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話不是直,是刺


你說話不是直,是刺

讓經典開啟智慧

人世間所發生的事,都是因人,因時而異的。也就是說,有些事情,同樣的環境,同樣的條件,換一個人或者換一個時間,結果可能就完全不同。所以成功者都深諳因人而異之道。針對不同的人群,他說話的方式、內容、技巧可能完全不同。

話要因人而異,必須考慮幾點因素:聽者的文化知識水平。文化知識水平不同,對說話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比如要表述對社會嫉賢妒能現象的認識,聽者為知識分子,可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高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眾,眾必非之。”但這話就不能再照搬講給文化水平不高的聽眾,而可以說“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這樣的俗語,對方會更容易接受,講話才會有效果,激勵人同樣如此。

聽者的個性性格。對方性格外向,透明度高,可以多激勵他,他會很自然接受;如果對方比較內向、敏感、較嚴肅,你過多地激勵他,會使其認為你很輕浮、淺薄。因此,在讚揚對方時要注意這一點。

你說話不是直,是刺

聽者的心理特點和情感需求。交談雙方各有慾望,要迎合對方的需求講激勵的話。一個不喜歡淑女型、個性鮮明、男孩子氣十足的女子,你誇她如果長髮披肩、長裙搖曳,定會婀娜多姿,美麗迷人,她也許不會感激你,還有可能罵你多管閒事。如果瞭解她的心理,誇她短髮看起來又精神又有活力,她一定會開心。

聽者的性別特徵。與不同性別的人講話,應選擇不同的方式。對體胖的女子,你說她又矮又胖,一定會令她反感;但你誇她一點不胖,只是豐滿,她會得到幾分心理安慰,不會因為自己胖而自卑。而對同樣體形的男子,你說他矮胖子,他也許只是置之一笑。

聽者的年齡特徵。你若想打聽對方的年齡,不同年齡要採取不同問法。對小孩子可以直接問:“今年幾歲了?”對老年人則要說:“今年高壽?”對年齡相近的異性不可直接問,要試探著說:“你好像沒我大?”對年紀稍大的女性,年齡更是個雷區,問得不好討人厭。一個40歲的中年女子,你開口道“快50了吧”,對方一定氣憤不已,你小心地問“30出頭了吧”,她一定會心花怒放,笑逐顏開。

你說話不是直,是刺

聽者的心境特徵。俗話說:入門休問枯榮事,觀看容顏便得知。在激勵別人時,要學會察言觀色。一個為事業廢寢忘食的年輕人,便可以稱他“以事業為重,有上進心”;一個為了債務焦頭爛額,心緒不寧的企業家,你誇他“事業有成,春風得意”,對方也許會認為你是在講風涼話,這種話便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除了以上因素,還要考慮不同職業、不同宗教信仰等因素。列寧說:“對馬車伕講話應該不同於水手,對水手應該不同於對排字工講話。”陳毅某次出訪東南亞,一宗教界人士送他一尊菩薩,他見機謝道:“有了菩薩保佑,我更不怕帝國主義了。”這裡陳毅借用宗教術語,顯示了對宗教的尊重,對宗教界人士的謝意,有深意而不乏風趣幽默。

有的人說話、做事不分對象,心裡想什麼就說什麼,可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得罪了許多人,給自己製造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甚至還會造成一些無法挽同的損失。只有掌握了因人、因時而異的說話技巧,在交往中遇到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迎合對方的心理,從而博得對方的好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你說話不是直,是刺

鬼谷子講: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

俗話說: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對於人也一樣,世界上也沒有性格相同的兩個人。所以,我們必須要學會看人說話,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