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談《傳習錄》75.既要涵養省察,又要時刻正視和傾聽自己“未

【原文】問 : “伊川謂 ‘不當於喜怒哀樂未發之前求中 ’ 。延平 [ 1 ]卻教學者看未發之前氣象 。何如 ? ”先生曰 : “皆是也 。伊川恐人於未發前討個中 ,把中做一物看 ,如吾向所謂認氣定時做中 ,故令只於涵養省察上用功 。延平恐人未便有下手處 ,故令人時時刻刻求未發前氣象 ,使人正目而視惟此 ,傾耳而聽惟此 ,即是 ‘戒慎不睹 ,恐懼不聞 ’ [ 2 ]的功夫 。皆古人不得已誘人之言也 。

【註釋】[ 1 ]延平 :南宋學者李侗 ( 1 0 9 3 ~ 1 1 6 3 ) ,字願中 ,世稱延平先生 ,今福建南劍人 。程頤二傳弟子 ,主張 “理與心一 ” ,常教教人 “默坐澄心 ,體認天理 ” ,朱熹曾從遊其門下 。 [ 2 ]戒慎不睹 ,恐懼不聞 :語出 《中庸 》 :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 ,莫顯乎微 。故君子慎其獨也 。 ”意為君子在別人看不到聽不到的情況下也不忘時時檢點 、警戒自己 ,即慎獨 ,是儒家重要的存養方法 。

【講談】陸澄問:“《大學》裡講致中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伊川先生程頤教學生說‘不應該在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之前去求一箇中和的狀態’。而延平先生李侗卻教學生觀察感情沒有發洩出來之前的各種情形。他們的這些說法對嗎?”

宋明諸儒都認為“性即理”“心即理”。也就是說,理就在心性之中。程頤、李延平二人儘管求中見性說法不同,卻都是正確的。王陽明認為,追求中正平和既要像程頤所說的一樣在涵養上下功夫,也要像李侗所說的一樣在視聽觀察方面下功夫。

程頤讓人在涵養省察上用功。這個用功不是在喜怒哀樂“未發之前”就想著討個中正。如果是這樣那就錯了,把中正看成了一個目的,這本身已經不中正了。所謂涵養省察上用功,是“未發之前”保持正念,以中正的手段去所行所為。陽明先生說,程頤先生怕常人在未表現出來之前就去追求中正平和,從而把中正看做一件事物,如我先前曾說的把氣定當做中,所以讓人們只在涵養反省體察上下工夫。

李侗和程頤略有不同,他讓人時時刻刻觀察感情未發之前的各種現象,使人集中所有精力正眼去看,傾耳去聽未發前的狀況,這就是所謂的‘戒慎不睹,恐懼不聞’的功夫。陽明先生告訴陸澄,這些都是古人為了誘導學生存養天理迫不得已才說的話。

講談《傳習錄》75.既要涵養省察,又要時刻正視和傾聽自己“未

這段話不僅可以看做是陽明先生對《中庸》“中和”思想的註釋,而且也可以理解為理學“見性”學說的總結。它道出了宋明諸儒靜坐養心、求中見性思想的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