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香港電影已經沒落了,難道香港真的沒有年輕演員了嗎?

四維山人


現在香港電影的發展已經走過了黃金時期,近幾年來已經很少出現好看的港片了,有觀眾質疑香港電影的落寞,說起原因有很多方面。

最明顯的原因是當年陪伴我們度過美好童年的香港電影演員已經變老了,很多老一輩的演員只能跑來大陸靠剩下的一點點熱度賺錢。

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現在電影市場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內地巨大的市場吸引香港的導演和演員過來大陸拍電影,為了取得好的票房,劇情和演員班底只能根據內地觀眾的口味來調。

比如現在很多電影不得不安排小鮮肉來演,因為他們是流量擔當,演技不行但最起碼有票房的保證,但最終評價一部電影的好壞還是由觀眾說了算。





苦行僧阿健


香港電影的衰落肯定不止一個原因,是多種情況下的造成的結果,下面我就來說下我個人的見解。

1、經濟的發展:我們先看一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電影開始為香港電影黃金期的奠基,那個時候香港還是英國殖民地,經濟發展快,推進了電影的發展,而那時候內地包括亞洲各國韓國、日本、印度等國家都比較落後,而美國電影那時候還沒有普遍進入亞洲市場,香港是一枝獨秀,現在世界經濟普遍發展起來,電影市場普遍發展,香港電影不再是一枝獨秀。

2、政治的變化:香港在1997年迴歸,正式回到祖國的懷抱,香港和大陸走動便利起來,加上香港地小人少的原因,很多香港藝人開始來到內地發展,香港電影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少,而且一些影星更是走向了國際,這樣的情況下,香港這個“小地方”已經滿足不了他們了。

3、文化的傳播:首先現在世界發展都很快了,各國的電影文化進步和傳播飛快,各國電影進入中國市場,這不單單是對香港電影的衝擊,也是對中國電影的衝擊。香港自己的電影文化明顯已經跟不上電影文化的大發展,香港電影的沒落是必然的。



李強聊娛樂



我得有個家


紅樓夢裡探春說過一番話“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進來,一時是殺不死的,必須是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一個行業也是如此,行業的沒落的結果一定是內外兩個因素兼具的。

由於歷史因素,香港的文化氛圍一直相對寬鬆一些,不僅有流行歌曲、奇幻科幻小說等等,更是創造出了香港獨有的武俠片、功夫片,武俠泰斗金庸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走了出來。

武俠片當時是最受演員們歡迎的影視類型,大量的一線演員排著隊希望能在武俠片中嶄露頭角。過硬的演技為當時的武俠片保駕護航,使得如今談及香港影視發展,武俠成了一個避無可避的話題。

之後,香港影視文化反哺內地,其娛樂性和觀賞性對於滿足當時的觀眾已經綽綽有餘。高起點是把雙刃劍,在大量收割影迷的同時,也導致當時的香港電影行業並沒有去積極的探索和蛻變。

隨著西方以好萊塢電影的湧入,觀眾的欣賞類型發生改變,而香港電影無論是創作人員還是表演人員都未有巨大突破,以至於漸漸走下坡路。

這個分界線是什麼時候呢?或許吳京可以告訴我們。

如今的當紅小生吳京曾在二十年前南下港島尋夢,可相比更早之前的一路高歌猛進,二十年前港島的影視圈已經略有疲軟的態勢,無法給新人提供足夠廣闊的天地,吳京一番流連後,再次返回內地。

同時,成龍、李連杰等人也在漸漸轉向好萊塢謀求出路,更有藍潔瑛在淡出銀幕之後生活潦倒,因精神疾病等原因,導致其無法維持生計,成為首個向香港政府申請經濟援助的藝人。

香港金牌武術指導元華隨大流到內地“撈金”,種種現象可以看得出香港的市場養活不了巨大的文化產業,電影投資金主的重心轉向內地,大量的人才流失,港片自然更加舉步維艱。

如果說香港電影沒落僅僅是缺少年輕演員未免有點偏激,電影演員固然是電影工業化產鏈的重要一環,但興盛和沒落可不僅僅是靠演員,好演員只是興盛的結果。同樣的道理,香港電影的沒落也別都怪在沒有年輕演員的頭上,而是多種因素合理的結果。


新浮世繪


香港電影比起90年代,確實是沒落了。當年,周星馳、劉德華、張國榮、梅豔芳等巨星紮根的香港電影圈誕生了無數的經典影片,但是現在似乎榮光不在,而且也沒有30歲以下的年輕香港演員在大陸冒頭。

香港電影毫無疑問是沒落了,或者說暫時是處於一個寒冰時期。但是,香港還是有年輕演員的,只是這些年輕演員沒有在大陸紅起來而已。他們紅不起來是有原因的。近年來,香港一直沒有出現一部大熱影片。今年賀歲檔的《廉政風雲》彷彿就是近年來香港電影在華語影壇的縮影,題材單一,演員老化,票房被《流浪地球》等當紅炸子雞衝擊得七零八落。

而且大陸影片的質量在這幾年來,有所提升。如今,信息傳播如此之快,影片質量怎麼樣,是無法隱藏的。

香港電影如果沒有本職變革,這段低谷期恐怕永遠也不會過去。


巴塞電影


的確,香港電影已經沒落了,但是正如一句話說的“老兵不死,唯有凋零”。還記得香港影視音樂的巔峰期,七天都能拍出來一部好電影,留下了無數的經典,「英雄本色」、「新龍門客棧」、「笑傲江湖」、「倩女幽鬼」等好電影多的數不出來。

可是自從2000年後,隨著香港電影導演、演員北上,還有市場需求的拓展,香港電影走到了一個下降的態勢。

即使「無間道」承擔了香港救市之作的地位,也沒有把香港電影救回來。

我記得有人說香港電影最爛的時候,這些老導演還是堅持拍戲,除了養活了一群老戲骨外,還在不斷的積攢港味。

直到近年來香港電影,伴隨著「寒戰」、「追龍」、「無雙」等口碑電影的回升,又讓我感受到香港經典的迴歸。






挖石油的窮秀才


香港電影過了輝煌的年代,一個行業的不景氣直接影響踏入這個行業的人變得少了,更多人選擇了其他行業,現在年輕人在香港做演員很難出人頭地,不像以前無線藝人那些人,有那麼多電影可以拍,有大把的成名機會,哪怕是配角,哪怕是跑龍套的,成名幾率也很大,很有前途有發展,但現在的香港本土出不了幾個電影,內地藝人又多如牛毛,香港電影想要崛起已經不可能了,但咱們內地的電影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功,以後也會越來越好,將會有更多如《流浪地球》般優秀的作品湧現。

現在的香港電影還是靠鐵三角古天樂,張家輝,劉青雲撐著,華仔,張學友,郭富城,梁家輝,甄子丹的電影越來越少,這一輩如果息影那就沒人能支撐住香港電影了,余文樂,陳冠希,謝霆鋒這一輩也出不來好作品,新生代陳偉霆他們也難有大作為。




暴風影視BF


其實 常常聽到說香港電影已死 沒落 愈來愈差 懷念以前的港產片之類的。我想說的是有市場需求便有供應。

以前做什麼最賺錢? 出唱片 電影 ,以前沒有盜版 都是買正版 100元一張 卡色帶50-60元 利潤可觀 電影 更不用說了 會投放巨大資源 人材培養 那時電影產量驚人 競爭也大 百花齊放 真的有一點知名度都唱歌 出唱片

有盜版後 唱片沒了電影沒了 人們都不去看電影 買唱片 所以說來說去 都是投資回報。

後來國內電影業開始發展 那裡賺錢到那裡 都是常理 香港影星藝人到國內工作是一定的 中國市場巨大 垃圾片都能比以前好賺了 競爭壓力?在大市場下真的沒什麼大 尤其在國際享負盛名的中國水軍的作用下 市場輿論 導向 電影評論 會如何變?演技 ?才德 ? 不那麼重要了 比以前賺多了很多錢 便沒動力再集所有人材去做電影了

香港新人有沒有?有 但電影老闆都看投資回報 斷不會冒險用新人去拍電影 市場決定一切


妙妙98018


演員的興起與沒落,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市場。

香港之前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高度發達。

那個年代,在香港拍一部電影賺的錢在大陸某個貧困地區能好吃好喝一輩子。

雖然有些誇張,但的確是這個行情。

但隨著近年來大陸經濟的一路高歌,直接達到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

無論是中國香港、還是中國臺灣,很多藝人都來大陸淘金。

為什麼?

因為中國大陸來錢更快,收益更多。

這應當也算香港影視沒落的一個原因吧。

喜歡的小夥伴點個關注喲,愛你們。


蝦仁兒談娛樂


現在國內出的全是鬼扯性的電影,沒有看頭,基本看一遍就不想看第二遍那種,要麼第一遍沒看完就不想看的那種。第一你不知道他在講什麼,東拉西扯,國內科幻電影就像是在炫耀技術,劇情演員神態都是很僵硬,看起來不自在不帶感沒有國外那種看起來舒服。第二現在基本都是所謂的小鮮肉那種級別,要麼是沒演技賣肉的,要麼是沒演技靠臉蛋的,要麼是沒演技沒顏值純靠父母的名聲加入到裡面當配角或者第二主角那種,看起更是彆扭,不自然,主要還是老演員老了新演員個個經驗又不足,本來一個鏡頭可以很自然表情語言帶過非要搞得神顛熙熙的,還有些是不入戲,表情很僵硬。第三就是不夠貼切,我看的流浪地球整部戲沒有哪點能夠吸引我,實在看不出亮點在哪裡,且劇情很拖,雖說加入吳京,吳孟達等明星,但是一部電影好壞還是掌握在觀眾手上,不是一部電影一線演員越多越好,而是看劇情和角色是否入戲,也不要讓觀眾處於一種尷尬的局面,我現在看的都是國外的電影了(DC、漫威、索尼、迪士尼、好萊塢都是首先,其次就是看系列的或者單獨哪個主演的電影)現在要出一部《阿麗塔》科幻電影,我也會去看據說是製作《阿凡達》的製作的這部高技術含量的電影,阿麗塔模型本人就是通過很多3D軟件渲染合成的,應該視覺效果很棒,加上是製作阿凡達的小組,劇情應該也不會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