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學習傳統中醫的學生,怎麼能記住中藥方劑?

流年188498739


不需要死記。

學中醫,是為了治病。不是為了應付考試。

學習一個方子,關鍵是要理解其制方的思想,要知其所以然。首先,必須懂得相關的生理,病理,然後要深切瞭解每一味藥的藥性,每一味藥,都是幹什麼用的。臨症開方之時,不需要的,可以去掉,還有其它的需要,就要加味。例如,六味地黃丸,其中丹皮,就有個該用不該用的問題。陰虛有內熱,就要加丹皮。陰虛無內熱,丹皮不該用。用之反而有害。六味地黃丸,是銭仲陽“山寨”仲景的腎氣丸而來。銭仲陽水平有限,大家不要笑話他。

具體的學習方法,就是要多看歷代名醫的註解,方論。懂得深層次的原理,就有深刻的印象,自然也就記住了。切勿背誦!背誦方子的人,只能開個方子,絕無療效。


醫學站票


先背誦《湯頭歌訣》,僅背熟是沒有用的。還得實踐,只有實踐才能加深記憶。

在背熟《湯頭歌訣》的基礎上,選擇性地背一些名方,常見疾病常用的方劑。

常用中成藥的配方(對照《湯頭歌訣》,加以比較。如“四君子湯”,“六味地黃丸”,《逍遙散》的加減等。

如“四君子湯”,“四物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

如“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歸芍地黃丸”,“麥味地黃丸”等。

如“逍遙散”,“加味逍遙散”等。

還有“香連丸”,方中是木香加黃連。而現在的“腸康”是香連丸的加減,在香連丸的基礎上加了吳茱萸,而“複方黃連素”片也是“香連丸”加了吳茱萸,白芍。

總之,多看書,多實踐,多逛藥店,看藥店的中成藥及配方。是肯定有收穫的。這個是教不來的。


笨笨潮爺1


學中醫,背藥方,記方劑,個人感覺~~~~越是把方劑編成順口溜,反而越難記,背一個藥方,記一個方劑,最好的方法,不是把這個方劑編成一個順口溜,,,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這個方劑編寫成一個醫林故事,就象寫記敘文一樣,有時間,有地點,有人物,故事的發生,故事的發展,故事的結束。,,,,學中醫,背藥方,記方劑的好方法,就是寫~~~~師帶徒,徒跟師的跟診日記之類的醫林故事,包含師徒對話錄,和中醫實戰錄之類的。


布氣333


這個高招可以有,但適不適合你,你自己試試

下面是兩個方劑成分:

麻黃湯

炙甘草 麻黃 桂枝 杏仁

聯想:湯-探 炙-芝 桂-貴 杏-姓

記憶:麻黃探問 芝麻貴姓

.

香蘇散

香附子 紫蘇葉 陳皮 甘草

聯想:香蘇散-像素傘 香附子-向父子 紫蘇葉-自訴夜 陳皮-成批 甘草-乾草

記憶:像素傘向父子自訴夜裡成批的乾草掉下來

.

下面是兩個中藥功效:

雄黃

解毒,殺蟲,燥溼祛痰,截虐定驚

聯想:雄黃=大雄 殺蟲=毒蟲 燥溼祛痰=照實去談 截驚=結晶

記憶:大雄讓毒蟲照實去談結晶之事

.

露蜂房

攻毒殺蟲,祛風止痛

聯想:露蜂房=鹿糞放 祛風=區分 止痛=趾痛

記憶:鹿糞裡放區分趾痛的毒蟲,以上由阿虎醫考整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奶茶裡面沒有茶882


本老粗十幾歲時就為背湯歌而棄,因為就如數學背得數一般,數有無窮想來耗腦,怎什就沒有如數學的四則運算法一樣訣竅呢,?……數年前一本雜啟發了,其雲:西北之症需用東南之藥、隔幾頁又曰:動脈為天,靜脈為地,【易學中動為天靜為地】,顧主動靜天地二脈升降循環順暢何懼一時一地之風雨阻滯……,此言自然之象,治用對宮之象,狂喜,症象與藥象乃於自然場公式之中……,以觀情察象為要……


幻古煙波


有比著湯頭得病的嗎?中醫方劑,一個普濟方是三萬多。你去背吧。教材上的方劑能治好病嗎?所謂讀書三年,天下無病不治,治病三年,天下無方可用。


張文學481


欲記湯頭歌必先熟知各藥性,記藥如記人的個性,比如藥與藥有所宜,所忌,如人的脾氣,就假設於你的人生中你的脾氣怎樣,與誰相好,與誰作梗之設想,將藥性悟於其中幫增記憶,將人比藥,將藥比人,增添記憶,

再,熟知方歌,知組成,知歌訣,知作用,相互牽至回想,這樣有助記憶。


捷元堂骨傷科


理解配伍自然就會背了,沒搞懂背了也沒用。


lietuquan


中藥方劑不是記的是自己研學出來的實效方劑現令有很多古方已不能今用現代的衣食住行己不同往日方劑也要與時俱進的接時代而改變!!!!!!!!!!!!!!!!


QQ空間用戶5102131


過去把藥方編成歌稱:湯頭歌,這樣好記得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