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貿區(港)建設一年:內“改”與外“放”

中新社海口4月14日電 題:海南自貿區(港)建設一年:內“改”與外“放”

中新社記者 王辛莉

海南自貿區(港)建設一年,對內深化改革,對外擴大開放,令人矚目。

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一年:内“改”与外“放”

資料圖:航拍海口江東片區。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

作為國內第十二個自貿區,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興的海南,第一個抓手仍是改革。

目前,海南初步搭建起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四梁八柱”,形成《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和《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及各部委支持措施等“1+N”的政策體系。

海南省委副秘書長,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辦公室、省委自貿區(港)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孫大海介紹,去年以來,海南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省級黨政機構改革在全國率先完成,建立適應自貿區(港)的組織機構;省域“多規合一”改革向縱深推進,全省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基本建立;今年,海南將開展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改革和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市縣機構改革等。

對“內”深化改革,海南著力制度創新。目前共取得13項成果,包括商事登記“全省通辦”,知識產權證券化,設立“候鳥”人才工作站等,繼續深化“多規合一”改革。孫大海稱,多項成果經國際知名第三方機構評估,是“海南特色、全國首創”。“海南堅持自貿區是制度創新的‘高地’、不是優惠政策的‘窪地’,是‘種苗圃’、不是‘栽盆景’”。

海南營商環境改善,築巢引鳳來。今年1-3月上旬海南新增市場主體2.7萬戶,同比增長35.8%。為提升教育軟環境,海南引進世界知名學校哈羅公學,從洽談到項目落地不到5個月時間,項目負責人稱之為“海南速度”。

對“外”擴大開放。海南率先推進貿易便利化、貿易綜合監管,實施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金融領域開放。去年海南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12.7%,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09.7個百分點。

提高旅遊國際化水平。海南入境旅遊免籤增加至59個國家,中外合資旅行社落戶三亞。離島免稅政策進一步放寬。

“海南工作實”,上海財經大學自貿區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自貿區協同創新中心首席專家孫元欣坦言,上海一直關注海南的建設進程。在他眼裡,海南抓人才引進、調整產業結構、改善營商環境等,“補短板的成效明顯”,“從長遠考慮,海南探索和創新要為能在全國‘複製’而努力”。

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一年:内“改”与外“放”

資料圖:海南洋浦港。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

從中國角度看海南,自貿區(港)建設的提速得益於國家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加速。如上海自貿試驗區新增片區;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大幅壓縮,金融、汽車等行業擴大開放;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出臺;今年全國“兩會”上,《外商投資法》通過。

從世界眼光看海南,海南擴大開放首先有益東南亞周邊國家的發展。孫大海稱,海南自貿區(港)建設不是與周邊國家同質化競爭,而要錯位發展。讓周邊國家通過海南感受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氣象,使中國(海南)和他們的經貿合作達到新高度。“一帶一路”國家可在海南設立領事機構,海南歡迎它們開拓新航線和郵輪旅遊。他透露,海南正致力於爭取更多免籤國家。

“海南應發揮地緣優勢,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的聯動,打造瓊—粵港澳大灣區自由貿易港群。”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史欣向稱。

海南自貿區(港)建設的改革開放創新舉措亟待立法保障。今年3月,《海南自由貿易港法》正式提上國家立法日程。海南大學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研究院研究員常健表示,海南當前可用好經濟特區立法權,推動自貿區(港)建設的法治保障。

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上,中國人民大學吳曉求等學者呼籲海南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試驗田’要種‘莊稼’才知好不好”。

4月13日,海南通過《中共海南省委關於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全島自由貿易試驗區 為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打下堅實基礎的意見》,表明海南自貿區(港)建設服從服務於全國大局,打造中國改革開放新標杆。

海南省委書記劉賜貴表示,當前正是海南自貿區建設最吃勁的時候,海南要在制度創新、擴大開放、經濟穩中有進等方面下硬功夫。(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