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的軍事才能,明顯高於李宗仁,為何在桂系始終是千年老二?

步著邊


一個是帥才,一個是“將帥”之才。

可統兵作戰之人是為將才,可將將之人是為帥才,可將帥之人又如何?

劉邦曾問韓信,你說說,俺能統帥多少軍隊?

韓信實話實話,哎呀,你能領個10萬人算不錯了。

劉邦聽了,反問韓信,你呢?

韓信又實話實說,我呀,你能給我多少我便能統領多少,越多越好!

劉邦一聽,心裡酸溜溜的,突然沒風度地譏諷道,哦,你說你這麼厲害,怎麼還被我逮住了呢?怎麼我是皇帝,你是馬仔?

韓信聽出了劉邦話裡藏刀,趕緊拍了一個馬屁,你軍事水平不如何,可是,你卻善於統帥軍事水平高的將領,這不,我是將領,所以得給你當馬仔……

劉邦聽完了韓信的話,心裡也舒服了許多。

李宗仁之於白崇禧,也如同劉邦之於韓信。

這也正如史學家唐德剛先生所言——若論威鎮三軍之“主帥”的風範,則李宗仁還應居首位,非白參謀長所能企望也。

有人當劉邦,自然也得有人當韓信。

不過,李宗仁雖是劉邦一樣的人物,卻不如劉邦厚黑,這或許也是他終未成功的一個原因。蔣倒是有了劉邦的厚黑,卻沒有劉邦的用人手段,只顧任人唯親,任人唯是否聽話,所以,也終究沒能成功。

對於統兵作戰的軍事指揮水平,李宗仁確不如白崇禧,可是,論統御全局的智慧和手段,白崇禧也明顯不如李宗仁,這也是李能夠成為“劉邦”,白卻只能成為“韓信”的原因。

白崇禧這個“小諸葛”的雅號,實際上是桂系內戰的時候打出來。

當時,白崇禧是黃紹竑的參謀長,他將局勢攤明瞭告訴黃紹竑,促成了李宗仁和黃紹竑的聯合,成立了所謂的“廣西定桂討賊聯軍”去打舊桂系的陸榮廷和沈鴻英,沈鴻英部被他打得摸不著北,心有餘悸,沈部遂將白崇禧稱為“小諸葛”。

黃紹竑在桂時,白崇禧是老三,黃氏在脫離桂系投蔣後,桂系三巨頭變成了兩巨頭,白氏這才成了老二,和李宗仁並稱“李白”。

後來,李宗仁率桂軍參加北伐,白崇禧也在北伐戰爭中彰顯了他的軍事謀略之才,“小諸葛”之名也幾乎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

當然了,李宗仁的水平也不賴,一場臺兒莊戰役更是讓他聲名遠播。只是,于軍事謀略一途,李略遜於白。

不過,白崇禧的缺點也很明顯。

他很自負,一個有能力的人,有資格自負,可是太過於自負的話,絕不是什麼好事。

白崇禧也太過於拘泥於所謂的“團體”,也就是桂系。他想要讓李代蔣,想讓桂系成為國府的主宰,這是他的軍事野心和政治野心,可是,想要成為國府的掌控者,格局太小的話是撐不開場面的,至少在用人方面便不能過於拘泥於桂系,甚至拘泥於他自己的少數幾個親信和心腹。

李宗仁信任白崇禧,所以將軍事的權力多數交給了白崇禧,白在用人方面和蔣是挺像的,總是動不動提拔自己的心腹,對於不是自己的心腹的或者不夠聽話的,即便本事不低,也常不予重用。

這也造成了白氏在桂系中的威望不如李氏。

白崇禧的孤傲和耿直的性格,也挺得罪人的,又因自負,在桂系中常有逾越之舉,如果不是李宗仁夠仁厚,能夠容人,能夠容忍,將李氏換成蔣氏的話,白氏恐也難有作為。

此外,白崇禧素來被不少人認為是“政治上的白痴”,說他是政治白痴或許不至於,可是,於政治一道,他確實高明不到哪裡去。

他之所以能夠兩次推動蔣介石下野,不是說他的政治手段多高明,而是他的軍事手段用的漂亮。

只不過,他將軍事上的戰術搬到政治鬥爭上,實則也多有不逮之處。

他明明已經將蔣氏得罪透了,可是,在桂系破碎後又不甘心失敗,即便在李宗仁已經飛去美國的情況下,他也經受不住蔣氏的誘惑,被一個“行政院長”的頭銜給忽悠去了臺灣,這根本原因便在於他沒有看清政治形勢。

沒有了桂系作為後盾,白崇禧去了臺灣便一文不值!

蔣氏之所以會拿出“行政院長”這塊肉忽悠他去臺灣,實則是因為李宗仁在沒有辭職的情況下,戴著“代總統”的帽子飛去了美國,讓蔣沒辦法名正言順地復出當總統。

所以,蔣氏需要用白氏去對付遠在美國的李氏。

當時盛傳美國要換了蔣氏,李氏又和美國政要多有交往,素來多疑的蔣氏心中也不得不害怕美國人會用李氏來取代他!所以,讓白去臺灣,讓白充當對付李的槍顯然最合適不過,有用最好,沒用也能趁機控制白,讓白沒辦法和李繼續合作和蔣作對。

李宗仁從桂系覆滅的時候便看清了形勢,沒有桂系的支撐,蔣不可能放過他,所以,即便白怎麼勸他,他也始終不肯去臺灣,以致於變成了白對李的隔海罵戰。

白因為沒能成功幫蔣對付李,所以失去了作用,成了蔣的棄子,只是蔣一直對白心存怨恨和忌憚,所以派人對他進行了幾乎不間斷的監控。

白崇禧更是“天真”地去找陳誠,說什麼副總統才需要保護,他不需要的傻話。

白崇禧只善於軍事謀略,卻不諳政治之機鋒,所以不可能成為一把手,而李宗仁不僅通於軍、政,更兼有統御全局之才華。

李宗仁為什麼會說白崇禧“以丟臉的方式去世”,正是因為政治形勢明明不利於“李白”,可是白卻偏偏看不清,然後稀裡糊塗地去了臺灣,從而受到了蔣的“軟監禁”。

如果沒有李宗仁,恐怕老白連個“老二”的位置也坐不上去。


吾與吾國


即使在國軍內部,也有著眾多不同的勢力,桂系軍閥就是其中一個大勢力,這一方勢力從頭到尾都在蔣某人的對立面,雖然李、白二人打了漂亮的臺兒莊戰役,依舊得不到蔣某人的喜愛,畢竟他們在許多方面都是反對蔣某人的。

從整個中國的角度來看,蔣某人氣度不足,威脅到他權力的人,都受到過他的打壓,正是帶著這種情緒,紅軍遭受到過他的數次打壓。李、白二人也遭受到過打壓,但兩人中始終是李宗仁做主的,白崇禧的確在許多方面比不上他。

他們二人雖然都是桂系軍閥的統領,但卻在很多事情上產生過眾多分歧,其實白崇禧比李宗仁在大局觀上差了很多,擊敗了日軍後,國內終於開始了最後的內戰,李宗仁很清楚國軍被擊敗只是遲早的事情,早早的就辭去了自己的華北戰區職位,選擇了競選副總統的位置。

一是他背後有美國人做靠山,二是他一早就發現國軍很快就要陷入劣勢了,經過了多次的斟酌,他才做出這樣讓權的決定,與其在華北戰區等待自己的失敗,不如跟著美國人走,直接競選副總統,這樣才能有更好從出路。

相比白崇禧,李宗仁很明顯更像是一個政治家,雖說白崇禧有著小諸葛的名聲,但也不過如此,可能他在打仗上有著不錯的天賦,但爬上高位靠的不僅僅是軍事能力,更多的是靠政治能力,硬要說起來,李宗仁的指揮能力不行,很多的時候他都是靠著白崇禧的幫助打的勝仗、

但在與各方勢力的周旋中,白崇禧很明顯比李宗仁要差得多,當初桂系三巨頭解體的時候,白崇禧打算將背叛桂系的黃紹竑殺掉,但李宗仁阻止了他,結果很明顯,如果真的殺掉了黃紹竑,李白二人不可能得到一個完整的桂系兵權。

當初國軍戰敗在了我軍手下,他們將要面臨的是兩個選擇,一是帶著部下的軍隊投靠我軍,二是死戰到底,其實這時候李宗仁已經打算走了,他打算去香港發展,而李宗仁卻選擇了與我軍戰鬥到最後。

按照一般思維來講,能戰鬥到這個份上,不可能不是有血性的人,只是很可惜,他的血性用在了內戰上,本來桂系手中有著數十萬的將士,還有與蔣介石談判的資本,但是他將所有的力量用在了與我軍的對抗上。撤離臺灣的時候,蔣某人也沒有給他曾經許諾過的權力,甚至最後都死在了蔣某人手中。

李、白二人天賦本就不同,相比李宗仁,白崇禧更適合在戰場上打仗,而真正做他們那個行業的,軍事能力並不是一切,雖說詭計在許多時候能排上大用場,但是真正要在那個位置坐的好,坐得穩,靠的往往不是指揮能力,更多的是要有大局觀,要有政治能力,桂系的老大必然是李宗仁,如果讓白崇禧帶領桂系,桂系或許很早就覆沒了。


魏青衣




在《孫子兵法》裡邊有這麼一句話: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也就是說在作戰的時候,必須在正面與敵人相持,從側面派一支部隊出奇制勝。正奇結合,就很容易一舉擊敗敵人。後來這句話被引申到更廣泛的領域,比如做一件大事,從戰略上說培養整體的實力才是最重要的,從戰術上看必須做到出奇制勝,而不能拘泥於一種戰法。

對於桂系軍閥來說,他們是一直依靠軍隊來支撐的政治勢力。在當時的中國,政治家永遠比軍事家更重要。軍事不過是政治的延續,單純的軍事只能用於作戰,而沒有辦法取得長治久安,成為一方霸主。從整體上看,李宗仁的能力更全面,而白崇禧只適合指揮軍事。



當時的軍閥中,馮玉祥的西北軍長期得到蘇聯的支持,兵力最多,作戰也最勇敢。然而在中原大戰之後,西北軍土崩瓦解,馮玉祥就成了孤家寡人。力量沒有馮玉祥強大的桂系和閻錫山的晉綏軍卻能夠東山再起,重新成為土皇帝。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於馮玉祥和白崇禧一樣,充其量只是一個軍事家,在政治方面基本上是白痴。

能成為軍閥,穩定的建立自己的政權,就需要非常全面的實力,軍事能力只是一個必要而不充分條件。軍閥的實質不單純是軍人,更重要是一個有威信的政治家。在這方面白崇禧遠遠沒有李宗仁水平高,並且還差得很遠。



在秦末漢初,韓信的軍事指揮能力獨霸天下卻也只能屈居於劉邦之下,就在於只有軍事能力是遠遠不足以支持稱霸天下的。同理能成為一個大軍閥,只會打仗也是遠遠不夠的,能不能建立一個穩定的大後方,並且牢牢的把它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才是最關鍵的。

在桂系三巨頭還沒有統一廣西的時候,黃紹竑企圖聯合白崇禧驅逐李宗仁,他認為李宗仁的軍事指揮能力不夠。白崇禧就對他這樣說道:當年太平天國之所以失敗,就在於我廣西人不團結。如果現在我們三個人還不能做到團結一致,就沒有辦法統一廣西,就只能成為別人的笑柄。應該說白崇禧的見識還是有一定格局和高度的,從此他們三個人就團結在了一起。



當年紅軍長征的時候,貴州軍閥王家烈就是不能夠在政治上完全控制貴州,才導致蔣介石鼓動貴州的政治人物四下串聯活動,準備驅逐王家烈。同樣的手法,蔣介石在山西、廣西和四川都沒有成功,就在於王家烈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單憑他的軍隊沒有辦法完全控制貴州。

中原大戰後不久,桂系三巨頭就分手了。黃紹竑認為桂系根本就不是蔣介石的對手,不如服從中央,他願意前往南京為桂系創造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從此廣西就是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天下了,基本上也形成了李宗仁主政治和白崇禧主軍事的雙重格局。



在抗戰中,李宗仁擔任了戰區長官,白崇禧得以留任桂林行營主任。這時的白崇禧藉機更換了大批自己的親信,基本上完全掌握了桂系的軍隊。但廣西政府層面的工作,基本上還控制在李宗仁的手中,在李宗仁的調度下,為桂系提供了兵員和糧草。

當日軍殺入廣西的時候,一方面是白崇禧對形勢預判失誤,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全實力,導致日軍長驅直入,蔣介石不得不調中央軍把日軍趕出去。白崇禧旗下的夏威和廖磊兩個集團軍都得以保全,牢牢的把廣西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中央軍作為客軍,打完仗也只能退出廣西。



因為在抗戰前期,蔣介石被迫同意桂系擴軍。在白崇禧的操作下,在抗戰結束時桂系的實力大大增強。在解放戰爭期間,李宗仁和白崇禧雙劍合璧共同對蔣介石構成了巨大壓力。最終在1948年逼迫蔣介石下野,李宗仁當上了代總統。如果兩個人搞內訌,爭一時之高下,估計早就被蔣介石給拿下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團結就是力量,此言不虛。

儘管白崇禧掌管著桂系的軍隊,但他還給李宗仁了以很大的尊重,以維持雙方的合作雙贏格局。至少從表面上來看,白崇禧屈居於李宗仁之下,當然實際兩個人也相當於現在所說的的桂系聯合創始人。



當然基於政治理念和對前途的理解不同,在解放戰爭後期,兩個人選擇了分道揚鑣。李宗仁先到美國生活了十幾年,最終選擇了輾轉回國。白崇禧則跟著蔣介石去了臺灣,在這一時期,兩個人多少還是產生了一些矛盾,從此再也沒有見過面。


新知傳習閣


李宗仁是一個政治家、戰略家 ,白崇禧是一個軍事家,所以在桂系白崇禧更多是輔佐李宗仁的角色。

在李宗仁、白崇禧的齊心協力下,桂系發展成民國時期一直重要的軍事力量,對於推動中國歷史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二人在桂系就像三國時期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


沒有李宗仁桂系就無法在廣西立足,沒有白崇禧就沒有桂系強悍的戰鬥力,李宗仁也就不能在政治上取得更多的話語權,二人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而白崇禧只能做“千年老二”是由三個方面原因決定的。

一、桂系是由李宗仁一手打造起來的,李宗仁不光掌握了桂系的指揮權,還掌握廣西的行政權,而且廣西在他的治理下,還一度成為全國的模範省。在這點上毛主席還曾誇過:“我看李宗仁是個有本事的人。” 李宗仁在桂系和在廣西是有很高威望的,這點是白崇禧無法撼動的。

二、李宗仁是一個有戰略遠見的人。在抗日戰爭爆發前,李宗仁就發表了《焦土抗戰論》,指出 “作有計劃的、節節抵抗的長期消耗戰……到敵人被誘深入我國廣大無邊原野時,我即實行堅壁清野,發動敵後區域游擊戰”。


後來也正是在國軍正面抗戰、共軍開展敵後游擊戰的情況下,中國軍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在實戰方面,李宗仁曾指揮過“徐海戰役”,並取得了“臺兒莊大捷”,重創了日軍。雖然白崇禧也非常有軍事才華,但他在戰略戰術方面是不如李宗仁的。

三、李宗仁是一個非常有眼光的政治家,每次在歷史的重要關口他都能做出重要選擇。在北伐時期,他率領桂系響應孫中山的號召,積極參加北伐,並在北伐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他成立抗日救國軍,積極要求北上抗日,並在抗日戰場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全國解放後,李宗仁沒去臺灣,流亡海外,後來衝破重重險阻回到大陸,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歡迎,也在大陸安享了晚年。


而白崇禧跑到臺灣不能清楚的預判形勢,積極策劃反攻大陸,最後落得個死因不明的下場。

總之,不可否認白崇禧是個優秀的軍事人才,連毛主席、林彪都誇過白崇禧是“國軍將領第一人”,但由於政治、戰略、威望方面的劣勢,所以他在桂系只能屈居老二。


花木童說史


白崇禧的軍事才能明顯高於李宗仁?怕是你對軍事才能有什麼誤解

一直以來對白崇禧最貼切的評價就是小諸葛,這我就不得不提一下諸葛亮了,諸葛亮在劉備死後五次北伐,沒有一次取得成功,劉備打仗的時候也從來都不領諸葛亮。

說諸葛亮打仗厲害的,估計都是看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奇門遁甲實在是太厲害了。

(諸葛亮本尊,打仗太操心,未老先衰)

真正諸葛亮本尊打仗都是浪得虛名,更別提“小諸葛”了。

白崇禧就是跟諸葛亮差不多的人,謀略有餘而定不足,真正打仗的時候,謀略雖然很重要,但是結合戰場能夠發揮出最大的軍隊實力才是根本,所以,行軍打仗的時候,真正決定成敗的不是謀士,而是將帥。

白崇禧的軍事成績大部分都是在參謀的位置上取得的,比如,新桂系廣西統一之戰,國民革命軍北伐之戰,白崇禧都是參謀。

在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中,參謀實際也就那回事,說有你的功勞就有你的功勞,說沒有,還真就沒有,畢竟參謀在民國時期的軍中地位還不如軍事副主官重要,不然老蔣也不會讓他代理北伐軍參謀長。

所以,說白崇禧指揮過北伐戰爭、蔣桂戰爭、抗日戰爭大部分都是泛泛而談,真正作為一軍統帥而指揮的大型戰役真的沒有幾個,或者說沒有表現那麼出彩的。

(白崇禧)

以一直吹噓的桂南戰役來說,確實存在諸多問題,崑崙關大捷本身不是他親自指揮的,而這個大捷也不是打的特別漂亮。

相比於白崇禧,李宗仁那是實打實的指揮很多大的戰役,尤其是臺兒莊戰役,是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在正面戰爭取得的重大勝利之一。

除了臺兒莊戰役外,李宗仁以主帥身份親自指揮了很多戰役,比如北伐戰爭中,第七軍就是李宗仁率領的。

可以說,論戰功的話,李宗仁絕對是碾壓白崇禧的,只不過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李宗仁在軍事上屬於半隱狀態,更多的是在政治上與蔣介石周旋。

新桂系中白崇禧為何始終無法取代李宗仁?

題中所說,白崇禧始終是千年老二,這個又錯了!

新桂系成立到蔣桂戰爭時,一直都是三大巨頭,為首的是李宗仁,第二把交椅還臨不到白崇禧,而是黃紹竑,白崇禧排在第三。

(新桂系中的老二,黃紹竑)

在新桂系形成到崛起的過程中,是由李宗仁部和黃紹竑部合併完成的,而白崇禧只是黃紹竑部的參謀長,白崇禧的實力還沒有黃紹竑強。

當李宗仁的定桂軍與黃紹竑的討逆軍合作後,李宗仁無論是威望還是實力都遠超黃紹竑和白崇禧,因此,李宗仁能夠成為新桂系的帶頭大哥。

然而在新桂系的後續發展中,始終希望能夠取蔣而代之,卻一直沒有完成,在反蔣鬥爭中不斷失敗,在反蔣戰爭中,黃紹竑喪失了勝利的鬥志,再加上白崇禧的擠兌,最終離開新桂系投奔蔣介石。

這樣,新桂系在拋出了黃紹竑後,白崇禧才排名第二。

白崇禧在爭權奪利方面的確是有點本事,這一點不佩服不行,新桂系在抗戰時期能夠不減反增,最主要的貢獻者就是白崇禧。

然而,白崇禧卻始終沒有取李代之的想法,在1948年國民黨的大選中,新桂系還是推出李宗仁競選副總統,到1949年蔣介石下野後,白崇禧還是推李宗仁為代總統。

從中可以看出,白崇禧始終唯李宗仁馬首是瞻。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白崇禧雖然善謀略,卻不善於做決斷,格局和心胸都太小,在政治上十分短視,不僅不能識人善用,還無法團結自己的部下,在蔣桂大戰中,就是因為白崇禧用人不當被老蔣分化瓦解。

對於白崇禧的評價,周總理的評價最為貼切“白頗自負,其實在政治上無遠見。”


史論縱橫


一千年太久,只爭朝夕 ,實際上從抗戰中期開始,白崇禧已經漸漸成為桂系第一號實權人物了,最主要的原因是李宗仁一直飄泊在外,白崇禧則留守廣西老巢,成為桂系軍隊的實際控制人,而桂系的實力體現,重要的還是桂軍。



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宗仁出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先戰徐州,後守河南,始終在長江以北作戰,原屬於第五戰區序列的桂軍主力李品仙集團軍滯留在了大別山區,後來升格為第十戰區,從作戰序列上已不受李宗仁節制。

到抗戰末期李宗仁升任漢中行營主任,指揮胡宗南第一戰區和劉峙第五戰區,這兩個蔣介石的嫡系怎會真聽他的招呼,實為明升暗降,被蔣介石剝奪了兵權。而白崇禧以副總參謀長的身份又兼了桂林行營主任,屁股在廣西坐的很瓷實,辦公時間基本是重慶和桂林一邊一半。



在桂南會戰和桂柳會戰期間,白崇禧雖然都是戰役主要指揮官,但很好地保存了桂軍主力,使夏威和廖磊兩個集團軍沒有傷筋動骨,白崇禧還通過與美國人的交往搞來相當的美式武器,到抗戰勝利前後,桂軍實力大漲,且已唯白崇禧馬首是瞻。

新桂系在崛起時,白崇禧和黃紹竑出身於“模範營”,黃是副營長,白是連長,級別差不許多,但“討賊軍”仍以黃為軍事主官;而李宗仁是“定桂軍”司令,當時已經是旅級幹部,地位遠高於黃白,因此合編為“定桂討賊軍”後,自然以李為總指揮、黃為副總指揮、白為參謀長,座次也就這麼沿續下來了。



幾次跟蔣介石爭鋒後,黃紹竑感覺桂系終非蔣之對手,甘願赴南京任職以為橋樑,實際上退出了桂系領導層,新增補的“常委”黃旭初並非原始股東,自然不能與李白相提並論,此時桂系僅存兩位大佬了。

實際上,桂系逐漸演化成李宗仁從政、白崇禧治軍的格局,兩人在軍政兩方面互為犄角,才讓蔣介石無可奈何。但就實權而言,到解放戰爭時期,白崇禧軍權在手,李宗仁則一會北平行營宗主任一會“副總統”,都是政治地位很高的虛職,已很難分清老大老二了。比如北平和談的結果拿到南京簽字時,李宗仁猶豫不決,是白崇禧堅不同意,最終和談破裂,如白崇禧果真是“千年老二”,怎麼敢做老大的主呢?



李白兩個人在大陸期間沒有發生誰是一哥的內訌,關鍵在於互相的信任,李宗仁年長並且寬厚,白崇禧雖然有政治野心,但始終保持對李宗仁的尊重,基本不需要分出主和次的座位,用“聯席CEO”定義比較合理。

果真李宗仁是絕對的老大,也不致於管不住白崇禧的腿,非去臺灣徑成鳥入牢籠,自當跟隨一哥赴美觀光才對。


度度狼gg


白崇禧和李宗仁是同鄉,兩人有深厚的友誼,世人稱之為“李白”,是桂系三雄之二,李宗仁為三雄之首,是國民黨一級上將,曾經和閻錫山一起發動過反蔣戰爭,也就是著名的中原大戰,結果大敗。



時隔六年之後,又在廣東地區發動了兩廣戰役,這屬於自己家的事,但是卻也因此導致了和蔣介石的矛盾,互相隔閡很深。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李宗仁指揮了著名的臺兒莊戰役,並且取得了大捷。



白崇禧市也是一級上將,是桂系中的二把手,人稱“小諸葛”,從一個見習少尉到國民黨總參謀長,其能力也是不容小覷,在現代中國軍事史上,縱橫睥睨了30年的時間,後為新桂系時代的國防部長。



雖然李宗仁在軍事方面不如白崇禧,但是在玩政治,為官之道上,白崇禧則不如李宗仁老道,而且在國民黨內部論資排輩兒上,還是李宗仁資歷更高,李宗仁是從底層摸爬滾打,一路坐到現在的位置,胸襟寬廣,資歷,實力在桂系當中都無人能敵,因此被推倒了第一的位置上。



蔣介石下野後,由李宗仁代理民國總統一職,兩黨談判失敗,但是白崇禧不服氣,在和四野對戰中失敗,李宗仁和白崇禧一起去了美國。

後來蔣介石敗走臺灣。李宗仁勸說白崇禧不要回臺灣,因為桂系和蔣介石的矛盾頗深,但白崇禧還是回到臺灣,不久後就死亡,有人說是遭到蔣介石的暗殺,李宗仁於1965年回到大陸,1969年病逝。


琅琊利劍


雖然白崇禧的軍事才能要明顯高於李宗仁,但是,是不是一把手和軍事才能不是絕對掛鉤,跟當皇帝一樣,皇帝打仗未必是最厲害的,他需要的就是旁邊有人輔佐,照樣可以登基當皇帝,關關羽那麼厲害,不還是幫編草鞋的劉備打天下嗎?還有諸葛亮,諸葛亮的才學天下第一,為什麼他不自己登上皇位,而去輔佐劉備呢?



這裡面牽涉到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說社會地位,情感,資歷等很多方面,白崇禧雖然能帶兵打仗,但是論資歷,社會地位,都不如李宗仁,兩人是同鄉好友,感情很深,並沒有因為一把手二把手的事而心生齟齬。



李宗仁是從底層摸爬滾打起家的,深諳為官之道,雖然軍事才能不行,但是在國民黨內部有論資排輩的傳統,老資格往往更容易做領導,而且李宗仁為人心胸寬廣頗得人心,更何況李宗仁也不是沒有軍事才能,著名的臺兒莊大捷,就是在李宗仁的指揮下打敗的日本人。



早年間,李宗仁還和山西的閻錫山一起發動了反對蔣介石的中原大戰失敗後,又在廣東地區發動了兩廣戰役,因此桂系和蔣介石的關係並不好,如果不是迫於抗日戰爭的壓力,雙方早就撕破臉了,不過李宗仁也確實是一員福將,他從硝煙戰火到政治鬥爭中能倖免於難,在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決定,難能可貴。



抗日戰爭勝利後幾年,蔣介石下野,由李宗仁代理民國總統,後因為兩黨談判失敗,白崇禧不服,和四野打仗又失敗,李宗仁失去軍隊上的支持,和白崇禧雙雙遠走美國,後來白崇禧選擇回到臺灣,李宗仁勸他說,桂系歷來和蔣介石矛盾很深,如果回到臺灣的話,恐怕會對白崇禧不利,白崇禧不聽,回臺灣沒多久就死了,有人說是蔣介石殺害了他,但是事實究竟如何無人知曉,李宗仁在美國呆了幾年後,歷盡艱難險阻,於1965年回到大陸,於1969年去世。


風雲一點通


事實上在新桂系內部,白崇禧連老二都排不上,只能是不折不扣的老三。新桂系三巨頭正確的排序是: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之所以要給李宗仁領銜的桂系加上一個新字,主要是用以區分陸榮廷為代表的老桂系。

白崇禧戎裝照

白崇禧的軍事才能並不比李宗仁高,李是統帥級,白是參謀級

在統一廣西的過程中,李宗仁的軍隊為定桂軍,黃紹竑、白崇禧的部隊是討賊軍,李、黃分別是兩支部隊的總司令。後來兩軍聯手,驅逐了陸榮廷和滇軍唐繼堯,實現了廣西統一。後來桂系參加北伐,黃紹竑留守廣西,李宗仁出任第七軍軍長、江左軍總指揮、第四集團軍總司令等,白崇禧則作為何應欽的副手出任北伐軍副總參謀長。

抗戰爆發後,李宗仁依然在一線,出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打出了臺兒莊大捷。白崇禧被任命為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副參謀總長。如此就不難看出,李宗仁的軍事才能並不會比白崇禧低,甚至要高於白。

只是李宗仁還具備相當的政治才能,隨著出任南寧綏靖公署主任、漢中行營主任,北平行轅主任等軍政一把抓的高級職務,逐漸淡出了軍事最前線而已。白崇禧則在軍事最一線的失利後逃亡臺灣。

黃紹竑戎裝照

白崇禧能衝到新桂系第二把交椅,已經是意外之喜了

新桂系三駕馬車各有鮮明的定位:一哥李宗仁主抓全面工作,二哥黃紹竑主政,三哥白崇禧主軍。新桂系在蔣桂大戰、中原大戰中接連失敗後,黃紹竑向國民黨政學系靠攏,與楊永泰、熊式輝、黃郛、張群等一起組成蔣介石的高級智囊團。

而在國民黨內部,正是黃紹竑的調停下,桂系才逐漸成為蔣介石的反對派,最後還攀上了組閣高峰。

李宗仁與白崇禧

也正得益於黃紹竑的退出桂系,才成全了白崇禧的桂系第二把交椅。否則,他就不是前年老二了,很可能是千年老三。而小諸葛的綽號,也恰好說明,白崇禧可能並不是統帥級的人物,最擅長的是居後調度、運籌謀劃。




司馬砸光


中國歷史上的人物地位,從來不是軍事決定論,而是政治決定論。白崇禧和李宗仁的關係如同諸葛亮和劉備,只要劉備在一天,諸葛亮永遠不可能當老大。

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被稱為“新桂系三巨頭”,被認為是桂系軍閥的領軍人物。

三人中,李宗仁是名符其實的一把手,這個地位從來沒有動搖過。

李宗仁出道最早,他先後參加護國戰爭、護法戰爭和粵桂戰爭,久經戰火考驗,自任“廣西自治軍第二軍”軍長時,白崇禧、黃紹竑還只是馬曉軍麾下的一個營長,年齡大、出道早、資格老,李宗仁這些優勢是白崇禧和黃紹竑拍馬也趕不上的,白和黃的資歷倒是差不多。

李宗仁富有政治遠見,也有遠大抱負。終其一生,李宗仁都沒有停止過“倒蔣”的算盤和行動,甚至取而代之,但他在事關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如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卻能以大局為重,服從蔣介石及其中央政府,不遺餘力投入北伐和抗戰,稱得上一名民族英雄。

白崇禧號稱小諸葛,論起單純的軍事才能確實要高於李宗仁,不論是戰略謀劃、戰役策劃還是戰術指揮,白崇禧都很有一手,堪稱是國軍“軍事萬花筒”,也是新桂系的軍事頂樑柱。

相比李宗仁,白崇禧是比較純粹的軍事家,在政治上不如李宗仁成熟,也沒有很大野心,這就使得蔣介石對他的防範之心不如李宗仁,蔣多次暗殺李宗仁,對白崇禧卻有意拉攏。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白崇禧先後被蔣介石委以副參謀總長、軍訓部長、戰區司令長官、國防部長等要職,他提出的很多軍事作戰方針都被蔣介石採納,立下卓著軍功。

有人認為,李宗仁到中央任職後,實際上被蔣介石架空,白崇禧掌握實權,甚至已經取代李宗仁,成為廣西事實上的統治者和實質上的桂系最高領袖,這種認識無疑是錯誤的。

白崇禧很清楚,李宗仁既是新桂系形式上的最高領袖,也是實質上、精神上的最高領袖,他白崇禧之所以能統領桂系,是因為他和李宗仁相互信任、互相尊重、合作無間的關係。如果兩人反目成仇,或者白崇禧試圖將李宗仁取而代之,他自己一定會失去桂系骨幹力量的支持。

其實白崇禧也深知自己除了在軍事才華上,政治、人脈、根基、威望等各個方面都不如李宗仁,而中國歷史上決定領袖地位的絕不是軍事才能,很多著名帝王在軍事上遠不如麾下將帥,但他們的個人魅力和領導藝術,卻是那些絕代名將無法比擬的。

既然白崇禧被譽為“小諸葛”,我們不妨把白崇禧和李宗仁的關係,比作三國時期的一對君臣搭檔——諸葛亮和劉備,其中利害關係一目瞭然。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出神入化,甩劉備幾條大街,在蜀國的威望也無人可比,但無論他軍事能力如何強、功勞如何大、威望如何高,在政治上,劉備才是蜀國真正的領袖。

試想諸葛亮在翅膀硬了以後,趁劉備不在蜀中時,自己想取而代之,那是絕對行不通的,暫且不說諸葛亮的忠心耿耿,即便他有此行為,也會因此失去人心,必定失敗。

自甘輔佐,密切合作,則是搭檔典範,名垂青史;不甘人下,另起爐灶,則分崩離析,聲名狼藉,這就是李宗仁和白崇禧互利共生的關係,說複雜也很簡單。

何去何從,如何取捨,聰明如小諸葛,白崇禧心裡還是有桿秤的。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