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獲得大悟,必須衝破五關

我一向有種看法:歷史是大人生,人生是小歷史。

它們在相上或許有著宏觀微觀的差別,在道上卻遵循同樣的規律和法則。歷史的背後主導者是天,人生的背後主導者是人,洞見歷史的規律和法則,在自己身上進行遵循和運用,便是一條人法天地、天人合一的路。所以人要讀史,讀史則要有這等的意識。

南懷瑾《中國道教發展史略》的開篇中將道教十個階段進行了劃分,側重於對歷史本身的定位和劃分。如果從道的角度,則可以歸納為五大階段。歷史大人生、人生小歷史,這五大階段同樣也是人生走向成熟和圓滿必經的五步路,以及人走向大徹大悟必須破的五關。

要想獲得大悟,必須衝破五關


第一關定“內求”之本

《周易》的宇宙生成論是“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後“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結合六十四卦最後兩卦既濟、未濟所示,這段話要加兩句才是圓滿:大業再歸虛,虛又生生起。道教歷史的五大階段、人生的五步和大悟的五關,也正包含在這個過程裡。

所以第一個階段,就是“易”的階段。很多人把“易有太極”理會為易即太極,這是不講究的。太極為本體和全體,向外生成或向內分裂而有後面的兩儀、四象、八卦和萬象,易誠然與太極極有相契,卻更指向渾然不分、了無痕跡的自在和自然處。簡單看成一個,便失了這最深的意旨。易乃無極,無極亦名。

對應於人生,這便是人的嬰兒時期,是人走向成熟和圓滿的最初和源頭,也最為純粹潔淨。老子言:“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對應於修行,這指向的便是初心和本心所在,守住初心,觀照本心,則是人走向大悟須破的第一關和基本關。有人會說,初心還好說,發明本心那不是明心見性後的事嗎?須知

初心即是本心的雛形。只要迴歸心的最自然本色處,不再馳求於外、粘附於物,無論處在怎樣的階段和層次,必能對本心有所感應。

儒家極重立志,志在必聖;佛家極重發心和發願,願心直指無上菩提;便都是從這裡而來,都是為了向著本源,感應到本源才能立得起志、發得出願心,須明其中深意。要從迴歸自心、感應本心處下手。只是口頭說說,那是有所希求和標榜的妄,與道無關。最終,只是昇華和透徹化的最初。如同上古的原始矇昧卻不失大本,嬰兒的幼稚簡單卻純潔無染,最終也只是脫了矇昧幼稚而必然留住了這本源。人要留住本源處,才談得上走到最後。

這一關,看似平常,而其意甚深甚重,千萬不要看輕了。從境界上它告訴我們,自然平常、本來如此,才是最終的實相;從修行上則告訴我們,最初、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一步,就是擺出一個架勢並且站實了:向內求。

要想獲得大悟,必須衝破五關


第二關立“中道”之則

易有太極,第二個階段,才到了“太極”時期。

這一階段的整體狀態,用一個詞表達便是“渾沌”,莊子曾用這個詞來表示道。太極為陰陽一體不分、互即互入,也是一種渾沌,所以稱這一階段為太極。渾沌是太極的象,意境極深遠,“易”的階段自然無跡、無可觸摸,到了這個太極混沌的階段,才多少能觸摸到一點點。觸摸到的是什麼呢?便是中道。太極即中道之狀,混沌即中道之態。

儒釋道三家之本皆歸於這個“中”字,“中道”即是佛家語,莊子以“環中”而表道體,儒家至境落在“中庸”。八卦三爻,兩爻表陰陽,另一爻表的便是這個中。所謂中道,在道家是一合陰陽兩邊而成“道通為一”,在佛家是雙離陰陽兩邊而入空性本覺,在儒家是“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因為有陰陽的下腳處,所以稍微可以觸摸,其境卻仍是不可觸摸的,與易境無異。而

陰陽所成正是中道,老子云:“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個和,就是中。

這一階段對應於人生,便是孩童時期。俗話說“三歲看老”,這是說先天的影響,後天其實同樣如是,這一階段定下的調子是至關重要的,就像人的口味一輩子以老家的為準,習慣都是如此何況思維和心性。對應於修行,這便是顯覺性的開始,覺則明也明則覺,那點可觸摸就是來自這明,要藉著這點明而回歸真覺。無論是定調子還是顯覺性,依止和方向同樣是中道。這就好像我們說,做人要不偏不倚、心法適度、以和為貴,修道要空有互即、性相圓融、體用雙運。

以前說過,所謂中道,就是一種整體觀和全體觀,是能夠統攝整體和全體,能夠統攝整體和全體則自然能一合陰陽而兩離入清淨。在這種無限背景下的上下四方皆是開放式的整體觀和全體觀下,事物及自心呈現的狀態正是渾沌,渾沌之中覺性才能顯現。易所以說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才能“感而遂通天地”,《清靜經》所以說心能常清靜才能“天地悉皆歸”。

這是為了進入萬物之下氣的層面,在這個層面下才有氣感而應,以全息感應通達無盡全體之整體。心智此時的狀態,便是與道體同在。

這個狀態便是中道態,要進入中道態,則要思於中道、悟於中道、修於中道、行於中道,步步不離中道,從中道開始最終也要歸於中道。中之為法則,便是可以憑藉的那點明。失於中皆是悖道,得於中皆是合道。立起中道法則,這是真正的人之初,真正的人求道所要破的初始一關,此一步關係其他所有。

要想獲得大悟,必須衝破五關


第三關致“圓通”之見

太極生兩儀,兩儀即陰陽。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大業。第三個階段,便是這些綜合起來的分化期。

莊子《天下》篇稱這一階段為“道術將為天下裂”,是持否定態度的,因為造成“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和“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那時的人離華夏渾然一體的古道尚不遠,故有此嘆。但雖說“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也承認諸家都得了一察。問題只在“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是不通、不遍和不一、不全。所以,正如原始自然卻不脫矇昧,要想完成最終的昇華,這一階段就是不能不經過的路,不經此便不脫矇昧,不能得明徹和通達。所以根本不是在如此可與不可,而是要打通一體、全面化應。佛道將此稱為“圓通”。故《維摩詰經》說:“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所謂圓通,首先在理上。六祖慧能臨終之時,付囑弟子“三十六對”,即邪與正、愚與智、慈與毒、煩惱與菩提、常與無常、喜與嗔、舍與慳、進與退等三十六對陰陽關係,說這三十六對“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解用之法在“出入即離兩邊”、“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明白點說,就是這三十六對中的兩端,均屬落在兩邊的邊義,雖通貫一切經法教義,也就是一切經法教義皆藉此而說,但本身並非中道,而都是因機制宜的權宜方便說。如果不立“邊”,則無由見“中”,所以欲顯中道,必由邊義,所以六祖動用三十六對的作用。理上的圓通,法門就在這裡,於相說辯證,離相以見性。辯證即歸一,見性即入空。先立正見,再行正證,智覺雙運。

然後是知行的圓通。從修的角度,是從來知行合一的,證得一分才知得一分。從理的角度則是見地先行的,修是把見地落實到心性上。理事不別、解證不裂,立見地和實修證並行雙運,才是圓通之路。

這一階段對應於人生,便是青壯年時期,這是人的求學和立業期,也需要分明和打通種種問題,然後才可期大業能成,即事業的成就。對應於修行,便是立見地和行修證的時期,同樣如此才能期待道業有成。見地是明方向所在,修證是把路踏踏實實走出來,合之才能到達目的地。

一切不礙,只要能圓通。一切無妨,只要不執著。分別皆是妙用,本非障礙,障礙只在沒有這個圓通。有圓通,才有大成。

第四關得“歸元”之真

這就是“大業再歸虛,虛又生生起”中的“大業再歸虛”。虛者,內化而外合,故消分別而成大一。虛是根、本和體,歸虛就是歸根、返本和復體。老子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這多麼像華夏以儒家立國後兩千多年來的寫照。

這一階段對應著人生,便是老年。所以經歷一生的修行有境界的人,被稱為“返璞歸真”。即使沒什麼境界的老人,這時脾氣也會像個小孩。這都是天道法則的顯現。對應於修行就更不必說了,所謂見性、得道,都是為了回覆到本源處。重歸本源之時,便是明心見性之日、得道飛昇之期。

這飛昇,根本所指便是前面所說,對最初進行昇華後的最終。

來路皆是歸途。抵達最終那刻,方知一切路都不是白走,自有天意在。

第五關入“生生”之勢

這一步對應於人生,已經不能再對應於一個人,而只能對應生生不息的一代代人、一輩輩人。要對應於一個人,也只能對應於人的修行,那便是溈山靈祐禪師的一句話:“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萬行門中不捨一法,正是生生法、不息法。生生不息之中才有不著一塵、不住一法的無得真空顯現,別無他途,舍此便不達。禪宗也說“末後句”,也講要破“末後關”,那裡指向的,是大機大用。大機大用指向的,則是尋常日用。這就又回到了自然本來的最開始處。

一切至此,究竟圓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