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今天,《黃河大合唱》在延安唱響

<table>

80年前的今天,《黃河大合唱》在延安唱響

紀念《黃河大合唱》首演80週年音樂會昨晚在延安舉行

80年前的今天,《黃河大合唱》在延安唱響

鄔析零指揮練歌

80年前的今天,《黃河大合唱》在延安唱響

冼星海

80年前的今天,《黃河大合唱》在延安唱響

光未然

80年前的今天,《黃河大合唱》在延安唱響

鄔析零與光未然

80年前的今天,《黃河大合唱》在延安唱響

鄔析零、胡宗溫與冼星海的女兒冼妮娜、外孫女郭敏

/<table>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1938年末,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在東渡黃河宣傳抗戰途中,受到百折不撓的黃河精神啟發,開啟了他構思創作《黃河大合唱》歌詞的序幕。1939年,光未然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八段歌詞,後經作曲家冼星海譜曲和配器,成就了中華民族音樂史詩最激盪的音符——《黃河大合唱》,於當年4月13日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場面空前。這部反映中華民族解放運動的史詩經典,迅速傳遍全國,成為全民族奪取抗戰勝利的號角。80年後的今天,自強不息的“黃河”精神仍然激勵著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岸 特約通訊員 郭小龍

《黃河大合唱》見證著光未然和冼星海的革命友誼

《黃河大合唱》創作於1939年3月,是詩人光未然和冼星海的第三次合作,也是兩人創作中最重要和影響力最大的代表作。

要說兩人的第一次合作,還要追溯到1936年兩人在上海創作了歌曲《高爾基紀念歌》。1937年,淞滬抗戰爆發後,光未然從上海轉移到武漢,和冼星海成為同事,同住在武昌曇華林政治部第三廳後樓的一間寢室裡。這段時間裡,他倆創作了《讚美新中國》《拓荒歌》等十多首歌曲,並結下了深厚的戰鬥友誼,為創作《黃河大合唱》奠定了思想上、情感上、藝術上的重要基礎。

1938年10月,光未然隨抗敵演劇三隊首次乘木船渡過黃河。當他見到黃河驚濤駭浪的壯觀景象,心靈被震撼。光未然覺得,隊員都有去延安的強烈意願,如果成行,自己就會遇見冼星海,因此,必須醞釀好詩詞,作為再見冼星海的見面禮。

1939年1月,光未然在晉西打游擊時墜馬負傷,經過申請,後來輾轉到延安治療:“毛主席指示把為中央機關供電的唯一的小型發電機運到醫院,為我父親做手術供電,手術很成功。冼星海聽說光未然受傷到了延安,走了幾十裡山路到邊區醫院看望我父親。冼星海就是在這裡向我父親提出了第三次合作的動議。” 光未然之子張安東回憶道,當時自己的父親正好在醞釀一首長詩,叫做《黃河吟》。於是他與冼星海商量,決定把男聲唱、女聲唱、混聲唱、輪唱、合唱、男聲獨唱、女聲獨唱和配樂誦分成了八段。當時光未然的左臂骨折腫脹,手術後行動不便,他就躺在床上,口授給他的戰友胡志濤筆錄。一連5天口述了400多行詩句,終於完成了《黃河吟》。

歌詞寫完後,光未然從醫院回到西北旅社,決定在3月11日“識譜運動”總結會之後,舉辦歌詞朗誦會,並邀請冼星海參加。光未然的女兒張安迪告訴記者,朗誦會上,父親親自朗誦他的長詩《黃河吟》,400多行的詩句一氣呵成,當時冼星海全神貫注地聽著朗誦:“當朗誦完畢,餘音還在窯洞裡迴盪,冼星海簡直興奮得不得了,一個箭步就跑上去,把歌詞一把抓在手裡說,我有把握寫好它。臨行之前,冼星海再三叮囑,儘快派人去他家把渡黃河的細節告訴他,比如黃河船伕怎麼樣叫號子,怎麼指揮那些船工划船等等。不久,冼星海又趕到西北旅社找到我父親研究創作構想,兩人詳談後把《黃河吟》改為《黃河大合唱》。”

談到這個細節,《黃河大合唱》的權威指揮和主要詮釋者嚴良堃的女兒嚴鏑回憶道,當時鄔析零(後來是《黃河大合唱》首演的指揮)很詳細記錄了兩次渡黃河的經歷,還記錄了船伕號子的腔調和節奏。有一天冼星海約鄔析零瞭解渡黃河的情況,還要鄔析零模仿哼唱船伕號子。鄔析零邊哼唱邊解釋,兩人交談交流足足4小時。

冼星海邊創作邊吃砂糖,短短6天,在延安窯洞寫出《黃河大合唱》

在回憶冼星海的創作過程時,張安東分享了一件趣事。當時冼星海習慣邊吃糖邊創作,要光未然給自己弄點水果糖,光未然找遍延安也沒有買到水果糖,後來想盡辦法終於得到2斤白砂糖,交給冼星海:“他在窯洞裡開夜車寫《黃河大合唱》,困了就吃一勺,然後接著寫。”

冼星海的女兒冼妮娜則透露,在創作《黃河大合唱》時,父親帶病堅持,自己的母親常熬些用黃豆做的土咖啡給他提神。每到晚上,父母和鄔析零、田衝一起唱前一晚譜寫的歌曲:“不合適的再改,覺得好的,就拿去油印出來,發給隊員進行練習演唱。”冼妮娜表示,父親對於《黃河大合唱》的創作,一直秉持著包容的心態,他交代光未然,作品不合適就提出來,可以隨時改,演員可以二度創作。得知大家對兩首獨唱曲《黃河頌》和《黃河怨》挑剔較多,冼星海二話沒說就全部推翻重寫,直到第三稿大家比較滿意了才定稿。終於,在短短的6天時間裡,一首含有8個樂章的《黃河大合唱》就在延安魯藝的窯洞裡誕生了。

冼星海以驚人速度完成了《黃河大合唱》全部音樂曲調的創作,但隨之又遇到了寫伴奏的困難,彼時延安缺乏西洋樂器,合適的樂隊也難找。冼星海就利用當時現有的笛子、二胡、口琴、鼓、鑼、木魚、提琴、軍號等,相互巧妙地搭配,僅用了5天的時間,完成了史無前例的中西合璧的伴奏音樂。說起這個,嚴鏑的回憶極為生動:“他看到李煥之腰間背了一個瓷缸子,就告訴李煥之,等到演出的時候把同學的勺子、叉子都收集起來,放到瓷缸子裡,我一給你手勢你就抱著缸子拼命搖,給音樂配上助威聲效。”

首演盛況空前,排練時間僅有短短10天

1939年4月13日,《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那天,大禮堂擠滿了上千名聽眾,盛況空前。當晚,《黃河大合唱》被放在最後作為壓軸曲目,在唱到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時,光未然親自朗誦:“他身披黑色的大半身長的大氅,遮住了他因傷扶持棍杖的動作。擔任男聲獨唱的是田衝,擔任女聲獨唱的是蔣旨暇,擔任二重唱的是史鑑和劉晨暄,擔任主持的是胡丹沸。而樂隊中有向隅、李煥之、李鷹航、李凌、梁寒光、汪鵬等。” 當《怒吼吧!黃河》的尾音落下的那一剎那,全場掌聲、叫好聲和抗日的口號聲如雷鳴般響起,冼星海在演出後當晚的日記上寫道:“今晚是延安空前的音樂晚會。”

身為嚴良堃的學生,廣州市合唱協會會長苗向陽透露,當年排演《黃河大合唱》的合唱人數只有30多人,樂隊也不到30人,排練的時間只有短短的10天就首演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黃河大合唱》的首演中,指揮的並不是冼星海,而是鄔析零。對於原因,冼妮娜表示,當時演劇三隊要帶著這個節目去敵後演出,但父親因為要留在魯藝教書無法前往,因此他希望能夠培養三隊的指揮,也就是鄔析零。

而在同年5月11日延安魯藝建校一週年的演出上,一個由100人組成的合唱隊再次唱響《黃河大合唱》,這次演出則是由冼星海親自指揮。唱到《保衛黃河》時,冼星海指揮台下的觀眾和臺上的演員一塊演唱:“這個效果非常好,臺上和臺下的演員和觀眾一起唱是從來沒有過的,一直到最後,唱完以後掌聲簡直是轟動了整個禮堂。毛主席高興地把雙手舉過頭說好啊好啊。我父親聽到了毛主席的讚揚也非常高興和激動,雙眼含著淚謝謝毛主席對他的鼓勵。”回憶起當晚的場景,冼妮娜依然激動。

《黃河大合唱》裡的“廣州元素”

《黃河大合唱》由八個樂章組成,分別是第一樂章《黃河船伕曲》、第二樂章《黃河頌》、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第四樂章《黃河謠》、第五樂章《河邊對口曲》、第六樂章《黃河怨》、第七樂章《保衛黃河》、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莊嚴地謳歌了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從廣州番禺走出的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在創作時也將對家鄉的情懷融入其中。廣為流傳的《保衛黃河》裡以短促跳動、振奮人心的音調,形象地刻畫了遊擊健兒端起土槍洋槍、揮動大刀長矛,在青紗帳裡、萬山叢中,為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而戰鬥的壯麗場景,成為整部作品中流傳最廣的樂章之一。很多人也許不知道,這一樂章中不僅採用民間打擊樂節奏,冼星海還特別運用了富有廣東特色的獅子舞旋律作為素材,使歌曲顯得明快、豪放,音樂形象分外鮮明。

在《二十世紀中國美學》(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中,美學學者封孝倫對這首歌的美學價值進行了分析。“在整個黃河套曲中,這首歌曲是一個亮點。整部合唱的基調是痛苦的、悲壯的。如果全色的悲,則無以照亮鬥爭的前景。而這首曲子,就打破了這種格局,使大合唱在情感的抒發上富於變化。恰恰是這一點,使《保衛黃河》這首歌曲較好地滿足了人們投身抗戰渴望勝利的審美追求,獲得人們的普遍喜愛。”

嚴良堃的女兒嚴鏑表示,自己的父親畢生都在指揮和傳唱《黃河大合唱》,他曾說過,《黃河大合唱》之所以能夠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歷史起到這麼大的作用,源於詞作者和曲作者心聲的真誠流露,源於創作者將自身的利益與人民大眾聯繫起來,源於創作者心中的音樂能夠表達人民心中深切的願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