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人”概述

山東人忠厚直爽,外粗內秀,講義氣,受儒家文化的薰陶,特別講究人際關係和尊卑等級,愛走上層路線。山東人重,地域自豪感強,不僅在現實中到處認老鄉,在網上“老鄉”也成為聚眾的招牌。 實實在在的山東人——與山東人有過接觸或交往的外地人對山東人的描述總是:憨厚而寬容,樸實無華,真誠坦率,樸素爽直,善民寬厚,樸實的就像一棵紅高粱。也許有的精明小氣的人會把山東的這種“實在”看成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從頭到腳是根直線,沒有一點思想。要是這樣,那就是大錯而特錯了!山東人是有思想的,只是缺少太多的機智罷了,說白了,就是有經商之能卻不精於此道,有文化卻不善於辭令。

中國“山東人”概述

山東地方戲曲如呂劇,山東梆子,山東快書的人,相信一定會感到這些戲曲除唱腔優美外,還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即語言質樸,爽快,它們既沒有京劇的貴族氣,也沒有越劇的書卷氣,只是用爽快的語言道出普通百姓的生活,真要說的話它有的恐怕也只是這一股股的憨氣吧。 論酒量,山東人算不上天下第一,他們絕對喝不了東北人和新疆人那麼多,但如果他們與東北人和新疆人坐到一塊,不知底細的東北人和新疆人一定會甘拜下風,原因是山東人喝酒,能喝八兩,絕對不喝半斤,用酒場的話說就是喝酒不膠泥,酒風硬朗,想當年武松路過景仰崗,人家三碗不過崗,他卻連幹數碗,照過不誤,真是豪邁無比,而這種爽快,豪邁的歲月抹不盡,洗不掉的。

山東人特別重視老鄉關係,在大學校園中,每到星期日山東籍的同學你來我往,共同的生活地域,共同的生活背景和氛圍,共同的鄉音,使這些出門在外的齊魯學生們在相互交流中既找到了親切感,又驅逐心中的寂寞。山東的文化離不開孔夫子,山東人的性格與他老人家也密切相關,孔夫子教誨人們要“忠義信勇”,給人深刻的還是那一股子的豪氣。 人常說:“自古山東出好漢”,大概是因為山東人都具有忠誠不二的天性,忠誠一直被山東人當作美德來頌揚,忠誠是一種品格,是山東人的品格,給世人印象最深的,當屬以山東的農民起義為背景的兩部英雄傳奇小說——《水許傳》和《說唐》,起義的主要領導人物及著名英雄都是山東人,這些英雄好漢從根本上說在骨子裡喜歡的還是這些人的重義氣,而義是什麼?孔子,孟子解釋的最為清楚,義的表現,即為忠於朋友,同生死,共患難,為朋友兩肋插刀。忠誠構築了山東人生生不息的本質,而這忠誠的信念厚厚地參透沉澱在山東人的心靈深處,一旦他們認準了值得為之忠心耿耿的事或人,就會忠誠有加,不會有絲毫懈怠。

吃苦一族——不必王婆賣瓜,外國人的話最有說服力,一個德國人說,沒有比山東人更優秀的鐵路工,礦工了,因他們能承受任何艱苦,山東人,可謂是“吃苦一族”,是中國人中最能吃苦耐勞的群體。也許是艱苦卓絕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培養了山東人強壯的身體和堅強的意志,從而使山東人有足夠的智力,體力來承擔艱辛和困苦。山東人這種吃苦的能力既有自然環境磨練的結果,也有天性遺傳因素,更有文化,精神的教誨和榜樣的力量。

有人說山東人頭腦死,他們除了苦幹外,就是苦幹,不知巧幹,其實只是厚實純樸使山東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顯得不夠靈活精明,山東人不會將政策變通使用,不會打擦邊球,別說擦邊球,就連偏一點的球也不會,政策邊界對山東人來講是明確的,誰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他們只知道借鑑別人的成功經驗,並使之發揮到及至,缺少創新性,就連這魯菜中也專門有一“四平八穩席”,就是要人們規規矩矩,不要冒險從事,山東人也就成為維護著忠,義,信,勇的信條和理想的“守舊”的山東人了。

山東人可以吃苦,但絕不可以冒險,於是,山東人寧肯穩坐家中吃煎餅,也不肯出外找尋金米粒!沒轍。

山東商人的掘金論——幾千年來,山東出了無數經邦治世的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大軍事家和豪情沖天的大文化家,大藝術家,從春秋首霸齊恆公和孔子,孫武,吳起,墨子,孫臏,扁鵲到秦漢的蒙恬,田橫,東方嗍,從三過兩晉南北朝的孔融,諸葛亮,到隋唐的房玄齡,黃巢,從宋金元的宋江,辛棄疾到明清的戚繼光,蒲松齡,上下兩千年竟真沒有一個是值得一提的大商人,這些人馳騁于思想政治軍事領域中,成一代豪傑,竟沒有一人能在經濟領域中一顯身手,成一代實業大家的,實在令人費解。山東人不出大商人並不是由於山東人天生不善於經營,要究其原由,這儒家文化長期禁止和近代山東經濟受帝國主義列強控制可能要算是罪魁禍首了,可以想見,儒家人多勢大,連被馬克思稱為不可戰勝的新生事物,與之相牴觸,也免不了有滅頂之災,傳統觀念使山東人普遍認為經商致富是“背德”的可恥之事。

山東人用自己的行動,近幾年來常聽人們議論山東經濟發展快的原因,有人說,山東發展快,是因為山東人的屁股下面坐著寶;也有人說,廣東靠開放,北京靠中央,山東靠老鄉,既然有人這麼說,看來是有點道理。

全國十大馳名商標名牌產品中,山東的產品就佔百幾項,青島啤酒,海爾電器,小鴨牌洗衣機,在全國百強縣中,山東佔了23個,近四分之一,諸城實行貿工農一體化,實行商品生產大合唱,壽光的全國蔬菜批發市場等,常常見諸報端,山東人搞宣傳,吸引外資可謂是水銀落地,無孔不入,濰坊本不太有名,既沒什麼富礦,又無顯赫的地理位置,但硬是搞了一個國際風箏節,而且越辦越紅火,弄的全國和世界都知道山東有個濰坊,文化資源比較缺乏的魯西南地區,並沒有難倒當地的人民,他們“冒天下之大不違”,居然搞了個“蟋蟀節”,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的是為了吸引外資,舉辦商品貿易洽談會,提高知名度。 山東人還是十分有膽識和魄力的,這一切的發跡都源於觀念的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