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易》學簡介之漢:象數雄風

歷代《易》學簡介之漢:象數雄風

我們瞭解和學習《周易》,就不得不把歷代主要的易學源流、思潮和名家名著做個基本梭理,這樣便於我們從全局的角度去理解它的方方面面。

(一)

《周易》最初是卜筮之書,但它的地位很高。《周禮》上說:“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太卜是官名,在西周時,為六卿之一,僅次於三公,大概相當於現在部長的級別。太卜就是專門為國家大事進行預測的“卜筮部長”。因此《周易》這門學問在西周之前都是由天子的卜筮之官專管的,一般人無緣接觸。

劉大鈞先生的考察認為“至戰國時代,《周易》而得傳播範圍已經有所擴大。但是它流入民間,起碼已是春秋末期的事了”。當時的讀書人要學的經典是《詩》、《書》、《禮》、《樂》,《周易》還不包括在內。這恰恰是《周易》的幸運,後來秦始皇“焚書坑儒”,讀書人所念的經典都被燒掉,但是《周易》被認為是“筮卜之事”而得以保存下來

到西漢時,統治者為“焚書坑儒”平反,就把儒家又抬出來。到漢武帝時就直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了,因為孔聖人為《周易》作“易傳”,它被列為學官的經書之一,能通一經的人不但可以免去徭賦,還可以做官。這樣學習《周易》直接與個人的生活和仕途產生聯繫,它的學術地位也火箭一般的上升,一躍而成為六經之首。後世治《易》也莫不以孔子為尊。

下面我們來看看漢人發達的“象數易學”是怎麼回事。

(二)

《周易》因為是“卜筮之書”未遭秦火焚滅,但到了漢初傳易的也只有一家,這個人叫“田何”。據說孔子傳授的易,經過六代人傳到了田何。

田何繼續往下傳,逐漸又成三家:施仇、孟喜、梁丘賀。這三家之《易》當時都是列入“學官”的。什麼是“學官”?它是指古代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通俗點說就是得到皇家認可的、拿著國家俸祿開展教育事業的文人官員。漢代開始設“五經博士”,就是《易》、《書》、《詩》、《禮》和《春秋》這五個學科博士,博士就是“學官”的頭銜。

但是“學官”與我們現在的教師不同,說“博士各以‘家法’教授弟子於太學。師生傳授之際,要遵守一定的師生關係,不能混亂,這叫作‘守師法’和‘守家法’。先有師法,然後有家法。師法,指一家之學創始人的說經;家法,是指一家之學繼承人的說經。例如董仲舒通公羊學(《公羊傳》是註釋《春秋》的名著),立為博士,他的說經即為師法。再傳下去,其弟子更為章句,又衍出小的派別,如“顏氏公羊”、“嚴氏公羊”,就是家法。如不守師法、家法,非但不能任為博士,即使已任為博士,一旦發現,也要被趕出太學。如西漢孟喜從田王孫學《易》,即因不守家法,不得任博士。博士秩卑而職尊。於教授弟子外,或出使,或議政,往往是擔當國家大事。”(百度百科)

我喜歡把古代列入學官的學科稱為“官學”,因為它就是由統治者舉辦和管轄的、旨在培養各種人才的學校系統。

歷代《易》學簡介之漢:象數雄風

京房

西漢之易,除了上述的施、孟、梁丘三家之外,還有一家也列入了學官,那就是“京氏《易》”。京氏就是京房,他的老師是焦延壽。喜歡易經的人大多知道《焦氏易林》這本書,也是有名的占筮書,就是他寫的。焦延壽的老師是孟喜,這樣來說,京氏《易》本屬施、孟、梁丘三家當中的孟氏《易》,為什麼要單獨列出來呢?《漢書•儒林傳》上說,漢代諸家之《易》都是從田何傳下來的,基本差不多,唯獨這個京房以納甲、八宮、世應、飛伏、五星四氣等妄言災異,與各家不同,所以獨立成一家。

到了班固寫《漢書》的時候,那時的易學已經有十三家了。但是由於施、孟、梁丘三家源於田何,當時影響極大,在《漢書》中排在首位。不過遺憾的是,這三家之《易》都失傳了。當中的孟氏《易》由於虞翻五世家傳,延續時間較長,一直傳到了唐代,但是到宋代也全部亡失了。現在能看到的不過是零星地散落在漢、唐、宋諸書中片言隻語。另外一家的京氏《易》也好不了多少,遺文不過數十條,都難窺全貌了。

不過,京氏對於《周易》的註解之文雖然遺失,但其所用的占筮之術---

納甲六爻,卻在後世廣為流傳。現在市面上用三個硬幣搖卦佔測的方法就是京房的遺法。

當時除了上述四家“官學”之外,民間還有費直高相這兩家“野學”。費氏所傳的《易》本與上述四家又不同。在漢代,經學有今、古文之分,四家官學的都是今文之易,費直傳的是古文之易。

(三)

到了東漢,受神秘玄虛思潮的影響,讖緯開始流行。“讖”是一種隱秘的語言,假託神仙聖人,預決吉凶,告知將來人事。“緯”是相對“經”而言的,緯是經的分支,由經推演出的其它意義(緯者,經之支流,衍及旁義)。讖緯大概就是假借、附和經文而造出一些玄玄乎乎的預知後事的言論或書籍,基本上認為是迷信一類的東西。不過這個也有點不太好說,比如六祖惠能得了五祖弘忍的衣缽之後下山,因為知道有人要來追殺,五祖就囑咐他將來要“逢懷則止,遇會則藏”。就是說逢到“懷”這個地方就可以停下來,遇到“會”的時候要躲藏起來。後來慧能大師走到廣西懷集縣時就不往前再走了,又走到廣東的四會縣時就隱身起來,一隱就是15年。正應了那句“逢懷則止,遇會則藏”的讖語。

跑題了,再說到了東漢,讖緯流行。那時就有很多讖緯的文字進入到解析《周易》的書中來,《易緯》就是那個時期的作品。這時上面說到的四家官學《易》已處於衰弱的狀態,倒是原本在野的費氏《易》經過馬融、鄭玄和荀爽的作傳、作注,在東漢佔據強勢地位。

總體上說,東漢的《易》比較系統的有三家,分別是鄭玄、荀爽和虞翻。鄭玄和荀爽傳的是費氏《易》,虞翻傳的是孟氏《易》。下面大概介紹下這三人。

(四)

歷代《易》學簡介之漢:象數雄風

鄭玄

鄭玄自小就是神童,勤奮好學,對文理兩科都很感興趣。據說他八九歲就精通算術,十歲出頭就通曉《詩》、《書》、《易》、《禮記》、《春秋》這些經典了。並且,他還喜歡研究方術,比如占候(觀天象預測)、風角(通過望氣和觀察風雲的變化進行預測)、隱術等等。這些都需要有豐富的天文地理知識。

鄭玄治學以古文經學為主,兼採今文經學。他遍注儒家經典,以畢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遺產,使經學進入了一個“小統一時代”。著有《天文七政論》、《中侯》等書,共百萬餘言,世稱“鄭學”,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

鄭玄注《易》雖用費氏的古文易,也採用今文的。他解析《周易》除了用“互卦”、“消息”推求卦象外,還用“爻辰”學說。“爻辰”解《易》的最大特點就是結合了天象星辰,很符合古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畫八卦的記載。具體點說就是用十二辰、二十八宿和四方五行,卦氣,十二屬相等相值來解釋卦爻辭的由來。這個比較專業一點,以後專門寫篇文章論述。

(五)

歷代《易》學簡介之漢:象數雄風

荀爽

東漢末年另一個傳習費氏《易》的大家就是荀爽。荀爽是著名的經學家,名士荀淑的第六子。他自幼聰敏好學,潛心經籍,刻苦勤奮。漢桓帝在位時曾被太常趙典舉為至孝,拜郎中,對策上奏見解後,棄官離去。為了躲避第二次“黨錮之禍”,他隱遁漢濱達十餘年,專以著述為事,先後著《禮》、《易傳》、《詩傳》等,號為“碩儒”。

荀爽解易的特點是用陰陽二氣的升降和交通交感的方法。他認為純陽純陰的乾、坤兩個卦體是代表天地生成萬物的根源,天地交而萬物生,所以其它的震、巽、坎、離、艮、兌六卦是通過乾、坤的“交互”、“交通”而生成的(乾坤生“六子”之說),然後這“六子”又生成56卦。這樣就是:2(乾、坤兩卦)+6(六子)+56=64,64卦之間存在著以乾、坤為根源的生成關係。這是先秦“卦變”思想的體現,與《周易》中“觀變於陰陽而立卦”、“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等章句頗為相符。

為此,劉大鈞先生做了詳細的考察和例證,結論是“荀氏卦變之說並無統一的法式”,就是說他的“六子”生56卦的說法有破綻。但不論如何吧,荀爽的易學成成就在當時影響力還是很大。

(六)

歷代《易》學簡介之漢:象數雄風

虞翻

同時期另一位也以“卦變”解《易》的名家是虞翻。

說到虞翻,大家很容易想起《三國演義》中那段“舌戰群儒”的戲,說諸葛亮與東吳一幫謀士們論辯對曹操的政策問題,這幫謀士以張昭為首,還有虞翻、步騭、薛綜、陸績、嚴畯、程秉等人。他們被諸葛亮辯得落花流水、啞口無言,當中虞翻的表現就像草包一樣。當然,歷史上的虞翻不是這樣的。

虞翻是浙江餘姚人,世人多知他經學造詣深厚,尤其精通《易》學(五世家傳孟氏《易》),大多不知道他武藝也十分高強。《三國志》上說“翻能步行,日可三百里,自征討以來,吏卒無及翻者,明府試躍馬,翻能疏步隨之”。說他徒步一天能走三百里,要在今天肯定是馬拉松冠軍;還說他“善使長矛”,就是長槍一類的武器。由於虞翻文武全才,被孫權招致麾下,是東吳集團的智囊團精英之一。孫權曾稱讚他“可與東方朔為比矣”!

虞翻講卦變,不少地方沿襲了荀爽之說,但比荀爽更系統更完備。他的卦變仍是以乾、坤二卦為根源,但由乾、坤生出的是“十闢卦”(不是“乾坤‘六子’”),然後再由“十闢卦”變出52卦,這樣2+10+52=64卦。他還以六爻的升降、上下、旁通和消息來談卦變。

可是,考證的結果也不是完全按照這個邏輯來的,所以“卦變”一說始終不能圓滿,後來宋人李之才、朱熹對“卦變”又進行了研究。

除了“卦變”外,虞翻解《易》還有一大特色,就是用“納甲”。“所謂‘納甲’說,是以月亮的晦朔盈虧以象八卦,再納以天干,以此顯示八卦消息,使其‘不失其時,如月行天’”(《周易概論》)。通常認為“納甲”之說始於京房,但從《周易》的一些卦爻辭看,可能源頭還在先秦。

(說明一下,但凡文中所提及的“爻辰”、“納甲”、“卦變”、“卦氣”“陰陽升降”、“闢卦”等等的,皆屬具體的象數釋易範疇,以後會撰文逐個介紹。本文及其系列是《周易》的歷代簡介,專業的東西就不在裡面解釋了。)

此外,虞翻還以當時流行的“卦氣”之說解《易》。它主要以24節氣、72候和每卦“六日七分”來記錄和解釋地球上的各種自然現象,屬於曆法知識,在我國古代農耕社會指導農業作業實用性極強,十分重要!

由於虞翻是“象數”派的名師,他佔測的本領也相當了得。據載關羽敗走麥城時,孫權令他佔了一卦。虞翻看了卦象說“不出二日斷頭”。果然關羽被殺。

(七)

東漢人說《易》還有其它方法,比如“蒙氣”、“十二禽辰”等等的。從我們介紹的東漢人治《易》的情況看,似乎最為發達。實際不然,東漢的《易》學沒有西漢發達。不過,西漢的《易》學資料基本亡佚,今天所能見到比較系統的還是東漢的了。

《周易》的“觀象繫辭”,本來“象”是指八卦之象,最權威的就是《易傳》“說卦”中所列之象。但這些用來解《易》遠遠不夠,後來漢人補充了許多“逸象”,荀氏九家“逸象”有31種,虞翻所傳的孟氏《易》取象有331種。可是還不能很好的解釋《周易》,不得已又用卦變、爻變等等來解。至京房又出“納甲”法,他的八宮體系非常可觀,將陰陽、五行、六親、世應、飛伏、遊魂、歸魂,以及月建、運算、二十八宿等陰陽術數,統統納於八宮卦六十四卦中,形成了一個龐大、複雜的象數體系。然而,這些仍不是盡頭,由於漢代的象數愈演愈繁,“如干分枝,枝又分枝,枝葉繁滋,浸失其本(《經學歷史》)”,“以此繁瑣眾多的取象,一一比附《易》文而解之,遂置《周易》於絕境了”(《周易概論》)。

漢《易》,真是成也“象數”,敗也“象數”!也就為後人王弼的“掃象”奠定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