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島戰役中,日本航母為什麼一炸就廢,美國航母的戰損率卻很低?

用戶65268104


在中途島之戰中,日軍的三艘主力航母在五分鐘內化為火海,其中“加賀號”更是被俯衝轟炸機直接瓦解了指揮系統。而美軍當時僅有三艘的航母卻只沉沒了一艘,不禁讓人懷疑美軍是不是未卜先知。其實,放眼整場太平洋戰爭,這卻是一次非常偶然的事件。今天,協虎就帶大家回顧一下,這場太平洋戰爭的轉折之戰。

一·致命失誤、接二連三

自從日軍確定了進攻中途島的方案之後,就接二連三發生了影響作戰的意外。首先就是作戰的情報意外洩漏,使得美軍完全掌握了日軍的動向,早早地開始調兵遣將做好了應對。隨後在珊瑚島海戰中並沒有取得預想中的大勝,還使得翔鶴、瑞鶴兩艘航母無法在中途島出戰。

▲珊瑚島海戰

但是,日軍對於這些情況,幾乎完全不在意。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情報洩露,並堅定地相信美軍僅剩下兩艘航母。滿懷信心的日軍,就這樣帶著致命的漏洞開赴中途島戰場。

跨越了廣闊的太平洋後,來到中途島附近的日軍艦隊卻遲遲沒有發現美軍的蹤跡。在另一邊,早已掌握了對手作戰計劃的美軍,在暗中等待著日軍艦隊的出現。焦急的日軍向中途島機場發動轟炸,與島上的美軍飛機爆發激烈空戰。本以為能重演珍珠港偷襲的空戰,卻使得美軍艦隊掌握了日軍所在。輕敵的南雲忠一終於發現了美軍艦隊,急忙下令將飛機掛載的炸彈換為魚雷,於是航母甲板上堆滿了炸彈、魚雷和燃油。恰在此時,美軍的轟炸機群到了,對日軍的三艘航母發動了猛烈的進攻。

二·扭轉乾坤的五分鐘

從清晨的7:30一直到10:20,美軍悍不畏死地發動了四波攻擊。但由於日軍戰鬥機的攔截,一直沒有對日軍艦隊取得戰果。但此時的日軍也受到了很大消耗,大部分戰鬥機被迫回到甲板上加油,僅有很少一部分戰鬥機還在低空驅趕美軍魚雷機。此時的日軍航母處於防空空窗期,幾乎是美軍案板上的魚肉。

▲在中途島戰役時期美軍戰鬥機發明的“薩奇剪刀”戰術

恰在此時,日軍艦隊上空出現了33架無畏式俯衝轟炸機,分別殺向赤城號和加賀號兩艘航母。由於這支美軍隊長的指揮失誤,其中30架轟炸機都撲向了加賀號,加賀號頃刻間被炸成一團火球。而另一個上尉百思特則率領兩架僚機,向赤城號投下三枚1000磅航空炸彈。

雖然只有一發命中,但恰好是這一發炸彈,引爆了赤城號上堆積的彈藥,使這艘曾被認為是聯合艦隊驕傲的航空母艦就此成為一堆廢鐵。不久後,另一艘航母蒼龍號,也在17架美軍戰機的轟炸下失去戰鬥力。

▲中途島海戰中美軍裝備的SBD無畏式俯衝轟炸機<strong>

可見,日軍的航母會一炸就廢,直接原因就是因為南雲忠一下達換彈令之後導致的混亂、防空空缺和堆積的彈藥,而其背後的根本原因是中途島開戰前日軍就累積的許許多多不利因素。正是這些原因的綜合作用下,才使得中途島之戰在幾分鐘之間取得了決定性的結局。

▲受到美軍攻擊的日軍艦隊

三·約克城的傳奇和隕落

雖然日軍的三艘主力航母在一瞬間化為烏有,但日軍還有一艘飛龍號航空母艦存有戰鬥力,而這艘航母的位置仍未被美軍鎖定。因此美軍絲毫不敢大意,時刻準備著補上致命一擊。

此時的飛龍號,在山口多聞的指揮之下,已經開始進行了反擊。二十餘架飛機悄悄尾隨著美軍的轟炸機,發現了約克城號,向它投下了炸彈和魚雷。

當時的約克城號,狀態也並不好。在一個月前的珊瑚島海戰中,約克城的飛行甲板被一枚800磅航空炸彈擊中,多枚近失彈也使得其船體受到嚴重的震盪傷害。當它搖搖晃晃地開回夏威夷港的時候,工程師評估它起碼需要三個月才能夠恢復戰鬥力。可是尼米茲不能等,面對火燒眉毛的局面,他下令:“必須在三天之內修好!”

▲在珍珠港幹船塢中搶修的約克城號

於是,整個夏威夷都忙起來了,一千四百名技術嫻熟的工人被抽調到船塢,所有民用電力都被用於支持約克城號的維護。夏威夷島上連續三天黑燈瞎火,維修的船廠卻燈火通明。經過三個晝夜不眠不休的工作,約克城終於如約出現在中途島戰場。

當日軍飛機辨認出這艘航母時,他們大吃一驚。日軍軍方認為約克城號早已與列剋星敦號一起沉沒,此刻居然宛如起死回生一般出現在戰場。他們對本就受傷的約克城號發動猛攻,但依然未能將之擊沉。而約克城號的偵察機,卻跟著這群飛機,最終發現了飛龍號的蹤跡。

信號一傳來,企業號和大黃蜂號的飛機馬上對飛龍號進行絞殺,而立下了大功的約克城號,卻在抓住了飛龍的尾巴後,再一次受到攻擊。這一次,它終於支撐不住了,隨著兩枚魚雷擊中他的左舷,約克城號失去了動力,最終被日軍潛艇擊沉。

▲中彈後船體傾斜的約克城號

四·廝殺落幕,海波未平

最終,日軍無法忍受沉重的損失,放棄了對中途島的進攻,灰溜溜地回了日本。經此一役,日軍在美國太平洋艦隊面前撞了個頭破血流。更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美軍在航母數量有明顯的劣勢之下,打出了漂亮的勝仗。而日軍不可一世的主力航母,卻“一炸便沉”。

但是我們可以看出,中途島之戰並不是大家想象那麼輕鬆的。雖然美軍事先掌握了主動權,但是面對日軍訓練有素的海軍和航空兵,還是費了很大勁才得勝。我們如果簡單地覺得日軍不堪一擊,那麼對那些英勇犧牲的飛行員來說是一種不敬。

▲飛行員約翰·薩奇,首個發明“薩奇剪刀”戰術,在中途島戰役中創下擊落5架零式的戰績

此戰雖然扭轉了太平洋戰場的態勢,但在此之後,太平洋上的波濤仍然險惡。中、美、英等反法西斯盟軍依然與日寇進行了三年的搏鬥,才最終迎來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希望此戰能夠告誡世人,爭取和平與正義的道路,從來都不平坦。故而前人的努力,更需要我們後備去珍惜。


WarOH協虎


中途島戰役表明:太平洋戰場上的美日對抗,既超出了日本的軍力、國力, 又超出了他們的理解能力。

第一、日本人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戰鬥力和國力,對自己的裝備和戰術沒有理性的認識。

畢竟,他之前的對手除了一潰千里的國軍、就是小米加步槍的八路軍、風餐露宿的東北抗聯游擊隊。

從珍珠港事件後,半年間,日本海軍已如狂瀾般橫掃了整個西太平洋。

向西,它的觸角已經伸入印度洋,日不落帝國在它面前遭受了恥辱的失敗;向東,東京玫瑰甜美的聲音則一直在詢問:美國海軍在哪裡?貌似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已經指日可待。


因此,日軍一時間膨脹的厲害,沉浸在6個月連續勝利所帶來的狂醉氣氛中不可自拔,各方面覺得自己棒棒噠。驕兵必敗,這是日本海軍在這次海戰中的真實寫照。

同時,日本也低估了美國人將戰爭進行到底的決心。沒有考慮到人家美國從不打敗仗,從不在國際上吃虧的風格,忽視了珍珠港事件不但極大的刺激了美利堅民族的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情緒,也充分發了美國巨大的工業潛力。

二、日本情報的失敗,讓中途島成為對美方半透明的戰場。戰前,日本海軍的密碼被美成功破譯,進而瞭解了日本海軍的作戰計劃和作戰部署,日軍攻擊目標早已暴露。

可以說,中途島之戰在最開始就偏離了指揮官山本五十六設定的劇本,不是他想象中的一場在日軍選定的時間、選定的地點進行的會戰;反成了一場美軍精心佈置的“伏擊戰”。

美軍可以按照日軍的部署和戰鬥指令,較為精確的定位到日軍航母,先發制人,攻其要害,自然日本航母一炸就廢掉了。

可以說,日軍是洋洋自得的踏進了美軍給他們挖好的墳墓之中。

三、日本對戰場形勢判斷失誤。導致日本的艦隻雖多,卻相互分散;而美國集中了自己的力量,尤其是飛機,在數量上佔了明顯優勢。在海戰中,沒有空軍保護的航母,等同於在“裸奔”,自然成了美軍指哪打哪的“活靶子”。四、在戰術層面上,珍珠港的驚豔表現之後,日本海軍對於航空力量的運用竟然還沉溺於空談中的“九段擊”作戰,天真的認為,航母不過是削弱美軍主力艦隊的工具,真正的決戰還是會在戰列艦之間展開。

因此,山本五十六依然把作戰平臺~航母視作“可以被損失的”,他將日本海軍寶貴的航母力量送到最前線與實力相當的對手進行搏殺;而自己強大的戰列艦隊則呆在絕對安全的後方,成了這場關鍵戰役的看客,沒充分發揮作用。

第四、日軍航母本身就脆弱,與陸軍的裝甲武器一樣,皮薄餡大。

日本本土資源匱乏,而在1941年還遭遇前所未有的國際“禁運”,非常缺乏鋼材等戰爭資源。所以,在製造航空母艦時,多使用木質甲板。

整個二戰中,日本一共建造和改裝了25艘航空母艦,只有一艘大鳳號航空母艦使用了裝甲甲板,其它均使用的是木質甲板。而且日軍燃油本身燃點就低,是個如影隨形的安全隱患。

中途島海戰中,美軍俯衝轟炸機投擲的炸彈非常容易的穿過木製飛行甲板,在機庫內起爆,引發機庫內儲存的彈藥的殉爆,火焰通過通氣口和送氣孔蔓延到其它區域,最終導致航母瞬間報廢。

第五、操作細節的問題。除了在機庫內存儲了彈藥,日軍在航母甲板上也明面擺放了大量易燃易爆物品。這導致,一次被擊中的結果不僅僅是一炸,擊中的甲板堆滿了裝配完畢,隨時可用的炸彈和魚雷,美軍飛機一枚炸彈落下,導致甲板上的炸彈和魚雷就接連殉爆了,這種規模的連鎖爆炸後,航母自然成了一堆廢鐵。

再看美國,

大家都知道,美國無窮的戰爭潛力, 軍工業運作高效得可怕。一兩天就能造一艘小軍艦。一個月就能造一艘性能一般的輕型航母。

而且,據資料顯示,無論是在大西洋還是在太平洋上,對德還是對日。被擊沉的小航母也非常少,被擊傷的不算太多,戰損率都非常低。

像日本神風特攻隊嗷嗷叫的“一人、一機,換一艦”,實際上並不能真正做到與航母、艦船“同歸於盡”,人家美國受損航母會很快被修復,拉出來接著打。

很大程度上,這要歸功於美國強大的損管和優秀的抗沉、抗爆設計,比如,用開放式機庫和非裝甲甲板便於快速修補和油氣揮發,這在被擊中後大幅減少了起火概率。

此外,還有艦隊強大的防空實力。

二戰中,美軍的數量龐大的艦載戰鬥機群一直有效的保衛著整個艦隊及航母自身的安全。再加上日軍情報幾乎都被破譯,戰場對美方半透明,使得美軍早有準備,戰損率自然很低。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拋開戰術,其實是水平有限。

1942年的中途島海戰,美軍以損失一艘航母的代價,擊沉了日軍四艘航母。日本陣亡三千多人,而美軍只損失了三百多人。日本的“赤城”“加賀”“蒼龍”“飛龍”號航母沉沒,日本的280架戰機在航母的甲板上慘遭炸燬,被擊落的僅僅42架。

日本海軍的航母雖多,但是,中途島並沒有支援,僅僅能依靠南雲手中的四艘航母,而美軍最大程度集中了優勢兵力,可供中途島作戰的飛機有354架。

目的不明、任務不明

而且,南雲的任務也不清不楚,又讓他做火力準備,又讓他消滅美軍艦隊,這就非常混亂了。目的不明,任務不明,這也就給日軍頻繁更換彈藥埋下了伏筆。

當時南雲更換了幾波艦載機的彈藥,後來乾脆為了節省時間,直接堆在了那裡,這就糟了。美軍進攻蒼龍、赤城、加賀三艘航母的時候,航母上堆著大量魚雷炸彈,一觸即爆。航母上的燃料、彈藥引起了巨大爆炸,短短五分鐘,三艘航母就徹底炸燬了。

美軍攻擊加賀號的飛行員貝斯特投擲三枚炸彈,兩發射失,一發命中,結果,就是命中的那一發把加賀號擊沉了。1000磅的炸彈直接砸穿了加賀號的甲板,立即引爆了加賀號的彈藥,加賀號也隨即發生大爆炸,幾分鐘之後,加賀號完蛋了。

日本的三艘航母,其實就是在美軍簡單甚至有很大失誤的情況下受到攻擊的,然而,一旦命中,這三艘航母就變成了大火球。這也不能說是南雲蠢,實在也是沒有什麼辦法。日本的四艘航母,幾乎就是一次性被消滅了三艘,僅剩下一個飛龍號。本來日本PK美國,航母是4打3,一下子變成了1打3。

但是此時的日軍卻以為是1-1的較量,美軍的約克城號第一次被襲擊之後,美軍搶修好了,然後日軍再次發現約克城號的時候,以為是另外一艘航母,又把約克城號炸了一次。日本兵滿心歡喜的以為是擊沉了兩艘美軍航母。

日軍僅剩的飛龍號,被企業號的轟炸機突襲,中了4枚炸彈,然後就是一片火海。最後飛龍號和赤城號是被南雲自己打沉的,因為沒用了,修不好了。

水平有限,一觸即潰

日本航母是多,但是他們的航母質量非常差勁,尤其是加賀號和赤城號,這兩艘所謂航母其實是戰列艦改裝的。赤城腿短,加賀速度慢,這兩艘航母其實也是被日本人自己嫌棄的。這兩艘航母的防護措施同樣不到位,畢竟日本窮。而反觀美軍航母,大部分甲板都鋪設了鋼鐵,這樣,抗打擊能力就遠遠強於日軍航母了。戰鬥中,出現過日本航母甲板被炸彈砸穿的情況,這就非常悲劇了。

中途島戰役,其實日本一點勝算都沒有,無論是情報還是戰術還是武器裝備,都是遠遠落後美軍的,美軍日軍傷亡比幾乎達到了1-10。講個笑話,據說日本神風特工隊駕駛飛機撞向美軍軍艦,結果,撞出個飛機印記來。


軍武文齋


中途島戰役為什麼日本的航母一炸就沉呢?不看看當時有誰在?“雪風號”驅逐艦啊,日本想不沉都難,被稱為最佳坑隊友戰艦,至於為什麼這麼說,可以看我以前的文章有重點介紹。好啦 皮一下,迴歸正題。

我認為當時在中途島海戰中,美國和日本的原因差距這麼大,我認為主要得益於美軍強大的維修和損管能力。

可以說美國的損管和維修能力異常強大 bug般的維修能力 珊瑚島海戰後,約克城號航母被炸趴窩,結果美國利用其強大的維修能力,僅僅用了3天就讓約克城號航母奇蹟般了復活,並參加中途島,帶來了76架各式飛機,要知道這是當時美國估計3個月的工作量,而同時期同樣的工作量,日本則需要6個月以上。所以二戰時的航母,美軍的打廢了託回去修修就能用,而日本的基本上動不了的就自己給能沉了拉到。約克城號航母的加入使和日本的航母比例從4:2 得以提升到4:3美國再加上一個路上機場實際上飛機的數量是高於日本的飛機。


其次就是美軍異常強大的損管能力,遍佈航母的損管小隊,可以在第一時間對航母進行滅火搶救。美軍的燃料也是經過特殊處理,使其揮發小,不易燃。但是日本人就不怎麼喜歡做這樣的事,當然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日本人的資源短缺想能也沒辦法,能省就省,所以只是把燃油放在船底,所以日本的航母特別容易爆燃。


軍武小咖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這麼幾個。

第一,任何航母其實都架不住轟炸。

中途島戰役,美軍以逸待勞,破譯了日軍的情報,導致先偵察到日軍航母的位置,先發制人。

日軍4艘航母中的3艘,是被美軍先發制人攻擊中,被無畏式俯衝轟炸機在15分鐘內炸燬的。

如果是日軍先發制人,美軍3艘航母也難逃一劫。

實際上,日軍僅剩的1艘飛龍號航母發動反擊,2次轟炸將美軍約克城號航母炸沉。

無論日軍也罷,沒勁也罷,航母的防禦能力都是對付不了轟炸的。

第二,自然,美軍航母的防禦力比日軍強。

日軍的航母強調進攻就是防禦,自身防禦能力非常弱。

相比日軍航母,美軍航母採用了自封汽油庫,防禦力稍強,所以經受住了第一次攻擊,但第二次攻擊中還是被擊毀了。

第三,美軍航母的戰損率並不低。

比如美軍在中途島參戰的3艘航母,約克城號當場被擊沉,大黃蜂號後續也被潛艇在1943年擊沉。

唯一的企業號在1942年曾經三次被日軍重創,僥倖沒有沉沒而已。

1942年7月,企業號被命中7顆炸彈,受了重傷,艦員74人被炸死,95人受傷。

1942年8月,企業號被翔鶴號上的18架九九艦爆突破空中防禦圈,共命中250公斤穿甲彈3枚,另有4枚近失。空襲過後,企業號燃起大火,飛行甲板嚴重受損,77人陣亡,91人受傷。

1942年10月,企業號被命中6枚250公斤炸彈,也受重傷,死44人,傷75人。


薩沙


中途島海戰是日本海軍自16世紀末被明朝海軍打敗後300多年來的第一次慘敗,歸根結底還是日軍的整體指揮能力、協同能力的不足的弱點,而這一切又是從不重視情報工作開始。

仗還沒打,日本人的作戰意圖和兵力情況就被美國人掌握的一清二楚。當然在兵力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可以相應的抵消一部分情報洩露的負面影響,但是日本人顯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於是釀成了重大的災難。

在開戰當天,日軍打擊的第一個目標是中途島的美軍機場。就在剛剛結束第一波次行動,作戰飛機返航途中,一架日軍偵察機發回這樣一份報告,說是距離中途島240海里處發現一支艦隊,好像是美軍艦隊,共有10艘軍艦,卻沒有說明艦種,此時是7點28分。

這樣一份粗糙的電文令日軍前敵總指揮南雲忠一十分惱火,美軍艦隊的突然出現是他始料不及的,關鍵是還搞不清楚對手的實力。如果只是常規艦艇還好說,如果是航空母艦,那就麻煩了,畢竟攻擊中途島的戰機還在回航途中,護航戰鬥機也該換班,可以說是最為脆弱的時候。

焦急萬分的南雲忠一連連催問偵察機報告敵軍艦種,同時命令所有返航和換班的戰機暫時停止返航和換班以備不測。

40分鐘後,8時9分,偵察機才回覆信息,報告說是美軍艦隊共驅逐艦、巡洋艦各5艘,沒有航空母艦。

南雲忠一這才常常舒了一口氣,命令機群抓緊換班、返航及彈藥換裝工作。特別是彈藥換裝,雖然發現了10艘美國軍艦也在自己航母戰鬥群的攻擊範圍內,但是對方沒有航母,也就對自己沒有太大的威脅,暫時不必管他,先集中打擊對自己有威脅的中途島美軍基地。

可是令南雲忠一沒有想到的是,距離第二條消息僅僅過了10分鐘,8時20分,偵察機發來第三條消息:先前的美軍艦隊中好像有1艘航空母艦!

這樣一條模稜兩可、語句極為不嚴謹的情報信息恐怕是在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中都是決不允許的!恰恰是這條信息,給日本艦隊帶來了史無前例的大災大難!

南雲忠一對第三條信息信以為真,既然對方有航空母艦,說明對自己的威脅更大,必須馬上予以消滅。而打軍艦最有效的武器是魚雷!

於是,準備攻擊中途島的戰機卸下打擊陸地用的炸彈,開始換裝攻擊軍艦的炸彈,並且護航戰鬥機同時也正在進行換班和加油的過程中。

就在日軍偵察機和南雲忠一通信的過程中,美軍152架作戰飛機分成魚雷機、俯衝轟炸機兩個編隊4個機群,以魚雷機在前、轟炸機跟進在戰鬥機護航下分別於7時2分、50分,8時40分從3艘航空母艦上起飛,殺氣騰騰的向南雲忠一撲來。

9時15分,魚雷機編隊首先到達南雲艦隊的上空,二話不說馬上投入攻擊。不巧的是,日軍的50架護航戰鬥機剛剛升空,清一色性能優異的零式戰鬥機。

激戰近1個小時至10時10分,35架美軍的魚雷機被擊落,日軍雖然僅僅損失7架,但是剩下的飛機卻耗盡了燃料被迫返航。 10時25分,南雲忠一準備命令護航的第二波戰鬥機升空,接替剛剛大戰了一場的第一波飛機。結果第一架飛機剛剛飛離甲板,突然聽到瞭望哨的官兵喊叫:“俯衝轟炸機、俯衝轟炸機!” 正是美軍的俯衝轟炸機編隊殺來了,一共40架。

此時的日軍航母戰鬥群在忙什麼呢?護航戰鬥機還在起飛,轟炸機炸彈換魚雷的工作還在進行當中,大大小小的魚雷、炸彈堆滿了航母甲板,還有剛剛給戰鬥機加完油的油罐汽車還在四處穿梭。美軍轟炸機則毫不客氣,對準日軍航母,將一顆顆炸彈扔了下去......

美軍轟炸機攜帶的炸彈並不多,投彈也並不精確,日軍三艘航母加賀號、赤城號、蒼龍號分別中彈4顆、2顆、3顆。按正常來講,區區9顆炸彈根本不可能對3艘大型水面艦艇——航空母艦構成滅頂之災,但是引爆了堆積在航母甲板上的魚雷、炸彈、油罐車,一連串的大爆炸僅僅5分鐘就讓3艘航空母艦失去了生命力......


大將軍威武K


中途島戰役美軍太平洋艦隊以相對較小的代價擊敗了日本引以為傲的海軍主力。海上巨無霸航空母艦美軍只損失一艘,而日本卻損失了4艘,從此日本喪失了太平洋海域進攻的能力。航空母艦1:4的戰績,有人說日本的幾艘航母幾乎一炸就廢,美國的一艘航母被炸穿,夾板修一修又重新上戰場了。是美軍有什麼黑科技,其實不是。

日本發動中途島戰役,其實兵力、艦隊數量都是佔據優勢的,但由於被美軍提前獲悉了日軍的進攻計劃,加上日本軍官被珍珠港的勝利衝昏了頭腦,高估了帝國海軍的實力,倉促攻擊,犯了些重大錯誤,從而被美軍集中優勢兵力局部突破導致了失敗 。日軍航母所謂“一炸就廢”主要是因為指揮失誤。當時日本海軍司令部給南雲艦隊下達了兩個任務,一個任務是偷襲中途島,準備登陸作戰;而另一個任務機動攻擊美軍艦隊並消滅之。這兩個自相矛盾的任務導致南雲中將無所適從。

開始卸下魚雷準備空襲中途島,但後來偵察機又發現美軍艦隊來襲,又被迫在兩個波次的飛機上更換彈藥,由於更換彈藥延誤了時間,導致很多飛機來不及起飛,或者起飛彈藥不夠,航母甲板上頓時亂成一團,來不及更換的彈藥都堆放在甲板上。由於沒有戰機護駕,美軍對航母的轟炸很順利就完成了,甚至一架美軍戰機投放了一發炸彈就引爆了赤城號航母上的炸藥,從而創造了一顆炸彈摧毀一艘航母的奇蹟。

至於“美軍航母修一修就能用”,主要是因為雙方的工業經濟實力差距較大造成的。在中途島戰役前發生了珊瑚海海戰,日本的航空母艦“翔鶴號”受傷,需要一個月的修理時間,而在此次戰鬥中受傷的美國航空母艦“約克城”號,美軍集中全力進行了三天三夜的搶修,就使它重上戰場投入了戰鬥。所以美國為戰爭可調動的資源遠遠超過日本。

正是由於中途島戰役美軍太平洋艦隊重創了日本海軍,從此日本就喪失了在太平洋戰場戰略主動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由此轉入反攻階段。


花木童說史


中途島海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海軍與美國海軍的一場焦點戰,對日本來說,一旦取得既定戰絕目標,則美國太平洋艦隊殘餘及太平洋艦隊軍事大本營珍珠港,就會完全暴露在日本海軍的鐵蹄之下。(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當然日本是沒有能力滅亡美國的,按照日很海軍的戰略佈署,以打促和,通過對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打擊,把美國拉到談判桌上,進而獲得對自己比較有利的籌碼,日本也不是愣頭青,知道什麼是肯不下的硬骨頭。

但在美國方面來說,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後,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確是遭受了重大損失,而戰爭失利的一大原因就是情報工作的落後,沒有提前掌握或者說準確研判日本海軍的作戰目標,導致偷襲成功。


也就是說日本偷襲珍珠港,從一開始就掌握了戰略主動權,這也是的美軍此後加大了對來自日本海軍情報的偵聽和破譯工作,中途島海戰看似是美軍取得巨大的軍事成功也不錯,但前提卻是一大幫情報人夜以繼日努力的成果。

日軍的戰略佈署是先佯攻阿留申群島,然後直撲美軍珍珠港軍事基地的前哨陣地珍珠港,但這一戰略部署完全被美國海軍掌握,他們先是製造了海軍支援阿留申群島的假象,進而在中途島附近埋伏,給日本海軍來了個守株待兔。

因此中途島海戰日軍從一開始就陷入了美國的口袋,珍珠港海戰,日軍是以少勝多,到了中途島海戰,局勢則完全反轉了過來,只不過日本海軍家底實在不多,根本經不住折騰,不像美國,財大氣粗,可以在短時間內回血!


歷史三日談


日本四艘主力艦隊航母在中途島戰役期間也不是一炸就廢,山本大將鍾愛有加的赤城號、加賀號航母都是被自己人擊沉的,它們只是被多枚航彈擊中甲板後喪失了起降戰機的作戰能力,尤其是因為沒有裝甲甲板保護,航彈直接砸穿甲板在機庫爆炸,引爆了裡邊凌亂擺放的炸彈和魚雷,這才導致航母徹底報廢。

而航母的機庫本應該有裝甲保護的,易燃易爆的炸彈和魚雷都要安放在彈藥庫中,很明顯日本人不重視裝甲,加上中途島海戰中南雲忠一魚雷換炸彈的錯誤糾結,最終導致了日本的航母不堪一擊,嚴重受損的航母只是喪失了戰鬥力並沒有沉沒,雖然山本五十六捨不得將它們送入海底,但即便是拖回本土船塢沒個一年半載也不可能回到戰場,更何況中途島距離日本2800海里拖拽談何容易。

而美軍航母約克城號在珊瑚海戰中,之所以命中一枚800磅炸彈後仍能安然無恙,是因為它的甲板上有50mm裝甲保護,而且還是命中在防護力較強的艦島附近,因此約克城號很快就能被修復返回戰場;其實約克城的搭檔列克星頓號也是裝甲防護力很強的現代化航母,它之所以在珊瑚海戰中命喪大海與日本大鳳號航母相似,並不是船體結構損傷有多嚴重,而是洩露的燃料導致不可挽回的大火,這艘航母被2枚魚雷和2枚航彈命中才沉沒的。

還有就是在中途島海戰中復仇的飛龍號航母,在其它三艘主力航母癱瘓之後,山口多聞司令官指揮自己勢單力薄的飛龍號發起瘋狂反擊,但是它的艦載機少得可憐,面對美軍30架無畏式轟炸機的攻擊毫無招架之力,飛龍號被4枚航彈摧毀了甲板在海上猛烈燃燒,最後被己方驅逐艦擊沉,根據日本偵察機拍攝的飛龍號照片顯示,它的甲板前幾部出現一個巨坑,其它艦體相對完好。從此飛行甲板裝甲被日本重視起來,大鳳號、信濃號都安裝了甲板裝甲。

(飛龍號各層甲板示意圖)


利刃巨透社


這是因為美軍自古流傳下來的個人主義精神。和黑科技沒關係。

這話不是我說的,是美國戴維斯·漢森在《殺戮與文化》這本書裡說的。

講真,說日本航母質量不好什麼的,都是耍流氓。道理在於日本就算是買的航母,也有質檢標準的。所以真正的差別,是出現在對受傷航母的態度上:

但對航母的日常維護來說,美日雙方的工人天天干,都積累了豐富經驗。在相同崗位上,人和人的差別並不會非常明顯。

所以對航母來說,真正的差別就表現在了航母的維修方式上。

簡單起見,我們假定航母上只有三部分會壞:螺絲、風扇、甲板。

航母受傷後,日本採取的做法是:

工程師評估界定問題——螺絲工、風扇工、甲板工在一起開會決定分工——維修。——修好沒問題,開出去。

但美國採取的做法是:

受傷航母回來後:

螺絲工、風扇工、甲板工分別檢查自己崗位的問題,彼此之間相互不負責。所以後來打中途島的時候,美國的航母受傷後,很快就能投入戰鬥了。最後一個負責渦輪的維修工離開航母的時候,航母都快到攻擊位置了。這個維修工是自己划船回後勤部的(誤,有專門摩托艇)。

顯然美國更高效。

其實美國的這種高效還體現在海灣戰爭上,美國的醫療補給線也很好玩。一般國家的醫療補給線是這樣的:

比如一個士兵,同時動脈被打穿、骨折、內臟出血。

一般補給線採取的辦法是:把動脈縫好,內臟血排掉,骨折接了,再把傷員送回去。

但美國就不一樣:戰地醫院只管你死了沒死。骨折只要不紮在心臟上,戰地醫院就不管。

保證活著之後,二級醫院負責解決大傷。

再轉到下一層。

由於每一次負責的事情少,而且簡單,沒有複雜決策。當然效率就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