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辨證傳變順序為太陽,陽明,少陽,那為什麼說太陽為表,陽明為裡,少陽為半表半里?陽明不是在中間嗎?

段興宇


本來不想回答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的出發點就有問題!

中醫不是西醫,中醫把人體看成一個整體,表裡的劃分只是為了方便辨證,而不是說病就在這個地方,為了方便理解而已。

經絡的運行不是按表裡來的,無論那條經絡,既有在表運行,也有在裡運行,當然也有在半表半里運行。

中醫的辨證必須通過五診全面考察人體的全部反應,才可以給出一個相對客觀的評判依據,才能指導開方。


經方民醫


六經傳變的順序歷代爭論非常大,《黃帝內經》有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的順序。《傷寒雜病論》的順序亦是按照這個順序排列,但是臨床上疾病會這麼傳變嗎?

當然不會,仲景在書中從未講過太陽病一定會傳入陽明,或是傳入少陽,而是講陽明病可以由太陽傳來,少陽病也可以由太陽傳變,因此臨床是豐富多彩的,不拘一格的,沒有一定的規律可言。

太陽為疾病最初之形,變化莫測,可以一直存在,也可以向內傳變,可以轉為陽明病(太陽病發汗,汗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可以轉變為少陽(傷寒,脈弦細,頭痛有熱者,屬少陽),當然也可以變為三陰證(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裡),並無一定的傳變次序。

《傷寒論》中有一句話:“陽明居中,主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什麼意思呢?疾病到了陽明腹實證,胃實腸燥,大便結於腸中難出,則很難傳變,更不要說向著少陽傳變。

這個傳變規律是怎麼來的呢?就是從來不讀《傷寒論》,人云亦云。其實《傷寒論》作為一部臨床經典,反應的是真實的臨床,而且教我們如何因對變化,這是《傷寒論》最有價值的地方,沒有一句贅言,句句都是精華。因此常讀《傷寒論》可以讓我們體會到原來臨床如此豐富多彩,原來仲景先師如此偉大。


金匱真言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其實很多中醫都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可是誰也沒弄明白,都是稀裡糊塗的亂說一通。

其實太陽和陽明是並列關係,不是遞進關係,這樣一來,就變成了,太陽不會傳病於陽明。那麼這樣說法對不對呢?答案是對的。

這就變成了,太陽直接傳病於少陽,陽明也直接傳病於少陽。同時太陽和陽明的關係變成了並列的,陰陽關係,天地關係。而不是你所理解的,遞進關係,一層一層關係。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

希望能夠幫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