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很多連州人都不知道連州曾經有“小廣州”之稱,一文說緣起!

估計很多連州人都不知道連州曾經有“小廣州”之稱,一文說緣起!

連州,歷史悠久,歷來為粵湘桂邊境要衝。在抗戰時期,因省政府近連,百業興旺,一度是粵省政治軍事中心,被譽為粵北“小廣州”,這是特殊的歷史現象。連州,在清代是粵北及粵湘桂邊區軍事中心,連州人思想開明、包溶性強、對外來新鮮事物富學習精神,這些是連州被譽為“小廣州”的必然因素。 在連州設立地級市,是符合這一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而經過連州修一條東起龍川,西至柳州的鐵路,更利於促使以連州為中心的區域經濟的飛躍發展,也彌補了華南地區沒有橫貫東西鐵路的空白。

連州,三代(夏、商、周)屬荊州,春秋戰國屬楚,秦屬長沙郡,漢高後5年(公元前183年)置縣(稱桂陽縣),隋開皇10年(590)置州,稱連州。民國元年(1912)撤州置縣①,1994年 4月 22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

抗日戰爭期間,民國廣東省政府五次遷連,對連州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產生了直接深遠的影響,並使連州被譽為“小廣州”。

本文所討論的“連州” 是以連州市現駐地連州鎮為中心的現連州市轄區及現連南縣在內的大致範圍。

“小廣州” 之稱應有二個含義:一是該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中心;二是語言、文化習俗與廣州有相同之處。抗戰時期,連州曾一度成為廣東的政治、軍事指揮中心,其重要地位替代了廣州;語言、文化習俗亦如廣州。這兩個含義的表現非常明顯,“小廣州”之稱,是歷史發展的特殊現象,也有其深刻的歷史淵源。

估計很多連州人都不知道連州曾經有“小廣州”之稱,一文說緣起!

到過連州的人都會發現,遠離廣州千里之遙(古時廣州至連州道路彎曲,約五百公里,古書如是記載)的連州,在交流思想使用的主流語言方面與廣州附近的縣(更不用說與粵北其它縣)相比,更接近正宗的廣州話:宗教、建築、文化習俗也與廣州極為相似。例如,廣州有光孝寺,連州也有相似格局的光孝寺。寺旁且有始建於南北朝宋秦始4年(468),通高49.866米的慧光斜塔。源於廣州西關商業區的特有建築——騎樓,在現連州原老城區也隨處可見;高第街、中山路則是仿廣州的街道名,廣州時興穿術屐,連州人也穿著木屐大行其道。連州木屐甚至一時成為輸往廣州的名牌產品。源於廣州的鋪號如“廣利”、“廣生福”、“廣泰”、“福泰祥”則比比皆是。

連州的飲食文化與廣州就更相似了,始建於抗戰時期的趣緣酒家更是十足的廣州風味,只要你把茶壺蓋偏放壺把處,便有“泡水”(專加茶水的服務員)給你添水加茶,這一 習俗便與廣州一模一樣,一脈相傳至現在。舊時粵曲、粵劇也常演播於連州的酒家茶肆。過年盛行炸油角,脆皮雞、鍋雲、錦滷雲等廣式菜譜點心亦為連州人所喜愛,“食完睇數”一派廣式飲食文化。

連州對廣州新鮮事物總是亦步亦隨,形成傳統,對此連州市委副書記周永信在1998年5月14日的《連州導遊》編寫會上如數家珍:“連州光緒 20年(1894)便有電報,宣統元年(1908)年有衣車,1914年有電燈,1921年與北京養生殿之溥義皇帝同年開通電話,1933年已有汽車,1938年開始使用冰箱。”這一傳統延續至現在。今天,廣州有旋轉餐廳,連州大酒店的旋轉餐廳亦開粵北之先河在連州旋轉起來。連州——“小廣州”現仍在民問流傳。偏僻的連州民風習俗、語言極類似廣州,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特的社會現象。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呢?本文試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探討,所論掛一漏萬,但願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抗日戰爭期間,民國廣東省二屆政府五次遷連,連州成為廣東抗戰的“根據地”和大後方,工、農、商業有了歷史性發展,連州的中心地位空前提高,連州被譽為“小廣州” 的美稱傳遍南粵大地,以至大江兩岸。

1、抗戰時期,省政府五次遷來連州,連州成為廣東重要的政治中心。

抗戰時,廣東省政府5次遷連:第一次是民國27年(1938)10月21日,“粵垣淪陷”11月初,以吳鐵城為主席的廣東省政府全部遷來連州。民國28年(1939)正月,吳鐵城奉調回都,李漢魂在連州就任廣東省主席,2月因交通不便的原因,省府遷往韶關。第二次,民國28年冬,省府全部遷來連州。民國29年(1940)春,省府又遷往韶關。第三次,民國30年 (1941)9月,省府部分迂連。第四次,民國31年 (1942)7月,省府部份遷連。第五次,民國 33年(1944)6月,省府全部遷來連州。其間國民政府及民國廣東省軍政要員在連活動頻繁,林森、屈映光、吳鐵城、李漢魂、羅卓英、餘漢謀、張發奎、薛嶽、李楚瀛、鄧龍光、方覺慧、吳菊芳及旅美華僑領袖司徒美堂等都先後到過連州,領導或從事抗日活動,留下不少遺蹟③。陳嘉庚1942年秋曾到連中講演,朗誦了“天蒼蒼,地茫茫……”詩句;講述去內蒙古大草原的感受,謳歌祖國的地大物博,號召大家團結抗日。當年的連中學生何文鼎(現連中退休教師)回憶此事時仍激動不已。

1942年 7月 26日,在“連各界二千餘人集會,集一時之盛” 的集會上,時任廣東省主席的李漢魂作了《連各界歡迎司徒美堂先生大會上訓詞》。他說:“……連縣為我們生存的根據地,全體民眾必須切實動員,……將來抗敵成功,連人必獲首功……”。

連州成為廣東重要的政治中心。

估計很多連州人都不知道連州曾經有“小廣州”之稱,一文說緣起!

2、抗戰時期,連州人口大增,工、農業生產水平有了歷史性的提高,商業異常發達。

“民國 27年 (1938)10月 21日粵垣亦告淪陷,省府主席吳鐵城初駐第一根據地翁源之三華,既而粵北告急,致電中央准以連縣為第二根據地,乃於是年11月初偕同高等法院院長史延程率同所屬及淪陷區難民來連,眾至十餘萬人”,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先後遷連的省屬單位有國民黨省黨部、省政府、省軍管區司令部、財政廳、建設廳、省博物館、中山大學分教處、文理學院。基聯中學等單位54個⑤(具體見民國引年《駐連及其它機關部隊調查表》及民國33年《抗戰時期省政府所屬機關遷連駐地表》)加上淪陷區來連投親靠友的人士,使連州人口大增。

這些遷連的單位和人員,促使連州的工、農業生產水平全面提高,商業異常發達。

工業交通方面:

連州工業原不發達,僅有一些手工業作坊,共有織布、織蓆、制術屐、小型磚瓦廠20餘項而已,省府遷連,增加不少工廠。據不完全統計,增加廠礦20餘間,計有僑資華南糖廠1間,省賑濟會造紙廠1間,資金6.9萬元,年產量3,600擔,工人120人。省建設廳製紙示範廠1間,資金 4.15萬元,年產紙 2,000擔,工人 23人。修車廠3間,年修汽車20輛次、自行車300輛次,生產不少零部件⑥。印刷廠8間,以位於正河村的省銀行印刷廠規模較大,有大小印機十多臺⑦。印刷業從業人員97人,外藉人士佔91人。

由於食鹽緊缺,鹽價攀升而挖鹽倉的泥混水濾後熬鹽需煤等原因,煤礦開採業興旺,有肖祥麟、楊國生、粵華、民發、國興、永成等6家煤礦先後開業,礦場面積達1257公頃,年產煤6200噸,有錫礦場 11個,礦場面積達 568公頃,年產錫365噸,華美公司在石馬小帶開的鐵礦場面積有1公頃64公畝⑨。菸廠4間:綸美菸廠、大華菸廠、富國菸廠、3B菸廠,生產的香菸先後有“軍艦牌”、“遠東牌”、“航空牌”、“紅枚牌”、“冠軍牌”、“三雀牌”等,最高產量達日產100萬支。除滿足本地需要,還外銷我省及湘南等鄰近各縣⑩。抗戰還促使連州“造皮鞋業……甚盛”。人多了,對米的需求量增大,從而促使碾米工業發展,電動機日碾米5萬斤,水力碾米機日碾米2萬斤⑾。

連州工業生產水平空前提高。

民國27年(1938)韶關至連州公路通車。民國31年至34年(1942——1945)城區先後拆了舊城牆、城門、及部份房屋,修建了林森路(現愛民路)、中山路、中正路(現紅星路)、漢魂路(現新華路)、建國路、抗日路、環城路(現東門南路)、文明路、聯璧路等9條馬路,連州城建大為改觀⑿,初步形成現舊城區規模。民國31 年(1942)116日,星(子)坪(石)路通車⒀,連州乘車可直達坪石、樂昌。以連州為中心“增設富川線,陽山線、臨武線,懷集線,八步線”等電報通訊業務。

估計很多連州人都不知道連州曾經有“小廣州”之稱,一文說緣起!

連州交通和通訊空前發達。

農業方面:

遷連的省政府當局對農業相當重視,民國28年(1939)4月,經李漢魂批准,“省地政局劃連縣為實驗區,集中人力物力於一縣,以17萬元之經費,9個月之期限,從事全縣533,207畝農、宅地的測量、製圖登記、調查、髮狀及造冊等項工作,於當年底依限圓滿完成。”現老城區宅基地交易仍以此為準。

為安置淪陷區難民,省賑濟會設立了龍坪墾區,深圳坪2,200畝,大坪580畝,丘泉1,400畝、滑塘 1,200畝共 5,400畝。方法是“每戶貸予建築住宅及經營資本3,000元,在未能自給以前由區補助伙食一半。”由技士指導開展農墾工作,安排來連的難民。據民國30年(1941)統計已安排78戶。墾民425人。

省建設廳還在連縣設立了農業試驗總場⒄。在麻地坪設立了稻作改進所,區試鑑定了遲、早觀音粘、湖廣粘、東莞白18號、黑督4號等19個水稻品種生長及產量狀況,以確定及推廣適合連州生長的水稻品種⒅。還有堆肥菌室,推廣堆肥的生產及應用。設在麻地坪的過有十民國 29年(1940)2月開始籌建,因等待從香港運來儀器藥品,所以直至10月才正式成立的畜疫防療所,生產抗牛瘟血清及牛瘟疫苗注射液。

在現連州中學附近的苗圃場於民國27、28、29年(1938——1940)三年中每年育樹苗278,000株,人工造林810畝。

估計很多連州人都不知道連州曾經有“小廣州”之稱,一文說緣起!

省建設廳為“育成本地優質良種用耕牛及內用羊以資推廣改良之用”而在東陂酒壺嶺設立了牛羊繁殖場。

連州農業生產水平有了空前的提高。

估計很多連州人都不知道連州曾經有“小廣州”之稱,一文說緣起!

商業方面:

連州自古是粵、湘、桂交通要道,號稱

“南北通衢”,客籍人士源源移入,眾多流離貿易者居連州,有湘南各州縣人,有江西籍人,有南(海)番(禺)順(德)人氏等等。因連州在明代基本歸廣州管轄,至雍正7年(1729)廣府商人與楚商一直以連州為埠,進行各項貿易,故明清時代已是商賈雲集,店鋪林立的繁華商埠。楚商多聚居於抗日路及東門南路,廣商則多聚居於中山路特別是中山南路一帶,各地來連人士紛紛設立時興的會館——用於敦睦鄉誼。聚會議事和團體活動的場所。抗戰前期,連州的會館即達23間。(22)民國33年(1944),當時政府對外籍人士所辦的同鄉會進行清理登記,登記在冊的同鄉會11 個,登記會員1599個(23)。商業同業公會 12個,登記在冊會員 1,677人。其中茶樓公會 235人,連縣籍僅147人,其餘均為外籍人(24)。

抗戰時期雖廣州等地陷入敵手,日寇對我封鎖,影響許多行業正常貿易,但連州商家仍避開日寇封鎖,通過三水蘆苞的天光墟、鶴山的沙坪等渠道使連州的進出口貿易保持相當水平。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時,連州每年從廣州進口的鹽有180萬包,(每包200斤)火水50萬罐(每罐5加侖)以及布疋、洋紗、火柴、黃糖、染布的顏料等物品,向廣州方向出口的有生豬9,000頭,牛4,000頭,穀米20,000擔以及茶油、桐油、花生、藥材、切粉、馬蹄、茅竹、板材等農副產品(25)。

連州市檔案局《偽廣東省銀行檔案目錄》全宗 8?13宗卷面上寫到:“已於1989年12月移交省檔案館1037卷,連縣留存360卷。”由此可見連州當時商業及金融業運作的規模。

抗戰時,連州環城路旁等街市“每當炊煙將起之際,購物者攘攘熙熙,聲嗡若殷雷,曾盛極一時(26)。”在日寇封鎖之下,連州商業異常發達。

從以上可見,抗戰時連州人口大增,工農業生產水平全面提高,商業異常發達,成為粵北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

估計很多連州人都不知道連州曾經有“小廣州”之稱,一文說緣起!

3、抗戰時期,連州領導層知識分子增多,統一戰線促使政治開明,大批文化團體及大、中、小學遷連,在中共地下黨策動下,連州的文化教育事業空前繁榮。

抗戰時期,連縣歷任縣長文化水平都很高:何春帆民國26年(1937)任,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法學部畢業(27);王仁宇,民國28年(1939)任,日本東京高等工業機械學校畢業(28);李仲仁,民國 30年(1941)任,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畢業(29);韓建勳,民國34年(1945)6月任,雲南講武堂18期畢業(30),是學歷最低的了。民族危亡之時,在抗日統一戰線的影響下,當局政治相對開明。在民國省政府遷連的同時,即1938年10月中旬,中共“省委常委,軍委書記尹林平,宣傳部長饒彰風以及王炎光、楊克毅、陳楓、餘慧、何秋明、張尚瓊等十餘人由廣州轉移至連縣,並組織了以王炎光為書記的中共連陽特別支部(31)”從此,連陽人民抗日救國的群眾運動有了黨的領導。

1938年“11月初,連縣抗日救亡後援會(連縣各界民眾抗敵禦侮後援會)成立。廣東省高中以上學生訓練隊遷至連縣星子,下設大學生,女生,高中生等6個團,我黨(注中共)分別設立了大學,女生,高中三個支部,由省青委直接領導”(32)。

抗戰時期,先後遷連的大、中、小學等學校有12間,省立圖書館等文化機構4間(33) ,許多著名教授如許崇清、冼玉清、林礪儒、黃文寬等等都曾至連州為培養國家人才而努力。學生運動如火如茶,“特別是文理學院和該校附中(後改為粵秀中學)有我們的地下黨支部,不少師生走向進步,他們組織起來,通過演進步劇,唱進步歌,宣傳抗日救國;通過學習組的形式,讀馬列書籍和出版進步牆報。搞得非常熱烈,鼓舞人心,因而有‘紅色學校’‘小延安’之稱(34)。”

《共產黨宣言》、《反杜林論》、《列寧選集》、《斯大林選集》、《國家與革命》、《論持久戰》《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大眾哲學》等著作,通過讀書會,在學生中秘密閱讀,流傳(35)。

“連縣基聯中學建立於 1941年秋,是由培英、真光、協和、華英等10間教會學校(遷連)合併而成的,校址在連縣河西雙喜山。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建立半公開半秘密的讀書會,組織進步同學學習,訂有《新華日報》……學習辨證唯物主義,抗日戰爭的形勢、蘇德戰爭的形勢… …(36)

學生們還上演《放下你的鞭子》、《鳳凰城》、《血洗英德城》、《法西斯細菌》丶《杏花?春雨?江南》、《野玫瑰》、《丈夫去當兵》、《黃河大合唱》、《勝利進行曲》等歌、戲劇,宣傳抗戰。

“1938年‘五四’抗敵後援會和青抗會在連州組織1000多名青年學生,舉行‘五?四運動紀念大會’提出:在國難當頭的今天,我們青年要學習‘五?四’精神,擔負起救國的重任。當晚舉行火炬遊行,幾百名青年學生手擎火炬,把連州照得如同白晝,成千上萬的市民湧上街頭,雄壯激烈的歌聲、口號聲震撼著連州的夜空。…… 同年11月連縣政府在中共連陽特支的推動下,組織幾支由我地下黨掌握的抗日救亡宣傳隊,分頭下鄉宣傳,少工隊以‘學生救亡工作團’的名義,加入了縣的宣傳隊,奔赴星子、東陂等地進行抗日救亡宣傳。”

“1940年,廣東省新生活運動促進會婦女工作委員會,在粵北7個縣建立縣一級的婦委會。”“……當時分配到連縣婦委會有4個共產黨員,從1940年建會開始、直至全國解放,整整10年,連縣婦委會的領導權,一直掌握在我黨同志手中。”她們辦識字班,婦女夜校,在連縣《動員日報》上辦三八婦女節專號。宣傳抗戰,主張婦女解放,男女平等。

估計很多連州人都不知道連州曾經有“小廣州”之稱,一文說緣起!

民國29年(1940)“為適應(宣傳抗戰)需要,成立連縣《動員日報》社,按日出紙一小張,是為本縣新聞事業萌芽時期……當時行銷頻廣,本縣各鄉暨陽山、連山、臨武。藍山等縣均有長期訂戶,每日銷紙達7,000份”。“27年(1938)冬,廣州《大光報》社在縣城設立分社,以粵北版刊行報紙,銷流甚廣”。“至33年(1944)6月,湘北會戰,我省政府復遷來連……新聞事業風起雲湧,《大光報》連縣版最為發達,每日出版在萬份以上,湘南、粵北各縣,(文化人)莫不人手一紙,其次如《粵華報》、《中國報》、《捷報》、《新晚報》各數千份,各報除出日報外並出版午報、晚報,此為連縣報業全盛時期”

連縣有中山路聯璧路口、龍津門拱樓等六處閱報處。

連州的文化教育事業空前繁榮。

抗戰時期連州為廣東抗戰的大後方,其中心地位空前提高,在廣東歷史舞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連州——粵北小廣州” 的稱譽,傳遍南粵大地,以至大江兩岸。這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現象。但是任何歷史現象都不是孤立形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連州被譽為“小廣州”還有其深刻的歷史淵源。

估計很多連州人都不知道連州曾經有“小廣州”之稱,一文說緣起!

二、在連州歷史上,從唐大曆三年(768)到民國元年(1912)一千一百餘年裡,歸廣州府管轄達五百六十多年,地理位置“實為三省之要衝,粵楚間一都會也。”這是連州被譽為“小廣州”的歷史因素和地理因素。

連州,漢高後5年(公元前183年)置縣,在隋開皇十年(590)置州以後的歲月裡,多次被劃歸千里之遙的廣州府管轄;唐大曆3年(768)連州從江南西道劃歸廣州府管轄,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一直延續了二百多年。宋開宣4年(971)屬廣南東路,路治在番禺(今廣州),明洪武2年(1369)撤消州制,於是連州、陽山、連山合併稱連山縣屬韶州府,次年改稱陽山縣,改屬廣州府,14年(1381)再次複名連州管轄連山、陽山二縣,屬廣州府。至清雍正7年(1729)連州升直隸州時止,連州屬廣州府時間長達359年(43)(44)這樣,以連州為中心的連陽三縣從唐大曆 3年(768)到民國元年(1912)撤州置縣的一千一百餘年裡就有五百六十多年歸廣州府管轄。

在相當長的年代裡為什麼歷代統治者把千里之外的連州劃為廣州府管轄呢?

估計很多連州人都不知道連州曾經有“小廣州”之稱,一文說緣起!

原因之一:連州是楚粵、桂邊境地區的水陸交通樞紐,是中原開拓南疆的主要通衢之一,歸廣州管轄便於控制。

連州,在秦朝統一嶺南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秦大將任囂、趙佗吸取屠睢失敗的教訓,便是由連州藍山縣交界的南風坳隘口的都龐嶺取道連州下連江進軍番禺,取得這一戰爭的勝利(45)。自唐代寶曆2年(826)刺史蔣防疏浚連江的楞伽峽之後,到廣州的水路僅391公里:(連州181 連江口134三水河口76廣州)順流下行五、六天便可到達,逆水上行約16天左右。連州北面“古都龐嶺道是古時溝通中原與嶺南的重要交通線,它與騎田嶺一樣,是中原到廣州最短的路程之一,從長江發舟入洞庭湖,沿湘江、春陵水上溯,可直抵南平古城(故治在湖南藍山縣東北),然後棄舟登陸,越過南風拗直抵連縣東陂,復乘船順連江而下直抵廣州。西漢平定南越國的戰爭中,伏波將軍路博德的水軍為主力,以古都龐嶺作為主要後勤交通線和進兵路線,從桂陽出發破陽山關順連江而下,會樓船軍於番禺。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古都龐嶺道上的南北交通往來一直十分頻繁。廣州成為全國重要的對外通商口岸之後,內地的很多貨物都經此道運往廣州出口”。連州的地理位置顯得格外重要。

原因之二:有關國計民生的鹽政使連州劃歸廣州便於管理和收稅。自古以來,鹽政關係國計民生,民不可無鹽,古時“國利所出,鹽利居十之八。劃地行鹽、按界銷引、原出五季。繼衍於宋而定於元;引有定額、銷有定垣,商有定名,課有定例,按丁食鹽。”運銷之區域分櫃,連州屬北櫃(48)。由北江、連江而上至連州之引鹽除供連陽三州縣外,還供應湘之衡、永、寶三州縣。其間引地時有變動,明、清時連州每年鹽稅達白銀5000兩至1.2513萬兩之間。以康熙48年(1709)計,連陽三屬共徵餉銀 4.838兩 9錢 3分 8釐 5毫7絲 5忽,楚屬四川縣共徵餉銀11.290兩 8錢5分6釐9毫1絲(49)民國二十五年(1936)連州配運鹽達105845包(每包200斤、納餉5元)。連州有三條通往湖南的山道,從星子經山塘鳳頭嶺可到湖南之臨武、朱陽、祁陽、常寧;從西岸經清水由分水拗可進入湖南之江華、寧遠、永州;從東陂經豐陽由南風拗可進入湖南的藍山、新田、嘉禾。以上進入湖南山道現不少路段仍殘存有涼亭和一級一級的石板路,這些陸路運輸以肩挑為主。廣州的鹽經船運達連州各埠後便由這些山道肩挑運往湖南各縣,湖南各地的糧食、油類、花生、蓮子、冬菇、藥材、苧麻、三鳥、牲畜等則運至連州而船運廣州。清末任中國留美生副監督的容閎在《西學東漸記》中就寫道:’連州南風嶺(即南風拗)地處湘潭與廣州之中央,為往來必經之孔道,道旁居民鹹籍肩挑揹負為生”、“肩貨往來於南風嶺者不下十萬人”。可見當時交通運輸之盛況。

估計很多連州人都不知道連州曾經有“小廣州”之稱,一文說緣起!

連州,從明洪武3年(1370)至雍正7年(1729)的359年裡(如從洪武14年計則348年)為廣州府所轄1州(連州)15縣(南海、番禺、順德、東莞、從化、龍門、新寧、增城、香山、新會、三水、清遠、新安。陽山、連山)的處於最北、唯一以州建制的地方政權,[52]特顯重要,是廣州地區與湖南重要的商品交流集散地,與廣州聯繫極為緊密與頻繁。與連州同為廣府的南海、番禺、順德、東莞藉人(廣商)在連經商且執連州各商業行業之牛耳。連州在雍正7年升為直隸州後,這種幾百年裡形成的商業交流關係及人際關係仍無大變,特別是南海人,更是連州商界的龍頭老大,歷任商會會長多為南海人,他們甚至購大塊土地(市水泥廠附近“的墩義堂”、“秉義堂”)為藉人在連之墓地。(楚商則在現炸藥倉附近買有“義地”為在連藉人身後長眠之地)市面大多用廣州西關商市區的語言進行交流(語言專家考證:廣州西關區是粵方言的標準區,推廣區)這也是連州使用的語言為何如此接近正宗廣州話的主要原因。連州與廣州的長期交往,使連州不斷學習,溶合廣州的語言,以適應商市的需要,廣州的風俗生活習慣也溶匯到連州人的生活中。

連州是湘粵桂的邊域,嶺南第一州。直至清遠、賀州建地級市之前周邊200公里沒有中等城市。正如康熙26年(1687)知州安達裡所云:“餘觀乎是(連州)三面踞險,一水瀠環,雖日五嶺之奧區,實為三省之衝要,亦楚粵問一都會也。”

古代統治者將連州劃歸廣州府管轄既便於管理和收稅,又有利於商品經濟的交流,也使連州這一荒遠之地得以長沐廣州文明之風,這是連州被譽為“小廣州” 的歷史、地理因素。

估計很多連州人都不知道連州曾經有“小廣州”之稱,一文說緣起!

三、清代,連州的三江口協,是粵北以至粵、湘、桂邊的主要軍事中心,這為連州被譽為“小廣州”奠定了堅實基礎。

清雍正7年(1729),連州升直隸州,轄陽山、連山兩縣(廳)。連州不但處於這一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而且,還是粵湘桂邊境及連陽三州縣(廳)的軍事中心 。

瑤族人民的武裝起義,使連州成為這一地區的軍事中心。

早在康熙38年至42年(1699——1703),清廷連續數年對造反的瑤民用兵。康熙40年(1701)“率兵進剿之韶州副將林芳為瑤人所殺”。康熙皇帝龍顏大怒,於41年 12月 20日(1702.1.17)下令:“著都統嵩祝為將軍總理事務,(副都統)達爾佔、(侍郎)傅繼祖及(兩廣總督)石琳俱為參贊,湖廣提督林本直,廣東提督殷化行,廣西提督張旺等各派本省總兵官1員、綠旗兵四、五千廣州府亦派旗下兵1千前去……”集三省一府之兵於“2月21 日抵連州”。歷時5個月,基本平息了瑤民的反抗,並在三江口設立了三江口協(相當於現在的軍分區司令部)。即是年8月16 日(1702.10.7)康熙帝諭準:“改廣東連州府海防同知為理瑤同知,……又三江口添副將1員(相當於現在軍分區司令),裁去韶協副將1員、其都司1員、守備1員、千總2員、把總4員及始興營守備1員、千總1員、把總1員俱歸新協管轄,外添設千總1員、把總3員分左右2營。其韶協額兵923名、始興營額兵175名,共兵 1098名俱改為三江口管轄。再於廣東將軍、督撫、提、鎮名協營兵之內均派出 1,002名共 2,100名,內將 2000名歸於新協,100名歸同知管束。”連州成了粵北的軍事中心。

估計很多連州人都不知道連州曾經有“小廣州”之稱,一文說緣起!

道光12年(1832)四、五月間湖南新田趙金隴、長寧李德明與連州房大第六、盤麻三、季成意等聯合發動瑤民起義,震動清廷,道光皇帝對此次平定瑤民起義的軍政事務作了20餘次御批聖諭:嚴令“督師連州”、“進剿瑤匪”。兩廣總督李鴻賓調兵6,000,“五路進兵”,但“中路卡房汛火藥焚燒”,“遊擊謝國榮、史鵠陣亡,火藥轟斃都司王珍。”損兵折將,道光皇帝震怒。下令“將李鴻賓免職”,“並將盧坤調補兩廣總督,速赴連州會同(鎮國將軍)禧恩等籌辦”剿瑤事務。調動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數省軍隊、歷時年餘才將瑤民起義平息。這是鴉片戰爭前夕,華南地區清兵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一次軍事行動。道光皇帝餘怒末消,“諭內閣,兩廣總督李鴻賓,辦理連州瑤匪……而辦理不善……至督師連州、五路進兵、夤夜遇賊,至傷兵弁……又兵丁吸食鴉片煙……李鴻賓作從重發往烏魯木齊效力贖罪。……廣東提督劉榮慶,廢弛營務,致兵丁吸食鴉片煙,臨事不能得力,平素毫無整頓,其五路進兵,猝遇賊匪,傷亡兵弁,……著從重發往伊犁充當苦差。”“至三江扼要地方設副將1員、統率都守備弁30員,兵丁2,000名”,“定為邊疆要缺、俸滿即升”。清廷又一次加強了連州軍事地位。三江協副將陳連升後帶兵前往抗英前線陣亡,成為抗英英雄,道光皇帝下旨嘉獎:“三江協副將陳連升及其子陳舉鵬同時殉難,尤屬忠義可嘉,著加恩加等賜卹。 ”

估計很多連州人都不知道連州曾經有“小廣州”之稱,一文說緣起!

清末,三江口協“共有戰馬四百餘正、官兵三千多名。有許多官兵,由於數月或每季,都要到廣州領餉,因此,就把廣州的文明空氣帶返連州城了。廣州開辦學堂,連州也開辦學堂了。”廣州有洋人到埗,連州也為外國人知曉。同治11年(1872)“美國人那夏禮來連宣傳基督教。”“辦教牧師那夏禮到連州傳教不久便在三江設立教堂,三江的教徒光先後後跟隨美國人到過美國,為數不少。”包括瑤族人,有些留在美國,成為瑤人在美之後裔。廣州的文明之風、革命之風也吹進了遠離廣州的山區連州。“連州人毛文明、何剋夫。龍裔禎、莫輝熊等已在光緒年間加人同盟會”。受廣州影響,宣統三年9月24日(l911. 11.14)連州革命黨人龍裔禎就緊跟廣州起義光復了連州,並就任連州都督。比廣州光復時間(1911.11.9)僅遲5天。

軍事中心的地位也是政治、經濟中心的緊張後盾.這即為連州譽為“小廣州” 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估計很多連州人都不知道連州曾經有“小廣州”之稱,一文說緣起!

四、在歷史長河中,眾多流寓者移居連州,使連州人形成思想開明,包溶性強的傳統,對外來新鮮事物富積極學習精神,是連州被譽為 “小廣州”的內在人文因素。

連州在不屬廣州府管轄以前,尚屬荒蠻之地,成為貶臣謫宦流放之所,特別是唐宋時期,許多京官接踵貶至連州;。唐代大文豪韓愈貶為連州所屬之陽山縣令,在連州寫下《宿龍宮灘》等詩文7首,併為燕喜亭定名,作《燕喜亭記》;唐代大詩人,大政治家屯田員外郎劉禹錫貶為連州刺史任職近5年,帶動連州文化進入興盛時期,唐代連州進士劉瞻官至丞相。計唐一代廣東進士49名,連州佔四分之(12名),終北宋一朝廣東進士127名,連州佔43名,號稱’科弟甲通省[61]”;唐宋時期貶至連州的京官還有:太宗朝相崔仁師,殿中侍御史王唆,吏部員外郎王仲舒,輸林學士凌準,御史斐休,御史中丞邵同,戶部郎中揚敬之,翰林學士蔣防,左拾遺崔庚,昭義節度使高堤,右丞儀郎王大寶,資政殿大學士(南宋宰相)張浚等。……唐黃巢義軍部將魯景仁於廣明元年(880)攻下連州,自封連州刺史至光化二年(899),能在連州這塊土地上奇蹟般的維持農民割據政權達19年,岳飛追殺曹成也曾駐軍於連州西岸嶽榮嶺[62]。這些文臣武將帶來了當時先進的中原文化,發展了連州經濟,開闊了連州人的視野。隨著官商兵等客藉人士源源移入、眾多流寓者移居連州,使連州人在思想、文化習俗上形成思想開明、包溶性強的傳統,對外來新鮮事物富積極學習精神。至後來明清時期歸廣州府管轄時也就能更好地學習包溶廣州的文化習俗。這則是連州能被譽為“小廣州” 重要的自身內在的人文因素。

綜上所述,可見連州被譽為“小廣州”是連州獨特的地理位置、政治因素、經濟條件及連州自身內在的人文因素造就的。

連州,在唐代已相當發達: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5)廣東韶州戶數31,000戶,廣州 戶數42,235戶,連州已達322 10戶,比韶州多1210戶,僅比廣州少10025戶。可見連州當時在嶺南的繁榮程度。

宋代《輿地紀勝》稱連州 “人物富庶、商賈阜通,常有‘小梁州’之號”。(“梁州’:《禹貢》載:華陽黑水惟梁州。)

明清則成為商賈雲集、店鋪林立的繁華商埠,1946年 7月 1 日粵漢鐵路全線開通之後,連州才漸次冷落。

文化積澱深厚:唐朝嶺南二丞相,曲江張九齡,連州有劉瞻;唐代著名人物,有韓愈、劉禹錫曾在連州主政;與劉禹錫志同道合的柳宗元為討論鐘乳石寫下了專論《與崔連州論鐘乳石》

連州地理位置則歷來是粵湘桂三省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現今背靠湘南之江華、蘭山、陵武、宜章,面向珠江三角洲,107國道和 323線縱橫跨越市境內 112公里,連江常年可通航100噸輪至廣州。

連州在隋大業初年(605)稱熙平郡,轄桂陽(治所在連州丶連山、陽山、宣樂(故治在陽山縣南)。遊安(故治在懷集縣西)、熙平(故治在連山縣西北)、武化(故治在廣西象縣西北)、桂嶺(故治在賀州市東北)、開建(故治在封開縣南豐東)等9縣;元朝一度升為路的建制[64];1958年11月至1961年10月,連州一度為連陽4縣合併之連陽各族自治縣治所。從沿革上看,連州作為地區級行政建制的例子並不少,因此,今天如能將連陽數縣(市)之中心的連州提高行政建制、設立地級市,將會進一步發揮連州人思想開明。包溶性強,對外來新鮮事物富積極學習精神的自身優勢和地理優勢,成為區域經濟中心,帶動這一地區的經濟更加迅猛地向前發展。

估計很多連州人都不知道連州曾經有“小廣州”之稱,一文說緣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