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圈”到底是個怎樣的存在?

周小KK


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漢服本身是沒有圈的。只是人多了,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有人的圈子。

漢服圈這個詞是近兩年才興起來的,縱觀漢服運動的初期。漢服運動2003年開始興起的時候,還沒有這個說法。致力於復興漢服的一群人,互相稱之為“同袍”,出自《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漢服運動的十年間,也沒有漢服圈這個詞的出現,直到近年來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的興起,帶動了漢服的進一步火爆傳播,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到了漢服,但是漢服運動中,本身就沒有足夠大眾接受的一個學術體系和規範,僅僅是民間運動各方都有各方的理念,整體不夠規範。

因此,當網紅帶動了漢服文化的傳播,一群新人開始湧進這個文化體系的時候,開始有了各自的圈子。可能加入的圈子不一樣,有的是“明制黨”,即堅定的認為馬面裙、襖等是漢服裡形制最好看的服飾,有的是“古墓黨”,認為只有出土了的服飾才是漢服,有的是“魏晉風”,認為魏晉時期廣袖飄飄的漢服最好看。但是外界對此的看法是,你們都是“漢服圈”的人。




我覺得漢服沒有“圈”,只有人才有圈。所以如果只是喜歡漢服,大可不必管“漢服圈”是什麼,世人那麼多,各自有自己的圈,只需要知道漢服是什麼,有什麼文化就好啦。


琭珞日記


漢服圈是漢服黨的樂園!

漢服黨是漢服愛好者,他們喜歡中華傳統文化,以復興華夏,為往聖繼絕學為己任。

因此影響深遠,規模也逐漸宏大,在全國各省市都有漢服社。

年齡不等,上至耄耋老叟,下至垂髫稚子,主要以中青年為主。



因為國學的吸引力和漢服的華美,加上漢服黨持之以恆的文化宣傳,如今已經有上千萬漢服愛好者。

但是因為漢服文化,在清朝遭受過殘酷的破壞,所以難免勾起漢族的民族情懷。

在宣傳過程中激情流露,也與某個少數民族鬧得不太愉快。


瀟湘夜雨l


在滿清的奴役統治下,勉強的存在,艱難的活著。

1644年三月,闖賊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滅亡。不久,清兵入關南下,從此滿洲鐵騎踐踏我神州大地。大批明朝的謀臣猛將紛紛跪倒在清兵馬前,成為追殺華人同胞民族英雄與仁人志士的清庭鷹犬。

無奈外有清庭鷹犬吳三桂心狠手辣,內有漢賊大佬孫可望狼子野心。在大敵當前,國人們不好好齊心協力,一致對外。反而為了一點小小的商業利益,勾心鬥角,挑起內訌。一句山正之分兩字,漢族同胞之間很快就互相攻伐了。從而給入主中原的大清王朝提供了便利之處,撿到了個大便宜,統治中國長達將近三百來年。

滿洲鐵騎所到之處燒殺劫掠,無惡不作。掠過之處繁華變廢墟,無處不荒涼。

最典型的就是清政府執行的剃髮留辮改制易服和圈地強佔以及文字獄,給中國人民的生命財產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和無可估量的損失。剃髮留辮改制易服和圈地強佔包括文字獄在內的,都是我中華民族的滅頂之災_華夏民族的空前浩劫!

在清政府執行的剃髮留辮改制易服和圈地強佔運動期間,很多不願剃髮留辮改制易服的國人紛紛慘死在清朝統治者的屠刀之下。即使是倖存者的,只有服從滿清的剃髮令。拋棄華夏文明漢家衣冠_華服/漢服,改穿滿洲文明的滿服:旗袍、馬褂,剃留滿族人的髮型。艱難的活著,勉強的存在。或者逃往海外,含恨孤島。在國內的只能出家當和尚,隱居為道士,才能逃過一劫。


我是一個漢化失敗的人


漢服很美。專門劃出或湊成圈子大可不必。


煒攝會


如果你對漢服有興趣,不如把民間這本精髓漢服彩古畫冊帶走,轉給有緣人。





用戶4520837241936


這個什麼圈與邪教差不多,與衣服越來越遠,與邪教越來越近。


一片葉兒飛


我個人比較支持漢服的,但不是那個圈的。廣義上是推廣漢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 但是圈內撕X情況較多,大多是女孩子難免的。漢服很貴!劃重點說,一套有品牌的漢服動輒幾千。對於還處於學生階段的人群比較奢侈。再有,圈內對山寨排斥非常嚴重,不排除有商家背後推手。最後還是希望本民族的服飾能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也希望漢服能走進很多普通家庭,不再是奢侈品。


煬公子yc


漢服不是圈,漢服是漢族人的民族服飾,任何一個漢族人和喜歡漢服的外族人都可以穿,不需要加入任何圈。


用戶325640701058


請你不要用什麼"圈"。漢服是中國人民的。不是小眾的文化。


未央宮美景


內部撕得比較嚴重吧,很多人覺得穿漢服只要喜歡就可以,想和小夥伴們怎麼拍照都行,卻被指責“很俗”“不嚴肅”,不懂“漢民族的精神”。質感和布料也是最常被吐槽的,很多人因此對漢服圈敬而遠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