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一直很自豪說從沒有被征服過,真的沒被征服過嗎?

mhj780916


英國人的這種說法,有一點吹牛的成分,但站在他們自身主體民族的立場上講,這句話倒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

首先必須明確一點,英國實際上是由4個國家聯合起來,形成的一個類似於聯邦的國家。在漢語裡面,使用了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國家,英格蘭,作為其代表,簡稱英國。而全稱,按照英文直譯過來應該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不列顛是英文British的音譯。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所以也有英倫三島的說法。但實際上英格蘭和威爾士直接相連,兩者並不是兩個獨立的島。這4個國家,各自都有自己的主體民族和語言。英格蘭的主體民族是盎格魯薩克遜人,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在歷史上有親緣關係,都是蓋爾人的後裔。但現在一般認為是兩個民族,分別為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威爾士人和英格蘭關係密切,血緣交流很深,但相對而言保留了更多早期土著民族的血統。

其次,這句話主要還是針對英格蘭來說的,而不是針對整個英國。嚴格的說,其他三個國家,是被英格蘭征服而來的,威爾士和北愛爾蘭是非常典型的通過軍事手段征服的。蘇格蘭的情況比較特殊一些。歷史上,英格蘭曾經多次通過軍事手段,意圖征服蘇格蘭。但始終沒有取得真正的成功。都鐸王朝最後一任君主伊麗莎白二世,因為一沒有結婚,所以也就沒有子嗣,所以在遺囑當中指定他的姨孫,當時的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來繼承皇位。兩國受到同一位國王的統治,在形式上實現了合併。之後又通過法案的形式,將這種關係長期固定下來,英格蘭才最終實現了對蘇格蘭的征服。英國本身內部就是一種征服和被征服的關係。

再次,英格蘭現在的主體民族,盎格魯薩克遜人,實際上是從歐洲大陸遷徙而來的熱爾曼人的後裔。他們並不是英格蘭土著。而他們征服的其實也不是英格蘭的真正土著。根據現在的考古發現,英國真正的土著,也就是在羅馬人征服之前的居民,並沒有在當代英格蘭人的血統當中佔據優勢,是非常邊緣化的。從當代的考古和人類學研究來看,這批土著居民,在被羅馬人征服之後,很有可能沒有能夠實現種族的繁衍。而羅馬對英格蘭的征服,應該是目前歷史記載當中,第1次征服。之後,有不少羅馬士兵以及當時的,南歐地區的民眾移民到英格蘭生活。但是隨著羅馬帝國的潰敗,北方的維京人開始持續侵略英格蘭。到了歐洲中世紀早期的時候,維京人在英格蘭建立了一個比較大的王國。這是歷史上第2次征服。到了公元11世紀,來自法國諾曼底地區的公爵威廉通過軍事手段滅亡了這個維京人創立的政權,並且順勢統一了英格蘭。某種程度上說這是英格蘭真正意義上文明史的開端。他被認為是第1位英格蘭的國王,後世被稱為征服者威廉。這是歷史上第3次征服。之後,大批的歐洲移民來到英格蘭,也就是在這一時期確立了盎格魯薩克遜人的主體地位。也就從此以後,在沒有外部勢力征服過英格蘭。如果單純從英格蘭的文明史開端角度來看,沒有任何人征服過英格蘭這種說法,倒也不為過。但是限定條件太多,沒有太大的意義。

最後,這種沒有被征服的說法,實際上是在特定時為了鼓舞民眾士氣,而有意識的推出的一種政治口號。從英國整個歷史來看,它的文明發展,始終和外來征服有密切關係,內部之間的關係,也是一種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總的來看,這句話是一句假話。


zyb38537240


英國人說自己從未被征服過是站在其主體民族英格蘭的立場上而言的——是說英格蘭民族誕生之後從沒被征服過,這並不代表英國這片土地在歷史上從未被人征服過,事實上今天英格蘭人本來就不是這片土地最早的原住居民,他們本身就是征服者,而英國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新的征服者不斷與原住民融合和同化的歷史。

英國的正式國名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其領土主要位於不列顛島。根據目前不列顛島上的考古遺蹟推斷: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島上就已有人類活動的蹤跡,當時生活在島上的是來自歐洲大陸的凱爾特人,至於在此之前島上是否有更早的原住民就有待進一步的考古發現了。公元前55年的晚夏時節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率領的羅馬軍團發起了目前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第一次外部勢力入侵不列顛的行動,由於凱撒這時的主要精力還是集中於高盧,因此並沒在不列顛建立起穩固的統治基礎,直到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才征服不列顛並將其作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由此開啟了不列顛歷史上長達366年的羅馬化時期,直到公元409年在蠻族威脅下風雨飄搖的羅馬帝國才被迫從不列顛撤走最後一個軍團。然而在羅馬入主不列顛時期位於不列顛島北部今天蘇格蘭人的祖先頑強地抵抗了羅馬的入侵併維持了自己的獨立地位,羅馬不得不在不列顛修築了哈德良長城以抵禦北方凱爾特人對不列顛中部和南部地區的侵襲。

羅馬人從不列顛撤走後凱爾特人一度南下進入今天的英格蘭地區。然而這些南下的凱爾特人並未能在英格蘭站穩腳跟,因為沒多久來自歐洲大陸的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三支日耳曼部族進入不列顛。這片土地開始逐漸被稱為英格蘭(意為盎格魯人的土地)。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對此評價道:“在黑夜中入睡的是不列顛,黎明時醒來的卻是英格蘭”。然而此時的英格蘭更多的是一種地理文化上的概念,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以及原住民凱爾特人之間仍保持著較大差異,此時距離真正統一的英格蘭民族的形成還有很漫長的一段歷史時期。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的後裔分別建立了肯特王國、薩塞克斯王國(南撒克遜)、韋塞克斯王國(西撒克遜)、埃塞克斯王國(東撒克遜)、諾森布里亞、東盎格利亞王國和默西亞王國,這一時期被稱為英格蘭七國時代。829年韋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七國,871年愛格伯特的孫子阿爾弗雷德消滅了六國復辟勢力並正式給自己加上英格蘭國王的頭銜,從此英格蘭開始成為一個真正統一的政治實體。阿爾弗雷德死後丹麥人在克努特大帝的統率下於1016年捲土重來並迫使英格蘭人與之達成妥協:英格蘭被一分為二,由克努特與阿爾弗烈德的後代埃德蒙二世分別統治。然而同年11月埃德蒙二世去世,克努特由此成為英格蘭唯一的國王。1042年懺悔者愛德華擊敗丹麥人,成功復辟了韋塞克斯王朝,恢復了盎格魯-撒克遜人在英格蘭的統治。懺悔者愛德華早年曾經流亡諾曼底並在諾曼底長大成人。據說在愛德華流亡諾曼底時曾向諾曼底公爵威廉承諾:如果自己能夠擊敗篡奪王位的丹麥人,重新掌握英格蘭政權,自己死後便將英格蘭的王位傳給威廉。也有的說法認為這純粹是威廉自己杜撰出來的說法。1066年1月4日英格蘭國王愛德華辭世,英格蘭貴族們擁戴愛德華的大舅哥、有“韋塞克斯之鷹”稱號的哈羅德•葛溫森成為英格蘭的新任國王。威廉以當初愛德華的承諾為由要求哈羅德讓位於自己,在遭拒後就厲兵秣馬準備遠征英格蘭。1066年10月14日清晨九點威廉和哈羅德各自統率的軍隊在黑斯廷斯交鋒,最終勝出的威廉完成了歷史上最後一次對英國成功的軍事入侵——諾曼征服。

在諾曼征服後的三百餘年間英格蘭王國的君主與貴族都講法語,教士們則習用拉丁語。事實上征服者威廉以及他從歐洲大陸帶來的諾曼貴族並不自視為英國人,在他們眼中英格蘭只是自己的領地之一,他們的根基畢竟還是法國境內的諾曼底公國。於是就出現了一個奇葩現象——本該和法國國王平起平坐的英國國王同時又是法國治下的諾曼底公國公爵,而英國國王又利用自己兼任諾曼底公國公爵的身份和法國國王統治下的世家貴族聯姻,於是法國境內的很多貴族封地實際處於英國國王控制之下。1154年威廉開創的諾曼王朝因無嗣而斷絕,英格蘭王位由諾曼王朝的末代之君斯蒂芬的外甥亨利繼承,而在此之前亨利是法國的安茹伯爵,因此他所開創的王朝被稱為安茹王朝(因其家族徽章為金雀花,故而又名金雀花王朝)。金雀花王朝入主英格蘭後統治著從比利牛斯山到蘇格蘭邊境的安茹伯國、諾曼底公國、英格蘭王國、阿基坦公國,這意味著此時的金雀花王室除了是英格蘭國王之外同時在歐洲大陸的法蘭西王國境內擁有諸多領地,理論上作為安茹伯爵、諾曼底公爵、阿基坦公爵的金雀花家族應該是法蘭西國王的臣子,但與此同時金雀花家族又是英格蘭國王,這就使雙方的關係複雜起來。這一時期法蘭西國王正在加強中央集權,致力於削弱地方諸侯的實力,在這一過程中金雀花家族治下的安茹、諾曼底、阿基坦等領地也遭到削弱,這自然會引起雙方的對立。1328年法蘭西國王查理四世死後無嗣,卡佩王朝就此告終。按當時歐洲的繼承習慣:某家族因無嗣而斷絕的可以由外嫁的女兒及其後裔繼承,查理五世既無子嗣也無兄弟,但有一個妹妹是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的母親,早就對法蘭西王室削奪自己的領地深感不滿的愛德華三世趁機提出自己對法蘭西王位享有繼承權,這下他不僅要恢復自己在法國境內的原有領地,更是打算直接將整個法國納入到自己的統治之下。然而法國貴族搬出法蘭克人的早期《薩利克法典》要求王位由男系繼承並推舉了查理四世的堂兄弟瓦洛亞伯爵之子菲利普為王。愛德華三世很不情願地接受了這個結果。勉強接受了這一結果的愛德華三世其實仍心有不甘,而這時英、法之間的經濟矛盾也開始升級,於是令愛德華三世萌生了新賬舊賬一起算的念頭:當時英國的國家經濟和王室金庫的運作在相當程度上都依賴於羊毛貿易,歐洲大陸上的佛蘭德斯地區是羊毛貿易中心,在長期的羊毛貿易過程中佛蘭德斯同英格蘭形成了密切的經濟聯繫,然而在1328年法國佔領了佛蘭德斯,這就形成了當地經濟上同英國聯繫密切,但在政治上隸屬於法國的糾結狀態。佛蘭德斯的羊毛製品廠商和經銷商作為對英羊毛貿易的既得利益者自然擁戴愛德華三世,而由法王冊封的佛蘭德斯伯爵則站在法國一邊。除了此前英、法之間糾結的政治關係和經濟關係外,當時的國際形勢也加深了英、法之間的矛盾:從愛德華三世的爺爺長腿愛德華一世起英格蘭就致力於統一整個不列顛島併成功征服了威爾士,然而位於不列顛島北部的蘇格蘭則成為了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儘管愛德華一世在1298年征服了蘇格蘭,但1307年蘇格蘭人在愛德華一世死後發動起義併成功驅逐了英格蘭人,此後英格蘭同蘇格蘭就長期處於對立狀態。法國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理念同蘇格蘭結成同盟並一直為蘇格蘭提供援助。

在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終於引發了1337年-1453年的英法百年戰爭。這場持續百餘年的戰爭使英國失去了自己在歐洲大陸上除加萊外的全部領土,但這使英國的民族屬性變得更加單一:原本英國國王在法國境內有大量領地,英國境內生活在大量法國貴族,以致於英國曾經一度以法語為官方語言。百年戰爭後英格蘭人的民族主義思潮開始興起,在這一過程中英語逐漸取代法語成為英格蘭的官方語言,而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諾曼人等身份標識逐漸讓位於統一的英格蘭人這一身份認定,至此英格蘭民族正式成型。從此以後英國徹底退出了歐洲大陸,轉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海洋強國並開始在歐洲大陸推行均勢外交平衡政策。在此之後英國的確再未被征服過,反而逐漸締造了一個征服了遍及全球的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國。然而仔細說起來英國如今的語言體系、法律制度、藝術風格無一不是新的征服者與原住民不斷融合和同化的結果。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笑哭了,英國本身不就是在征服和被征服,融合和同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嘛……歐洲國家主體民族多多少少都是混血形成的,所以在血統上誰也別覺得自己有多純粹,誰也別嫌棄誰,當然,像巴斯克人這種封閉山區的是個例外。

太早的不說,就從凱爾特的歷史開始說起,因為在不列顛與鐵器時代相關的一般稱為凱爾特文化。在凱撒到來之前,不列顛凱爾特仁處於部落社會晚期的混合農業時期,有著原始的宗教意識,並且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組織。


首先就是羅馬的征服。凱撒的軍事行動波及到了英格蘭南部,但由於高盧起義而被迫返航,一個世紀後羅馬人捲土重來。在公元78年,阿格里古拉出任不列顛總督,在其統治期間他實行了羅馬化的改革,使得英格蘭土著居民逐漸拋棄原有的生活方式而效仿羅馬傳統。哈德良長城至今屹立在英國的土地上,英國最早的城市建設和交通也是羅馬人帶過去的。

其次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入侵,在5世紀以前的英國被稱為佈列吞,而自盎格魯撒克遜人到來之後,這片土地的名稱才逐漸演變成英格蘭,也就是盎格魯人的土地。

盎格魯撒克遜之後又有維京人的入侵,當然要強詞奪理說是沒有徵服那也是說的通的。

不過諾曼征服是怎麼也狡辯不了了的,因為此時英國君主制和王權已經形成,不管是地理的還是政治還是民族的,此時英國曆史都已經是成型了,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諾曼人都是完成了一次對異族的征服。

諾曼征服後,威廉改變以往將英格蘭劃分為六個伯爵領的做法,加強對王國的直接管理,取消了私人軍隊,並且在英格蘭推行了法蘭克的騎士佔有制,並且進一步加強了采邑制的限制。和法蘭克采邑制的不同是,在英國的諾曼采邑制中附庸的附庸也必須首先對國王效忠。諾曼征服也帶來了法語作為宮廷語言的尊貴地位。

後來的金雀花王朝也帶有法國領土上的安茹血統,甚至早期國王在定位和情感上更偏向於法蘭西。比如國王亨利二世,幾乎不懂英文,但知曉拉丁文和普羅旺斯語。

當然,自百年戰爭後,英國的確算是從來沒被征服過,但其實他的法律,民族,政治,建築等等不都是之前種種征服所帶來的嘛。


普魯士之魂


當英國成為一個真正的國家後確實沒有被征服過,在未形成國家之前,民族融合,外族侵略時有發生,有人說羅馬時期已經被征服了,但羅馬時期英國全境還都是部落,應該說是羅馬文明帶給了英國更快的社會制度發展。當英國有了自我民族思想後,它的大陸均衡政策才是它沒有被征服過的重要保證。無論哪個歐洲大陸國家強盛,它永遠幫助弱勢的一方抗擊強者。它又是第一個發起國債的國家,在與西班牙爭奪海戰最激烈的年份,國債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開啟了不敗的日不落帝國之路!當然這些都已經成為了歷史!


院線觀察者


羅馬人征服了不列顛人,之後盎格魯-撒克遜人又來到了島上。接著是維京人卡努特。後面是諾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不過威廉之後,倒是確實少有外來入侵者通過戰爭征服英格蘭。


用戶5658917586617


英國本土歷史上多次被外族征服。英國人從來不否認


不好色之徒1


羅馬人、維京人、征服者威廉笑而不語


中華徵清滅韃大元帥


英國的國王不是法國人,就是德國人,再不就是蘇格蘭人。


北漂叔叔


被羅馬征服,諾曼征服,蓋爾征服,早期不少。光榮革命後,才逐步坐大,工業革命後,日不落。眼下,難過。


internationalpersion


他被征服或不被征服,對世界格局意義不大,一是沒有多麼重要的戰略地位,二是國土面積小,三是沒有什麼重要的自然資源。就像一個破落的暴發戶,有錢的時候,一些小人圍在周圍,一旦破落了,就只剩下談資了,其他還會有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