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djfb
本號“坐古談今”在問答上已經兩年多了,文章已經不少。為防止讀者“厭倦”,本號不定期會推出一些受邀朋友的稿件。對於非本人稿件本人主要是進行文字簡練、是否有違法違規事宜等。基本觀點不涉及,用以“多樣化”。作為歷史學習者,我也會用“補充:再點評”的形式進行我的觀點補充。
本文作者“坐古談今特約作者歡歡”。補充說明為本人坐古談今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曾派蒙恬領兵30萬北擊匈奴,派趙佗領兵50萬南征百越。在秦朝危難時,王離率領上郡主力部隊20萬南下與章邯共同抗擊項羽。雖然,章邯在鉅鹿被項羽打敗救秦失敗,但他們作為秦朝軍隊好歹為秦朝出力了。可是為什麼嶺南的50萬秦軍沒有北上救秦,而是坐視秦朝滅亡呢?
(1)50萬秦軍南征百越確有其事嗎
關於秦軍數量有多少,劉向在《淮南子》記載“發卒五十萬”;《史記》沒有明確記載;《資治通鑑》“謫徙民五十萬戍五嶺”。
相對來說,司馬光地記載更明確,因為嶺南距離秦國很遠,不像章邯對抗匈奴。在部隊中夾雜大量軍夫(甚至有無移民考慮呢?)是很正常的。但具體多少人,軍與夫之間的比例沒有史料,已經很難說了。所以,50萬數字根本不確切。
(2)天高皇帝遠,無詔怎敢北上?且秦朝滅亡太快,快得讓人沒想到
萬里之遙間隔著秦嶺、大巴山脈、東南丘陵,北上其實根本不可能。從嶺南一要交通難走;二要對付各地不臣服者;三要抽調精銳、留下大部分人鎮守百越廣大地區。連準備、再路程恐也需要一年多時間。
而從大澤鄉起義是公元前209年十月(閏下月),秦朝覆滅是公元前207年十月子嬰投降劉邦,兩年的時間秦朝就滅亡。
其實,公元前208年十二月前的鉅鹿之戰前,根本用不著嶺南發兵,
鉅鹿之戰戰敗後,秦朝危急,這時嶺南之兵北上才有必要。但這離滅亡時間還有九個月。來也來不及了。
由此,從地理位置和給嶺南的反應時間看,嶺南想救秦朝根本來不及,而不是他們對秦朝滅亡無動於衷,這就造成了嶺南秦軍坐視秦朝滅亡的現象。
補充:坐古談今再點評
有人拿歷史小說說秦始皇命令不要北上平亂。小說是小說歷史是歷史,小說可以神話一個人,秦始皇作為天下霸主,建國已有數年,秦始皇會說自己掌握的天下會動亂?這不是笑話嘛。
只是因為秦朝短時期滅亡,小說作者根據眾所周知的歷史,為了神話始皇帝而已。既然他能預知未來,為啥不提前殺了趙高?
再者,任囂作為領軍主帥在秦末大起義危急時刻病重、病亡也是更重要的原因。面對北邊各種起義、周邊百越尚未徹底臣服,趙佗北上百越恐丟失。因此,留下秦朝的種子似乎更重要。
坐古談今
1、交通阻隔,路途遙遠,秦朝滅亡速度太快,來不及回援。
2、南越剛平,南越三郡境內並不穩定,貿然發兵回援中原,南越恐怕還會復判。
3、實際上50萬大軍,並不是全是士兵,他包含了遷徙南越的百姓及後勤人員,實際作戰力量遠遠不到50萬,加上還要看守南越三郡,所以分不出兵北上。
4、南征將領們不相信農民起義能攻滅大秦,畢竟前幾年秦軍秋風掃落葉般的橫掃東方六國,不相信手無寸鐵的普通百姓是大秦鐵騎的對手。
5、南征將領有坐山觀虎鬥的心態,也想割據一方。
蝦果仁
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當年大軍南征就是以今天的淮河流域,長江中下游為後勤補給基地。而起義大軍也是在此區域內開始的並且以項羽為首的楚國舊貴族的根基也是在這一區域。大軍北上勢必會造成諸多不順。嶺南軍團雖然已經佔領了南方。難免會有地方勢力礙於秦軍實力而不敢輕舉妄動,一旦大軍回防,則南部必然重回諸多小部落的局面。況且大軍的後勤補給也是一大問題(秦政府已不能為其補充,嶺南地區相對生產落後且路途遙遠不便)
其次。對秦帝國的絕對放心,嶺南軍團首長認為:起義軍不過烏合之眾,不需要大軍回防。且本部多為步兵。卻需回防該已長城軍團的騎兵為上,利於戰場局勢。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或者說是秦對於中華民族來說最重要的貢獻。
大一統。
這一點相當重要,是當時政權的主要領導人的共識。
髆宛侯
這才是明智啊,回來幹啥啊,那五十萬人去打雲南,那時候交通這麼不發達,大軍回來的時候朝廷早沒了(當時大起義軍壓境秦朝危危可及),就算回來救援,也早就不是秦朝而是新朝,你說他回來就誰啊,根本沒時間趕不回來。所以那五十萬人還不如領頭的直接在當地佔山為王跟起義軍爭天下,像韓信那樣(雖然最後投奔劉邦)
瘠薄局長
回援的話,山高路遠,輜重補給困難。秦律嚴苛,出現意外不能按照要求完成任務,估計又會出現陳勝吳廣一樣的選擇。同時,如果回援,狂奔幾千裡,勞頓異常,勝算不大。輸了就將一敗塗地,可能死無葬身之地。贏了的話,面對的是秦二世,趙高這樣的朝廷,能不能保全性命,亦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