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級技工缺口2200萬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退伍老兵遊中國


首先直接說答案吧:面子,面子,面子!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在我父母那個年代,還是計劃經濟,所以沒有商人,他們小時最牛的是城市戶口,工人子弟(平民百姓中來說)。那時候只看你是什麼廠的,當工人超級有面子,是很多人一身的夢想。


在我們這代人小時候,出現了很多拿著大哥大,開著小橋車的商人,很多以前過得不好的農村人都通過做生意,超過了工人階級,再加上90年代的工業產業化升級,下崗了那麼多工人,工人階級一夜間被帶上了失敗者的帽子。感覺當工人一輩沒保障,說不定哪天就下崗了。所以從那些年以後,凡事家裡條件好點的,都不再讓小孩當工人。就拿我大學那會來說,人最多的肯定是工商管理。我就納悶了,照那比例算下來,以後的公司都得10個人管理1個人。你說這人為了點面子真是太作了。於是現在各種小作坊創業的,各種打零工的,各種啃老的都來了。就是沒願意踏實當工人的。


總有一天,大家會知道,安心當工人,比各種作強太多。


真子大叔


我國高級技工缺口2200萬人,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我倒持不同的意見。

自古英雄出少年。

自古高手出民間。

中國真的缺少高級技工嗎?

不,不缺,一點都不缺少。

我以前在建築工地跟師傅聊過天,有許許多度40-55歲的老師傅,他們的手藝非常非常好。

其中有一個焊工,他是江西人,幹了20年的焊工。

他的手藝可以達到無縫焊接的程度。

奈何,他沒有一個東西,所以,他算不得高級技工。

很遺憾,老師傅不認字,沒有證書。

就像題目裡說的,缺少2200萬的高級技工,準確的說,應該是持證的高級技工。

然而,有很多老師傅,手藝早就比高級技工還要過關,但在統計數據上,因為沒證,他們卻無法納入高級技工。

很多地方,也沒有相對應的待遇。

反而,有很多擁有高級技工證的師傅,在手藝上還比不上沒證的師傅,可待遇卻好上太多。

一個證難倒多少技藝高超的老師傅?

遇我得福


我簡單說兩句

你看技校裡面進去的,能安心學習到畢業的有幾個,基本都是混,工人地位太低,收入少。別說高級工了,我是技師又怎樣呢?我在國企,技師每月只拿240元補貼,高級工是130元,什麼都不懂的人就是混,就比你少這點錢,俗話說的好,會多死多,你會什麼就都你幹。還有單位搞什麼技術人才補貼,兩年評一次,評上的是幾個檔次,每月補貼700元、400元、200元,開始還認真評選,後來就亂來了,只看文字材料,沒技術、不在技術崗位人拿了,還有很多事情不一一講了,反正都是想當官,當官才錢多,所以很多人學習表現只是想往上爬,爬上去往往又不幹原技術活了,說到底,就是工人生存環境問題,再牛的工人的收入不會高過你的上面人,也只比同事多一·點點。


一南


首先點評一下:高級技工(師)的收入並不差,但是問題要成為高級技工(師)需要態度,時間和技能(經驗)的積累才可以成功,但是現在社會風氣是掙快錢,掙大錢的態度在影響著當代的工人從業者。

現在說說以往和現今的技術工人成長的情況:

以前小時候到父親工作的汽修廠(父親是一名修理工人)現場聽到過一個故事(事實),當時的修理廠有一名高級維修人員(相當於今天的高級技師),平常在工廠裡就是百事通的存在(汽車修理上),所有維修工人有什麼難題只要找他老人家(年紀比較大,當時快退休了)來看看就可以找到問題的所在(修好),另外只要有新型的汽車進來維修,他老人家就會主動上前研究學習(這是熱愛),而其他的工人都以他為目標(苦練,苦學),非常尊重他,希望能夠成為這樣高水平師傅,至於他的收入當然是維修工人的第一。

現在的情況(不少工廠)是:沒有任何技術的工人到了工廠找工作是沒有什麼特別條件的(學徒),這種現是合理的。但是之後的不合適的行為導致了技術工人進步為技師的最大問題所在,不少工廠(製衣\\鞋\\包、模具、工業包裝、玩具各式工作崗位等)的不少學徒在學習了幾年之後就開始會要求較高的收入,如果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就會主動離開,這樣的情況週而復始,他(她)們所要求的是高收入,而不是高技術的積累,加上當時社會上的個體私營企業總量越來越多,這些技術普通的工人往往可以有不少的空間流動,但是當全球經濟下行的情況之下,又有多少人可以繼續走這條路?這些技術工人在感覺上是有不短的工作時間了,問題是技術又如何呢(還是普通工人的水平的還是不少)?而當時能夠靜下心來學習的一小部分學徒就有不少成為了真正的大師傅了,他們的收入遠比不少大學生要高。

所以說不是缺高級技師,而是缺少一群對技術認知的工人,沒有良好的心態,誰都不可能成為強者,任何行業都是知此。


風的說話


我國高級技工缺口兩千萬,有的地方月薪萬元都招不到合適的技術工人,這不是笑話,而是現實!

大家都知道,德國製造意味著高質量、高精度、高水平,為什麼德國製造業如此強大,與德國整個社會奉行的工匠精神是分不開的。在德國,一個高級技師的工資可以超過一個大學教授,甚至比總經理還高。不僅工資高,技術工人的社會地位也是很高的,不但沒有人歧視,反而受到普遍的尊重。

在日本,也是如此。任何有特殊技能的工人,他們都稱之為“匠人”。在日本企業和社會各各行業,匠人不但可以掙到滿意的薪酬,而且還可以享受很高的榮譽和地位。這也是日本製造業在二戰後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而我們呢?雖然倡導“工匠精神”,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工業某.0,讓中國製造業從“製造”,走向“創造”和“智造”,可是現實卻是,沒有人願意當工人,全國各地都出現了“高級技工荒”,為什麼呢?

一,工人待遇低。在德國,一些具有特殊技能的高級技工,待遇堪比總經理。而我們的企業呢?一個普通產業工人月薪三四千元,企業高管年薪動輒上百萬,甚至千萬元量級,收入差/距幾十倍!如此大的反差,誰願意進工廠下車間做工人呢?沒有源頭活水,哪有技工傳承!

二,職業教/育/薄弱。說到技術工人青黃不接,不得不說一下職業教育。製造業立國,應該是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管齊下,齊頭並進。而我們卻是高/等教/育一枝獨秀,職業教育基礎薄弱。大家都削尖腦袋考大學,沒有人讀技校,哪有什麼匠人。

三,浮躁的社會心態。現在人們的心態是浮躁的,到處充斥著急功近利和一夜暴富。在很多人眼裡,當工人是沒出息的代名詞。家長從小教育孩子就是“你如果不好好學習,將來只能當工人”。在這樣一種文化薰陶下,工人成為每個國人迫不得已的職業選擇。一個人對一份職業,連基本的激情都沒有,怎麼可能有工匠精神!

四,我不說,你也懂得。幾十年前,八級工資制時代,一個高級技術工人,一個月可以拿到七八十塊錢,比企業的中層幹部還要高,比廠長低不了多少。那時,工人有幹勁,也喜歡鑽研技術,發明創造也是層出不窮。有的勞動模範,因為技術好,表現好,企業想把其調到科室做幹部進行培養,工人還不願意呢?為什麼?因為幹部工資低!

現在,國家正在推行製造強國戰略。製造,就離不開人才,特別是離不開高級技術工人。要想解決技工荒的問題,我認為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讓工人富起來。要想讓人們願意當工人,為技術工人源源不斷地輸送後備力量,收入必須合理。不僅是企業內部縱向平衡,行業之間也要達到橫向平衡。人性都是趨利的,這個問題解決不好,當工人又髒又累還不掙錢,沒有人願意下車間的。

二,提高工人地位。除了待遇低之外,人們不願意當工人,與工人的社/會/地/位比較低也有很大的關係。動輒被人稱呼“臭工人”,時刻有失業之憂,在企業沒有發言權,不能與幹部享有同等的福利,工作環境髒亂差沒有人重視,誰能心甘情願當工人呢?

三,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目前,雖然國內也有一些職業教育,但大都是民辦中專和專科院校。他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賺錢。所以,職業教育水平比較低。在職業教育領域,國/辦/院校基本屬於空白,國家應該加強對職業教育的投入。

四,多來點正能量。打開手機,天天是明星、富豪的緋聞八卦、奢侈生活,猶如毒/品一樣侵蝕著人們的靈魂,讓人們的心變得浮躁、功利、自私。當年輕人全部開始追星,並天天夢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時候,還有誰願意踏踏實實地與機床為伍呢。

1.閱後如果喜歡,不妨關注、點贊和評論一下。謝謝!

2.如果喜歡職場和管理知識,請閱讀我的相關文章。


管理那點事


答:在炮火紛飛的敵後,中國工人階級的名字響徹雲霄,令國民黨反動派聞風喪膽,我就是軍工廠的一名工人(做槍炮子彈),22歲當上了工人,入廠那年為一級工,工資為33元2毛7。相當於現在的工資4000元錢,能養兩個孩子沒問題。生活也不成問題。逢年過節,單位組織文藝節目,一曲《咱們工人有力量》振憾整個會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我認為那時候的工人很有氣派,揚眉吐氣。然而,今非昔比了,如今的工人沒人幹,主要是沒了地位,沒了尊嚴,工資低,讓人瞧不起。你說誰還願意幹?

過去,我們那個時候的工人,社會地位高,被人重視,俗稱,工人老大哥,現在相比就是一個奴才,不是嗎?別人家的孩子我不管,反正我是不讓自己家的孩子去當工人,我寧可一家人都餓死,讓姑娘臭到家裡。也不去給資本家當工人!

你說,現在的工人還叫人嗎?誰把咱們工人階級放在眼裡呢?就拿漲工資來說吧,我們工人從86年繳了33年的養老金,而且,退休金全國平均最低,事業單位,一張報紙,一瓶水,不繳養老金,做在辦公室現在平均工資6500,企業退休人員平均才2000左右。你說,合理嗎?所以,這也許是老一輩的工人階級嚐到了現實苦,才說句良心話。因此,現在年輕人都不願意當工人,導致於國家的“車鉗刨磨”技術失傳,導致於水電焊沒人幹,導致於技術工人後繼無人的局面。

(嗨,心臟病犯了,就說到這裡吧)!


劉年14


社會分工和分配嚴重扭曲的必然結構。

當一個社會依舊沿襲古老的統治、霸佔、奴役方式,所有的人都不願意從事生產創造勞動成果的活動,而寄希望於成為統治、霸佔、奴役他人的一份子,這是唯一可以不勞而獲的途徑,也是唯一得到更好生存和生活的機會,為此,寧願耗盡祖孫三代的力量也要極力擺脫從事實際生產創造的命運,實在不行,靠個人實際操作和勞動也要儘量保證靈活,決不能把一輩子都綁在直接操作和勞動的事情上,那樣太虧了,辛苦不說,收穫最小。


胡氏口語文


高級技工缺少兩千萬,不知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我原來在央企的時候,最早並沒有多少技師,後來每年上面都會撥下一些指標,供員工考取,慢慢地技師就多了起來,再後來連高級技師也不鮮見了。我們有些同事,本來已經是工程技術人員,有了職稱,但覺得技師更牛逼,改考了技師。人還是那些人,水平也沒多長進,但搖身一變,成了技師。

所以,技師的多少,不全在整體素質的高低,而在門檻的高低。門檻高,進去的人就少,門檻低,能進去的人就多。

現在的人,不比我們那一代,普遍文化程度不高。隨便找一個,都是大學生,加強培訓,讓他們在實踐中多磨練,大多數人做一個技師應該是綽綽有餘。


宋思考


技工,也就是有專長、職業技能的技術人員。簡單的說就是擁有一技之長,可以依靠自己的技能吃飯的人。其實,技工也是有等級之分的。他們按照自己掌握技術的水平、層次的高低來劃分高低級別。可是,在我國,高級技工缺口2200萬人,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網友A:在我國,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幹技術活。大家都覺得做一名技工,其工作環境差、工作強度又很大,做這種活實在是太累了。在這種思想觀念的影響下,很多年輕人自然也不願意去從事此類行業了。因此,我國高級技工的缺口自然也越來越大,無法去彌補了。

高級技工,其技術之精湛,自然很令人欽佩。不過想要成為一名高級技工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是需要經過我們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探索以及刻苦地鑽研,日積月累才能練就出一身好本領來。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信心、恆心以及毅力的。其實,對於處在當下如此浮躁的社會上的年輕人來說,很難做到這幾點。這也是高級技工如此緊缺的重要原因。

網友B:面對“我國高級技工缺口2200萬人”這個很現實的問題,我們是無法去迴避的。其實,這也跟我國的技工教育以及相應的激勵政策有很大的關係。個人覺得針對這方面的教育機構一定要重視起來,努力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級技工。而社會上,也應該給予高級技工更多的鼓勵以及支持。他們的工作是值得我們尊敬以及驕傲的。只要大家都重視起來,相信這個缺口一定會越來越小的。

最後,最重要一點還是我們一定要了解自身的特長,並加以鍛鍊使之得到提升。

你覺得有道理嗎?

我是職場達人“萍行職場”,感謝你的關注,升職加薪有套路!


萍行職場


技工很專業的來說是國家生產力中的核心競爭力,就猶如一個國家有多少科學家和諾貝爾獎獲得者是統計,既是核心競爭力的體現,也是推動進步的主要因素。鄧小平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科學家是創造技術的,工人就是將技術變成強大生產力的主要力量,而技工(分等級的)也是工人階級中最有戰鬥力和領導力的。

技工缺口2200多萬人,造成這一現象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這也是中國為什麼將長期處於發展中國家的關鍵,生產力沒有足夠發現,生產力不夠創新,就不能持續發展。

一方面是體質機制的變革,致使製造業沒有更上步伐。建國初期,我國大力發展鋼鐵製造,不斷湧現出一批批先進工作者和科學家,比如鐵人“王進喜”。後來經濟轉型和第二三產業的雨後春筍,導致人才流失到二三產業的發展上,第一產業製造業停滯不前,技術工人地位日益低下。

第二個方面,“缺乏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縱觀世界上的發達國家製造業的能力都很強,他們的強不是在製造業的體量,而是在專注度和創造力上。蒸汽機、電燈、電話和“三次工業革命”都發生在西方國家,可見一斑。德國的工匠精神世界第一,追求製造的極限,湧現出了無數科學家、工匠, 蘊育了很多世界知名的工業品牌,百年不怠。

三是中國大環境缺乏對職業教育和專業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引導,致使技工社會地位逐步低下,福利待遇低下,社會獲得感不高。而相反的一些娛樂行業、服務行業和金融業被尊崇,顛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