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民間傳說—石馬、塯隍、黃金三鎮名的來源

石馬的傳說

興寧縣石馬填八丘坪內有一突起的石頭, 高二十餘尺, 寬十八、 九尺, 長六十尺, 活象一匹昂首北望的馬。 據說這是一匹神馬的化身, 石馬鎮由此而得名。

相傳, 古時天庭有匹性野的神馬。 一天, 它闖入蟠桃園內,偷吃了王母娘娘的仙桃, 王母娘娘一氣之下, 報告玉帝, 玉帝要把它貶下凡間。 但是, 由誰來押送呢?在場的韓湘子早就想下凡一遊, 便自薦承擔這項差使。 玉帝答應了, 叫韓湘子即刻起程。

韓湘子下了南天門後, 趕馬來到興寧石公灣山徑裡。 山徑好象一條玉帶, 盤山而上, 周圍古木參天, 峭壁奇立, 花香鳥語,流水潺潺, 風景十分優美, 喜得韓湘子忘了自已的差使。 過了好久, 發覺神馬已無影無蹤, 他急忙尋找起來。

韓湘子來到八丘坪, 遇上一個孕婦。 韓湘子問她: “大嫂子,你看見我的馬往哪條路去了?” 孕婦道: “老伯, 馬我沒有看見,只是看見一條很大的山羊在前面走著。 ”韓湘子拔腿就跑。 誰知,跑上去時, 這匹神馬已化成石頭坐在路旁了。

由於神馬沒有經過點化, 是自變成石頭的, 所以劣性不改,每逢深夜, 它便四出偷吃莊稼, 使得農民叫苦不迭。 村裡幾個年青人, 商議要治死石馬, 但一看到它那古怪可怕的樣子, 又不敢動彈了。

到了明朝萬曆年間, 八丘坪出了個舉人, 名叫何南鳳, 他中舉之後棄學為僧, 在江西、 福建、 廣東建了七十二座寺廟。 據說何南風道行頗深, 能將活物祭死, 他得知石馬戕害莊稼, 便揮筆寫了一首《石馬詩》 , 到石馬面前祭弔。

《石馬詩》 是這樣寫的:

石馬無鞍坐八丘, 仙人遺下幾千秋;

狂風拂拂無毛動, 鐵鞭任打不回頭;

青草滿山難下口, 細雨霏霏有汗流;

來往君子牽不去, 天地為欄夜不休。

據說, 從此以後, 石馬就再也不能活動了。

梅州客家民間傳說—石馬、塯隍、黃金三鎮名的來源

興寧市石馬鎮

塯隍的來由

豐順縣塯隍鎮原名萬江鎮, 宮汶頭北廓有座古廟, 叫萬江廟。 傳說, 南宋末年最後一個皇帝趙昺, 被元兵追趕, 倉惶南逃, 來至萬江鎮外的京山村, 時已黃昏。 這時驟然天際一道黃光劃破長空, 雷鳴天動。 趙昺的前探來說, 沿江南下五里便是萬江鎮。 宋帝昺大喜, 叫隨從趕快尋地方住宿, 以避大雨。 誰知來到萬江廟前, 大雨傾盆而至, 隨從便扶趙昺入廟。 剎那間,星月齊明。 皇帝走出廟門想入萬江鎮, 但風雨又來, 只好再入廟內。 這時天空又晴朗起來。 皇帝望天興嘆, 在廟門上題下:“萬江雖小, 可留皇矣!” 當晚, 宋帝昺住在廟內。 後人為紀念此事, 便把萬江鎮改名留皇鎮, 但又怕元朝政府追查, 便將留皇寫作塯隍。

梅州客家民間傳說—石馬、塯隍、黃金三鎮名的來源

豐順縣塯隍鎮

黃金鋪的來歷

豐順縣黃金坪, 原名叫“黃猄埔” 。

傳說很久以前, 這地方住著一家姓楊的人。 一日, 一隻身上中箭的黃猄竄入屋裡, 對主人低聲哀鳴, 好象哀求楊某把它藏起來。 楊某素來心地善良, 就把它藏進內屋。

不一會, 一個身背鐵弓、 手執鋼叉的獵人, 沿著黃猄滴下的血跡, 走上門來要索回黃猄。 楊某懇求說: “四隻腳的黃猄在山上是野獸, 現在它來到了我家, 則成了我家的牲口。 我給你銀子,就算是賣給我好了。 ” 獵人答應了他, 接過銀子就走了。獵人走後, 楊某替黃猄拔下身上的箭, 又找來藥為它敷貼, 然後放它回山。

第二年, 一日黃昏, 楊某夫妻正坐在桌前吃晚飯。 突然,那隻黃猄竄進屋來, 從搖籃裡叼起熟睡的嬰兒奔出門外。 楊某夫妻連忙追出去, 卻不見黃猄蹤影, 只見嬰兒躺在路旁青草地上“哇哇” 地啼哭。 楊某正抱起嬰兒時, 突然覺得一陣猛烈搖晃, 接著又聽得“呼隆” 一聲巨響, 房屋倒塌下來, 嚇得楊某夫妻魂飛魄散。 原來這是“地牛轉側” (地震) 。

事後, 楊某逢人便講黃猄救了他一家人。 事情傳開了, 人們便稱這個地方為“黃猄埔” 。 “猄” 、 “金” 諧音, 傳來傳去,“黃猄埔” 便說成“黃金埔” 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