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伊戰爭的來龍去脈?

宗錡W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盡最大努力詳盡透徹的回答每一道問題。(當然有時可能篇幅有點長)。


兩伊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1980年—1988年)

戰爭根源:伊朗與阿拉伯的恩怨情仇

1.波斯人對阿拉伯人的仇恨根深蒂固

波斯人強大時,波斯帝國統治中東,阿拉伯被波斯踩在腳下;阿拉伯崛起又反過來統治波斯。數千年的征服與被征服的歷史,使得波斯人對阿拉伯人的仇恨根深蒂固。

2.遜尼派與什葉派的恩怨根深蒂固

遜尼派與什葉派的宗教衝突,傳承了數千年,已經幾乎不可化解。

1979年2月,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以宗教領袖霍梅尼為代表的什葉派穆斯林上臺執政,將伊朗變成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拉克是什葉派發源地,占人口55%的什葉派穆斯林中反政府勢力活躍,從而成為伊朗輸出革命的首要目標,要把薩達姆這個遜尼派世俗政權搞掉。

伊朗的所作所為就是要要了薩達姆的命,薩達姆自然是不幹了。同時同屬於遜尼派當權的沙特、約旦、科威特等國家,害怕什葉派在中東地區做大,所以也在背後支持和慫恿伊拉克。

3.領土之爭

中東國家的領土基本是英法殖民者所劃定,所以特別複雜,紛爭不斷。像伊朗就一直認為巴林是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伊拉克認為科威特自古以來就是他的一個省。伊朗的胡齊斯坦省裡有10%領土原為伊拉克所有,後在1923年被帝國主義列強強行劃入了伊朗。因此雙方領土糾紛由來已久。

4.薩達姆的野心

當時的伊拉克國富兵強,薩達姆也有心借攻打伊朗,展示實力,來謀求海灣地區霸權。如果打敗伊朗,薩達姆毫無疑問會大大增強他在阿拉伯國家中的政治份量。

美國對伊朗新政權,欲除之而後快

伊朗伊斯蘭革命,推翻了親美的巴列維政權,導致美國在中東的利益嚴重受損。而且伊斯蘭革命成功之後伊朗首都德黑蘭的學生4000餘人在霍梅尼的支持下,佔領了美國大使館,52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這場人質危機始於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續到1981年的1月20日,長達444天。被連續打了,數計悶棍的美國,自然視以霍梅尼為代表的伊朗現政權,為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後快。所以美國也在背後支持和慫恿伊拉克。同時,當時蘇聯與伊朗的關係也不好。

戰爭過程

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調集大軍,從北、中、南三路向伊朗發起進攻。戰爭初期,面對伊拉克的強大攻勢,伊朗軍隊倉促應戰,不但損兵折將,還被伊拉克佔領了大片領土。

不過好在,伊朗疆域廣大,可以以空間換時間,到10月底,伊朗擋住了伊拉克軍隊的全面進攻。從1982年3月起,伊朗軍隊轉入反攻,並且一路反推到了伊拉克境內,不但兵臨伊拉克南部重鎮巴士拉城下,甚至在北部一度對巴格達造成威脅。最後伊拉克軍隊前後組織7次反擊,將伊朗軍隊阻擋在邊界一帶。

1984年4月起,伊拉克採取“以戰迫和”方針,在地面和海上連續向伊朗發起主動出擊。在局部地區對伊朗軍隊發動一系列的小規模襲擊,並在戰鬥中多次使用化學武器。與此同時,伊拉克還利用其空中優勢,發動了舉世震驚的“襲船戰”,結果就是國際油價,像火箭一樣往上升。

1986年,兩伊戰爭再度激烈,伊朗出動9萬餘人的兵力,發動了規模較大的代號為“曙光—8號”的攻勢,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奧。同時,兩伊“襲船戰”一再升級。美國海軍艦隊也是藉此機會,進入了波斯灣。

1988年,伊朗和伊拉克,雙方使用了數百枚導彈襲擊對方的城鎮,掀起了一場空前規模的導彈襲城戰。4月,伊拉克軍隊對法奧地區的伊朗守軍發動了代號為“齋月”的攻勢,經過兩天激戰,收復被伊朗佔領兩年之久的法奧地區

最後,已經精疲力盡的伊朗和伊拉克,再也無力再組織起大規模的作戰。最後雙方在欲戰不能,欲罷不忍情況下,接受了聯合國決議。1988年8月20日,兩伊雙方實現停火,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終於落下了帷幕。


東斯坦因


答:伊朗-伊拉克戰爭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宗教糾紛,二是領土爭端,三是由宗教糾紛和領土爭端引起的民族矛盾,其中還夾雜著雙方領導人個人的決策。


ALEX62


兩國為邊境交界處的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這廠戰爭持續了八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