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頑疾”,老問題有新方法

作者莫開偉系中國知名財經作家 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4月7日新華社發佈消息,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在金融支持中小企業方面,提出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政策、積極拓寬融資渠道、支持利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減輕企業融資負擔、建立分類監管考核機制等五項措施。繼2月14日就民營企業融資進行發文後,兩辦再次就中小微企業發展問題進行專門發文,反映出中央對中小企業融資的高度重視。

中小企業經營過程中的“難點”“痛點”顯而易見。首先是企業自身經營缺陷造成。不少企業資金投向不準,盲目追求規模擴張,超過資金承受能力,在信貸趨緊的情況下,資金斷裂危局就暴露無遺,讓商業銀行深受其害,加劇了懼貸、惜貸心理。

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頑疾”,老問題有新方法

其次是銀行經營理念偏向誘發。對於銀行等大型金融機構來說,大型企業背景強大、實力雄厚、抵質押物多、信用資質好,同時單筆貸款額度大、交易費用低,成為首選的業務對象。而小微企業既缺乏抵質押物、又缺乏政府隱性擔保,經營可持續性差,風險高、交易費用高,且銀行對其缺乏完善的風險定價機制,成為融資市場的“弱勢群體”。

重國企、輕民企的信貸“門第觀念”沒有根本轉變,中小企業淪為“後孃”養的孩子。據統計,全國1400萬家中小企業,只有約10%能從銀行獲得融資,且融資成本較高,其餘90%進不了銀行大門。且融資條件苛刻,信貸產品創新不夠,絕大多數中小企業無法達到現有信用貸款評級要求,很難提供符合規定的抵押物種類或足額抵押物,加劇了中小企業貸款難。

另外,銀行追求高利潤,把大量資金投向房地產等高收益項目上,對實體企業支持不夠。此次扶持的對象不僅是小微和民營企業,而是“中小企業”(從文件內容看也涵蓋了微型企業),覆蓋面更廣,更有利於激發實體經濟的活力。最後政府扶持政策缺位加劇。當前,不少地方政府在執行降低稅費和財政補貼等政策上力度不夠,中小企業稅負較重問題一直沒得到根本解決。

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頑疾”,老問題有新方法

顯然,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應該在“難點”“痛點”上“動腦筋”、“做文章”。此次出臺的《意見》,針對中小企業面臨的生產成本上升、融資難融資貴、創新發展能力不足等“難點”“痛點”,對去年以來各項惠及小微和民營企業的支持政策,進行了總結和深化,從中辦、國辦的高度,要求各相關責任主體貫徹落實,意味著支持中小微、民營企業的發展創新作為深化對內改革的重要內容,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在筆者看來,應綜合施策,讓《意見》落地生根。首先,建立行政與市場相結合的解困模式,並以行政推力為主,用強有力的行政之手來調引導金融信貸資源向小企業傾斜,讓政策陽光雨露灑向小微企業。就是各級政府發揮行政權力,按照中央決策部署,激而其對小微企業信的積極性,提高小企業的可獲得性,將小微企業融資難現象切實消除。

其次,嚴格按照中央政府要求落實財稅全融各項優惠政策,中央政府成立管查小組,專門行使對各級地方政府落實中央關於中小企業財稅全融政策的檢查。建立破解小企業融資之困的政府信息交流平臺,由銀行機構、財稅部門、價格部門等組成,消除零碎分散政策支持現狀。

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頑疾”,老問題有新方法

最後,進一步加大資本市場、債券市場等直接融資市場的改革力度。主要是進一步降低中小創業板上市條件和小企業進入債券市場的門檻。利用科創板開闢的上市新通道,為大批中小高科技企業提供直接上市融資機會;同時加大中小企業直接上市發債力度,降低發債門檻,建立有效的中小企業發債風險應對機制,以期真正有效破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