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願和家長溝通8大理由
01
不關心我內心的想法
我真的不明白爸爸媽媽為什麼不瞭解我真正在想什麼,為什麼他們要干涉我的思維,總是要我順著他們指好的路往下走?我不是軀殼,我有靈魂我也有我的思想,我有大腦我也會自己思考。
02
似乎只有大人的事兒才最重要
爸爸媽媽對我的事情總是不以為然,好像只有他們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我們這些“小孩子”的事都不值一提。所以,現在我有煩惱我根本就不和他們說,反正說了也沒用,他們也不會重視我,也不會安慰,有時候甚至還會笑話,說什麼“這點兒小事有什麼,沒關係”。
03
對我提各種要求,自己卻都做不到
為什麼父母要求我們的事情自己卻做不到,我們來指出父母的錯誤那就是頂嘴,而他們用吼叫的口氣來教訓我們就是循循善誘,在他們眼裡,好孩子和壞孩子的區別只有一個現象可以證明,就是夠不夠聽父母的話。
04
沒耐心聽我的真實想法
我根本沒有辦法和爸爸媽媽說話,對我的一些意見,他們總認為很荒謬,是狡辯、找藉口,許多事情他們根本不徵求我的意見,也從來不願聽我的解釋。
05
跟我“聊天”,話題只有“學習”
父母除了每天給我塞一堆好吃的,就是沒完沒了地問我學習的情況,這樣讓我感到很厭煩,總感覺話不投機。在家裡爸媽每天說的最多的話就是要把學習搞好,什麼成績了、作業了、考試了、分數了……
06
用冷冰冰的大道理代替心貼心的交流
每次我鼓起勇氣和他們說心裡話的時候,他們總是先哆嗦一大段的道理,還會擺出一副“我是大人”的架子,然後把自己的思想傳輸給我,實際上只有我贊同他的觀點,他們才不會繼續說下去,如果我不贊同,他們就會一直往下說,直到我很不樂意地接受為止。
07
用發火的方式代替平心靜氣的教育
上週剛開完家長會,回家就狠狠地批了我一頓。其實,每次考砸了,或者在學校犯了錯誤,我自己也知道做得不對,如果平心靜氣地跟我溝通,我會更願意改正的,誰不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呢?
08
孩子的想法
最後,孩子們的想法是這樣的:如果我以後做了家長,我不會每天都對孩子板著一張臉。我會和孩子做好朋友,和他聊天、談心,讓他把心裡的想法和委屈都講出來。一個能夠理解我們、能和我們平等交流的父母,是我多麼渴望和需要的啊!
如何跟孩子溝通?
那麼,怎樣才是跟孩子溝通的正確打開方式呢?給大家三條建議:
01
不要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
中國的家長們往往喜歡做主包辦,勞心勞力的結果卻往往是不被理解,甚至還要收到埋怨。家長們往往忽視了一點,他們自以為是的替孩子考慮,實質上是一種對孩子選擇權利的剝奪,更是一種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最直接的表現。
家長因為經驗豐富,他們對孩子的“安排”很多時候確實是捷徑,可這種未經孩子認可的捷徑恰恰不是孩子們需要的。
家長說是為孩子好,孩子說家長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家長說學這個今後有前途,孩子卻說“不喜歡,沒興趣”。
家長一定要記住:“要尊重孩子的意見,要交流不要專制,要溝通不要獨裁”。
受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孩子們的想法、看法、做法肯定有不成熟、不準確、不恰當的成分,家長不要俯視,而要平視,要以溝通與協商的方式求同存異。
02
不要在飯桌上教育孩子
原本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是件溫馨愉快的事,即使你不言我不語也不會覺得尷尬。然而不少家長卻寧願打破這種沉默,也要利用這種輕鬆的氛圍來教育孩子。
常見的是,父母們喜歡趁著吃飯時間對孩子或是問東問西,或是大講道理,一番說教,或是不斷責備。
所以,沒有哪個孩子會喜歡“飯桌教育”。在這個時間點來對孩子進行說教,不但不能讓孩子更聽話,反而會讓孩子更叛逆。
一方面,這會直接導致孩子沒有食慾,消化不良。長此以往,孩子可能形成厭食症,健康狀況堪憂。
另一方面,父母的追問或是責怪,會讓孩子形成牴觸心理,擴大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隔閡,影響親子關係的溝通。
嚴重的,導致孩子一到吃飯時心裡就會高度緊張。時間久了,產生某種心理疾病。
飯桌上的氛圍雖然輕鬆活潑,但並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拿在飯桌上對孩子說。想要和孩子達到高效的溝通,更全面地瞭解孩子,就需要注意聊的話題。
不問學習,不說煩惱
每個家長都很關注孩子的學習,但是到了餐桌上,就應該先放一放。過多地追問孩子的在校表現,或是考試名次,只會招致孩子的反感。
如果孩子學習有所退步,家長就對其一番責怪,或是大講道理,這就會讓孩子感覺吃飯也是一件很壓抑的事。
但是,聊工作同樣也不適合。這是因為,孩子對大人的工作本就不甚瞭解,說起來也沒共同話題。倘若聊著聊著,就抱怨起工作中的不快,生活中的煩惱,這勢必會冷卻就餐氛圍,也會影響孩子對社會、工作的價值觀。
分享快樂,聊聊感受
在飯桌上,適合最簡單的交談。想要孩子多主動和父母說話,就要營造說話的愉快氛圍。
不妨跟孩子一起分享他學校發生的好玩的事情,這會帶動孩子的快樂情緒,拉近與孩子的距離。或是,問問孩子今天的安排。
最重要的,多去真誠地瞭解孩子的感受。和孩子說說最近看過的電視劇或電影,收穫到了什麼。或是,這幾天有沒有結交新的朋友。或是,學校裡的飯菜合不合胃口等等。
03
與孩子進行朋友式的交流
有研究表明,與孩子進行朋友式的交流,是最能夠體現平等原則的溝通手段。反觀現在的家庭溝通方式,特別是對於正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及其所在家庭,效果十分不理想。
其一,家長與孩子交朋友的目的不明確。
說的直白一點,很多家長“屈尊”與孩子交朋友、平等對話的目的,還是要教訓孩子,還是要把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複製、粘貼到孩子的腦海裡。這種完全專制、獨裁的指揮棒不得不說也是孩子的悲哀。他們應該有形成自己獨有價值觀的機會。家長與孩子交朋友,首要目的不是去影響、教育,而是要理解、傾聽。
其二,固化思維限制了與孩子正確的交流。
網上流傳這樣一個非常棒的例子,一期電視節目中,主持人請嘉賓作為母親“對兒子說點什麼”,嘉賓說:“兒子,不要生活在媽媽的陰影裡,我希望你更出色,希望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主持人馬上糾正道:您應該說‘兒子,你真棒,在媽媽心裡你是最優秀的,我相信你一定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這寥寥幾字之差,所表達的期許有很大的不同:嘉賓的話是居高臨下的希望,主持人的話卻是朋友式的讚美;前者是一種指導,後者是一種鼓勵;兒子聽了媽媽的一番話會自愧不如,繼續生活在媽媽的陰影裡,而主持人的那一番話如果是媽媽說的,會給兒子一種激勵,增強他走出媽媽陰影的自信。
閱讀更多 積極家庭教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