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林宗虎——以我壯志興中國

林宗虎院士,1933年5月13日出生於浙江省湖州市,蒸汽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 ,上海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高等院校雙聘院士。

1951年林宗虎考入交通大學蒸汽動力機械製造專業。1955年大學畢業後繼續在交通大學攻讀研究生。1957年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1980年在美國邁阿密大學做訪問教授。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林宗虎在熱能工程、氣液兩相流與傳熱以及多相流測量領域取得多方面開創性成果。他長期在鍋爐等工程的重要科技領域氣液兩相流和傳熱等方面從事系統性研究,已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及其它省部級科技獎12項(其中,由他單獨獲得的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就有3項)和中國專利7項。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12項 。

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林宗虎——以我壯志興中國

我站在辦公室的東側窗前,從11樓往下望去,一路之隔就是西安交通大學。春夏時節,我常常漫步校園,或散步或運動,特別是在早春櫻花怒放的季節裡,午餐之後我都會步入交大,留戀徜徉於怒放的櫻花叢中。那時我就常想,在這賞花的人流中一定有許多為共和國科研事業嘔心瀝血做出巨大貢獻的專家學者。他們究竟是一群什麼樣的人,靠得是什麼讓他們數十年如一日的沉醉於枯燥單純的科研工作。但是,我錯了,那天當我坐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宗虎先生的面前時,他笑著告訴我,做科學研究工作重在有興趣,有了興趣就有了樂趣,有了樂趣就有了激情。在別人的眼裡我們的工作很枯燥很乏味,但我們自己卻樂在其中。我們就像一個偵探,在錯綜複雜的各種數據中尋找答案,那個過程雖然是艱辛的,但也是快樂的。

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林宗虎——以我壯志興中國

在採訪林宗虎先生前,我收集了大量有關他的資料,先生1933年出生於浙江省湖州市,1951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蒸汽動力機械製造專業。1955年大學畢業後繼續在交通大學攻讀研究生,師從莫斯科動力學院威加耶夫和陳學俊教授。1957年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同年為了響應中央號召同教研室西遷西安。1980年前往美國邁阿密大學做訪問教授。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熱能工程、氣液兩相流與傳熱以及多相流測量 。

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林宗虎——以我壯志興中國

林宗虎院士在熱能工程、氣液兩相流與傳熱以及多相流測量領域取得多方面開創性成果。已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及其它省部級科技獎12項,其中由他單獨獲得的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就有3項。中國專利7項。

在氣液兩相流研究方面,林宗虎撰寫並發表了《用標準圓孔板測量汽液兩相流動的幹度及流量》論文,從而建立了國際上第一個能通用於各種壓力、組分、多種兩相流體的計算式,在國際上稱之林氏公式。

在林氏公式基礎上,又率先解決了用一個元件同時測定兩相流量和組分兩個參數的國際難題並得到專利和應用,經濟效益顯著。

在沸騰傳熱研究方面,林宗虎創立了國際上第一個脈動流動時的沸騰傳熱計算式,可用於光管和多種強化傳熱管,開拓了傳熱研究新方向。對過冷沸騰傳熱、穩定流動沸騰傳熱均有研究成果。

西安交通大學這樣評價林宗虎先生,說他在熱能、核電、石化等工程的重要理論以及氣液兩相流與傳熱學科領域取得多方面開創性成果,為交大熱工學科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

資料中,關於林院士的研究領域敘述專業性很強,有些專業術語我看了半天還是不知所以然,什麼“U型管內兩相流體壓力降型脈動機理”,什麼“用標準圓孔板測量汽液兩相流動的幹度”……越看越覺得遙不可及,深不可測,與我的生活隔著千山萬水。

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林宗虎——以我壯志興中國

然而,在林院士寬敞的客廳裡,沐浴著從明亮的窗戶穿過的冬日下午的陽光,當我把我的困惑告訴林院士時,林先生笑著告訴我,其實,就是怎麼最好的設計製造使用鍋爐,把鍋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林院士的一句話,一下子就把我對他研究領域的陌生感打消了。鍋爐不是處處都有嗎?林院士看出了我的心思,解釋道:不過,你認為的鍋爐只是簡單的鍋爐,我們研究的鍋爐領域更寬廣,主要是能源的利用上。他繼續說道,能源是國家的命脈,在我國的能源儲備中煤佔很大一塊,相對氣、油的儲備量來說煤是比較豐富的,佔到百分之七十。煤的使用目前最容易的就是燃燒,通過鍋爐的燃燒轉化成熱能或電能,造福於民眾。這就面臨一個問題,如何最大化的發揮煤的利用率。如果鍋爐設計科學的話,一方面可以通過減少煤量達到熱能效果從而減少成本,提高國家和企業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就是在提高鍋爐使用效率的同時減少汙染。我們知道,煤在燃燒的時候產生煙塵和多種有害氣體,這些汙染物進入空氣就會汙染環境。霧霾和鍋爐就有很大的關係,霧霾又是影響人們肺部健康的罪魁禍首。所以,鍋爐的研究對我們來說是極關重要的。既要做好鍋爐使用的高效化,煤燃燒後的清潔化,從而保障人民的健康,就是我這一生要努力研究解決的問題。

“我一直有一個觀念,那就是科研的針對性,實用性,實效性,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實實在在地落在國家的發展中。興國方式有很多種,有實業興國,教育興國,而我選擇了科技興國。用高科技推進國家的發展,怎麼能設計出燒煤就像燒氣體一樣乾淨的鍋爐就是我終生的奮鬥目標。”林院士如是說道。

林院士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幾十年來了,他將自己的科研方向始終定在世界的最前沿,國家的最需要上。他告訴我,他們必須站在世界的高度去研究,只有掌握了國際上最先進的數據,瞭解自己的差距,這樣才能在實踐中有的放矢地去研究,服務於實踐,解決國家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他要求自己撰寫的論文都要有實效性,而不是滿足於論文的發表。

林院士主編的三百多萬字的《實用鍋爐手冊》第三版,即將在2019年由化工出版社出版。這部手冊大約每10年就要修訂一版,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也在不斷地提高環保標準,他們也就要相應不斷地研究解決。

林院士說,當他們的科研成果能為祖國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做出一些貢獻時,那種欣慰和快樂真的是用語言都難以表達的。

我的困惑接二連三,先生平時工作那麼忙,卻已創作出版了23本書,兩百多篇論文,一千多萬字,他靠的是什麼支撐著他在這條道路上奮鬥不已。

林院士聽了我的問話之後,沉默了好一會兒,神色嚴峻地說道,我經歷過民貧國困的時代,所以,我知道中華復興意味著什麼,我知道科技興國意味著什麼。

林院士出生於1933年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在他童年的記憶裡是戰亂是逃難是飢餓,他親歷過飛機轟炸,親歷過戰火銷煙。他感受過亡國奴的悲慘,日本侵略者的兇殘。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文化大革命……恍惚間就如昨天。林院士深有感觸地告訴我,你沒有經歷過那些年代,你就不知道如今這個時代是多麼好的時代,是多麼幸福的時代,一定要珍惜。

少年時,他們家才在上海落穩了腳跟,中學畢業報考大學時,林院士選擇了離他家最近的上海交通大學。選擇了蒸汽動力機械製造專業,鬼使神差般的,從此他的一生就獻給了鍋爐事業。他眼看著中國的鍋爐從無到有,從小做大,直到今天製造出世界頂尖的鍋爐。

“文革”時期,林院士不能投入科研工作又不能講課,但是,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學習。不讓讀書,他就讀英文版的《毛選》,始終沒有放鬆對外文的學習。改革開放初,學校要選一批教師去美國深造。從沒有放棄學習的他參加了選拔考試,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前往美國邁阿密大學做了訪問教授,使他在剛剛打開國門時就接觸到了世界頂尖的科學技術,站在了這個領域的最前沿。那個時候,先生已經47歲了。先生說,嚴格地講他開始工作的時間是從45歲開始的,所以,他不敢浪費時光。

整個交談的過程,林院士一次次地感慨時間的寶貴,他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在任何時候都要珍惜時間。雖然,有些時候我們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做出命運的選擇,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做好自己,不放棄努力不放棄信念。他告訴我,文革期間,他既不能搞科研,又不能教書,但他知道時間不可以浪費。在閱讀英文《毛選》的同時,他還學習裁縫和理髮。他說不論做什麼,既然做了就要做精、做細、做得最好。學習裁縫亦是如此,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會裁剪製作各種款式的衣服,他說最好做的是襯衣,最難做的是派克大衣。當時,他做的大衣外罩和兔毛裡子可以分開洗,比後來的大衣還要時尚許多。

在林院士這裡,我充分體會到了時間的重要性。先生每天的生活工作非常的有規律,同時,他對自己要求即嚴謹又嚴格,天天如此。先生說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每天工作的完成。八十多歲時,按照組織的要求,他們這些院士要寫一部自傳,先生的自傳完全是靠他自己完成的。已過八旬的林院士,為了保證完成出版社規定的交稿時間,每天要書寫三千字,風雨無阻,在四個多月的時間裡,他寫完了四十多萬字的《林宗虎自傳》。

林院士讓我對“時商”這個概念也有了更深的認知,我們常說智商和情商。先生告訴我,時商更重要,上天給每一個人的時間都是一天24小時,怎麼能很好的利用時間這和一個人的成功有很大的關係。

林院士對一些年輕人沉迷於遊戲很痛心,他說,年輕人自認為有時間可以揮霍,但是,光陰匆匆,寶貴的青春很快就過去了。打遊戲有什麼意思,你就是在遊戲中消滅了好幾個師,又有什麼意義呢?對社會對國家有什麼貢獻呢?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一定要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

2018年,林院士已經85歲了,依然神采奕奕。林院士曾經擔任過許多重要的職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組成員,國家科技獎勵機械評委會評委,流體機械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鍋爐煤清潔燃燒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香港評審局專家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鍋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多相流專業委員會主任,陝西省工程熱物理學會副理事長,陝西省計量測試學會副理事長,上海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高等院校兼職院士,負責院士工作站工作,依然戰鬥在科研一線。他說,只要國家需要,他會一直工作下去,身體力行的繼續著他年輕時的夢想,科技救國。

採訪結束時,我請先生給讀者朋友們寫一句話,林院士略一思索,在我的採訪筆記本上認真地寫下了:業精於勤,荒於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