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攀枝花市”概述

攀枝花位於金沙江畔,原名上、下壩村,形成於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前後,因村口有一株古老而高大的攀枝花樹,遂稱“攀枝花村”。

“攀枝花”村名最早見諸地圖,是1940年4月出版的《川康邊政資料輯要》中的《寧屬各縣(鹽邊縣)概況資料輯要》。同年6月,國民政府經濟部資源委員會於1939年6月在成都設立的川康銅業管理處地質勘測隊的地質學家湯克成,在鹽邊縣攀枝花村附近調查,於1942年提交《西康省鹽邊縣攀枝花及倒馬坎鐵礦地質報告》,這是官方第一次獲得發現攀枝花及倒馬坎鐵礦的信息。

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開始了我國第一次地質普查工作,攀枝花礦區成為普查勘探重點,普查找到了康滇地軸中段釩鈦磁鐵礦呈帶狀分佈的規律,確認攀枝花及其周圍地區是一個巨型鐵礦,具有很高的綜合利用價值。

1956年2月27日下午,地質部黨組書記、常務副部長何長工代表地質部就全國地質普查情況向毛主席作了彙報,其中提到了“四川鹽邊攀枝花”、“攀枝花式鐵礦(含鈦釩磁鐵礦)”。同年3月,地質部部長李四光向毛主席彙報工作時提出,在金沙江畔攀枝花找到了大型鐵礦。“攀枝花”由此進入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戰略視野。

1958年3月21日,毛主席在成都會議上籤發冶金工業部部長王鶴壽關於《鋼鐵工業的發展速度能否設想更快一些》的報告,批准了開發攀枝花的設想。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區。4月22日,為了便於保密,國務院下發《關於攀枝花特區更名問題的批覆》,同意將攀枝花特區改名為“渡口市”。3月4日,毛澤東主席在冶金部部長呂東、攀枝花特區總指揮徐馳呈送的《加強攀枝花工業區建設的報告》上批示:“此件很好。”由此,攀枝花市將這一天定為“攀枝花開發建設紀念日”,亦即攀枝花建市紀念日。[4]

1987年1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渡口市更名為“攀枝花市”。

攀枝花市是中國四川省直轄市,位於中國西南川滇交界部,北緯26°05′~27°21′,東經101°08′~102°15′,金沙江與雅礱江交匯於此。

東、北面與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會理、德昌、鹽源3縣接壤,西、南面與雲南省的寧蒗、華坪、永仁3縣交界。

北距成都614千米,南接昆明273千米,是四川省通往南亞、東南亞沿邊、沿海口岸的主要通道。

建置沿革

  • 隋朝之前
中國“攀枝花市”概述

攀枝花市(13)

考古發現證明,攀枝花是人類活動較早的地區之一;除鄰近地區已發現的“元謀人”、“蝴蝶人”遺蹟外,在攀枝花市內發現了距今約1.8萬年~1.2萬年前的回龍洞古人類遺址。

攀枝花也是原始人類南北遷徙、東西交往的走廊。這裡的人類活動,最早見於文字的有:《史記·黃帝本紀》關於黃帝次子昌意降居若水(今雅礱江下游及其與金沙江匯合後的一段河道),並生帝顓頊的神話;《尚書·周書·牧誓》關於居住在這一帶地方的髳、微、濮人參加武王伐紂的傳說。

按《禹貢》分區,市境古屬梁州。周代,地隨梁州併入雍州。

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後,《史記正義》說:“蠶叢(蜀)國破,子孫居姚嶲間(包括市境一帶地方)。”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秦惠文王派蜀守張若取笮及其江南地,最早在這裡設置過郡、縣,“至漢興而罷”。

漢元帝六年(前129年),武帝劉徹派司馬相如招撫嶲夷,“西至沫(大渡河)、若水,橋孫水(安寧河),以通邛、笮”。西夷歸附後,漢朝又曾在這裡“置一都尉,十餘縣,屬蜀(郡)”(《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秦代和漢元光年間兩次於此設置的政區,轄有市境。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在今攀西至雲南楚雄境內,設置了越嶲郡及下屬的15縣。

三國蜀漢,將大笮併入定笮,又割越嶲郡之姑復縣、蜻蛉縣入益州下新置的雲南郡建制。市境除江北中部地改屬定笮縣外,餘仍舊制。遂由原一郡七縣之地,變為兩郡七縣之境。

至西晉,三絳併入會無,姑復併入遂久。又以益州過大,分其原轄的南中四郡,另立寧州,雲南郡轉隸於寧州。之後,寧州廢而復置,並劃越嶲郡由其管轄。市境江北東部地改屬會無縣,江北西部地轉隸遂久縣,由益州兩郡六縣屬地改為寧州兩郡五縣轄境。

公元420年,劉裕代晉,在南方建立劉宋王朝。其版圖包括益、寧兩州。益州越嶲郡治所由會無徙還邛都。撤銷了平樂郡及其屬縣,又分姑復縣為東姑復、西姑復兩縣。今市境除河西地重屬邛都,大坪及江北西部地隸於東姑復縣外,其餘未變;為益、寧兩州,越嶲、雲南、興寧3郡,邛都、會無、定笮、蜻蛉、東姑復5縣的轄地。

劉宋末期,益州越嶲郡境內“蠻僚恃險,乍服乍叛”(《太平寰宇記》引《十道志》),屬縣均廢;寧州各地,以爨氏為首的南中大姓,又“恃遠擅命”,“自王蠻方”(《南齊書·州郡志》、《爨世家》)。到南齊統治時(479年),僅設越嵩僚郡,下無屬縣。南梁建立不久,北魏王國於天監十三年(514年)一度派兵侵入益、寧兩州,但旋即北撤。梁派肖紀為益州刺史,“在蜀十七年,南開寧州、越嶲”(《資治通鑑·梁紀》),置嶲州,又於市境河西地及德昌境置西瀘縣,到梁簡文帝大寶(550~551年)後復為爨氏所據。

北魏分裂為東、西兩個政權後,西魏王國乘南梁內戰,肖紀東下爭帝之機,於承聖元年(552年)派兵侵入益、寧及嶲州部分地方,雖有“西南夷感懷允洽”(《彰德尉遲迥廟碑》)的說法,但並未能實際控制爨氏佔據的今市境一帶區域。北周建朝後,經過保定四年(564年)、天和三年(568年)兩次軍事征討,才佔領了越嶲地方。在定笮境置定笮鎮,大坪及江北中部地歸其節制,河西地曾先後為其所設的嚴州平樂郡、宣化郡可泉縣轄境。除此,河東地、江北東部地、江北西部地,以及江南地,仍為爨氏所據。

  • 隋朝至元
中國“攀枝花市”概述

炳草崗大橋夜景

隋初,仍置嚴州,旋改稱西寧州、嶲州,復為越嶲郡。廢北周所設嚴州五郡,另置五縣為越嶲郡屬縣。市境大坪及江北中部地仍歸定笮鎮節制,河西地屬可泉縣,河東地及江北東部地為新置的會川縣轄區。江北西部地及江南地,仍為爨氏控制。

唐朝大力經略西南,改越嶲郡為嶲州,置都督府,再改州為郡,依舊都督府。越嶲郡共領九縣,市境河西地為西瀘縣境,河東地為會川縣轄區,江北東部地隸於和集縣,大坪、江北中、西部地在一度為牢州及松外、尋聲縣境域後,改屬於昌明縣。唐以越嶲為基地,政治招撫和軍事征伐並用,恢復寧州,改稱為郎州、戎州,又設姚州於弄棟川,並皆置都督府。市境江南地,初屬西濮州的蜻蛉縣轄地,後為西利(微)州十部縣境域,並轉隸於姚州。

唐天寶九年(750年),南詔地方割據政權佔領姚州,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757~758年),又進據嶲州,今米易,當時名諾賧,隸於會川都督府清寧郡。鹽邊縣境內有松外城,是劍川節度香城郡的轄區。江北西部地是劍川節度善巨郡的境域。江南地則屬弄棟節度控制區。之後,繼南詔統治這裡的大長和、大天興(興源)、大義寧地方割據政權,基本上沿襲這種建置。

五代後晉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滅大義寧,建立大理國,市境河西地為巴翠部、落蘭部領地,隸於建昌府。河東及江北東部地為絳部活動區域,屬會川府境。大坪及江北中西部地,有如庫部,是善巨郡地。

宋朝,蒙古汗國(元朝前身)滅大理段氏政權,在憲宗四年(南宋寶佑二年,1254年)佔領今攀西地區。

元代建朝後,在此置羅羅斯宣慰司和都元帥府,下領路、州(府)、縣,隸於雲南行中書省。市境河西地屬定昌路(後併為德昌路)普濟州、威龍州境。河東地屬會川路武安州轄區。江北東部地屬黎溪州。江北中部及大坪地,屬柏興府潤鹽縣轄區。江北西部地,隸於麗江路軍民宣慰司北勝府。江南地為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都元帥府所屬的大理路姚州大姚縣轄區。

  • 明至民國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罷羅羅斯宣慰司,將其地由雲南劃歸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管轄。在此另置四川行都指揮使司,下領五衛、八所、四長官司。市境河西地屬建昌衛軍民指揮使司的普濟、威龍兩州(後改長官司)轄區。河東地是會川衛守禦迷易千戶所領地。江北東部地屬黎溪州境。大坪及江北中部地,為鹽井衛打衝河守衛中左所(後分為五)和馬喇長官司的轄區。江北西部地,是雲南承宣布政使司北勝直隸州境域。江南地則是屬雲南姚安府姚州大姚縣轄地。市境至此分屬於川、滇兩大政區。

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後,清政府才實際控制這一帶地方。雍正六年(1728年),在此置寧遠府,隸於四川行省,並設西昌、冕寧、鹽源、昭覺縣和會理州,為府的下屬政區。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守禦迷易千戶所為巡檢司,併入會理州。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從鹽源縣分置阿所拉巡檢司。宣統元年(1909年),升為鹽邊廳,直隸寧遠府。故市境河西地為西昌縣屬之普濟、威龍兩長官司領地,河東地為會理州迷易巡檢司境,江北東部地為會理州轄區,原大坪及江北中部地,是鹽邊廳的境域。雲南行省方面,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並永北直隸廳所屬的舊衙坪、華榮莊兩經歷署為榮坪縣,後改為華坪縣。市境江北西部地為華坪縣轄區,江南地是大姚縣的北境。

進入民國,市境仍分屬川滇兩省。1912年,改迷易為會理分州,1913年,改會理州為縣,1920年,改迷易為會理分縣(米易古稱“迷昜”。據傳,曾有一位捐官剛上任時,錯將衙門駐地“迷昜”念成“迷易”,後來以訛傳訛,老百姓逐漸把“迷昜”當作“迷易”)。1913年,鹽邊廳升為縣,在大姚北境設苴卻行政委員。1929年,在苴卻行政區設永仁縣。1935年,改寧遠府為四川省第十八行政督察區。1939年,市境金沙江以北、巴關河以東地,隨第十八行政督察區劃入新建立的西康省,為其第三行政督察區屬地。1941年,置德昌設治局,1945年升為縣。市境河西地由西昌縣屬轉為德昌縣轄,河東及江北東部地為會理縣境,大坪及江北中部地仍是鹽邊縣區域。以上屬於西康省轄區。江北西部地為華坪縣境,江南地由大姚縣境轉為永仁縣轄地,由雲南省管轄。

  • 解放之後
中國“攀枝花市”概述

大田會議會址

解放後,1951年在會理、德昌部分地區,建立迷易縣,次年更名為米易縣,隸於西康省西昌專區(因米易氣候獨特,物產豐富,尤其盛產大米,且一年三熟,“迷易”最後演變為現今的“米易”)。1955年,西康省撤銷,會理、米易及鹽邊等縣,隨西昌專區重隸四川省。市境江北西部地,初屬雲南省麗江專區華坪縣,江南地屬楚雄專區永仁縣。1958年,合永勝、華坪兩縣為永華縣,永仁縣併入大姚縣,市境兩地亦隨之改屬。1961年,重新恢復華坪縣及永仁縣建制,市境江北西部地重隸華坪,江南地仍屬永仁。這種隸屬關係,一直繼續至攀枝花建市之前。

1965年1月7日,中共西南局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報送《關於成立渡口工業區政府的請示》,建議在渡口工業區黨委統一領導下,成立一個工業區人民政府。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成立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的批覆》,即成立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實行政企合一。3月20日,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正式成立。4月22日,國務院批覆四川省人民委員會的請示,同意將攀枝花特區對外改稱渡口市,劃定區域範圍總面積1411.96平方公里,地跨金沙江兩岸。

1965年設市時,將雲南省永仁縣原轄仁和區的18個公社、大田區的9個公社、麗江專區華坪縣大興區的7個公社、三陽區的3個公社和四川省西昌專區鹽邊縣同德區和務本區各2個公社,會理縣紅格區的新民、安寧2個公社劃入,經渡口市人民委員會決定,將以上劃入的43個公社,建置大河、大田、金江、玉泉4個區。

1973年2月,經省委批准決定撤銷大田、大河、玉泉、金江4個區建制,另行組建了東區、西區和郊區。東區所轄炳草崗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市委、市政府設在此處。

1974年10月,國務院批覆,將雲南省永仁縣的平地公社(不含落水澗、大麻塘、小石橋3個生產隊)和大龍潭公社,劃歸渡口市郊區管轄。

1978年7月,省革委批覆同意將會理縣紅格區所屬的紅格、新九、猛新3個公社,和愛公社的4個生產大隊,劃歸渡口市郊區管轄。同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原屬西昌專區的米易、鹽邊兩縣劃歸渡口市。

1981年8月7日,郊區更名為仁和區。

1987年1月23日,為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經國務院批准,渡口市更名為攀枝花市。

地形地貌

攀枝花市地處攀西裂谷中南段,屬浸蝕、剝蝕中山丘陵、山原峽谷地貌,山高谷深、盆地交錯分佈,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山脈走向近於南北,是大雪山的南延部分。地貌類型複雜多樣,可分為平壩、臺地、高丘陵、低中山、中山和山原6類,以低中山和中山為主,佔全市面積的88.38%。市域最高海拔4195.5米(鹽邊縣柏林山穿洞子),最低海拔937米(仁和區平地鎮師莊)。

水文特徵

攀枝花市屬金沙江、雅礱江兩大水系,雅礱江於境內倮果

中國“攀枝花市”概述

匯入金沙江,主要支流有安寧河、鱤魚河、大河、藤橋河等。全市流域面大於5 平方千米的河流有95 條,其中流域面積大於500平方千米的6 條,100~500 平方千米的26 條,50~100 平方千米的18 條,5~50 平方千米的45 條。全市水資源量1144.18 億立方米,其中:當地水資源量42.18 億立方米,過境水資源量1102億立方米。攀枝花市境內金沙江、雅礱江及其支流,目前已開發裝機707.4 萬千瓦,其中二灘水電站330 萬千瓦、觀音巖水電站300 萬千瓦(壩址在攀枝花市仁和區和麗江市華坪縣境內)、桐子林水電站60 萬千瓦、鹽邊縣小水電站8.8 萬千瓦,米易縣小水電站8.6 萬千瓦;正在開發裝機95 萬千瓦,其中金沙水電站56萬千瓦、銀江水電站39 萬千瓦。

氣候環境

中國“攀枝花市”概述

攀枝花

攀枝花市是以南亞熱帶為基帶的立體氣候小島,具有四季不分明,而幹雨季分明;日照充足,太陽輻射強,蒸發量大,氣候垂直差異顯著等特徵。

攀枝花市所處的河谷地區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19℃~21℃之間,全年無冬,最冷月的月平均氣溫也在11℃以上。6月為全年月平均氣溫最高的月份,在26℃左右。這裡雲量少,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時數長達2300~2700小時。年總降雨量820~1100毫米之間,分幹、雨兩季,降水量高度集中在雨季(6~10月),佔全年降雨量的85%以上。

從河谷到高山具有南亞熱帶至溫帶的多種氣候類型,“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氣候垂直變化大的真實描述。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因此,四季都是旅遊的好季節,特別適宜冬季避寒旅遊。

攀枝花市月平均氣溫、降雨、降雨日數統計表(單位:溫度為℃、雨量為mm、降雨日數為天)。

水資源

攀枝花水能資源豐沛,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687.9萬千瓦以上,可開發量達到599.4萬千瓦。攀枝花地區水能資源分佈集中,主要分佈在過境的金沙江、雅礱江,以及支流安寧河、永興河、藤橋河。

礦產資源

攀枝花市已探明鐵礦(主要是釩鈦磁鐵礦)71.8億噸,佔四川省探明鐵礦資源儲量的72.3%,

中國“攀枝花市”概述

是中國四大鐵礦區之一;伴生鈦資源儲量佔全國的93%,居世界第一;伴生釩資源儲量佔全國的63%,居世界第三。探明石墨資源儲量全國第三。經過多年開發利用,截止2015年末,全市釩鈦磁鐵礦保有資源儲量66.4億噸,其中伴生鈦礦(TiO2)4.3億噸,伴生釩礦(V2O5)1020.3萬噸;鈷查明資源儲量2.7萬噸,此外還伴生有鉻、鎵、鈧、鎳、銅、鉛、鋅、錳、鉑等多種稀貴金屬;非金屬礦產中,煤炭保有資源儲量3.4億噸,晶質石墨保有資源儲量1555.2萬噸,苴卻石保有資源儲量2077.5萬噸,溶劑石灰岩保有資源儲量3.4億噸,冶金白雲岩保有資源儲量4743.5萬噸,耐火粘土保有資源儲量1209.8萬噸,硅藻土保有資源儲量1355.6萬噸,花崗石保有資源儲量8120萬立方米。

生物資源

中國“攀枝花市”概述

塊菌(3)

攀枝花市境內野生植物有190餘科,900屬,2300餘種,其中仁和區境內有各種野生植物資源130科,372屬,546種。包括:厥類植物9科,13屬,24種(包括2個變種);裸子植物4科,5屬,9種(包括1個變種);雙子葉植物105科,306屬,453種(包括18個變種、3個亞種);單子葉植物12科,48屬,60種(包括4個變種)。境內珍稀植物有:攀枝花蘇鐵、椴樹、銀杏、梓樹、肉桂、德昌杉(米德杉)、杜仲、天麻、厚朴、楠木10種。其中攀枝花蘇鐵、杜仲為國家2級保護植物,佔四川省該級保護植物31種的6.45%。德昌杉、天麻、梓樹、厚朴、楠木為國家3級保護植物。

攀枝花市野生動物資源極為豐富,種類也繁多。境內有野生脊椎動物287種(包括亞種),佔四川省動物總種數(包括亞種)的22.21%,而市區面積還不到四川總面積的2%。其中野生經濟動物5綱,158種,含哺乳綱動物7目,12科,25種,4個亞種;鳥綱有6目,26科,30種,38個亞種;爬行綱3目,5科,9種;兩棲綱1目,4科,7種;魚綱有4目,14科,45種。境內被列入國家保護的珍稀野生動物有19種,佔四川省被列入國家保護的珍貴稀野生動物59種的32.20%,另有猛禽4種,佔四川省猛禽37種的10.81%。

攀枝花境內生息繁衍的陸生野生動物(不含昆蟲)有500餘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陸生野生動物有50餘種。植物190餘科、900餘屬、2300餘種,其中,2.7億年前遺留下來的,被生物學家譽為“植物活化石”的38.5萬餘株天然攀枝花蘇鐵林,是世界迄今為止發現的緯度最北、面積最大、株數最多、分佈最集中的原始蘇鐵林。因成片生長,年年開花,雌雄競放,舉世稱奇,與恐龍、熊貓並稱“巴蜀三寶”。[6]

特色農產品

攀枝花農業表現出鮮明的熱帶、南亞熱帶特色,具有產品珍稀、品質優良、上市錯季、效益突出等特點。建成全省設施規模最大的冬春喜溫蔬菜基地、全國“緯度最北、海拔最高、品質最優、成熟最晚”的芒果基地,還出產蓮霧、火龍果、鳳梨釋迦等熱帶珍稀水果。

中國“攀枝花市”概述

攀枝花特色農產品(6)

攀枝花晚熟芒果、早春枇杷等優質水果和以番茄、四季豆、苦瓜、茄子、辣椒為主的早春蔬菜享譽成都、重慶及周邊城市,遠銷北上廣等大城市。“攀枝花芒果”、“攀枝花枇杷”、“大田石榴”、“紅格臍橙”等登記註冊為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攀枝花”牌商標已進行國際註冊,獲得GAP(全球良好農業規範)認證。“攀枝花芒果”獲評“2011消費者最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入選“2016年全國名優果品區域公用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