八軍和第九軍,李彌任中將兵團司令兼第八軍軍長。

惡夢發生在淮海戰役中。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20日,在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聯合打響的淮海戰役中,李彌的第十三兵團被全部消滅,在兵團殘部向解放軍接洽投降的過程中,李彌化裝成傷兵,成功逃脫。

此後,國民黨重編第八軍,李彌重任軍長,盤踞於雲南。雲南解放後,他率第八軍殘部逃到金三角地區,被臺灣當局任命為“雲南省人民反共救國軍總指揮”。1954年,李彌率部逃到臺灣,1973年在臺灣去世。

李彌戎馬一生,征戰南北,同日寇作過殊死搏鬥,為中國的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是有一定貢獻的。


帝國的臉譜


“金三角”各路武裝集團的祖師爺,深得游擊戰精髓的國軍高級將領,1953年某國政府軍出動數萬兵力打不過李彌率領的數千殘軍,無奈之下向聯合國提出控訴,甚至請求雲南我軍過境20公里助剿,也算是軍事史上的一段趣事。

1944年抗日戰爭滇緬反攻時,面對久攻不克的日軍松山陣地(《我的團長我的團》劇中的南天門),正是第八軍副軍長李彌想出了挖隧道埋炸藥的主意,將松山主峰連同幾百名負隅頑抗的日軍一起炸上了天,松山即克,整個滇西戰場形勢為之一變。


李彌,雲南人,黃埔四期結業,駐南昌的第三軍教導團排長(團長知名不具)出身,拒絕參加起義逃往南京,輾轉就任川軍張英部副團長,該師1932年被擅長吞併雜牌軍的陳誠第18軍包圍繳械,惟獨李彌拒不從命率部衝出包圍,蔣介石接報後在廬山當面訓斥李彌抗拒收編,李彌答道:“校長只教過我們如何奮勇打仗,沒有教過繳槍!”蔣介石不怒反喜,升其為36軍中校團長,從此成為嫡系。

1939年崑崙關戰役,李彌任第五軍榮譽第1師副師長,輔佐師長鄭洞國(黃埔一期)奮力攻擊,殲日寇第21旅團;戰後該師擴編為第八軍,李彌接任榮1師師長,1940年在第二次長沙會戰最危急時刻,李彌再隨軍長鄭洞國反攻宜昌實施“圍魏救趙”,血戰天皇山,攻佔宜昌機場,焚燬日機20餘架,戰果輝煌,可稱抗日名將。



抗戰結束後,李彌升任第八軍軍長,調往山東作戰,成為膠東地區比較能打的一支國軍,逐漸擴編為第十三兵團,李彌任中將司令官,於是開啟了兩次死裡逃生的花樣之旅。

第1次,淮海戰役後期,在杜聿明統率下,與邱清泉第二兵團、孫元良第十六兵團一起被華野包圍在陳官莊,總攻開始後,各部分散突圍,狡猾的李彌不向南逃,而是反方向逃往山東,最後經青島渡海潛回南京,旋即受命去雲南重組第八軍。



第2次,雲南起義前夜,盧漢以開會為名扣留了中央軍第八軍李彌和第二十六軍餘程萬,兩人一起簽了字,結果沒有軍長的兩個軍卻能聯合反攻昆明,兩人被釋放回去說服部隊停戰,李彌又一次成功脫逃。

陳賡將軍的二野第四兵團抵達昆明後,國民黨軍隊全線崩潰,李彌第八軍殘部在解放軍追擊下逃進緬甸,1954年大部撤回臺灣,卒於1973年,追授陸軍二級上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