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凱碩:美擔憂“中國威脅”毫無道理

法國《外交世界》月刊4月號發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資深顧問馬凱碩的文章稱,中國並未擁有威脅美國的力量,也沒有采取旨在摧毀美國經濟的行動,相反中國一直傾向於加強由美國創造的多邊機制。美國領導人必須接受一個事實:中國回到國際舞臺已經無可避免。

文章稱,中國在未來15年內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隨著這種趨勢的臨近,有一種共識在華盛頓佔據了上風:中國可能會損害美國的利益和福祉。這一想法十分普遍。

然而文章指出,中國並未擁有威脅或侵犯美國的軍事力量,它也並未嘗試干預美國內政,也沒有采取任何旨在摧毀美國經濟的行動。

中國體制成績卓著

文章稱,自從蘇聯解體後,整個美國政界都或多或少地相信所謂“歷史終結論”的觀點。

文章認為,應該思考一下美國決策者們心中的信念,他們自認為可以隨便向北京提出政治要求。儘管沒有任何帝國像今天的美國一樣擁有如此強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實力,但美國宣佈獨立實際上也只有不到250年。中國的歷史則要早很多。

文章稱,在過去幾千年裡,中國民眾已經懂得:一個孱弱和分裂的政府會讓自己受盡苦頭。1978年以來,中國政府已經讓近8億人擺脫貧困。中國人也不會不知道,蘇聯解體導致了俄羅斯人均壽命的降低、嬰兒死亡率上升和居民收入的大幅下滑。

文章指出,在很多方面,伴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實際上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1980年,中國普通居民還不能以遊客身份出國,而去年中國出境遊人次超過1.4億。同樣,有數百萬年輕的精英學子享受到了去美國大學校園就學的自由。

中國懂得戰略剋制

文章指出,中國始終在避免不必要的戰爭。與只擁有加拿大和墨西哥兩個鄰居的美國相反,中國周邊鄰國眾多。然而,在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中國是30年裡唯一沒有參與過境外戰事的國家。相反,即便是在以和平立場著稱的奧巴馬擔任總統時期,美軍也曾在一年內(2016年)在7個國家扔下了超過26000枚炸彈。顯然,中國人懂得戰略剋制的藝術。

文章稱,也有人頻繁提及中國南海發生衝突的可能性,而每年全球海運都有很大一部分要經過這一地區。但是,與西方分析人士鼓吹的相反,北京在軍事上並沒有變得更具侵略性。有關在這一地區存在“中國威脅”的陳詞濫調,往往忽略了美國錯過很多可以緩解緊張局勢機會的事實。

文章稱,前美國駐華大使芮效儉曾透露,2015年,中國曾就南海問題向美方提出了一些建議,包括聯合通過得到東盟十國支持的一些聲明。然而,奧巴馬政府沒有做出任何努力去響應這一和解性建議,相反還加大了在南海的巡邏。

中國推動多邊機制

文章認為,經濟問題則不像軍事及外交事務那樣需要太多手腕。華盛頓主要是在尋求破壞中國成為科技領軍者的雄心抱負。為了維持自己在航空航天和機器人等高技術產業的霸主地位,美國不會僅僅滿足於把貿易壁壘強加在貿易伙伴身上,而會在高等教育和研發方面也加大投資力度。也就是說:為了應對中國,美國會制定自己的長期經濟戰略。

文章指出,無論是在政策層面還是理論層面,中國政府都對經濟和人民的未來表達了清晰的立場。中國的一系列規劃都表明了它想要成為新興製造業一流大國的意願。另外,中國領導人還強調不能繼續只注重經濟增長而忽視社會成本,如環境保護問題。

文章稱,美國發現有可能制定一種全新的戰略。克林頓2003年在耶魯大學的演講可能暗示了這一戰略,他當時解釋說,遏制下一個超級大國的唯一方式就是制定限制其發展的多邊規則和合作機制。

不過,文章指出,中國一直傾向於加強由美國創造的多邊機制,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等。北京在維和方面比其他四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做出了更大的貢獻。更多的合作機遇將會出現在多邊合作論壇上。但是,要想抓住這些機遇,美國領導人必須接受一個事實:中國回到國際舞臺已經無可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