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大合唱:民族精神的偉大讚歌

黄河大合唱:民族精神的伟大赞歌

4月13日,“我和我的祖國——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暨紀念《黃河大合唱》首演80週年”演唱會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舊址舉行。圖為在著名朗誦藝術家瞿弦和的朗誦中,民族交響史詩《黃河大合唱》再一次在它的誕生地唱響。

黄河大合唱:民族精神的伟大赞歌

1939年5月11日,為慶祝魯藝成立一週年,冼星海親自指揮魯藝百餘人排練演唱《黃河大合唱》。 資料照片

一個外國人說,一個能夠創造《黃河大合唱》這一偉大作品的民族,就是一個不屈的民族。

光未然的兒子張安東說,一個能夠傳承《黃河大合唱》精神的民族,就是一個能夠創造輝煌的民族。

知名學者康震說,再次唱響《黃河大合唱》,就是要匯聚我們的力量,建設我們的新時代,走向我們的光明未來。

——題記

有這樣一部交響樂,以母親河——黃河為背景,歌頌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

有這樣一首大合唱,向世界發出民族解放的吶喊;

有這樣一組讚美詩,詮釋著中華兒女不屈的精神;

這就是詩人光未然、作曲家冼星海於1939年3月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裡共同完成的經典作品《黃河大合唱》。

在《黃河大合唱》唱響80週年的今天,讓我們重溫經典、傳承精神、牢記使命。

從延安窯洞發出的抗戰怒吼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4月12日晚,在朗誦藝術家瞿弦和的朗誦聲中,民族交響樂《黃河大合唱》在延安大劇院奏響。8個樂章在演奏人員的演繹下高潮迭起、精彩紛呈。

80年前,《黃河大合唱》從延安首次唱響。“這歌聲震動著山谷,震動著夜空,也震動著每一位演員和觀眾的心。”雖然沒有聚光燈、鮮花和華美的舞臺,但作為當時演唱團的一員,今年92歲的謝彬回憶起當年演出的場景時,依然激動不已。

這是一部偉大的交響樂,一首震撼人心的大合唱,它的創作過程同樣有一段激動人心的歷史往事。

《黃河大合唱》誕生於1939年,詞作者光未然26歲,曲作者冼星海34歲。1938年武漢淪陷後,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三隊赴呂梁山抗日根據地,在陝西宜川縣壺口附近東渡黃河。途中目睹了黃河船伕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光未然為黃河那種萬流排空、聲震大地的氣勢深深震撼。光未然後因負傷返回延安,在養傷期間創作了朗誦詩《黃河吟》。冼星海前往醫院看望他時,兩人在病榻旁達成了合作的意向。幾天後,光未然把冼星海與抗敵演劇隊三隊的同志們請到他居住的窯洞裡。在一盞昏暗的油燈旁,他用低沉的聲音朗誦了《黃河船伕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水謠》《黃河怨》《保衛黃河》等篇章。當光未然朗誦完,這部作品深深地打動了冼星海,他決定全力為這部作品配樂,並滿懷信心地說:“我有把握把它寫好!”於是,在延安的一座簡陋土窯裡,冼星海抱病連續創作6天,最終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作曲。

1939年4月13日,《黃河大合唱》在陝北公學禮堂進行了首演。5月11日,在慶祝魯藝成立一週年的音樂晚會上,冼星海親自指揮著100多人的合唱團,演唱了《黃河大合唱》。毛澤東一連說了三聲:“好!好!好!”冼星海眼裡含著淚水,轉過身來,向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和觀眾們致謝。

不久,毛澤東派人給冼星海送來一支派克金筆和一瓶墨水。回到延安的周恩來也為冼星海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正如美術家蔡若虹所言:“胸存壯志心如鐵,人有精神筆似刀。”從此,《黃河大合唱》從延安傳遍全中國,傳向世界,成為中華兒女奪取抗戰勝利的精神力量。

恆久的藝術魅力

《黃河大合唱》能傳唱80年,不只因為它是一種民族精神的象徵,也因為它有著很高的音樂成就和藝術價值。

“《黃河大合唱》由8個樂章組成,多種表達形式的運用讓這部作品呈現出一種錯落有致的美感。它以黃河為背景,講述了黃河岸邊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展示了中國人民保衛祖國、頑強抗擊侵略者的英雄氣概,表現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同時,該部作品氣勢磅礴,音調清新,具有鮮明的民族音樂風格。”陝西省電影家協會主席、文藝評論家張阿利說。

“風啊,你不要叫喊;雲啊,你不要躲閃;黃河啊,你不要嗚咽……”這是人們熟悉的第6樂章中的內容。“《黃河怨》的音樂是從很小的音程開始,隨著歌詞內容的展開,音樂的張力逐漸顯現,展示了作曲家高超的技藝,準確地表達了中華民族忍辱負重和戰勝困難的信心和決心。”作曲家、陝西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韓蘭魁說。

“這部作品的詞描寫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魄,音樂則表現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族風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藝術性成為中國大型聲樂創作的典範。”作曲家、陝西省交響樂協會會長崔炳元說,“同時,由《黃河大合唱》改編的鋼琴協奏曲,也成為中國鋼琴作品的典範,在海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

剛剛參加了在延安舉行的《黃河大合唱》80週年慶祝活動的西安音樂學院教授王安潮表示,80年後在創作地聽到《黃河大合唱》,依然深深地被它的藝術魅力震撼。《黃河大合唱》的文化歷史價值,都是通過它自身的音樂藝術價值體現出來。作品產生的歷史節點、作品所表現的內容及音樂手法的複合作用,共同催生了這樣一個經久不衰的偉大作品。

奏響時代最強音

雖然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但《黃河大合唱》仍在傳唱。80年間,音樂會、演唱會、詩歌朗誦會等各種紀念活動連續不斷。

“今天,我們再一次回顧經典,就是要向老一輩文藝家學習,激勵和鼓舞廣大文藝工作者投身新時代火熱的現實生活中,不斷努力追求,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為人民服務,為新時代歌唱。”張阿利說。

“再唱《黃河大合唱》,我們內心充滿激情和力量。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挖掘民族音樂中閃光的東西,始終把人民群眾的需求作為自己創作的奮鬥目標,在講好陝西故事、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不斷攀登藝術高峰。”陝西省音樂家協會黨組書記、主席尚飛林說。

當年還是一名中學生的韓蘭魁,第一次聽到《黃河大合唱》,就被它豐富的表現形式和激情澎湃的音樂旋律深深吸引。當韓蘭魁大學畢業成了音樂學院一名作曲教師後,他對這部作品有了更深的體會:“《黃河大合唱》是我經常給學生講的作品,每講一次都有新的發現。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我會一如既往地把《黃河大合唱》的音樂精神和作曲手法講給我的學生。我想,這是對這部作品最好的紀念和傳承。”

曾參與過壺口瀑布《黃河大合唱》千人合唱活動的文化學者肖雲儒,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當年的情景。他表示,我們不僅要記住《黃河大合唱》的戰鬥精神,更要汲取它所蘊含的國家之愛、土地之愛、未來之愛,讓它永遠流淌在中國人的血脈裡。(記者 李向紅 孫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