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調整,“陳涉”沒走

與朋友聊及高中畢業時的臨別贈言,幾乎一致認為,當年有兩句話入選頻率最高:“苟富貴,勿相忘”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兩句話都出自《史記·陳涉世家》,都是兩千多年前一個叫陳涉的人講的。當然,更大的可能是經過了司馬遷的語言再造和境界提升。高考多年之後,大部分人或許已記不清全部原文,但這兩句話總能脫口而出。這就是《史記》的魅力所在,是漢語的張力體現,更是因為符合了青蔥少年時的意氣風發。

不過,這篇長期入選人教社語文教材的經典文章,已從初中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刪除。與之前“將文天祥從歷史教科書中刪除”、“衛青霍去病從歷史教科書中消失”、“教材刪除魯迅文章”等謠言相比,這次不是傳言,而是事實。教材事大,引發輿論關切。

教材調整,“陳涉”沒走

為什麼刪掉?人教社的回應說明了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避免不必要的交叉重複”。因為初中統編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秦末農民大起義》一課專列“陳勝、吳廣起義”,詳細介紹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並引述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也就是說,人教社通盤考慮了各學科關係,系統籌劃教材內容,而網上有些議論多是無端揣測借題發揮。人教社調整的目的本來很簡單,由於事先未加說明,網友不明就裡,所以才有種種猜測,乃至出現謠言。

隨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取得新成就,特別是對教育的使命和規律的深化認識,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調整,不僅是應該的,而且是必要的。必須看到的是,教材調整從來都不是一件小事,而是極其嚴肅的大事。不是哪個領導“拍拍腦袋”就能說了算,也不是某個專家“個人意見”就能左右,更非“是好菜就能往籃子裡撿”。具體到語文,思想立意、文質兼美、適合教學等角度都得考慮;現代古代、中國外國的作品都得有;詩詞歌賦、小說雜文等體裁都要儘量體現,即便古文也要既注重經典性又兼顧多樣性。借用人教社對當時魯迅先生《風箏》被刪的回覆中“調整並不是刪除,而是將其安排在最適合教學的地方”的邏輯,可以就不選《陳涉世家》一事說,“刪除不是其不好,而是想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以《史記》中《周亞夫軍細柳》替換《陳涉世家》,確實也是上上之選。

透過有關教材修改的爭論,可見社會關注的非同一般。相關機構及時回應,以事實回擊謠言或奇談怪論,值得稱道,但每次都是“跟在輿論後面跑”並非上策。所謂未雨綢繆,不妨每次修改時,把修改了哪些地方、為什麼修改等等先行告訴公眾,畢竟教材雖是“一家之選”,也需要達成最廣泛的社會共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