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得志的李鴻章如何一步步成長為封疆大吏的?

李鴻章是晚清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也是極具爭議的一個歷史人物。關於少年得志的李鴻章如何一步步成長為封疆大吏這個問題,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少年得志的李鴻章如何一步步成長為封疆大吏的?

李鴻章


李鴻章良好的出身和個人努力是重要的先決條件

李鴻章出生在一個世代耕讀的家庭中,祖父李殿華雖然沒有做官,但卻是一個醉心科舉的讀書人,而且至少可以算箇中農家庭(家裡有幾十畝地),科舉不順之後在家開館教學培養子孫。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雖然在清朝歷史上沒有他兒子名氣大,但是大器晚成的他通過科舉考中進士,而且在京城六部當中任職,妥妥的京官一名。由此也可以看出李鴻章是妥妥的“官二代”,這一家庭出身和“官二代”身份也使他可以接受良好的啟蒙教育,併為他通過科舉之道來開啟仕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當然李鴻章的成功決不僅僅是憑藉他“官二代”的身份,而是紮紮實實靠個人努力取得的。道光二十年(1840年)17歲的李鴻章考取秀才,三年後李鴻章被廬州府學選拔為優貢(即優秀學生)推薦入京城的國子監(這個優貢是很難得的,三年選一次,每個省只有幾名)。選為優貢的第二年即1845年,李鴻章參加順天府的鄉試,考中84名舉人;同年參加乙丙科會試落榜,兩年後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會試中進士列二甲第十三名。考中當年只有24歲,比他父親中進士的時候年輕13歲,比他老師曾國藩中進士年輕三歲且少考一次。由此足見李鴻章個人的努力。

少年得志的李鴻章如何一步步成長為封疆大吏的?

年輕時的李鴻章


家庭良好的關係網鋪就了李鴻章日後事業發展的成功之路

李家雖然不是豪門貴族,但是李文安、李鴻章父子卻因科舉等因素經營出了一個良好的關係網。

  • 首先李文安中進士的1838年戊戌科,出了不少後來影響清朝政壇甚至中國歷史的厲害人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曾國藩。李文安和他們同年考取進士,當時這種關係就叫同年,李鴻章也可以順理成章的成為他們的年家子從而得到這些長輩的教育和照顧。
  • 其次李文安長期在京中六部任職,為人忠厚正直有長者之風,政聲卓著。因而結交了一批在朝中為官的士大夫階層。李鴻章初到京城,就被父親帶著結識了這些人物,為日後李鴻章進入仕途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 最後李鴻章本人參與的鄉試和會試兩科中也是人才濟濟,李鴻章與這些同年也一直保持良好的關係,這些人很多都成為李鴻章後來在政壇的得力助手和支持者。看看這些人的名字你就知道李鴻章的同年有多牛:郭嵩燾、沈葆楨、沈桂芬、張之萬、馬新貽。

良好的家庭出身,加上李鴻章個人的好學上進,再輔之以李氏父子經營的良好關係網。即使沒有後來風雲際會的歷史機遇,李鴻章也大概率可能以清貴的科舉仕途走上封疆大吏或者封侯拜相的光輝前途。

少年得志的李鴻章如何一步步成長為封疆大吏的?

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帶來的歷史機遇是李鴻章平步青雲的重要契機

可以說,不僅僅是李鴻章,包括曾國藩為代表的湘系集團和李鴻章為代表的淮系集團都是因為太平天國運動帶來的歷史機遇才能走到歷史舞臺的中央,深深影響了晚清政壇。

  •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以後,滿清政府的常備軍根本無法抵抗太平軍的進攻,面對太平天國運動的洶湧之勢,當時的咸豐皇帝不得不允許大清朝的官員到地方自辦團練以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這種情形在中國歷史上不是沒有出現過,許多朝代面對無法遏制的起義叛亂時,也經常採用這種方式來應對。典型的就是東漢末年東漢朝廷無法撲滅黃巾軍起義時也採用了類似的辦法,而後來的東漢末年直至三國的割據軍閥也大都源於這些自辦團練性質的武裝。
  • 李鴻章父子回鄉自辦團練鎮壓太平天國,大體上講敗多勝少,但是李鴻章在戰火中鍛鍊了自身的能力,尤其是統兵能力。而且李鴻章還在籌辦圖練和與太平軍作戰的過程中瞭解和結識了日後許多他的支持者和助手,這些人後來都成為了淮軍骨幹。

曾國藩的教育和扶持是李鴻章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正如剛才所說,太平天國的機遇不是隻針對李鴻章個人的 ,李鴻章能夠抓住這個機遇脫穎而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老師曾國藩。

李鴻章第一次會試落榜後,就以年家子的身份拜入曾國藩的名下學習,和郭嵩燾、陳鼐、帥遠鐸等人一起被成為曾國藩的得意門生。在回鄉自辦團練五年後,李鴻章的團練部隊基本被太平軍打光打散,1859年無奈的李只好進入老師曾國藩的湘軍幕府。而此時的曾國藩已經是清軍鎮壓太平天國的主力——湘軍的創建者和領導者。李鴻章進入曾國藩的幕府後,他的老師曾國藩又和當年教育指導李鴻章參加科舉考試一般,悉心調教李鴻章的統兵作戰和為官之道,從而使李鴻章日益成熟。

後來李鴻章組建淮軍的過程中,曾國藩不僅盡心保舉(淮軍初成後李就保舉為江蘇巡撫),同時更是不遺餘力的支持。淮軍初建時,曾國藩慷慨的撥出8個營(其中包括兩個親兵營和悍將程學啟的開字營)給李鴻章,要知道當時組建的淮軍一共才13個營。如果不是這份師生感情估計曾國藩不會如此大方。

少年得志的李鴻章如何一步步成長為封疆大吏的?

淮軍


把握住援救上海的機遇是李鴻章步入巔峰的關鍵一步

成功總是要給有準備的人,李鴻章父子的早期經營加上回鄉自辦團練的經驗,還有身為安徽人,這些因素綜合到一起,終於讓李鴻章得到了一個天賜良機。

1860年,太平軍二次擊破江南大營,清政府在江南的機動部隊只剩下曾國藩的湘軍,江南的士紳地主紛紛逃往上海,他們害怕太平軍攻打上海,於是自發組織起來向曾國藩求救,而且富裕的江南士紳出了血本,提供了豐厚的軍餉。

曾國藩頗為意動,但是統領湘軍主力的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一心要攻佔天京拿下首功,對單獨帶兵援救上海根本沒有興趣。曾國藩手下的另一名將陳士傑也推辭了這一任務。而李鴻章則欣然接受了組建新軍援救上海的任務。當然這裡也有兩個因素很關鍵,一是醞釀組建新軍的時候,李鴻章父子的團練舊部可以迅速召集,而且當時這些舊部中的骨幹分子也積極聯絡湘軍;二是當時上海的士紳地主們推舉的代表錢鼎銘與李鴻章關係良好(錢李二人的父親都和曾國藩是同年考取的進士)。最後是左宗棠當時也剛剛組建楚軍,曾國藩打算讓他領兵到江西安徽作戰,後來又安排左宗棠進軍浙江,其中可能也有些許偏向李鴻章吧,畢竟李鴻章是自己的學生不是嗎?

就這樣,組建新軍援救上海的差事就落到了李鴻章的頭上,表面上看上海已經是被太平軍包圍的孤島,援救上海看起來也不是什麼好差事。但是李鴻章顯然從中看到了機遇:

  • 一是上海在當時的地位已經非常重要,江南士紳齊聚於此,為保住他們的財產和身家性命,這些人願意出血本。從而也就能使援救上海的新軍獲得豐厚的軍餉和物資。事實也證明李鴻章進入上海穩住陣腳後,立即獲得了這些士紳的大力支持,淮軍也立刻從“花子軍”變得財大氣粗起來,不僅部隊迅速擴編,而且也購置了大量武器裝備,戰鬥力大幅提升,李鴻章也藉此在清軍和清廷中有了更高的地位。
  • 二是上海有眾多洋人居住,這裡也有著許多洋人的產業,可以說是他們在華利益的所在之地。而且當時的外國列強已經開始轉變態度,逐步加強介入。同樣為了保護他們的利益,外國列強不僅組建洋槍隊參戰,同時不少外國軍官進入淮軍,從而提升了淮軍的軍事水平。

藉由這次援救上海的契機,李鴻章不僅成功組建了淮軍,而且利用江南士紳提供的財物,和外國列強的幫助,使得他的淮軍一躍成為當時中國最具近代化水平,洋槍洋炮最多,戰鬥力最強的武裝力量。這也是日後李鴻章在晚清政壇的最大資本,也是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後清政府的國防軍的主體。

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風格使得他深得清廷的器重

太平天國被鎮壓後,清廷已經不可能忽視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等人的實力和威望,對他們的加官進爵也是必然的。因而以他們為首的湘系、淮系勢力就開始深深影響晚清政壇,當時的封疆大吏大多數都出自這兩個勢力。

但是在這些人中李鴻章又是最受重用的,究其原因應該是李鴻章經世致用和實用主義的處事風格。雖然曾國藩名望最大,可以說是再造河山,但也正因如此,他深受清廷的忌憚和提防,而曾國藩也深知這一點,因此在戰後就開始有意識的隱退。再加上曾國藩一生愛“名”,愛惜羽毛的曾不可能會為了清廷損害自己的名聲,因此他就不適合作為當時清政府的支柱。而左宗棠也一樣,他的士大夫情節使得他也不是很受清廷喜歡。而李鴻章的靈活和實用主義的風格,使得他備受慈禧的寵信。

勇於任事、精於政事、擅長外交、能夠背鍋同時又是太清國防軍主體——淮軍的創始人和領袖,這些特質綜合在一起,李鴻章想不被重用都不可能。

綜上所述:良好的出身和關係網、對機遇的把握再加上自身的努力等這些因素的綜合影響下使得李鴻章成為晚清重臣。其實這些因素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對所有取得成功的人士都是非常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