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大合唱》唱出新時代的堅守

《黄河大合唱》唱出新时代的坚守

4月13日是《黃河大合唱》首演80週年紀念日,藍天下的魯藝舊址,紅旗飄飄,歌聲陣陣。由少先隊員合唱團、老幹部合唱團、魯藝合唱團和寶塔合唱團共同組成的千人群眾合唱隊伍,與臺上西北民族大學合唱團、澳大利亞納維塔黃河合唱團共同匯成歌的海洋,重現當年延安“歌詠城”盛況。

兩千名觀眾臺上臺下同聲共歌

在著名朗誦藝術家瞿弦和的朗誦中,民族交響史詩《黃河大合唱》再一次在它的誕生地唱響。《黃河船伕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水謠》《河邊對口曲》《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八個樂章使演唱會氣氛一浪高過一浪,特別是當《保衛黃河》的音樂聲響起時,兩千名觀眾臺上臺下同聲共歌。

來自上海音樂學院的青年指揮家陳彥林擔任合唱指揮。在92歲高齡的著名音樂家郭淑珍領唱的《我和我的祖國》的歌聲中,400多隻和平鴿在魯藝舊址的上空盤旋飛過,人們的激情久久不能平靜。至此,由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中共延安市委宣傳部和延安革命紀念地管理局主辦,延安魯藝文化園區管理辦公室承辦的“我和我的祖國——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暨《黃河大合唱》首演80週年”演唱會圓滿落幕。來自冼星海家鄉合唱協會、山西省、演劇三隊尋訪團成員,與延安各界代表2000多人觀看了演出。

演出結束後,來自全國各地的《黃河》研究專家、藝術家們、演劇三隊後人尋訪團,以及廣東、山西、延安市相關領導參加了在魯藝舊址舉辦的“紀念《黃河大合唱》首演80週年座談會”。

歌曲也可能比歷史更真實

延安魯藝文化園區管理辦公室主任茆梅芳接受華商報記者專訪時說:“這次活動,可以說是對當下年輕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最好教材。《黃河大合唱》凝聚中華兒女磅礴的氣勢,唱出了幾輩人頑強不息的勇氣。魯藝會將這種精神傳播到更多年輕人當中,會走進校園,傳唱民族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

嚴鏑是嚴良堃的女兒,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黃河大合唱唱的不是某一個人和某一件事情,它唱的是整個中華民族所傳承的東西,弘揚的是中華民族頑強向上的精神。當時的詩人和作曲家,他們沒有想到這部作品,今後會拿到稿費,或者要取得一些物質上的東西。特別是後來那些在幕後默默做了更多工作的人,比如和聲配器這些老師們,他們是不署名的,他們做了那麼多細碎而實際的工作,他們的目標是什麼呢?只是為了這部作品成功。弘揚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不要忘記中華民族當初所承受的苦難,告訴人們,咱們不要再被侵略,我們要站起來,成為我們自己,成為強大而正義凜然的一箇中國人!所以我覺得,是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嚴良堃才能全心投入地去做這件事。因為他經歷了那個時代,所以更加奮不顧身地投入到戰爭當中,換來了我們現在安定的生活。所以說詩比歷史更真實,歌曲也可能比歷史更真實,在歌曲當中,我們會找到遺忘了很久的一種態度。”

憂患意識應無時無刻不在

蘭州大學團委副書記、蘭州大學遠方合唱團團長趙贇在接受華商報記者採訪時說:“我在一個特別偶然的機會接觸到《黃河大合唱》,才能有機會加入尋訪團,參與到這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當中。蘭州大學在去年慶祝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的時候,當時我們擬定了這個主題,以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和黃河大合唱誕生80週年的這樣一個契機,做了黃河大合唱的專場音樂會,大家都感覺非常震撼。通過這項工作,我自己也有了更多的認識,更加關注思考黃河大合唱的精神內涵。尤其我在尋訪團的一路上,聽到各種戰爭年代的故事,用鮮血和生命換回來的東西,我們要好好珍惜。這些,我也會講給我的學生們聽。”

北京胤希教育創始人石磊老師在現場演奏了《黃河頌》後電話接受了華商報記者採訪:“《黃河大合唱》是在我們民族最危難的狀態下噴發出來的熱血,是在我們民族生死存亡、退無可退的情況下發出的怒吼,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找到了黃河形象來寫這首歌,所以才讓我們有了震撼人心的感受。對於現代的年輕人來說,傳唱了激昂的歌曲,在瞭解這段歷史背景後,應該感受到一種危機意識,就是如果自己不強大,敵人隨時都可能威脅到自己,只是形式不一樣……其實憂患意識應該是無時無刻不在的,一定要奮鬥,一定要自強。” 華商報記者 王寶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