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下出頭是為甲——“甲型”海防艦在中國

海防艦(日語:海防艦/かいぼうかん)指的是日本帝國海軍的一種艦船分類,在二戰之前一般是將老的主力戰列艦、巡洋艦降級後擔任近海防禦和訓練任務時稱為海防艦,在二戰中則主要指一種簡化了工藝和武裝以大量生產,擔任巡邏和護航任務的小艦艇。美國海軍稱為escort ship。

按照日本海軍的分類,將滿載排水量超過千噸的海防艦劃分為“甲型海防艦”,按照建造批次不同細分為以下五級:

“佔守”型海防艦(甲型)四艘

“擇捉”型海防艦(甲型)十四艘

“御蔵”型海防艦(甲型)八艘

“日振”型海防艦(甲型)十一艘

“鵜來”型海防艦(甲型)二十二艘

除了在太平洋戰爭中被擊沉的艦外,剩餘殘存的艦隻大多被歸入賠償艦賠償給英美蘇中四國。其中有三艘“擇捉”級、一艘“御藏”級和一艘“日振”級被賠償給中國(含一艘投降艦)。

田下出頭是為甲——“甲型”海防艦在中國

擇捉

田下出頭是為甲——“甲型”海防艦在中國

御藏

田下出頭是為甲——“甲型”海防艦在中國

日振

“滿珠”/“七號”/“南寧I”

田下出頭是為甲——“甲型”海防艦在中國

七號

田下出頭是為甲——“甲型”海防艦在中國

南寧

該艦屬“擇捉”級海防艦第十二艘“滿珠”號,1943年11月30日在日本三井造船玉野工廠竣工,竣工後用於海上護航,1945年1月31日在越南金蘭灣被盟軍潛艇的魚雷擊傷艦艏,因戰事緊急只經過草草的修理後再次投入護航行動。4月3日該艦在執行護航任務途徑香港時遭到盟軍飛機的猛烈轟炸,該艦被炸成重傷,僥倖拖回香港後被判定損傷太重,失去修復價值,5月3日該艦從日本海軍除籍。抗戰勝利後,根據中英兩國有關香港問題的協議:香港政權由英國接收,但香港地區的日軍陸海軍武備交由中國政府接收,該艦遂被中國方面接收,1946年5月27日被正式接管,臨時定名為“七號”,拖曳到廣州黃埔造船所修理,但由於損傷過重,修復進度十分緩慢。1949年解放軍解放廣州,尚未修復的該艦被解放軍接管,並於1952年開始制定維修計劃。1953年起來自江南造船廠的技術人員配合黃埔造船廠維修該艦,1955年4月該艦被正式修復,編入解放軍中南軍區海軍第一艦大隊,命名為“南寧”號,艦種定為護衛艦,1955年8月6日中南軍區海軍改編為南海艦隊,該艦長期作為南海艦隊旗艦兼頭號主力艦使用,曾多次為中國從東南亞撤回華僑的行動護航,1959年針對南越海軍在中國西沙群島海域攔截中國漁船的挑釁行動,該艦多次前往西沙海域巡航。1961年該艦定舷號3-172,1975年該艦獲得新舷號500,為新舷號體系的護衛艦序列第一位。1974年該艦參與電影《南海風雲》的拍攝,扮演被擊沉的南越海軍“10”號艦,1979年前後該艦退役。

排水量:1020噸

主尺度:77.7米×9.1米×3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22號艦本式10型十缸柴油機,雙軸推進,4200馬力

航 速:19.7節(最大)

武 備:蘇制B-34型100毫米高平兩用炮3門,70K型37毫米機關炮4門。

“對馬”/“接11”/“臨安”

田下出頭是為甲——“甲型”海防艦在中國

臨安1951

田下出頭是為甲——“甲型”海防艦在中國

臨安1954

該艦屬“擇捉”級海防艦第七艘“對馬”號,1943年7月28日竣工於日本鋼管鶴見造船所,戰後成為日本賠償中國的第二批賠償艦,於1947年7月31日在上海被中國海軍接收,臨時定名“接11”號,隨後被安排到吳淞口外停泊封存,1948年5月1日該艦改名“臨安”,列編海防第二艦隊第五隊十分隊。解放軍突破長江防線後,1949年5月1日該艦從上海被拖往臺灣基隆,該艦的編制先改在海防第一艦隊第五分隊,10月1日後改到了訓練艦隊。1950年1月美國宣佈停止對臺灣的軍事援助,該艦遂被急需現成軍艦的臺灣當局重視,被送入基隆海軍造船廠維修並武裝,1951年7月1日成軍,編入第三艦隊,定為炮艦,舷號77。此後該艦長期在福建、浙江沿海活動,與解放軍軍艦多次交火,1954年該艦進行了美械化改裝。在解放軍炮擊金門時,該艦參加了對廈門一帶解放軍炮兵陣地的報復性炮擊,1957年11月1日該艦退役。

排水量:1020噸

主尺度:77.7米×9.1米×3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22號艦本式10型十缸柴油機,雙軸推進,4200馬力

航 速:19.7節(最大)

武 備:日製十年式120毫米高平兩用炮1門,三年式76毫米高射炮1門,96式雙聯裝25毫米機關炮7座(1951年);美製MK-22型76毫米艦炮2門,博福斯40毫米MK-3型機關炮4門,厄立肯20毫米機關炮4門。

“隱歧”/“接18”/“長白”/“固安”

田下出頭是為甲——“甲型”海防艦在中國

固安

田下出頭是為甲——“甲型”海防艦在中國

康威年鑑中的長白

田下出頭是為甲——“甲型”海防艦在中國

以固安為艦體的瑞金II

該艦屬“擇捉”級海防艦第四艘“隱歧”號,1943年3月28日在日本浦賀船渠竣工,戰後作為第三批賠償艦於1947年8月30日在青島被中國接收,臨時定名“接18”,此時行政院要求海軍將部分賠償艦上繳給政府,該艦一度列在上繳名單中,但海軍不願將該艦上繳,以北方海域需要破冰船為由將並不適用於破冰的該艦留用在海軍,命名為“長白”,1948年5月1日,該艦被維修武裝後成軍,列為護航驅逐艦,更名“固安”,列編海防第一艦隊第三分隊。1949年5月解放軍進逼上海,該艦隨海防第一艦隊各艦炮轟解放軍陣地以求阻止解放軍進攻步伐,在上海撤守後該艦退往舟山定海。當年7月該艦在浙江嵊泗列島海域遭到風暴,擱淺在泗礁島東北角,因損傷嚴重而棄艦,9月16日除籍,艦體被解放軍獲得。一說就地拆解回爐,一說堵漏後被送往江南造船所修復後編入華東海軍服役,更名“長白”,此後又改名“瑞金”。

排水量:1020噸

主尺度:77.7米×9.1米×3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22號艦本式10型十缸柴油機,雙軸推進,4200馬力

航 速:19.7節(最大)

武 備:日製十年式120毫米高平兩用炮2門,96式雙聯裝25毫米機關炮6座(1948年狀態);蘇制B-34型100毫米高平兩用炮3門,70K型37毫米機關炮4門(“瑞金II”艦時期)。

“屋代”/“接19”/“雪峰”/“正安”

田下出頭是為甲——“甲型”海防艦在中國

接19

田下出頭是為甲——“甲型”海防艦在中國

正安1951

田下出頭是為甲——“甲型”海防艦在中國

正安1954

該艦屬“御藏”級海防艦第六艘“屋代”號,1944年5月10日在日本日立櫻島造船所竣工,戰後作為第三批賠償艦於1947年8月30日在青島被中國接收,臨時定名“接19”。此時行政院要求海軍將部分賠償艦上繳給政府,該艦一度列在上繳名單中,但海軍不願將該艦上繳,以北方海域需要破冰船為由將並不適用於破冰的該艦留用在海軍,命名為“雪峰”,不過由於艦況較差,實際上一直停泊在青島,解放軍進逼青島時該艦於1948年10月1日被拖到臺灣左營,列編海防第二艦隊第五隊十分隊,1949年10月1日改屬訓練艦隊。1950年1月美國宣佈停止對臺灣的軍事援助,該艦遂被急需現成軍艦的臺灣當局重視,被送入左營海軍造船廠維修並武裝,1951年3月1日成軍,編入第一艦隊,定為護航驅逐艦,更名“正安”,舷號76。1952年7月1日該艦改列第四艦隊四十二戰隊,1954年進行美械化改造,1958年該艦退役,10月1日除籍。

排水量:1020噸

主尺度:78.77米×9.1米×3.05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22號艦本式10型十缸柴油機,雙軸推進,4200馬力

航 速:19.7節(最大)

武 備:日製十年式120毫米高平兩用炮1門,三年式76毫米高射炮1門,96式雙聯裝25毫米機關炮6座(1951年時期);美製MK-12型127毫米艦炮2門,博福斯MK-3型40毫米機關炮5門,厄立肯20毫米機關炮5門(美械化改造後)。

“四阪”/“接4”/“惠安”

田下出頭是為甲——“甲型”海防艦在中國

接4

田下出頭是為甲——“甲型”海防艦在中國

惠安

田下出頭是為甲——“甲型”海防艦在中國

起義後的惠安

田下出頭是為甲——“甲型”海防艦在中國

以惠安為艦體的瑞金II

該艦屬“日振”級海防艦第六艘“四阪”號,1944年12月15日竣工於日本日立櫻島造船所,1947年7月6日作為首批賠償艦在上海被中國海軍接收,定臨時艦名“接4”號,因該艦艦況較好,1948年3月1日被重新武裝成軍,列編海防第二艦隊,5月1日改名為“惠安”,取自福建省惠安縣,1948年末,該艦隨海防第二艦隊主力調入長江江蘇鎮江到南京江段設防,駐防期間,艦長吳建安被中共地下黨秘密策反,於1949年4月23日指揮該艦隨海防第二艦隊部分艦艇在南京笆斗山江面起義,加入解放軍。其後吳建安艦長彈壓了艦上部分官兵反對起義的行為,4月28日,該艦被國民黨空軍飛機炸沉在燕子磯一代江面,1950年該艦被打撈出水,其後記錄不詳,有說法說該艦隨後被修復,成為第二代“瑞金”號護衛艦。

排水量:1020噸

主尺度:78.77米×9.1米×3.05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22號艦本式10型十缸柴油機,雙軸推進,4200馬力

航 速:19.7節(最大)

武 備:日製十年式120毫米高平兩用炮2門,美製40毫米博福斯MK-3型機關炮2門,日製96式雙聯裝25毫米機關炮4座(接收時期);蘇制B-34型100毫米高平兩用炮3門,70K型37毫米機關炮4門(“瑞金II”艦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