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歷史淵源到底有多深?

WdLsp_緲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歷史淵源追溯到莫臥兒帝國即可看出端倪,內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沖突不斷。等到了18世紀,奧郎則布留下的帝國已四分五裂,援引馬克思的話就是,莫臥兒帝國權力分裂於其總督們,總督被馬拉塔人打倒,馬拉塔人又被阿富汗人打倒,在大家混戰時,不列顛人來了,將其全部征服。印度次大陸得到再次統一,但內部矛盾並未從根本解決,這為後來的再次分裂創造了條件,所謂天下大勢,分分合合。



在蒙古帝國在歐亞大陸全面退朝的時候,其後裔帖木兒的子孫巴布爾在次大陸建立莫臥兒帝國,其疆域鼎盛時幾乎囊括除了印度南部極少部分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及阿富汗等地。但畢竟是異族統治,統治階級信仰伊斯蘭教,而印度本土主要信仰為印度教,帝國內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就持續發生衝突,皇帝阿克巴通過宣佈宗教平等,並引自印度教徒到朝廷做官等來緩解彼此矛盾,矛盾得以暫時掩蓋。

到了莫臥兒王朝末期,帝國的統治者們再也無法控制局面,直到英國人的到來。英國於七年戰爭(1756~1763年)趕走法國人後,開始獨自吞食印度,首先在孟加拉立足,在東北的尼泊爾戰勝廓爾喀人,在西北擊敗旁遮普的錫克人。19世紀中葉,英國人已成為整個印度次大陸的主人,並且高效的進行統治。在印度的英國文職人員1900年僅為4000人,軍隊則為69000人,統治3億左右人口。

如此少的英國人統治如此幅員遼闊和眾多的人口,表面一派祥和下卻暗流湧動。國內印度教徒要求自治,希望從基督徒(英國官員)中解放出來;同樣道理,作為印度少數派的穆斯林也不希望生活在由印度教徒統治的國度。


對於這一點,英國人門清,當年通過各個擊破,英國人才能統治如此大的國度。基於印度國內愈演愈烈的這種訴求,英國人在一戰結束後就承諾只要印度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能妥善處理好如何一起管理印度就允許獨立出去。

國大黨的領袖此時是聖雄甘地,他領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極為成功,獨立出來指日可待,但他不允許印度分裂。而成為穆斯林聯盟的領袖真納認為,既然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是不同族群,自然應該生活在不同國家,因而主張分家過日子。甘地試圖說服加納,相信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可以和平相處,但未果。

在經過無休止的爭吵和衝突仍未達成共識的情況下,英國議會於1947年7月通過《印度獨立法案》,8月15日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宣佈獨立。而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聯盟建立的巴基斯坦共和國隨後宣佈獨立,共分為兩個部分即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中間被印度分開。


這一分家導致印度國內持續騷亂。可想而知,本來是一個國家,眾多印度教徒住在巴基斯坦,同樣很多穆斯林住在印度;分家後,雙方都覺得在異國不安全,要回自己的大本營,在大規模的遷徙中發生多起暴亂事件,共有1500萬印度人離開居住多年的家園。甘地一直希望信仰不同的人能和平相處,對比暴力深感憂慮和悲傷,因此決定絕食,至此被甘地感動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逐漸停止血腥對抗。但狂熱團體認為整個印度均應由印度教徒來統治,對甘地同意分家的行為不滿,團體一成員高德希在甘地參加祈禱會時槍殺了聖雄甘地,這對印度來說是個巨大損失,據說,甘地臨死前最後一個手勢告訴大家不要傷害那個槍殺它的人。


讓雙方揪心的另一件事即領土沒有分割的很清楚,比如北部的克什米爾,彼此都認為擁有其所有權,日後諸多矛盾的策源地均發生於此。
我是歷史小玩家,關注我哦,一起分享更多精彩!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如侵權速刪。謝謝!


歷史小玩家


印度、巴基斯坦歷史上原系一個國家,為英國殖民地。

1、印度與巴基斯坦長期不和,主要緣於英國的“印巴分治”,人為將一個國家分裂成兩個國家,在宗教、領土、邊界上造成敵對鬥爭,特別是“印巴分治”留下的克什米爾歸屬問題,成為印巴多次戰爭的導火索!

2、印度與巴基斯坦不是向來不和,印度與巴基斯坦原本是一個國家,在英國殖民統治近200年,為爭取獨立曾共同奮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一些原西方列強統治的殖民地紛紛獨立建國。

英屬印度殖民地也不例外,在伊斯蘭教領袖真納、印度“聖雄”甘地的領導下,獨立建國之勢風潮雲湧,英國再也無法繼續維護統治,1947年,英國決定結束印度殖民地統治,英國駐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印巴分治”方案,不顧歷史上原為統一國家及民族、文化等,僅以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印度教為主要因素,將印度分裂成兩個國家,既巴基斯坦和印度,並遺留克什米爾歸屬的戰爭導火索。


3、巴基斯坦國,包括東、西巴基斯坦,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居民區,人口約7千萬;後來東巴基斯坦又分裂出去,成立孟加拉國。

印度聯幫,包括英屬印度除外巴基斯坦其餘部分,主要為信仰印度教居民區,人口約2.25億。

王公土邦562個,佔印度面積2/5,人口8.1千萬,在政權移交後享有獨立地位,但可自由選擇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後來,土邦大多加入印度。


4、克什米爾土邦,原印度面積最大的土邦,“印巴分治”未定歸屬巴基斯坦或印度。

居民信仰伊斯蘭教佔多數,意願加入巴基斯坦。

但土邦王公信仰印度教,宣佈加入印度。

巴基斯坦、印度均宣佈對克什米爾擁有主權,圍繞爭奪克什米爾的歸屬,由此爆發多次印巴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