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與七十年 新舊社會兩重天——百歲老人回憶錄(一)

三十年與七十年 新舊社會兩重天——百歲老人回憶錄(一)

圖為楊玉清老人和他的二位孫女。

我1919年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老家在湖南省東安縣水嶺村駱家寨楊家村。祖宗幾代人都是以農為生。我九歲開始在本村讀私塾,第二年十歲去四姓小學讀書。進校後不會寫阿拉伯數字,更談不上算術。開始讀第四冊,對算術這一課覺得難。兩年後讀完初小。十一歲進龍溪高小讀書、寄宿。每月交36斤米、3吊600菜錢。還要交學雜費。雖然錢米不多,但增加父母的負擔。好不容易,兩年半讀完高小畢業。不幸的是在學校得了麻疹,有一個星期,水米不沾,差一點死了。休了半年學,雖然沒有留級,但我的算術畢業成績不理想。

在舊社會,勞動人民受壓迫受剝削,窮人吃飯都成問題。我父母供我讀書吃了不少苦。1935年小學畢業後,再也不能升初中了。

從1935年下半年開始,就跟父親種田,每天早出晚歸。但是故鄉的自然條件很差,幾乎每年都要遭受旱災。發生旱災,白天黑夜都要吊水抗旱,相當辛苦。到收穫時,一畝田收600斤稻穀,地主要收一半,秋收後所得糧食不多。雖然三口之家,也很難餬口。在家種田期間,我還是認真跟父親認真學習。農民耕田一整套我都學會了。犁田、耙田、下谷種、插田,樣樣都會。還有踩禾草,要把幾千斤的幹禾草,採到樹腰上,離地面有2米多高,人很難偷到,冬天牛也偷吃不到,圓圓的掛在樹上。這個農活大部分人幹不了。有一個下午,我採了四樹草,那是最多的一次。種田的活會幹了,不等於吃飯沒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想出去學藝。過去學到手藝,可以到處賺錢,不怕旱澇自然災害。有幾次,我要父親陪同去學油漆匠。到那裡找到油漆師傅,都是邵陽人、衡陽人,他們都不肯教外鄉人,令人失望。

1938年,日本鬼子由東北打到黃河流域,國民黨的32軍修械所,由河南郾城縣,遷到湖南省東安縣白牙市唐家祠堂安裝機器,修理槍炮。距我家只有12華里。我為了脫離農村,不受地主的剝削和旱災的苦頭,就託親朋好友,到所裡當學徒,不錯,總算進去了,到廠裡分我學鍛工。剛進去,好像到了外國。很多機器,從來沒有見過。廠裡所有的人都說普通話,處處感到很新鮮。日本鬼子由北侵略到南,國民黨腐敗,蔣介石對日本採取不抵抗主義,物價上漲,老百姓很難維持最低生活。

我的師傅趙玉清脫離了32軍修械所 ,他的朋友介紹到22師修理所工作。他對我很好,也到我家住過一晚。我離開32軍修械所後,他介紹我到22師修械所當學徒工。所里人不多,樣樣工作可以做。本來學鍛工,也可以學鉗工,學修理槍械。有一次老炊事員因為年紀大了,所領導同意他退職,幾十個人吃飯,沒有炊事兵做飯是不行的。找到我這個學徒工身上,暫時做炊事兵工作,只做了2個月,又恢復了原來學徒工工作。這個修械所,是陸軍步兵師的一個小修理所,工作流動性大,各方面的條件也比較差,我師傅的朋友童金城介紹他到第五軍裝甲兵團修理廠工作。他走以後,我這個學徒工接不了他的班,想盡一切辦法,打報告請長假,寫了幾個報告,才同意我的長假。

那是1940年元月,師傅來信要我去裝甲兵團修理廠繼續跟他學徒。修理廠在廣西界首。進去還要軍部軍工廠考試合格才能上班。軍工廠在廣西全縣,五里牌龍巖洞,範得才是位上尉技師。範得才開了一部小轎車帶我去考試。我是第一次坐小車,考試基本合格,上班。工廠是借用江西會館,各方面條件都比前兩處好一些。在這個工廠兩年多,印象最深的事情有三件;一,那時年紀不大,有一次單位領導在會上提出,你們年青的工人,如果想學汽車修理,可以打報告我批,可以到總廠那裡請示。隨即我和兩位同事去總廠請示,廠長看完報告後,在報告上批示,酌來面見,把我們幾個人批評的無言以對。廠長叫陳紹之是南昌人,解放後聽說在江西南昌勞改死了。二,四一年夏天,我和三個同事去界首河渡口洗冷水澡、洗衣服。有個鍛工助手彭書志,他比我大幾歲,沒注意被淹了,經過十幾分鍾找到人,搶救無效。他結婚不到半年,想起這件事,實在悲傷。

三、那年秋天,日本鬼子轟炸廠房,當場炸死五名職工、一名少校股長周武昌、鉗工王紀太、管鑄夫,一位南昌人姓查,還有一位記不起姓名了。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犯下滔天大罪。當年國民黨四川重慶軍工廠要調技工去重慶,其中有我師傅。他可以帶一名助手。當時他有一位大徒弟支東彬是河南郾城人,師母住在他家裡。師傅也知道我家情況,只好將師兄帶走。這時日本鬼子已經入侵武漢。家裡有父母、妻子,大女兒廣姣已經出生。我左思右想,還是離開這家工廠。回到家中,但是生活仍然困難。通過原在裝甲兵團老師傅曹玉奇介紹到黔桂鐵路機廠做鍛工。廠址在廣西葉橋大溪河馬灘村,當時鐵路上名聲好聽,實際上生活也不好。我是四二年一月進廠,到四三年四月,一年多時間,我左腿上長了一個膿癢,兩個多月才好。那時候,鐵路機工病假超過20天就不發工資。日本鬼子已經打到長沙了,形勢很緊,家中父母親年紀大了,妻子帶著小孩,寫信要我回家,照顧老小,在這種情況下真是進退兩難。最後決定只好請長假回家。將工作證帶回家,以後有機會再復工。四三年四月回家後,國民黨抽壯丁,只好想辦法找個工作,避免被抓壯丁。我的岳父在東安第一區礦嶺腳當初小教員,就叫我去當個初小代理教員。當年暑假期間,縣教育科辦理暑期師資訓練班,伙食、日常生活用品、講義等完全由個人負擔。,1944年8月至1945年8月,由於日本鬼子的侵略,從湖南衡山至廣西一帶為淪陷區,一切中小學全部停辦。我就在家跟父親種田。因為我家在山區,北面靠新寧縣、武崗縣都是大山,鬼子不敢去,他們只在鐵路沿線活動,我家才可以勉強度日。1945年9月份,全國抗戰勝利後,各小學又開始復課。我又繼續在我家鄉駱家寨初級小學當教員至1946年12月,將近三個學期,校長李春柳,校董俞起灼,諶德旺。

1947年各小學教學正常開辦。師範畢業生也越來越多。我想小學教員那碗飯我就不好吃,很難站住腳,只好另謀生路。恰好湘桂鐵路修復復工,開始要修復東安紫溪河鐵橋。當時包工老闆繼續承包工程,需要鍛工以及各種技術工種。我找到原32軍修械所老鍛工師傅李三星作介紹去復元公司做鍛工,待遇也不錯,比當小學教員高出2-3倍工資。因為當時技術工人很少,鄉下的土鐵匠幹不了那些工作。每天吃飯都同經理一起吃。可惜好景不長,下半年我又不幸得了傷寒病。我的生身母親,在1947年農曆7月19日病故。我在復元公司的工作只好告一段落。總算留下一條命,實在是禍不單行,送母親上山,我也不能行走,也可以說是大為不孝。

1947年底,身體稍有好轉,家中生活很困難,為了另找工作,我父親去大姑父家文光譜,他是我祖父的侄女婿。他是清朝的拔貢,在湖南郴縣當過縣長,以後在湖南衡陽船山中學當教員幾十年,他的學生很多,可謂桃李滿天下。請他寫了一封信給他在衡陽鐵路機廠的學生李耀模工程師。當時去衡陽的路費都沒有。只好將一籮筐花生種賣掉作車費。當天下午到達機廠,晚上他才回廠。有人告訴他,你來了客人。他忙問在哪裡,見面他愛理不理的。我將姑父的信給他看,看完信後才比較客氣,安排我吃飯住宿。這時我才鬆了口氣,壓在身上的石頭才放下,住在衡陽茅坪機廠,將近二十多天,眼看春節來臨,李工程師寫了兩封信,一封是湖南新化錫礦山曾工程師,另一封信是寫給湖南永邵煤礦章新民工程師。這個礦是在冷水灘易家橋,距自己家只有幾十公里,交通方便。我選好在這個礦工作。當時我拿到這封信去礦裡找到章新民工程師,眼看就過春節,那時什麼也沒有帶,只是一床被子。在礦裡機械廠四處看了也感到滿意。當時向章工程師說,過了年來上班。第二天揹著被子上火車,當晚就到了東安縣城,離家還有12華里,一個人就往家走。結果到家裡已經半夜了。把門喊開,還睡了一覺。第二天早上,連父親也不知道。那年在家過了一個窮年。沒有散元宵,我把堂兄定元,他比我大十歲。他過去學過三年土鐵匠。進廠後,他當我的助手,兩兄弟算正式上班,他當上了工人。這個礦是資源委員會辦的。國民黨政府工作人員腐敗,所有工礦企業生產水平下降,扣發工人工資。職員每月提前發工資,工人的工資則每月拖欠。法幣價值下降,物價上漲,所以罷工的罷工,廠礦生產功效低。我記得上午開工資,下午工人就派代表去冷水灘搶購物資。如果等到第二天後,物價就要上漲20%,法幣越來越不值錢。國民黨政府改用金元券,過一陣子不行了,又改用銀元券,到後一階段改發金條,無法維持下去。工礦企業大部分處於半停產狀態。工人們希望共產黨解放全中國。我在1948年的夏天,在礦區河裡洗冷水澡,突然遇到旋渦,幸虧有李敏功、熊家貞,當時拉了一把,不然幾分鐘後就會被水淹死。他們倆是我的救命恩人,李敏功他倆都是湖南長沙人,李敏功現在是新餘鋼廠退休幹部。熊家貞早已失去聯繫。因煤礦1950年停辦,他沒有調到江西來。如果不是他們兩位救我,那時只生了三個女兒,大兒子春林還在肚子裡未出生。還有60多歲的老父親,後果不堪設想。

後記:

父親楊玉清今年100週歲了,他解放前夕就參加革命工作,對革命工作忠心耿耿,為人正直清廉。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單位都能獲得領導和同事褒獎好評。在家庭和親愛的母親一起,含辛茹苦,歷盡千辛萬難,把我們姐弟七人撫養成人,而今我們七姐弟中有4個已進入古稀之年了。在古稀之年我們還有百歲的老父親,這足以讓我們感到榮幸,驕傲和自豪。

父親在解放前顛簸流離,受盡生活煎熬,吃盡舊社會苦頭,直到解放才得以翻身,因此他對共產黨毛主席充滿感情。解放初期,1953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對黨對人民赤膽忠心,值得我們永遠學習。他吃苦耐勞,勤勞樸實,勤儉節約的生活信念足以讓人稱道。

父親關心母親,照顧母親,倆老曾評為萍城十大金婚佳侶。他們的感人事蹟先後被萍鄉電視臺、江西電視臺搬上屏幕,在全省傳為佳話。

三十年與七十年 新舊社會兩重天——百歲老人回憶錄(一)

總之,在我們眼中,父親是值得信賴,值得崇敬的父親。我們對父親自始至終抱著感恩的心,祝願父親健康長壽,也以我們自己的行動,幫助父親渡過晚年幸福生活。

父親寄情翰墨、筆耕不輟,克服困難,以驚人的毅力,寫下了這篇近8000字的回憶錄。作為兒女,我們以為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溫故知新,記憶猶新,把父親老一輩的精神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回憶錄整理 楊春林 2019.2 於深圳龍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