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孟嘗君為什麼要收留會學雞叫的人和偷東西的人做門客?

戰國時期,一些國家的重臣喜歡結交和收養有一定本領的人當“門客”,為其出謀劃策,並藉此提高自己的聲望,維護和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社會上形成了“養士”的風氣。當時,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趙國的平原君,收養的門客都很多,被稱為“戰國四公子”。

孟嘗君是齊國的宰相,名叫田文,他的門客身份多樣,而且數量可觀,號稱賓客三千。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

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麼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賓客全都軟禁起來,只等找個藉口殺掉。

孟嘗君派人向秦昭王的寵妃求助。寵妃答應了,但條件是要用齊國那件天下無雙的白狐裘作為報酬。這可讓孟嘗君為難了,因為他剛到秦國時,就把這件白狐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客對他說:“我能把白狐裘偷來!”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

當天夜裡,這個門客藉著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鑽進儲藏室把那件珍貴的白狐裘偷了出來。寵妃見到到手的白狐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等人的念頭,並準備過兩天為他們餞行,送他們回齊國。

齊國孟嘗君為什麼要收留會學雞叫的人和偷東西的人做門客?

位於河南新安縣的函谷關遺址,目前僅存關樓、雞鳴臺、望氣臺等遺蹟。

孟嘗君怕秦昭王改變主意,不敢再等,便立即率領門客們連夜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正值半夜。秦國法律規定,函谷關每天雞叫時才開門,此時正是夜半,雞怎麼可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喔,喔,喔”幾聲雄雞啼鳴,緊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善於學雞叫,而雞是隻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守關的士兵聽見雞叫,只得起來打開城關門,放孟嘗君一行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但孟嘗君及手下眾人已經出關多時了。

孟嘗君就是靠著這樣兩位雞鳴狗盜之士才免於被殺,順利逃回了齊國。可見即使是有小本事的人在關鍵時刻也能派上大用場。

內容來源:《中華文化十萬個為什麼——華夏曆史》中華書局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