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蘇童、餘華、洪峰、馬原為什麼被稱為先鋒小說家?

苗方掉髮專治


喜愛文學的朋友,應該都記得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曾經湧起的先鋒文學浪潮。文壇群星湧現:

馬原、餘華、蘇童、格非、莫言、葉兆言、孫甘露、呂新、北村等,一批人的出現宣告了先鋒小說的誕生。

何為“先鋒文學"?

先鋒小說有的具有現代派的特點,有的具有後現代派的特點,但他們都提倡回到文學本身,注重語言實驗,注重作品本身的形式感。

在中國的文學語境中,“先鋒”某種意義上並不是一個內涵穩定明確的範疇,而是包含著所有試圖掙脫舊形態的努力。它既是一種文學現象,一種審美思潮,同時還是一種精神狀態——從精神層面來說,“先鋒”是一種創新求變的思維方式和反叛的藝術精神;用到文學領域,則是一部分人的創作與整個文學主流不一樣,他們要去探索一種還沒有為這個社會所規範,或者根本就還沒有人意識到的表現方式。

這裡以馬原的作品《岡底斯的誘惑》舉例,剖析先鋒文學的具體特點

先鋒文學代表作:《岡底斯的誘惑》

現實主義的作家一般都以藝術的真實性作為創作的基本原則,而馬原卻在小說中故意告訴讀者作品內容的虛構性,以一種遊戲敘事的手法消解了作品的真實,讓讀者保持清醒的頭腦與客觀的態度。《岡底斯的誘惑》就是馬原的代表作。

“姚亮是誰?”小說第一節結尾提出問題,後來又說姚亮是探險隊的隊長,但“姚亮並不一定確有其人”,“可以假設姚亮也來西藏了,是內地到西藏幫助工作的援藏教師,三年或者五年。”

在《岡底斯的誘惑》中,馬原沒有試圖去去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描寫一個具體切實的人物形象。好像每個故事都有一些關鍵性的情節被抽取掉了,事物的因果鏈是斷裂的。即使是一個故事,馬原呈現的常常是有因無果,有果無因或者乾脆是既無因也無果的碎片。雜亂拼貼的故事、無序可循的時間順序、謎一樣的人物、不了了之的結局,也許作者是在創作中刻意保持西藏岡底斯高原這塊地域的神秘感,因為這就是他心中充滿了宗教、神學和傳奇的西藏原初民的生活狀態。

我們可以從中窺見馬原小說的特點:

第一、人稱是變化的,作品從頭至尾沒有統一的人稱,作者時而是一個講故事的敘述者,時而是故事中的人物本身。

第二、時間也是變化的,並不按照故事發展的時間線講述,像是把三個獨立的故事敲碎,形成多個橫截面,再把這些橫截面的時空關係打亂重組、故意交叉。

第三、小說中沒有關聯的人物、沒有連續性的情節,令小說並不按照常規慣性呈現。

總之,先鋒文學迎合了當時社會上人們的逃避心理,通過時間上、空間上、情緒上等諸多感官的開放和融合,打破了傳統文學的束縛。

馬原等那些先鋒作家,以一種近乎極端的文學態度與傳統對抗,體現出一個個客觀而真實的主體,從內心深處探求自我存在的價值,這正是先鋒文學的意義。


一往文學


所謂先鋒,原本是一個軍事術語,引生的出處應該追究到十九世紀法國大革命後的轉向文化與文學藝術領域的現象。按照這一概念的衍生軌跡,我們不難發現:由浪漫的烏托邦的狂熱到沉澱之後的現代性的實踐的走勢。說白了:現實主義就是先鋒派。

其實,中國的先鋒小說家這頂㡌子是歷史給的,坦帥地講這裡有一個時間節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發生了震驚世界的變化,這一變化渉及到國人的方方面面,當然也包括文學領域。先鋒就意味著步子邁得快而大,就意味著離傳統更遠一些。

縱觀小說界,被稱為先鋒小說的這批作家的作品是吸收外來文化最早也是程度最深的,無論是小說的表現手法還是傳遞的價值取向也都有相對於中國之前的小說的超前與翻篇,由此為國人開啟的視角也是空前的,起碼在文藝屆。

題主所列出的幾位的作品各有其特色,辨識度也很高,在藝術上的創造力也算得上是各樹一幟了。他們對洋文化的校仿與接軌,對傳統文化的選擇性叛逆,對過往經歷的揭批,以及對對自身(國家層面)的反思都是空前的。從先鋒的本意上理解,先鋒小說的火炬傳遞仍在進行,一個時代都會有一個時代的先鋒。

當然,我們不妨將這個時間概念稍微“調”模糊一點,就著時光老人這杯香茶,在世事滄桑中慢慢體會,細細品味,下一屆的先鋒們在遙遠的未來正往“我們”面前赴來。

我更願意將先鋒一詞理解為一箇中性詞,因為,是時間的劃出的痕跡,是歷史的需要交出的一份報表。相信時間是個好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