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縣邊家莊東周大夫級墓群發掘清理紀實

隴縣夏商為雍州之城,周初為矢國封地,後為秦非子所居。春秋時,秦襄公二年(公元前776年)徙都千,築千邑。到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2年)在此建都14年。

在這塊版城上有西周養馬功臣秦非子養過馬的養馬河;有春秋古城遺址;有漢武帝巡行經過的大震關;又有古今兵家必爭的關山屏障;解放大西北的前沿戰鬥就在這裡打響,殲敵三千餘人。由於先民在這裡休養生息很早,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近幾年出土了不少古文物和古貝幣。

邊家莊村,位於離縣城東南約十餘里,屬千河流域第二臺地區。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先決條件。春秋古千城(今鄭家溝附近)遺址距這裡只有四華里之遠。

邊家莊春秋墓群,為當時大夫級官員和顯貴家族的墓地。分佈在該村的堡西、堡東、堡壕和群眾住宅的南面。全墓區長約760多米,寬約550多米。

隴縣邊家莊東周大夫級墓群發掘清理紀實
隴縣邊家莊東周大夫級墓群發掘清理紀實
隴縣邊家莊東周大夫級墓群發掘清理紀實

1986年12月27日,陝西省雍城考古隊寶雞市考古隊和我縣共同合作開始了田野挖掘清理工作。1987年8月29日結束,在清理期間除因故停掘外共歷時185天,清理墓葬29座。其中五鼎、四簋、兩壺、一䰛、一盉、一盤屬上大夫官職葬禮的4座。三鼎、二簋、兩壺、一獻、一盉、一盤屬下大夫官職葬禮的3座。其餘的22座墓室為貴式家族墓葬。共出土各類文物4042件。其中石貝3113件,青銅禮器801件,銅兵器76件,銅車馬雜器345件,陶器82件,各種銅飾88件,玉石器185件,骨器59件,蚌器13件。

這次清理出土的器物,數據多,數量大,比較罕見,引起陝西省考古界最為關注的要算是石貝。現在著重地想談一下石貝在墓室中放置特點,擺佈位置和與其他組合物結合的情況,以及階級社會中的等級區別和顯明的等級享受觀念。在清理的四室上大夫墓和三室下大夫墓,都有大量石貝殉葬。一號墓內為長方形二臺結構,通長5.9米,寬2.66米,深12.55米,石貝的擺佈形式是在整個槨室的底層,零星的放有拐形灰陶似磬非磬的組合物一層,這些陶磬的擺放形式均勻疏稀,沒有規律次序,但卻不重疊。在陶、磬的空間中,星點密集地鋪有一層石貝, 有些和槨飾中的硃砂銅鏽相互粘合,呈現出五顏六色,使人們當成翡翠之類的事飾,經清洗整理後更顯得潔白如玉,在陽光下閃光耀眼。有些密集的石貝層鏽成一團,上下左右重疊粘連。除在槨室底層置放有一層石貝外,在銅盤之內,扁壺之周,放有31枚石貝和一枚“陶磬”。但除槨室底層鋪有石貝外,整個棺室卻很少見到石貝殉葬。其他有石貝的各墓,均是如此。一般春秋墓葬都是槨室底下鋪有棚木一層,棚木之上置有木板, 木板之上鋪有一層銅槨飾,石貝均放在銅槨飾之下木板之上的位置。

廣告

去逛逛

從各墓室中所出土的石貝來看,這些殉葬品置放均帶有嚴格的等級區別和等級享受。如墓一為上大夫墓,出土石貝539枚,墓八為上大夫幕出土石貝390枚,墓12為上大夫墓,出土石貝710枚,墓九為下大夫墓,出土石貝201枚,墓十一為下大夫墓,出土石貝480枚,墓十五為下大夫墓,出土石貝68枚。其他22座墓為貴室家族墓的一般葬式,清理中沒有發現一枚石貝。這一鮮明的數據,一多一少,一有一無的對比證明了在西周晚期春秋早期,石貝作為貨幣也罷,作為裝飾品也罷,不是普通的殉葬品,而是比較高貴的殉葬品。根據石貝出於槨室之中的現實情況,而在棺飾中並無此物出現。這更加證實了它不是單純的串飾,更不是絕對的裝飾品。但我們在棺室內發現的串飾,均為瑪瑙、料珠、玉塊之類的裝飾品。這就對目前考古界有一此說法,不承認它是貨幣,而絕對肯定它是串飾的論點給了一有理有據的回答。

隴縣邊家莊東周大夫級墓群發掘清理紀實
隴縣邊家莊東周大夫級墓群發掘清理紀實
隴縣邊家莊東周大夫級墓群發掘清理紀實

貝幣,在《中國錢幣通考》中列為第四類周幣,綜合論述。其實貝幣的產生和形成還在周代以前的殷商時期。石貝是貝幣的一種,它以石英石為料,經過打磨鑽孔而成的菱形體,形如蚌貝,色澤潔白晶亮,在陽光下反射出的光色與蚌貝完全一致。從發展過程來看,僅晚於蚌貝之後,從大量出土實物詳細觀察研究,形色相似,大小略異,基本造形結構與蚌貝非常統一,不同之處僅是天然生成和人工磨造的差異。貝幣的發展和流通中,石貝應排位第二,其他人造骨貝、陶貝、銅貝、金貝都較晚。

石貝這一早期的貨幣,殷商時期把它叫做玉幣或玉貝,見《中國錢幣通考》219頁、224頁。早期的玉幣,玉貝就是我們現在出土的石貝。雖然叫法、名稱各異,但它的實質作用還是貨幣,據考:它的使用極盛時期在商殷時代,它的演變共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時期, 開始為單純的飾品,不作貨幣。第二時期,當作貨幣與飾品並行。第三時期,轉作單純飾品。第四時期,是流行於邊疆夷區。

後來兩週衰落,秦始皇廢止貝幣行使錢幣。《史記平準書》雲:“秦並海內幣為二等。珠玉龜貝銀錫之類,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食貨志》載“新莽於應止之時,反行貝貨。無怪百姓憤亂,涕泣於市道也”。

從這些史料證實,我國古代貝幣,包括蚌貝、骨貝即古貝、石貝即玉貝、銅貝即金貝或蟻鼻錢,鬼面錢等叫法,名稱繁多,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根據各個時期統治階級的更迭

變換,隨著歷史的推移,社會的發展變化,貝幣這個早期商品交換物時有興廢,就這樣斷斷續續,從公元前十七世紀殷商時代起到新莽時期止,共延用了1650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