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樂——閣樓四處起笙簫,尤唱開元盛世曲

歷史悠久的古都西安是中國古代音樂藝術的集大成之地,這裡教坊雲集、樂種豐富,得天獨厚的人文環境孕育了舉世無雙的西安鼓樂,它見證了中國古代的音樂發展歷史,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

西安鼓樂——閣樓四處起笙簫,尤唱開元盛世曲

西安鼓樂起源於隋唐,歷經宋、元、明、清,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吸納融合多種藝術精華,集歷代民間音樂、民族音樂、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創作音樂於一體,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古典音樂形式,至今仍然保留著相當完整的曲目、譜式、結構、樂器及演奏形式。

西安鼓樂是我國古代音樂的重要遺存,曲目內容豐富廣泛,曲調風格靈活多變,曲式結構龐大複雜,豐富了中華音樂文化寶庫,一般的民間音樂無法與之相媲美。

西安鼓樂——閣樓四處起笙簫,尤唱開元盛世曲

2006年5月,西安鼓樂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西安鼓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西安鼓樂是將吹奏樂器、彈絃樂器以及擊奏樂器有機結合的大型合奏樂,演奏樂器主要有笛、笙、管、雲鑼、鼓等。鼓是重要的節奏樂器,作為樂隊指揮,統領音樂的節拍、節奏、速度、力度等。司鼓者是樂隊的領軍人物,在演奏時敲擊的鼓札段、鼓點構成了樂曲的核心。笛子在所有樂器中處於領奏的地位。雲鑼分很多種,如雙雲鑼、單扇雲鑼、三音雲鑼、引鑼、方匣子、海口子等,其中雙雲鑼在演奏中的運用較多,它既可以用來獨奏,也可以與其他樂器合奏,雖然它的演奏技法較難,但卻是最受聽眾喜愛的樂器之一。種類繁多的樂器構成了西安鼓樂演奏的基礎,也是西安鼓樂音樂表現力得以彰顯的重要手段和必要工具。

西安鼓樂——閣樓四處起笙簫,尤唱開元盛世曲


在演奏形式上,西安鼓樂分為坐樂與行樂兩類。

坐樂,顧名思義,是指藝人們在室內或院內,依次圍坐於桌案前進行演奏,演奏樂器多為不能輕易挪動的大件樂器。坐樂套曲首尾呼應、章法嚴密,曲體結構嚴謹,全曲由頭(帽)、正身、尾(靴)三部分組成,因此人們趣稱這種結構形式為“穿靴戴帽”。

坐樂嚴整精緻,表現手法紛繁多樣。演奏坐樂,常常是藝人們比賽技藝的場合,稱為“鬥樂”“對壘”“支桌子”“擺開”,比賽切磋,以促進演奏者取長補短,溝通學習。

西安鼓樂——閣樓四處起笙簫,尤唱開元盛世曲

行樂又稱“路曲”,是指在室外街道行進時或廟會場合演奏的鼓樂,藝人們需要在行進時攜帶樂器進行奏樂,因此樂器均為材質輕巧、方便攜帶的小件樂器,演奏的大多是小型散曲,以曲調為主,旋律優美細膩,節奏樂器也僅僅起到擊拍和伴奏的作用。

西安鼓樂——閣樓四處起笙簫,尤唱開元盛世曲

西安鼓樂的演奏團體多為各村、鎮、寺院、廟宇組織的鼓樂社。鼓樂社是社員日常排練、傳授技藝、組織演出以及參與樂社娛樂活動的機構,也是西安鼓樂樂種及音樂作品賴以生存、發展和傳播的基本群體單位。傳統樂社成員主要以民間草根階層的民眾群體為主,如工人、農民、小商小販、市民階層和道士、和尚等宗教界人士,他們在業餘時間,憑藉對鼓樂的濃厚興趣和守護傳統的責任心學練鼓樂。

西安鼓樂僧、道、俗各成一派,相得益彰。

西安鼓樂分僧、道、俗三個流派,各派有著不同的演奏風格,相得益彰,共同構成西安鼓樂的全貌。

道派鼓樂主要為城隍廟道士所傳,技巧嫻熟,講求“磨工加花”,風格溫和典雅,節奏平緩,似行雲流水,空靈玄妙。城隍廟位於西安古城西大街,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是當時天下三大城隍廟之一,統轄西北諸省,故稱“都城隍廟”。幾百年來,廟內道眾除了日誦早晚功課外,還堅持修習鼓樂。目前,廟內保存有明嘉靖年間、清道光年間樂譜13本,曲目曲牌300多首,旋律古雅,內容豐富。都城隍廟鼓樂社是西安地區歷史悠久、人數最多、頗有聲望的道派鼓樂社。

西安鼓樂——閣樓四處起笙簫,尤唱開元盛世曲

僧派鼓樂由一毛姓和尚所傳,鼓樂演奏者多為平民、僧人,演奏風格與其傳經、適應聽眾習慣有關,音調較高,粗獷敞亮,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僧派代表樂社有東倉鼓樂社、西倉鼓樂社、顯密寺鼓樂社、大吉昌鼓樂社。

俗派鼓樂則是由於僧派鼓樂中的一部分樂曲長期掌握在農民手中,在農村地區活動,與僧、道兩派相比,更多地吸收了戲曲、秦腔等民間音樂的元素,逐漸形成了音調高揚、粗獷渾厚、質樸而富有鄉土氣息的風格。俗派鼓樂代表樂社有周至南集賢東、西兩村鼓樂社和長安何家營鼓樂社。

西安鼓樂社是典型的音樂會社,主要是在廟會、祈雨、朝山進香、慶祝豐收等活動中,為本社區、本村或周邊村舍提供音樂樂事服務,其中廟會活動是西安鼓樂參與最主要的儀式活動。

在儀式活動中,鼓樂不僅具有可供群眾欣賞與娛樂的審美功能,更具有強大的實用功能。古樸深沉的吹打樂調、虔誠樸實的韻唱聲不絕於耳,通過吹奏鼓樂祈求豐收、平安、健康,以此酬神、娛人、樂己,是西安鼓樂最根本的社會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