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硅谷曾經最有權勢的華人

一個硅谷曾經最有權勢的華人

陸奇 57歲的職業經理人,曾任微軟副總裁,被譽為“硅谷最有權勢的華人”。回國後,他跳上任何一條船,都在互聯網圈投下漣漪。他先後在百度和YC中國任職高管。他是堅定的理性派和“技術驅動創新”的信徒,高舉 AI 大旗。我們和作為投資人的陸奇聊聊,如何看待這個並不平靜的2018年。

人物=P

陸奇=L

P:當下中國創投圈,資本寒冬來臨,你怎麼看待這場寒冬?YC的策略是什麼?

L:很多人對當前的環境都發表了自己的觀點。我個人還在學習的過程中,所以沒有什麼獨特的更有價值的意見能夠給大家。對YC而言,我們在美國可能是見過早期創業公司死亡最多的。我們對創業團隊最為重要的忠告之一就是要首先能活下來。在資本寒冬之下,創業者必須更加努力打造和保持存活的能力。

從長期發展的角度來講,雖然我們從事的行業是創投,在心態上我從來沒有把自己看作是一個投資人,我認為我自己也好,YC也好,都是建造者。我們所建造的是一種幫助他人更好地建造公司的機構(公司即產品),特別是技術驅動的能創造巨大商業和社會價值的公司。從這個角度來講,最為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做時間的朋友,需要的是信心、耐心、恆心。

同時,我們也必須利用宏觀環境對創業生態能提供的支持。最近中國的“雙創政策”持續利好,我們會積極通過這些政策尋求支持,為所投資的公司創造更加有利的環境。我還在學習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些機遇。希望在未來能夠建立良好的政府關係,並積極配合雙創政策的落地與執行。

P:你是“技術驅動創新”的信徒,而國內比較好的創新產品,多是在商業模式、用戶體驗和產品形式上取得成功,你怎麼看待這幾個要素的關係?在今年紛繁複雜的創新項目裡,會怎麼去判斷其能否成功?

L:首先我認為,市場創新要有三要素:能驅動創新的技術能力,能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體驗,能獲取商業價值的商業模式。它們是有機地聯結在一起的,缺一不可。

對YC來講,我們深信技術是驅動創新最強大最持久的動力。我們要求和建議創業團隊建立相應的技術能力。但是,在種子期的創業公司,最為重要的是產品,特別是找到產品市場比配(Product/MarketFit,or PMF)。在YC創業營的3個月內,YC最重要的工作是幫助創業團隊找到PMF。同時,PMF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相應的商業模式。只有有效地創造並獲取商業價值,才能真正實現從0到1的騰飛。

在今年紛繁複雜的創新項目裡,我們會關注由於技術的進步所帶來的市場創新機會的大方向,比如AI、區塊鏈等等。對每個具體項目,我們會對找到PMF機率和市場潛在的規模作出判斷。同時,對於種子期的創業公司來講,創業團隊是最為重要的核心因素。?Υ匆低哦擁吶卸蝦橢С鄭?是我們最重視的工作。

P:你說到“把自己當作創業者一樣工作”,很多人期待你自己創業,如果自己創業,您會選擇哪一領域?

L:我確實認真考慮過自己創業,也有很多想要去嘗試的創新領域。參與YC這樣一個平臺有很大的好處,就是這裡已經累積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論和實踐手段。我有機會間接地參與更多的創業創新。另外我在YC的工作,某些成分上也是從零開始的一個新機會。不是完全獨立的創業,但是某種意義上也要走過一個創業過程。

P:美國在創業方面,有哪些值得中國借鑑?

L:我在YC工作的幾個月裡給我的一個重要的感受是“黑客”文化在打造一個強大生命力的創業生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黑客”精神的精髓在於“創造性地動手開發技術解決問題”。在YC總部和YC創業者社區,這樣的精神流淌在每個YC學員和合夥人血液裡,YC中國可以幫助促進中國年輕一代的創業者更好地理解和融入“黑客”文化,讓中國創業生態更有技術原創能力。

P:之前你說過,市面上的AI產品在語音交互上用戶體驗並不好,是什麼導致的?除了無人車和語音交互產品,還有哪些AI產品方向值得被期待?

L:語音交互體驗並不好,是因為現在的技術不能讓對話特別順暢,不能引人入勝。這要求產品開發團隊更注重現實場景應用,讀懂用戶真正的需求,否則許多產品都將繼續掙扎,很難真正進入用戶的生活。

此外,兩個人只能用語言交互,溝通的能力會被限制很多。引進計算機視覺等方面的輔助交互能力,會讓溝通感受更好,這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

當然一旦語音個人的助手平臺化,可以插入各種能力,比如可以幫你看醫生,幫你學習知識,是一個延伸的幾乎沒有限制的數字化平臺。現在只有有錢人可以有個人助手,但將來可以通過技術讓每個人都有助手,讓世界變得更公平。

P:人工智能技術的核心驅動力是數據,你怎麼看待數據安全?

L:充分的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是人工智能技術創造商業價值的核心前提。這需要開發更多數據安全技術能力,和適當的政策支持。我現在關注的是如何通過合作來建立安全的數據平臺,讓創業公司能更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創造價值。

P:外界對你的印象是理性、對自己要求極為嚴格、有工程師的一絲不苟。在做投資人時,你的理性思考會大過直覺判斷嗎?

L:我的觀點是,要做判斷時儘可能理性和量化,這有利於降低誤判。但對於人,對於早期公司的方向,不可確定性很大,特別是判斷人,至少目前還無法量化,所以適當採用一些感性因素也是必要的。

P:2018年,你做過哪些原本認為“我絕對不會這麼幹”的事?

L:沒有。對於我來說,堅持一套核心原則和價值觀,剩下的就是保持開放的心態,學習和嘗試新事物。

P:2018年,你最關心的公共政策是什麼?

L:安全,隱私,數據。

P:如果有25個小時,多出的1小時花在哪裡?

L:學習新技術和商業知識,諸如農業、航空、航天技術等;花時間閱讀,跟最優秀的人才交談,學習。

P:2018年你最想擁有的超能力是什麼?

L:能夠更好地閱讀和判斷他人。比如,能在10分鐘內看出一個創始人團隊是否能在未來很多年裡一起順利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