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与七十年 新旧社会两重天——百岁老人回忆录(一)

三十年与七十年 新旧社会两重天——百岁老人回忆录(一)

图为杨玉清老人和他的二位孙女。

我1919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老家在湖南省东安县水岭村骆家寨杨家村。祖宗几代人都是以农为生。我九岁开始在本村读私塾,第二年十岁去四姓小学读书。进校后不会写阿拉伯数字,更谈不上算术。开始读第四册,对算术这一课觉得难。两年后读完初小。十一岁进龙溪高小读书、寄宿。每月交36斤米、3吊600菜钱。还要交学杂费。虽然钱米不多,但增加父母的负担。好不容易,两年半读完高小毕业。不幸的是在学校得了麻疹,有一个星期,水米不沾,差一点死了。休了半年学,虽然没有留级,但我的算术毕业成绩不理想。

在旧社会,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穷人吃饭都成问题。我父母供我读书吃了不少苦。1935年小学毕业后,再也不能升初中了。

从1935年下半年开始,就跟父亲种田,每天早出晚归。但是故乡的自然条件很差,几乎每年都要遭受旱灾。发生旱灾,白天黑夜都要吊水抗旱,相当辛苦。到收获时,一亩田收600斤稻谷,地主要收一半,秋收后所得粮食不多。虽然三口之家,也很难糊口。在家种田期间,我还是认真跟父亲认真学习。农民耕田一整套我都学会了。犁田、耙田、下谷种、插田,样样都会。还有踩禾草,要把几千斤的干禾草,采到树腰上,离地面有2米多高,人很难偷到,冬天牛也偷吃不到,圆圆的挂在树上。这个农活大部分人干不了。有一个下午,我采了四树草,那是最多的一次。种田的活会干了,不等于吃饭没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想出去学艺。过去学到手艺,可以到处赚钱,不怕旱涝自然灾害。有几次,我要父亲陪同去学油漆匠。到那里找到油漆师傅,都是邵阳人、衡阳人,他们都不肯教外乡人,令人失望。

1938年,日本鬼子由东北打到黄河流域,国民党的32军修械所,由河南郾城县,迁到湖南省东安县白牙市唐家祠堂安装机器,修理枪炮。距我家只有12华里。我为了脱离农村,不受地主的剥削和旱灾的苦头,就托亲朋好友,到所里当学徒,不错,总算进去了,到厂里分我学锻工。刚进去,好像到了外国。很多机器,从来没有见过。厂里所有的人都说普通话,处处感到很新鲜。日本鬼子由北侵略到南,国民党腐败,蒋介石对日本采取不抵抗主义,物价上涨,老百姓很难维持最低生活。

我的师傅赵玉清脱离了32军修械所 ,他的朋友介绍到22师修理所工作。他对我很好,也到我家住过一晚。我离开32军修械所后,他介绍我到22师修械所当学徒工。所里人不多,样样工作可以做。本来学锻工,也可以学钳工,学修理枪械。有一次老炊事员因为年纪大了,所领导同意他退职,几十个人吃饭,没有炊事兵做饭是不行的。找到我这个学徒工身上,暂时做炊事兵工作,只做了2个月,又恢复了原来学徒工工作。这个修械所,是陆军步兵师的一个小修理所,工作流动性大,各方面的条件也比较差,我师傅的朋友童金城介绍他到第五军装甲兵团修理厂工作。他走以后,我这个学徒工接不了他的班,想尽一切办法,打报告请长假,写了几个报告,才同意我的长假。

那是1940年元月,师傅来信要我去装甲兵团修理厂继续跟他学徒。修理厂在广西界首。进去还要军部军工厂考试合格才能上班。军工厂在广西全县,五里牌龙岩洞,范得才是位上尉技师。范得才开了一部小轿车带我去考试。我是第一次坐小车,考试基本合格,上班。工厂是借用江西会馆,各方面条件都比前两处好一些。在这个工厂两年多,印象最深的事情有三件;一,那时年纪不大,有一次单位领导在会上提出,你们年青的工人,如果想学汽车修理,可以打报告我批,可以到总厂那里请示。随即我和两位同事去总厂请示,厂长看完报告后,在报告上批示,酌来面见,把我们几个人批评的无言以对。厂长叫陈绍之是南昌人,解放后听说在江西南昌劳改死了。二,四一年夏天,我和三个同事去界首河渡口洗冷水澡、洗衣服。有个锻工助手彭书志,他比我大几岁,没注意被淹了,经过十几分钟找到人,抢救无效。他结婚不到半年,想起这件事,实在悲伤。

三、那年秋天,日本鬼子轰炸厂房,当场炸死五名职工、一名少校股长周武昌、钳工王纪太、管铸夫,一位南昌人姓查,还有一位记不起姓名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滔天大罪。当年国民党四川重庆军工厂要调技工去重庆,其中有我师傅。他可以带一名助手。当时他有一位大徒弟支东彬是河南郾城人,师母住在他家里。师傅也知道我家情况,只好将师兄带走。这时日本鬼子已经入侵武汉。家里有父母、妻子,大女儿广姣已经出生。我左思右想,还是离开这家工厂。回到家中,但是生活仍然困难。通过原在装甲兵团老师傅曹玉奇介绍到黔桂铁路机厂做锻工。厂址在广西叶桥大溪河马滩村,当时铁路上名声好听,实际上生活也不好。我是四二年一月进厂,到四三年四月,一年多时间,我左腿上长了一个脓痒,两个多月才好。那时候,铁路机工病假超过20天就不发工资。日本鬼子已经打到长沙了,形势很紧,家中父母亲年纪大了,妻子带着小孩,写信要我回家,照顾老小,在这种情况下真是进退两难。最后决定只好请长假回家。将工作证带回家,以后有机会再复工。四三年四月回家后,国民党抽壮丁,只好想办法找个工作,避免被抓壮丁。我的岳父在东安第一区矿岭脚当初小教员,就叫我去当个初小代理教员。当年暑假期间,县教育科办理暑期师资训练班,伙食、日常生活用品、讲义等完全由个人负担。,1944年8月至1945年8月,由于日本鬼子的侵略,从湖南衡山至广西一带为沦陷区,一切中小学全部停办。我就在家跟父亲种田。因为我家在山区,北面靠新宁县、武岗县都是大山,鬼子不敢去,他们只在铁路沿线活动,我家才可以勉强度日。1945年9月份,全国抗战胜利后,各小学又开始复课。我又继续在我家乡骆家寨初级小学当教员至1946年12月,将近三个学期,校长李春柳,校董俞起灼,谌德旺。

1947年各小学教学正常开办。师范毕业生也越来越多。我想小学教员那碗饭我就不好吃,很难站住脚,只好另谋生路。恰好湘桂铁路修复复工,开始要修复东安紫溪河铁桥。当时包工老板继续承包工程,需要锻工以及各种技术工种。我找到原32军修械所老锻工师傅李三星作介绍去复元公司做锻工,待遇也不错,比当小学教员高出2-3倍工资。因为当时技术工人很少,乡下的土铁匠干不了那些工作。每天吃饭都同经理一起吃。可惜好景不长,下半年我又不幸得了伤寒病。我的生身母亲,在1947年农历7月19日病故。我在复元公司的工作只好告一段落。总算留下一条命,实在是祸不单行,送母亲上山,我也不能行走,也可以说是大为不孝。

1947年底,身体稍有好转,家中生活很困难,为了另找工作,我父亲去大姑父家文光谱,他是我祖父的侄女婿。他是清朝的拔贡,在湖南郴县当过县长,以后在湖南衡阳船山中学当教员几十年,他的学生很多,可谓桃李满天下。请他写了一封信给他在衡阳铁路机厂的学生李耀模工程师。当时去衡阳的路费都没有。只好将一箩筐花生种卖掉作车费。当天下午到达机厂,晚上他才回厂。有人告诉他,你来了客人。他忙问在哪里,见面他爱理不理的。我将姑父的信给他看,看完信后才比较客气,安排我吃饭住宿。这时我才松了口气,压在身上的石头才放下,住在衡阳茅坪机厂,将近二十多天,眼看春节来临,李工程师写了两封信,一封是湖南新化锡矿山曾工程师,另一封信是写给湖南永邵煤矿章新民工程师。这个矿是在冷水滩易家桥,距自己家只有几十公里,交通方便。我选好在这个矿工作。当时我拿到这封信去矿里找到章新民工程师,眼看就过春节,那时什么也没有带,只是一床被子。在矿里机械厂四处看了也感到满意。当时向章工程师说,过了年来上班。第二天背着被子上火车,当晚就到了东安县城,离家还有12华里,一个人就往家走。结果到家里已经半夜了。把门喊开,还睡了一觉。第二天早上,连父亲也不知道。那年在家过了一个穷年。没有散元宵,我把堂兄定元,他比我大十岁。他过去学过三年土铁匠。进厂后,他当我的助手,两兄弟算正式上班,他当上了工人。这个矿是资源委员会办的。国民党政府工作人员腐败,所有工矿企业生产水平下降,扣发工人工资。职员每月提前发工资,工人的工资则每月拖欠。法币价值下降,物价上涨,所以罢工的罢工,厂矿生产功效低。我记得上午开工资,下午工人就派代表去冷水滩抢购物资。如果等到第二天后,物价就要上涨20%,法币越来越不值钱。国民党政府改用金元券,过一阵子不行了,又改用银元券,到后一阶段改发金条,无法维持下去。工矿企业大部分处于半停产状态。工人们希望共产党解放全中国。我在1948年的夏天,在矿区河里洗冷水澡,突然遇到旋涡,幸亏有李敏功、熊家贞,当时拉了一把,不然几分钟后就会被水淹死。他们俩是我的救命恩人,李敏功他俩都是湖南长沙人,李敏功现在是新余钢厂退休干部。熊家贞早已失去联系。因煤矿1950年停办,他没有调到江西来。如果不是他们两位救我,那时只生了三个女儿,大儿子春林还在肚子里未出生。还有60多岁的老父亲,后果不堪设想。

后记:

父亲杨玉清今年100周岁了,他解放前夕就参加革命工作,对革命工作忠心耿耿,为人正直清廉。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单位都能获得领导和同事褒奖好评。在家庭和亲爱的母亲一起,含辛茹苦,历尽千辛万难,把我们姐弟七人抚养成人,而今我们七姐弟中有4个已进入古稀之年了。在古稀之年我们还有百岁的老父亲,这足以让我们感到荣幸,骄傲和自豪。

父亲在解放前颠簸流离,受尽生活煎熬,吃尽旧社会苦头,直到解放才得以翻身,因此他对共产党毛主席充满感情。解放初期,1953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党对人民赤胆忠心,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他吃苦耐劳,勤劳朴实,勤俭节约的生活信念足以让人称道。

父亲关心母亲,照顾母亲,俩老曾评为萍城十大金婚佳侣。他们的感人事迹先后被萍乡电视台、江西电视台搬上屏幕,在全省传为佳话。

三十年与七十年 新旧社会两重天——百岁老人回忆录(一)

总之,在我们眼中,父亲是值得信赖,值得崇敬的父亲。我们对父亲自始至终抱着感恩的心,祝愿父亲健康长寿,也以我们自己的行动,帮助父亲渡过晚年幸福生活。

父亲寄情翰墨、笔耕不辍,克服困难,以惊人的毅力,写下了这篇近8000字的回忆录。作为儿女,我们以为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温故知新,记忆犹新,把父亲老一辈的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回忆录整理 杨春林 2019.2 于深圳龙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