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白人是從哪裡來的?

分享工場


印度會出現白人,原因在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的入侵。

雅利安人是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位於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後來遷移到了中亞的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這些人被稱為雅利安-旁遮普人。



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旁遮普人南下入侵印度,印度古文獻中提及的雅利安人就是他們。他們往南驅逐古達羅毗荼人(印度原始居民),創造了吠陀文化和種姓制度,把雅利安-旁遮普語言帶到了印度。最終古雅利安人和古達羅毗荼人融合成了今天體徵獨特的印度人。

雅利安人將印度原住民征服後,制定了種姓制度,而這種種姓制度是按照膚色的深淺來之制定的。雅利安人姓氏屬於高級姓氏,比如婆羅門和剎帝利,波斯歷史上的米底人和波斯人是雅利安人後裔;而被征服的原住民只能是用低級姓氏,如守陀羅。



而且被征服者被禁止識字和學習,以防創造出自己的文化,直到20世紀以前,他們都在卑賤的活著。最終,印度文明就在野蠻的種族隔離制度下漸漸衰亡。



在雅利安人入侵後,北方的白匈奴、突厥人以及蒙古人相繼南入印度,而黑種的原土著不斷被迫南遷。現在,印度北方以及巴基斯坦,基本上是白種人的天下。而在印度的東北部和尼泊爾,一直以來都是深色人種的勢力範圍。


最後插句題外話,雅利安人在入侵印度後曾嘗試進攻中國,卻被打的落花流水,倉皇而逃。而擊退他們的,卻是一位女性,他就是商王武丁的皇后--婦好。而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沒有被雅利安人侵略成功的。

婦好,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也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她經常領軍與遊牧民族作戰,先後征服多個地方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打敗白鬼和羌方,經過考證,白鬼正是曾經入侵古中國的雅利安人。


文創極客


印度的白人來源於中亞,公元前1500左右,中亞的遊牧民族雅利安人(白色人種)進入南亞次大陸。他們進入印度次大陸,不斷征服當地古印度人(達羅毗荼人),逐漸在這塊土地上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征服者雅利安人後來按照血統,建立了種姓制度。其目的是為了區分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他們將印度種族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其實還有一等叫賤民,地位比首陀羅還低,簡直不忍描述。)

有一個笑話:“英國,為什麼們能統治印度長達幾百年之久呢?”答案是:因為印度根本沒有“印度人”。雖然這是個笑話,其實也挺可笑的。印度有印度人,但是永遠做不了官,且做官的都是雅利安人。這個就好比蒙古入侵中原,把漢人排斥在外。不過蒙古人入侵中原,雖然把漢人分為十個等級,但是漢人可以在朝廷做官。但是在印度,雅利安人征服古印度人以後,原來的“印度人”根本不可能做官,只能做奴隸供養雅利安人。且真正的印度人都是最底層的黑皮膚種姓,高種姓的白皮膚“印度人”是入侵者。

雅利安人和古印度人在膚色上有很大的區別,雅利安人的膚色很白,稱為“白色人種”屬於高種姓。而古印度達羅毗荼人皮膚黑,屬於卑賤的種姓。在前三個等級當中婆羅門、剎帝利、吠舍根據職業劃分的,都是由雅利安人。被征服的黑皮膚達羅毗荼人,就成了印度種姓體系中最底層的“首陀羅”。其實,“首陀羅”就是奴隸,主要為雅利安人做苦力的。

在古印度的宗教神職人員地位非常的高,且排在國王的前面,而國王和大貴族們處於第二等級。第三等級屬於普通的雅利安人,也就是沒有做官的普通老百姓。然而第四等級的首陀羅達羅毗荼人,屬於奴隸階級。還有比首陀羅地位更低的,屬於“賤民”被稱作“不可接觸者”其他四個種姓,都不能觸碰賤民,據說連影子都不能跟賤民交叉,連走過的路都要清掃。這一類人,看著高種姓的,都要繞道避開。據說現在在印度做汽車,低種姓與高種姓都不能乘坐一輛車。要是再中國這麼歧視,早就造反了。不得不佩服印度人,被雅利安人奴役這麼久,又被英國殖民,一點反抗意識也沒有。不過從甘地“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來看,印度人的確能忍。難怪印度的種姓制度到現在都無法消除,都是印度人自己心甘情願,這也怪不得誰。

在古印度的婚姻當中也有規定,低種姓不能娶高種姓的人,這個和牛郎織女差不多。但是,高種姓的可以娶低種姓的女子為妻。據說,在印度做官的都是高種姓,且皮膚還比較白,當然幾百年了與印度的水土相融合,不見得印度人高種姓皮膚多麼白。此外,在英國殖民時期,英國人按照種姓等級,還劃分了職業,並寫進了法律。某些職業低種姓的人是不能勝任的,尤其是公務員。低種姓的這輩子想都別想進入上層社會,只能住貧民窟或者在家裡種地過日子。

最後,要說明一點。印度獨立以後,已經廢除了“種姓制度”,法律上規定在政府機構必須給低種姓的人保留一定的名額。不過佔有的比例依舊很少,估計在20-30%左右。由於種姓制度達幾千年,法律雖然規定,但是在印度社會依舊存在的。比如,某個企業招聘,一個高種姓的人和一個低種姓的人應聘,低種姓的絕對應聘不上。所以說,印度這種種姓制度估計會長期存在下去,且永遠無法消除。


謀士說


印度不僅有神油,不僅有祛除百病的恆河水,還有白人,是的,你沒看錯,皮膚黝黑的三哥大多數是白人!印度是個神奇的地方,亞歷山大沒有打過去,成吉思汗也沒有打過去,在恆河水的庇佑之下,眾多民族在印度繁衍生息,創造過經典也沒少出奇葩,今天,小史官就和大家聊聊印度白人的故事。

印度人的祖先雅利安人是唯一嘗試過征服四大文明古國的民族——雅利安人流浪記。

▲雅利安人周邊形勢圖

在很久以前,北方的烏拉爾山脈附近,生活著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在這苦寒之地繁衍生息,由於天寒地凍,他們的鼻樑越來越高,加上不需要吸收多少紫外線,他們變得金髮碧眼,皮膚皙白,他們就是印度人的祖先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征服路線

像我國的北方遊牧民族一樣,由於天災頻繁,他們會不間斷的南下探尋氣候溫和的地方,區別在於我們屢次擋住了北方的遊牧民族,擋不住也以絕對的人口基數和厚重的漢文化同化他們,但是雅利安人比較幸運,他們南下大多數都成功了。

發展到了一定程度,雅利安人開始蠢蠢欲動,想要換個地方活動活動筋骨了。他們開始南下,第一批出去的雅利安人,順利地佔領了波斯高原,後來建立了赫赫有名的波斯帝國,另一批一路往西,來到了阿拉伯半島,後來進一步征服了埃及!最後,有一批雅利安人途徑印度西北的山口進入了古印度,他們征服並留在了這裡,雅利安人認為,皮膚越白地位越高,因為當地的古印度人身材矮小皮膚黝黑,久而久之種姓制度便應運而生,這就是印度人是白種人的來源。

雖然表面上是雅利安人征服了各地,但是實際上是雅利安人和當地人融合到了一起,所以印度人也不是純淨的白種人,不過,現在對於白種人的定義不止是皮膚的顏色,還要總和體型面部特徵等因素,不然印度人被劃到黑種人都不過分。

最後插一段,雅利安人在一系列的征服之後,也來到了中國,當時中國是商朝武丁時期,然而這一次雅利安人沒有那麼幸運,商朝王后婦好率軍出征,打敗了遠道而來的雅利安人,據出土的甲骨文記載:“婦好率軍西出,斬白首兩萬餘”!

整潔與骯髒並存的人種博物館。

現在的印度,早已經不是一個民族或者人種,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達羅毗荼人希臘人、阿拉伯人、波斯人、雅利安人都曾在印度這片土地上生活,而後來英國統治印度幾百年,也留下了不少混血兒,總的來說印度西北白,東南黑,再加上目前的印度民族劃分,印度是當之無愧的人種博物館。下面給大家看看印度人口情況:

截止2015年,印度人口已經達到13.11億,而且還在不斷增長,其中

印度斯坦族,人口5.54億

泰盧固族:人口1.03億

孟加拉族:人口9225萬

馬拉地族:人口9105萬

泰米爾族:人口8865萬

古吉拉特族:人口5510萬

坎拿達族:人口4630萬

馬拉雅拉姆族:人口4300萬

旁遮普族:人口2755萬

奧里薩族:人口4550萬

阿薩姆族:人口3000萬

這些還只是印度的主要民族,其他小民族還有100多,看到沒有,人口達不到3000萬的民族在印度都排不上號。

雖然印度近些年也在飛速發展,但是種姓制度根深蒂固,富人階級像歐美髮達國家一樣生活在大都市,而剩下的人口掙扎在貧困線。就是整潔與骯髒的並存,秩序與混亂的交叉。當然了,印度未來依舊不可限量,是我們重要的競爭對手,所以我們應當擦亮雙眼,認真對待,迎接挑戰。

看完這些,你有什麼想法呢?歡迎朋友們評論區留下那你的看法!

我是潁州小史官,酷愛歷史,如果你也喜歡,不妨右上角關注,我們一起閒談文史野趣!

無筆史官


印度其實很早以前就被白人所佔領。而且現在我們所認為的印度文明的創造者,實際上也是白人,只不過我們叫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是生活在伊朗高原的遊牧人群,他們便是白人。早在文明初創時期雅利安人就嘗試著向周邊的文明地區進行擴張。在遊牧民族當中身為白人的雅利安人是最早而且最成功的征服者!

波斯帝國就是由此建立,並逐漸征服了整個阿拉伯半島進入埃及。當然,他們也經過西北印度的傷口進入古印度並征服了這裡。這就是印度人中白人的來源。雖然雅利安人征服了整個印度,但雅利安人也與當地融合在了一起,最終的結果也不是純種的白人。對於白人的定義也不應當僅僅限於皮膚的顏色,還要看體型,面貌特徵等等。

這也是為何在現代看來印度更像是棕色人種。而實際上他依然具有著白人的特徵。印度也是諸多種族的大熔爐,也有很多混血。現在印度的人口構成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一個民族佔據人口的絕對優勢。在印度的土地上,除了種姓制度和宗教紛爭之外。各個民族之間還有紛爭。自身有沒有團結統一而強大的中央政府?所以印度雖然有著極為廣闊的發展前景,但它的發展能力依然無法真正發揮出來。


世界史圖鑑


白種人的說法並不科學,但是通俗易懂,它不僅包含傳統歐洲人,也包含膚色較黑但其他體質特徵與傳統歐洲人類似的南亞人,而且傳統歐洲人內部,地中海地區的南歐人和其他環地中海地區的西亞人、北非人一樣,也比北部的歐洲人膚色深。


印度古文明在公元前2500年達到了鼎盛,由於這個古文明擅長思考人生,信奉玄奧神秘主義,因此很多人修行,影響了部落的正常發展來抵禦自然災害。在公元前1900年時,全球各文明都有“大洪水時代”的記載。西方有諾亞方舟,東方有大禹治水,印度古文明就直接被洪水摧毀了。

(印度神廟)

倖存的古印度人的文明已經大不如前,除了他們一如既往地對宗教著迷。公元前1500年左右,南俄草原地區遭遇了自然災害,當地的雅利安人(高加索人種的一支,高鼻深目),開始四處遷徙,尋找新的安身之所。往東進發的雅利安人在經過數百年的跋涉後,來到了中原西部地區,被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帶兵擊敗。往西進發的雅利安人來到了波斯一帶,建立了很多部落聯盟。往南的一支,則通過阿富汗進入了印度河流域,來到了古印度文明所在的旁遮普地區,擊敗了當地的達羅彼荼人,成為統治者。

(古文明分佈)

這是印度的最早一批白種人,這些人創建了婆羅門宗教,創造了種姓制度,利用當地人逆來順受的宗教教義,進行了穩固的統治。直到1000多年後,公元前330年前後,歐羅巴人馬其頓遠征軍在阿富汗建立了大夏國,也稱巴特克里亞。這個國家很快被西遷的大月氏人吞併,來自東方羌族一系的大月氏人(黃白混血),進入了印度流域,在強盛時,幾乎控制了印度的北部。公元233年前後,波斯第二帝國擊敗了大月氏人的貴霜帝國,大月氏人也流散到印度,因此古印度也有一些黃種人基因。

(羌族系大月氏人融入印度)

以後的印度有笈多王朝基本統一外,印度長時間處於分裂。北方是雅利安人統治的印度原住民,南方則是南遷的印度原住民建立的國家。

後來阿拉伯人(高加索人種,閃族人)建立帝國,沿著商路進入印度河流域,建立商業據點,傳播伊斯蘭教。

(阿拉伯裔印度人)

蒙古人(黃種人)建立的莫臥兒王朝是印度最後一個王朝,隨後葡萄牙人、英國人、法國人都建立了殖民據點。在19世紀初,印度整體成為英國的殖民地,這是最後一批來到印度的白種人——跨越3000年,白種人一個從陸地西北,一個從東南海上,在印度實現了會師。因此,蒙巴頓公爵的夫人對尼赫魯產生愛情,也是正常不過的事,他們都屬於白人精英。

(英國美女)

由於印度盛行種新制度,幾千年來高貴種姓不會與低賤種姓通婚,因此印度的婆羅門基本都是白種人,大約佔總人口的5%左右,由於佔據了社會的大量資源,是印度的精英階層,這些人基本都是白人的後裔,只是長時間在日光暴曬下,膚色較暗,但是白人無疑。


而知而行


論到印度的白種人從哪裡來的?這在印度的史記中有多個說法。

世界選美冠軍,印度美女普瑞延科.科普拉。

其實印度的文明發展起步比中國還要早上500年,即約在8500前。但,真正的印度土著在原始年代是很少的,而現在的印度人,純種的印度人幾乎已不多見了。那麼為什麼這樣說呢?

大約也就是在5000年前吧,地處歐亞連接處的烏拉爾民族入侵了印度本土,乃至隨歷史變遷,烏拉爾民族早已替代了印度的習俗和文明。不可否認:烏拉爾人應該就是歐洲人骨胳和膚色。

這裡還得說一下,按照現在人種的區分並不是單純以膚色來區別了,而是根據頭型骨來規類的。白種人的頭骨呈墮圓型,黑人是方型,黃種人呈三角型。卻卻印度人的頭型類似以墮圓型;故所以給印度規入進了白種人的範疇。其實,印度人的血緣其本上已經歐化了。

印度明星戴安娜.海登。

這就涉及到另一種說法,即由於雅利安人的入侵。

印度的達羅毗荼人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黑人,印度和孟加拉族的皮膚也不是純白的,但還是被歐洲人認為是白種人。

印度斯坦人是對印度北部和整個南亞以北地區的主要民族的通稱,他們是印度十大民族中人囗最多的一個民族,他們的語言主要是印地語、烏爾都語、旁遮普語等等。而上述幾種語種和孟加拉語都是印歐混合語系的分支。其中印地語是印歐語系是印度~伊朗語族中印度~雅利安語的分支。烏爾都語屬於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語種的分支。旁遮普語屬於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語分支。孟加拉語是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語分支。

印度語種分佈圖。

其實,歐洲人來到印度,也是認為印度人是有色人種,原因正是印度人的皮膚外觀比較黑。由此,歐洲人帶著好奇心理從語言上進行了分析研究,驚奇地發現:印度人的語言、包括梵文與歐洲的語言太像了。於是學術界提出了印歐語系的概念,同時還提出了一個假說,那就是所有的印歐人都起源於一個地方,那就是今天的伊朗高原的附近。這就是歷史上印歐語系民族,或說雅利安民族。

上述假說不僅在考古學上並且在多本文獻上都得到了印證。學者的研究,認為在古代,有一個稱作"雅利安人"的人群從印度西北部即旁遮普五河地帶向東南進發,到達恆河流域以及閻牟河中游地區,逐步佔領了整個印度次大陸。

既然今天的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和歐洲起源於一個地方,屬於雅利安人,這就可以指定為白種人了。儘管後來雅利安人進入了印度,征服了當地的達羅毗萘人與印度土著發生了混血,皮膚顯得有些黑,但印度還是白種人,一個混血的雜種。

19世紀,西方盛行起白人優越論,西歐人一直把阿拉伯人和以色列尤太人排除在白色人種之外,就是沒有將印度人排除在白人之外。

講到這理,我們也明白了論定一個種族的膚色黑白與否不僅是看皮膚的白與黑;還得深層次地從文化認同感和主現意識在裡面。東亞人有些膚色也較白,比如新疆民族等但和印第人的的文化和語系與西歐人的差別很大,所以並不被認同為白種人。

今天,印度人在西方世界被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存在著雜色的血緣關係,歐洲無不認同印度人是白色人種,緣於印度人血管裡流淌著歐洲人的血液!


星空89831416


單單從地理環境的角度來看,印度本土當然是不可能出現白人的,自然,印度的白人,實際上都是外來戶。那麼,印度的白人,究竟從何而來呢?請諸君往下看。

早在公元前2000年,在印度河與橫河的滋潤養育之下,古老的印度文明已經開始萌芽。當時的印度文明並沒有連成一個整體,而是零星分佈於印度河和橫河流域。這些文明的建立者,是印度本土的達羅毗荼人,他們有著黑色的頭髮,褐色的皮膚。



這些零星的文明部落,在公元前1500年,被一一征服,他們的征服者,便是烏拉爾的流浪遊牧民族——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本身生活在烏拉爾山地區,過著遊牧的生活。由於氣候寒冷,陽光較少,所以他們和北歐人一樣,黑皮膚,藍眼睛。公元前2000——1500年期間,雅利安人開始了他們的擴張。


雅利安人從以烏拉爾山為中心,向四周擴散,他們先後征服了古代的兩河文明,印度文明和希臘文明的一部分。而進入印度的這一部分雅利安人,成功取代了本土的褐色人種,成為了這片土地的主人。

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後,逐漸由遊牧轉向農耕,並且受到了印度本土文明的影響。為了更好地統治,雅利安人用種姓制度嚴格規劃了社會等級,雅利安人的祭祀成為了第一等級婆羅門,雅利安人的武士和貴族成為了第二等級剎帝利,普通的雅利安人平民則成為了第三等級吠舍,第四等級便是長著褐色皮膚的本土人種,被稱作是首陀羅。雅利安人通過這種等級,從思想上直接控制了本土的褐色人種。

這種種姓制度,一直到今天,仍然是造成印度社會割裂,導致印度諸多社會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庭州行者


印度的白人與埃及、波斯的白人一樣,都是來自於中亞地區的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是一個侵略性很強的白人遊牧民族,他們在數千年前以中亞地區為中心向歐亞非大陸各地侵襲而去。






在他們的擴張下,埃及、印度、古巴比倫的古文明紛紛破裂,然後被他們建立的文明所佔據。

其中他們在準備進攻中國的時候,遭遇了幾次大敗,歷史中記載最早與雅利安人的作戰是商朝的時候,當時在商朝王后婦好的率領下,商朝軍隊斬首了2萬個白人頭顱。

後來雅利安人也數次想像入侵印度、埃及那樣入侵中國本土,不過他們在進入草原地區的時候,就被強大的遊牧民族給打得丟盔棄甲,根本無法寸進。

雅利安白人與印度種姓制度

印度雖然曾經有過本土發展的文明,但是他們的文明卻並不是很發達,武力也不是很強大,所以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時候,印度很快就被雅利安人給侵略成功了。

雅利安人在大概3500年前於印度創建了新的文明,然後他們就在那個時候創造並流傳下了影響至今的種姓制度。

他們把當時的人劃分為了四個等級,在種姓制度中,前三個等級的人都是雅利安白人,首先排在第一位的是掌握著神權的宗教人士,排在第二位的是掌管著領土統治權的王族、貴族,排在第三位的是商人手工業者。




而排在第四個等級的則是為前三個等級服務的僕人平民,他們都是印度本土的種族,是印度的棕色人種,雖然他們在四個等級中是排在最低的,但是他們在印度的地位卻不是最低的。

在平民的身份之下,還有身份比他們低得多的人,這些人就是印度的賤民,原本這些賤民與平民同胞同源、是沒有什麼差別的。

但是因為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時候,他們沒有和平民一樣投靠雅利安人、沒有幫雅利安人侵略印度,因此在雅利安人獲得整個印度的大權後,這些沒投靠的人,最後通通變成了賤民,地位與豬狗等同。





他們是沒有資格出現在高種姓人面前的,他們連成為高種姓僕人的資格都沒有。

歷史的變化並沒有根除種姓制度

印度在最開始被雅利安人入侵之後,印度也屢次遭受到了來自波斯、蒙古人、英國的入侵,印度的大權也不停地在各個入侵者之間輪換流轉。

只不過在這些人入侵印度的時候,他們並沒有改變印度的種姓制度,高種姓依舊是高種姓、低種姓依舊是低種姓、賤民也依舊是賤民。


雖然印度在步入現代後已經廢除了種姓制度,但是在印度一些落後的地區種姓制度的餘毒仍舊是存在的。

即便是在思想先進發達的城市,偏見仍舊留存在人們的腦中,高種姓的人仍舊保持著他們對低種姓的高傲,低種姓的人仍舊保持著他們對高種姓的卑微。




印度種姓之間的通婚和禁忌

不過在這裡我們有必要說一下,在經過多年的歷史發展後,膚色很多時候已經不能代表一個人的種姓了,在最開始的時候高種姓確實全都是白皮膚,但是經過多年的混血,有很多皮膚偏黑、偏棕的人也開始進入了高種姓行列中。

印度種姓之間的禁婚只存在於高種姓女子與低種姓男子之間,在高種姓男子和低種姓女子之間卻是不存在的。

在印度,白人男子是可以娶印度土著女子的,這種行為在印度被稱為順婚,而他們所生下來的混血孩子,也將會成為高種姓。




而如果白人女子嫁給印度土著男子的話,那將會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很多時候,女子的家族為了家族的榮耀會對違反了規定的女子以及她的伴屬實行榮譽謀殺,這種傳統不僅流傳在印度的古代,即便步入現代社會的印度,也時常出現各種關於榮譽謀殺的新聞。

通過以上所述,其實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印度的高種姓並不全都是白人,但是印度的白人卻必定是高種姓,在現代,如果歐洲白人前往印度旅遊的話,他們是非常受到推崇的,當然,如果國內皮膚偏白的人去印度,待遇也會好上很多。

所以說印度的白人是三千多年前從中亞地區侵略過來的,後來波斯侵略印度的過程中,他們也帶來了一部分白人,他們與印度的白人一樣都是起源自中亞的雅利安人,還有在大殖民時代,英國也有一部分白人在印度紮根落葉,印度的白人數千年來一直佔據在印度社會的頂端,是真正意義上的貴族。


孤客生


印度的白人現在也稱為印度斯坦人,印度斯坦人大概有2億多人,可以說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的哈拉巴文化衰落以後,公元前2000年,印度西北部的雅利安人逐漸向南擴張,並且經過長時間的鬥爭與融合,慢慢統一了印度,創造了持久的印度文明,所以他們也被稱為印度斯坦人,他們使用的是印度語。

印度斯坦人是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也混有一點澳大利亞人種的成分,這是印度本土棕色人種成分。他們大多信仰印度教也有,一些信仰佛教或者伊斯蘭教。《吠陀》《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等享譽世界的史詩,都是由他們創造的。印度歷史上著名的孔雀王朝也屬於印度斯坦人開創。他們在繪畫,雕塑,舞蹈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並對我國的文化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印度斯坦人有一個傳說就是恆河是天上的神女下凡。那麼沐浴恆河水,飲用恆河水就可以沖洗掉身上的罪惡,死後也可以升到天堂。所以我們就會在電視上或者在印度看到印度斯坦人在恆河沐浴,有一些人終生只飲用恆河水,死後也將骨灰撒到了恆河水中。他的一生都伴隨著恆河水。



紅雨說歷史


白色人種又稱歐羅巴人種、高加索人種,指具有特定體貌特徵的一個人種,這是在體質人類學的概念對它劃分的。白種人是世界上人數最多分佈最廣的人種,佔世界人口的54%左右。在歐洲、北非、西亞、中亞、南亞、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都有它的分佈。

但是白種人的原生地是歐洲、北非、西亞、中亞和南亞,在這些地區中美洲和大洋洲的白種人主要是歐洲人的後代,當時白種人的只是由於他們的膚色做出的客觀而不科學的稱呼。其實那時候,白種人不僅包含傳統歐洲人,也包含膚色較黑,但其他體制特徵與傳統歐洲人類似的南亞人。

但是最原始的白色人種發源於北歐、西歐、中歐和南歐。英國作為西歐的一個島國,自然會有白種人的存在。英國人又普遍專指英格蘭人,他們大多是高加索人種俗稱白種人。因為他們所在的緯度比較高,素色蒼白身高較高眼睛大眼睛顏色淺,所以把他們特稱為白種人。

英屬印度是指英國在1858年到1947年間於印度次大陸建立的殖民統治區,包括如今的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以及緬甸。但是1947年8月15日印度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獲得獨立,我們就很容易知道印度人口是從哪裡來的。

印度的人種主要分為五個類型,以進入印度的時間先後排序,分別為尼格利坨人、原始澳大利亞人(也就是涉事現在的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蒙古利亞人(就是我們現在的黃種人,也叫做亞美人種)、達羅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

中後兩位人種構成了現今印度人口的絕大部分,我們所說的印度人通常就說的是他們。如今印度人大部分為中等身材,頭髮捲曲成波浪形,鼻子較寬,嘴唇較厚。

但是印度人種是很多的,大約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印度的土著居民本是膚色較深的棕色人種,也有人把棕色人種劃入了黑色人的範疇。後來北方雅利安人從伊朗高原南下,進入了印度河流域。

經過了1000多年的時間,雅利安人驅逐並且征服了當地的居民,他們還把自己的婆羅門教強加給當地人。並且他們根據種族和職業形成了印度的種族制度,當時白種人佔據著較高的種系,而被征服的土著人則一般為首陀羅或者不可接觸著。

之後的三四千年裡,北方的白種人,比如說白匈奴,貴霜人,突厥人以及突厥化的蒙古人相繼大規模南入印度。導致他們原本居住民不斷南遷,現在在印度的北方以及巴基斯坦,基本上都是白種人的天下。

只有在印度的東北部和尼泊爾是蒙古人種的勢力範圍。但是由於地理和氣候的原因導致印度的白種人一般膚色較深,看上去倒和黑人的膚色差不多。

上文我們也說過了,劃分人種並不能單靠他們的膚色來決定,還有其他很多重要的特徵。當地的占人口大多數的印度人,他們的形態體徵特點都完全和白種人一致。

印度社會中的種族制度中,前三種及他們的婆羅門,剎帝利,吠舍一般都是白種人,他們這些人屬於征服者。而最後的一個種姓為守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者都屬於黑種人。

所以我們就可以很容易看出來,雖然印度人大部分的膚色都不是白色的,偏向於黑種人,但是其實印度的白色人中是挺多的,這就需要我們去更多的拓展一下知識,去了解了解印度我們就會明白的。

文|宋昀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