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達 創作京味兒小說40載

劉一達 創作京味兒小說40載

劉一達絕對屬於京味兒小說的創作達人,尤其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春風讓他燃起了京味兒系列文學創作的熱隋。40多年間,他寫作完成的小說、紀實文學等就達到60多部。劉—達說:“這樣玩兒命的寫作是非常艱辛的,一天如果能睡上5個小時的覺都是一種奢望。去年他榮獲了“京味兒小說語言的第四代傳承人”非遺牌匾,這是對劉一達多年奮鬥的肯定。

跑遍京郊尋京味兒

劉一達的創作已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京喇L”風格,也深受廣大的讀者喜愛。他出版豹每本書都很暢銷,他的作品《人蟲兒》《百年德性》《衚衕根兒》《門臉兒》等還多次再版。其中,他寫的《人蟲兒》《故都子民》等被改編為電視連續劇播出,取得了不巖的收視率。《玩家》是劉—達去年3月份推出的京味兒力作,由中華書局印刷出版,並應爿晾人民藝術劇院的邀請,由劉—達本人改編成話劇,從2017年8月25日至9月在首都劇場連續演出14場。這部話劇雲集了馮遠征、閆銳、梁丹妮、王剛、叢林、孫星、張福元等一大批人北京人藝的戲骨級演員,雖然已經是第二輪演出,還是一票難求。

讓京味兒永遠有味兒

劉一達寫的書,因讀者喜歡而熱銷;改編的電視劇,因觀眾喜歡而有了很高的收視率;改編的話劇,因劇迷們喜歡而一票難求……對此,記者問劉一達:“所謂‘眾口難調’,能滿足大眾的口味是一件非常難的事隋,你是怎麼做到的?”他說:“我並沒有你說的那麼神奇,但是,眾人的口味還是要調的。我不能像有些作家只管寫書,不管受眾,只要書出版了,哪怕就堆在那沒人看,也算是出版了。文化一定要服務於大眾,只管寫、不管看,是一種浪費,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你在構思、創作之前,就要深入到生活的底層,和老百姓交朋友,知道他們所想、所為,才能真實地反映他們的生活,知道他們想看什麼樣的東西。這可能和我做記者的職業有關,我在《北京晚報》做記者很多年,是晚報‘廣角’專版主持人。當時,報紙要每天出,需要採寫的工作量特別大,每天都要騎著自行車瘋跑,北京的衚衕、大雜院、居民區、街道、農村……我幾乎都跑遍了。後來,為了跑動的效率,我還攢錢,買了輛摩托車,增大了我的採訪距離。”劉—達40多年堅持不懈地跑動、創作、寫文章、出書……可謂是馬不停蹄,記者問他:“這麼辛苦為什麼?”他的回答很簡單:“就是為了要讓京味兒永遠有味兒。”

化裝臥底探“沾毛”

劉一達在《北京晚報》工作期間,曾擔任“經濟廣角”欄目的編輯,那時會經常看到他的大作。他的文章在報上一發表,經常就會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也屢次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和表揚。這其中包含了劉—達對社會現象深層次的調查、採訪和思索,同時不難看出劉一達在每篇文章背後所付出的辛勞。他當時為了寫《“沾毛”伸向鐵路的黑手》的報道還專門剃光了頭,穿上破舊大衣化裝鹹“沾毛”,深入到這些人當中“臥底”,採訪到了第一手的真實素材,並且發表在晚報上,使得這些不法分子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後來,那些不法之徒還到報社找劉一達尋釁報復。劉一達說:“我作為一箇中共黨員、記者,一個有正義感的北京人,就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敢於赴險與不法分子交鋒,敢於寫出事實真相,要為正義說話。”

“衚衕記者”筆下的眾生相

劉一達在晚報任記者時曾寫過很多發生在京城裡普普通通的人和事。比如像《京城影樓透視》《“面的”拒載探源》《京城歌廳“三陪”現象調查》等一些社會影響極大的署名文章都出自他的筆下,每篇文章見報後都讓人無不驚歎。當時很多人都知道他有“衚衕記者”的綽號,這說明了劉一達紮根於百姓這片肥沃的土壤裡,生根、開花、結果。他以一個新聞記者的敏銳眼光深入到生活最底層寫出了大量反映社會熱點問題和老百姓現實生活狀態的社會特寫和紀實文學,都產生了極大的反響。他寫的“北京眼”系列是一部展示他寫作風格,具有現實意義的力作,系列分為《皇天后土》《憑市臨風》《蒼生凡境》3部。《皇天后土》以大量的軼聞掌故和對老北京人的採訪實錄,比較全面地展現了中國在改革開放40年間,古都北京的歷史風貌和現代京城的地域文化特色,反映了北京人從小衚衕、四合院裡的“遠親不如近鄰”的鄰里關係,到住宅樓群中“老死不相往來”的市井眾生相;《憑市臨?L》以寫真的手法描繪了老北京買賣商鋪的經營狀態和現今北京商海轉換的時代潮流,生動地再現了京城五行八作的歷史變遷及現代化大都市各行各業人們的生活寫實;《蒼生凡境》則描寫的是世紀末芸芸眾生紛繁複雜的心態……

與時俱進描寫變革中的生活

一個具有敏銳嗅覺的作家,一定是與時俱進的,在網絡時代的今天,劉一達看到了網絡帶給人們生活便利的同時,也看到了“虛擬空間”的弊病。他寫的《網上絕唱》一書,在封面上寫著這樣的提示:“國內第一部反映網絡世界與社會人生的文學作品”、“國內第一部進入網絡討論的文學作品”。他在冰冷的計算機和網絡世界中看到了人的情感,又用作家獨有的視角,有血有肉地反映人與計算機、網絡世界的糾葛和生活。劉一達依然用他“市井百態”的寫法,讓讀者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和愛情。劉—達說:“要想寫出人們喜聞樂見的好作品,就要與時俱進,不能被時代所淘汰,真實地反映出每個歷史階段所存在的故事,就像老北京城不斷會有令人可惜的東西消失,可是,同時又會有更現代、更便利的高科技的東西出現,這就是變革。人類要發展,社會要進步,這是必然規律,我們就要把握住時代的脈搏,真實地描寫出百姓的生活。”

獨闢蹊徑探源北京土話

作為京味兒小說語言的第四代傳承人,劉一達用了自己前半生的時間蒐集地道的北京土話。書稿案頭,日常記錄土話的小本有幾十個。劉—達說:“這本書不是北京話詞典,不是學術專著,是自己研究四十多年北京話之心得,也是由衷熱愛北京話之感悟。”他告訴記者:“語言是真正意義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現在說老北京話的人越來越少,如果不搶救,‘北京話’可能不會多久就可能消失了。”

劉一達筆下的《北京話》,以介紹北京文化為切入點,寫的是北京話,講的是北京人,聊的是北京城的歷史變遷,用敘事的方式帶讀者逛逛什麼是地道的北京城。劉—達首先用“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說明了閱讀的重要性。他說:“《北京活》這本書特設了吻聽二維碼,只要用手機掃一掃就可以收聽,所以,這本書集合了閱讀、收聽、收藏和饋贈四大功能。其實,有關北京話的書也不少,但都是對土話的註解。我覺得,只是註解還遠遠不夠,所以,我下了這麼大力量,用了40多年做考察、做研究,才寫出這本與眾不同的書,獨闢蹊徑對北京土話的探源、發展和北京話的特點、應用等方面做了全面梳理,並且邀請到年過九旬的著名漫畫家李濱生老先生繪圖,增加了本書的閱讀感和收藏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