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停亭中且停停

且停亭中且停停

當加班熬夜、挑燈夜戰成為家常便飯;當放棄治療、累覺不愛成為口頭禪;當忙與盲成為一種生活習慣,有多少人抱怨著“無可奈何”,又感慨著“身不由己”。但是鴨梨山大就能成為幸福感缺失、負能量倍增的理由嗎?

談到我們的生活方式,一個字概括就是“快”,生怕慢了一步就會被別人超越。宏觀上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呈現了前所未有的“中國速度”,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正以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速度向前躍進,這是大背景;微觀來說,大家都在加速、提速、超速,都在尋找捷徑,都在背水一戰,不敢有一絲懈怠,因為如今金錢、效率和成功已然成為衡量一個人價值所在的重要指標。相比於成功,幸福和快樂已經變成一種奢侈品。

清代文學家張潮在《幽夢影》中寫道:“能閒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閒。”這句話頗有幾分意味。大家都在忙碌的事,你可以拿捏得住輕重緩急,悠閒地對待它,你才有時間、有精力去體味別人沒時間享受的閒情逸致;面對同樣一件事,也許別人感到力不從心,你卻可以做到泰山崩於前而不驚於色,就如毛澤東所言“任憑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這才是個人評價體系中真正的成功。從容最大的敵人不是外在的繁忙,而是內在的焦慮。這份從容,不是故作瀟灑,而是一種生活姿態。

煩惱緣何而來?靜的時候不莊嚴,心裡總有些事嘀嘀咕咕放不下;動的時候又不麻利,拖泥帶水放不開。這是我們絕大多數人的頑疾,也是浮躁的表現,而遠離浮躁親近幸福,我覺得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是向外養氣。孟浩然說要養浩然之氣,蘇東坡也有詞曰:“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起初我不懂是什麼意思,現在漸漸有點明白了。這氣來自於天地山水之間,人要養氣就必須要登山臨水,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眼隨景移,心隨景動,眼界和胸襟自會不同,躁動的心也會隨之安靜下來。寧靜時取天地靈秀於胸中,化一縷浩然之氣,行動處自會乘風千里,快意人生。

第二種是向內養心。“既自以心為形役,惜惆悵而獨悲。”於是陶公高懸縣印寄情田園;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劉禹錫身居陋室之中,調素琴、閱金經。人生就是一段行程,我們銜枚疾走的同時,最容易忽視沿途的風景;生活就是一次攀峰,當我們登臨絕頂時,除了擦汗、喘氣,是否享受過這山的美麗?

清代文學家李漁籌資修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且停亭”,用以勸誡世人不要被物慾功利所蔽,在實現自身價值、追求人生理想的路上不妨停一停,歇歇腳、散散汗、靜靜心,然後再輕裝上路。這亭子,可以是一首歌、一杯酒、一本書,是一切可以涵養內心的載體。我們不妨找找自己的亭子在哪裡,且停亭中且停停,等等落在身後的靈魂,看看就在身邊的風景。不一樣的人生,也許就在這一停一看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