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狄仁傑,出將入相四朝三十多載,為何功高蓋主而禍不降呢?

敖嘉年


其實一個朝堂上面分做很多的臣子,比如說權臣,貪臣或者是孤臣,狄仁傑就是屬於孤臣。

什麼叫做孤臣,舉個例子,電視劇裡面《鐵齒銅牙紀曉嵐》裡面的紀曉嵐,就是屬於一個典型的孤臣,這種人十分的孤高,而且清高,在朝堂之上,沒有任何黨羽,自己一個人孑然一身,形成一家所謂的獨家勢力,朝堂之上沒人巴結他,大家都離他遠遠兒的,這種人能力很強,有開闊的思維和見解,但是卻沒有任何的權利,這就是孤臣!

狄仁傑很顯然就是屬於這樣一類人,這個人很孤高,能力很強,但是與此同時,此人不擅長和其他人交流,在朝堂之上,獨成一派,這種人使用起來就格外的讓人放心,為什麼?它不會形成那種尾大的問題老不掉,做任何事情都是獨自一個人,沒有人受他恩惠,同時也沒有人跟他有交往,這種人的話只能夠自己獨自為戰,不可能勾引到其他的事例來幫助他。

曾經有這樣一件事情,張柬之一開始和狄仁傑的關係並不大好,為什麼狄仁傑認為自己的能力明顯比張柬之要強,所以他就一直覺得自己看不起章建制,直到有一天,武則天召見狄仁傑,說你知道我最近為什麼一直這麼提拔你嗎?狄仁傑說,因為我的能力很高。武則天笑了笑說,不可能是張柬之一直在那裡推薦你!

這是一個小故事,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狄仁傑為人處世的時候確實欠缺了一些思考,但這種欠缺思考何嘗不是他在政治上面生存下來的一個資本呢?

確實,狄仁傑打骨子裡就是一個為了李唐江山可以不惜一切的,是榆次,同時這個人翻不起任何的花浪,而且這個人還心繫百姓,認為江山遠比自家人要重要得多。

我一面對李唐王朝面對的許多難題的時候,狄仁傑選擇挺身而出,為李唐子孫或者是武則天去處理各種各樣棘手的問題,而且處理的是漂漂亮亮。

這種人就特別正直,正直到一碼事歸一碼事,我幫你是為了天下百姓,暫時不摻雜你奪取李唐江山這樣一個事情的恩怨,(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光明磊落,大大方方,像武則天展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武則天就覺得這個人沒有任何心思藏匿,有的時候君子遠比小人更加放心。

狄仁傑死了以後,武則天一直在感嘆,朝堂之上無人可用,沒有人值得他放心。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像狄仁傑一樣,做事情都那麼張揚,願意把自己的思想暴露出去,很多人都把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一直藏在其中,武則天也不可能把每個人的心剖開來,仔細看看裡面到底在想些什麼,時間一長了狄仁傑這種人死了以後,武則天自然就感嘆看不透人心啊!


漩渦鳴人yy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是唐朝傑出的政治家。

狄仁傑經歷了兩個帝王時代:從唐高宗時代到周武則天時代。

“出將入相”對狄仁傑來說,名副其實,即出戰可為將帥,入朝可為丞相。狄仁傑文武兼備,有文韜武略之才。

676年,狄仁傑升任大理寺(相當於現在的最高人民法院)寺丞(相當於最高審判官);

688年,狄仁傑出任江南(今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江蘇省、湖南省、湖北省)巡撫使(相當於現在的省長級別),後出任豫州(今河南省)刺史(相當於現在的省長級別);

691年,升任地官侍郎(相當於現在的部長級別)。後又升任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和過去的宰相同級),這是狄仁傑初任宰相;

696年,契丹首領孫萬榮作亂,攻陷冀州(今河北省),一時間河北震動。為穩定局面,狄仁傑出任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帶)刺史;

697年,再次拜相,擋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進拜納言(出納王命);

700年,進拜內史(掌管法令、擬定文書),於同年9月病逝。

狄仁傑的仕途可謂是起起伏伏,這主要與當時的需要決定的。這出將入相的30年裡,他通曉吏治、兵刑等典章和法律制度;他德才兼備、剛正廉明、執法不阿、兢兢業業,政績卓著;他德高望重,勤政惠民,敢於直言相諫;他謹慎自持、從嚴律己,身為宰相之後,輔國安邦。他的政績可以說是功高蓋主。

正是因為狄仁傑有上述的秉性,不徇私枉法,不貪汙受賄,沒有私心雜念,一心為國為民,所以在他的一生中沒有召來災禍。


依然是我4863


狄仁傑能夠在宦海中三十餘載,功高震主,但得以善終是有原因的:

首先,狄仁傑為官始終心繫百姓,無論是在高宗時期還是在武則天當政期間都是如此,向皇帝提出許多事關百姓利益的建議。

其次,狄仁傑一生公正廉潔,不為自己謀私利,尤其是在其處理大量擠壓案件,涉案人員多達1.7萬,但卻沒有一人喊冤叫屈,足見其斷案之公正。

再次,狄仁傑始終忠君護國,無論是在高宗或是武則天時期,都是以匡正君王的不是,以維護國家的穩定為出發點。

最後,狄仁傑品德高善,雖遭陷害,也不損自己的名節,不為自己個人榮辱去爭,卻為了天下蒼生的利益,敢於犯言直諫,在當時有極高的名望。

總之,狄仁傑以其難能可貴的品質和高超的辦事能力博得了兩朝皇帝的賞識。


夢之1987


首先介紹下狄仁傑。狄仁傑(630~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時期政治家。

他出將入相三十載確實豐功偉績,但我個人觀點不能用功高蓋主來形容,至於為啥沒有召開殺身之禍我的分析如下:

一:狄仁傑一生確實為官清廉,為人更是公平正直,是個不可多得的忠臣,人才!

狄仁傑一生的官場生涯可以用起起伏伏來形容。調露元年(679年),狄仁傑改任度支郎中。垂拱二年(686年),狄仁傑被外放為寧州刺史。垂拱四年(688年),狄仁傑又被任命為江南巡撫使。同年九月,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成為宰相。長壽元年(692年)正月,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神功元年(697年),狄仁傑再次封為丞相。

通過以上可以看出,狄仁傑仕途一路坎坷。他曾多次被人誣陷,關鍵時刻又是他挺身而出,解除危機,最後又被提拔重用。狄仁傑骨子裡就是個好人,作為明君聖君武則天是不會輕易亂殺人的,狄仁傑做的一切她都看在眼裡!

二:狄仁傑並沒有屬於自己的軍隊,更本談不上威脅自己的統治。

狄仁傑一生正氣凜然,在官場上更是兩袖清風,一心為黎明社稷!他並不是什麼奸臣權臣,就算官做的再大,他也沒有實力去推翻政權,畢竟他都沒有一兵一卒,在軍隊控制權上壓根就沒有自己的勢力,武則天對他也就相當放心啦,狄仁傑對武則天來講根本構成不了威脅!所以自己也就沒有招來皇上的猜疑!

歷史上有很多皇上都是因為自己曾經的功臣功高震主,結果多疑並殺害了這些功臣。比如劉邦,朱元璋等等,但並不是說一旦功高蓋主,就一定會招來殺身之禍,畢竟還是要看人的!狄仁傑就是個特例!


舞動的史者


狄仁傑是我很喜歡的一個歷史角色,對於他的一生還是有過簡短的瞭解。

首先,狄仁傑並非出將入相三十多載,有很大部分時間他的職位並不是很高,而且經常被外放,也就唐高宗晚年和武則天晚年時期在朝堂內,官職高一些。

其次,狄仁傑宦海浮沉數十載,並非沒有什麼禍事發生,屢次被奸臣誣陷,甚至有一次差一點被冤死,若不是狄仁傑臨機應變,恐怕武則天時期又會多一個冤死的名臣。

再次,狄仁傑聰明睿智,剛勇卻不固執,他懂得投機取巧,是一個很會揣摩他人想法的人,但他為人正直,不會去做那些誣陷忠良之事。

最後,狄仁傑一生功勳卓著,他對於武則天雖然恭敬有加,但卻也一直謀劃著復興李唐,他城府之深恐怕除了武則天也沒有誰能與其相比了,兩個人更多的是一種利用加制衡的關係。


歷史小迷哥


狄仁傑正直,廉潔,又遇到了明主。


貝貝127554956


狄仁傑、為人剛正不阿、處事能力、斷案能力極強、卻沒有野心、忠心耿耿!情商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